张涛;席建宁;郭彩风;武为恒;任广;王绪
目的评价咪唑斯汀(皿治林)治疗皮炎、湿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20例皮炎、湿疹患者给予咪唑斯汀10 mg·d-1,并外用派瑞松,2次/d,持续14天.结果痊愈72例(59%),显效32例(27%),好转8例(7%),无效8例(7%),总有效率93%,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咪唑斯汀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是有效和安全的.
作者:魏志平;刘彦群;余扬林;葛碧君;黄侃;田美华;张兴洪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灵芝孢子粉对裸鼠移植性人肝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抑瘤机制.方法建立裸鼠移植性人肝肿瘤模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法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及灵芝孢子粉组,观察裸鼠肿瘤生长.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SP免疫组织化学法及病理Imagepro Plus5.0彩色图像定量分析法检测裸鼠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结果灵芝孢子粉为2.1g/kg时,对裸鼠移植瘤的抑制率为57.0%,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镜下观察,灵芝孢子粉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肿瘤坏死组织较多,细胞异型性较小.灵芝孢子粉组VEGF、MVD表达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有明显下降.结论高浓度及大剂量的灵芝孢子粉对肝肿瘤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对VEGF表达的抑制有关.
作者:王筱婧;徐江平;程玉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术前置导尿管对中老年患者在全麻苏醒期躁动情况的影响,探寻适宜的术前置导尿管时机,提高医疗质量.方法100例胸外科全麻下行食管癌切除手术的中老年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n=50)在清醒状态下行导尿术,实验组(n=50)在全麻诱导后行导尿术,比较2组患者在全麻苏醒期的躁动程度和导管脱出率.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前者躁动程度和导管脱出率均明显高于后者(P<0.01).结论中老年患者在全麻诱导后置导尿管可导致麻醉苏醒期躁动程度的明显增加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提高,术前置导尿管术宜在全麻诱导前实施.
作者:秦承伟;张励才;宋蕾;赵彦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血培养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为临床正确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血培养不重复标本2150例,用API鉴定系统对细菌及真菌进行鉴定,药敏试验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真菌采用MIC法.结果从2150例血培养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510株,阳性率为23.7%,主要病原菌有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其中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占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70.4%,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18.4%,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菌株分别为30.7%和38.9%,高耐氨基甙类肠球菌(HLGR)检出率为57.1%,分离到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结论血培养中病原菌复杂多样,耐药率高,及时监测血培养中病原菌的耐药性对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防止滥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邓丽华;胡丽萍;许美荣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方法对124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护理进行总结,开展围手术期系统的功能锻炼,对部分高危人群辅以预防性抗凝治疗.结果术后124例中6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为4.83%.结论术前全面评估,确定高危人群,针对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围手术期锻炼计划,对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作者:傅翠梅;崔玉洁;段玉莲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评价不同外科术式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和临床疗效.方法对临床收住的经影像学诊断的186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资料作回顾性分析,主要依靠术式和术前脊髓功能评分,结合术时年龄、性别和病程,将符合标准的87例患者归类为均衡相似的3组,A组35例为颈后路椎管成形术患者;B组31例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患者;C组21例为颈前路多平面环锯减压椎间盘切除术患者.术后疗效利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标准评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随访各组并发症,并统计分析.结果随访3个月~3年2个月,平均约8个月,各组术后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3组优良率分别为65.7%、80.6%和71.4%,术后3组优良率经Chi-square检验无显著差别(x2=1.844,P=0.397>0.05),但B组优良率高,其并发症例次率也较高(22.3%),主要发生于B组多椎体次全切除术式患者,而该组单椎体次全切除附加椎间盘切除术13例患者并发症较低,仅1例,组内两术式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不同术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获得较好临床疗效,单椎体次全切除结合椎间盘切除融合的分节段混合减压术可能是较理想术式,其减压彻底有效且并发症少.
作者:侯永洋;施伟;辛兵;袁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对111例血培养阳性的新生儿败血症的血培养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11例败血症中,革兰阳性球菌108例占97%,革兰阴性杆菌3例占3%.革兰阳性球菌中表皮葡萄球菌46株占42%,对青霉素及耐酶青霉素的耐药性近50%;肠球菌15株占14%,对各种抗生素均有较高耐药性.其他依次为头状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等.结论引起新生儿败血症的细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其中主要是表皮葡萄球菌及肠球菌,肠球菌的比例及耐药性均有增多趋势.全面了解和掌握细菌种类和耐药性变化有利于提高新生儿科抗感染治疗的质量,降低耐药性的发生.
作者:张文辉;王军;张绍美;许美榕;胡丽萍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考察在不同温度(25℃、37℃)下注射用氟罗沙星、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加替沙星注射液与木糖醇的配伍稳定性.方法以临床常用药物浓度,分别将3种药物加入到木糖醇注射液中,分别在不同温度下放置,0~8 h内观察外观、测定混合液的pH值、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混合液的药物含量.结果在25℃和37℃条件下放置8 h内,3种配伍液的外观、pH值、药物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3种药物与木糖醇注射液配伍,在8 h内配伍液性质稳定.
作者:王福贵;孟庆华;韩强;邵珠民;王进;周儒香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评价布托啡诺用于手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CA)的效应和不良反应.方法80例开腹患者术后随机分为布托啡诺组(B组,n=60)和吗啡组(M组,n=20),分别接受PCA治疗.B组又进一步随机分为B1、B2和B3组,每组20例,分别用6 mg、8 mg和10 mg布托啡诺加生理盐水至100ml,M组吗啡40mg加生理盐水至100ml,每组均以2 ml/h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结果除B1组镇痛优良率为60.7%外,其余各组镇痛的优良率都在85%以上,但各组不良反应依药物剂量不同而不同.结论布托啡诺用于PCA安全有效,8mg布托啡诺镇痛效果可靠,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吗啡.
作者:王胜;王志萍;齐敦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与腹股沟疝同期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0例前列腺增生症合并腹股沟疝患者同时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和腹股沟疝修补术.结果排尿均通畅,切口愈合良好,腹股沟疝无复发.结论TURP与腹股沟疝同期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邓正国;江文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6(IL-6)对照射小鼠脾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分为照射组、对照组和照射+IL-6组,采用Panning法从小鼠脾淋巴细胞中分离L3T4、Lyt2和B细胞,用3H-TdR释放实验检测脾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活性.结果照射+IL-6组与对照组比较,3H-TdR释放量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IL-6具有促进照射小鼠脾淋巴细胞亚群活性作用.
作者:王红兵;王绪;刘永彪;郝兴芝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失血性休克患者术中氧代谢变化.方法10例外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置入Swan-Ganz导管,经液体复苏、循环氧代谢等治疗,了解治疗前后氧代谢的变化.结果肺动脉楔压(PAWP)从(0.6±0.2)kPa上升为(1.5±0.3)kPa,心脏指数(CI)从(2.0±0.3)L·min-1·m-2上升为(4.5±0.8)L·min-1·m-2(P<0.05).氧代谢指标变化:氧供指数(DO2)由(260.4±67.0)ml·min-1·m-2显著上升至(624.5±151.2)ml·min-1·m-2(P<0.05).氧耗指数(VO2)由(96.4±50.4)ml·min-1·m-2上升为(150.9±43.0)ml·min-1·m-2.结论通过术中氧代谢的监测,可改变我们对休克的传统评估方式,由以往的血流动力学调整转向氧代谢状态的调控.
作者:朱雁鸿;罗家坤;董绍兴;杨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构建人白细胞介素18(IL-18)基因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表达载体.方法以质粒pJWIL-18为模板,设计并合成上、下游引物,利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获得IL-18基因片段,酶切后克隆至pCA13质粒,构建重组质粒pCA13 IL-18.鉴定正确后,将pCA13 IL-18与含有腺病毒右臂的质粒pBHGE3共转染HEK293细胞,9~12天出现病毒空斑.提取重组腺病毒的DNA,进行PCR鉴定.大量扩增后,氯化铯梯度离心纯化腺病毒,测病毒滴度.结果酶切分析、序列测定、PCR验证表明,IL-18基因成功克隆到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中.结论成功构建了表达人IL-18基因的复制缺陷性腺病毒载体.
作者:毛立军;郑骏年;郑典宝;郝林;郑宏祥;裴东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外源性磷酸肌酸、左旋精氨酸对大鼠供心保存效果.方法4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移植前供心保存480 min,对照组:供心用4℃的St.Thomas液保存;1组:保存液中添加磷酸肌酸(CP);2组:保存液中添加左旋精氨酸(L-arg);3组:保存液中添加磷酸肌酸及左旋精氨酸.保存后进行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术,并观察供心复跳情况.24h后处死受体动物,切除移植心脏,测心肌组织中ATP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实验组移植心脏自动复跳率高于对照组.3组心肌组织中ATP酶、SOD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及1组、2组(P<0.05),而MDA含量则低于对照组及1组、2组(P<0.05).心肌超微结构损伤较对照组与组1、组2轻.结论外源性磷酸肌酸、左旋精氨酸能明显增强保存液对心脏的保护作用.
作者:钱伟民;张中明;张伟;王彬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东莨菪碱与氯胺酮合用对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30只小鼠分为3组:东莨菪碱组(S组)、氯胺酮组(K组)、两药合用组(SK组),每组10只.用跳台法观察小鼠跳台错误次数和跳下潜伏期.结果用药第1天,SK组3 min内跳台错误次数(3.1±1.9)多于S组(1.3±1.1,P<0.05)和K组(1.6±1.0,P<0.05).用药第2、4天,3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东莨菪碱与氯胺酮合用当天抑制小鼠学习记忆呈协同作用,但至用药第2、4天各组间则无明显差异.
作者:周晓林;张进;王丹;戴体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建立良好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培养方法.方法选用SD幼鼠的肾组织进行细胞培养,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肾小管后,选择含10%新生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5%CO2、37℃孵箱进行细胞培养.利用传1代的细胞,制作细胞爬片,用免疫组化、透射电镜进行鉴定.结果细胞生长4~5天后基本达到融合,细胞呈多边鹅卵石铺路样.结合形态学及免疫组化鉴定,细胞培养传1代后98%的细胞为肾小管上皮细胞.结论用Percoll法分离培养的细胞数量多,均一性生长较好,可重复性操作较好.为体外研究接近组织原位RTECs细胞功能和特征及药物的筛选提供了可行性和可能性.
作者:刘晓玲;邢淑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进一步提高对新生儿低镁血症的认识,以便及时诊治.方法对我院住院的新生儿低镁血症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产、小于胎龄儿及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新生儿低镁血症的主要原因.结论加强对新生儿的巡视观察和监护,对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及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等高危儿进行血清镁离子监测是早期发现新生儿低镁血症的有效手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作者:王军;杨丽娟;何艳芳;张绍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氟马西尼对安氟烷、异氟烷和乙醚麻醉小鼠有无催醒作用.方法给小鼠分别腹腔注射安氟烷、异氟烷和乙醚,待翻正反射消失后1 min,腹腔注射氟马西尼,并设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对照,观察各组小鼠翻正反射消失持续时间(以下简称睡眠时间)的变化.结果在安氟烷、异氟烷和乙醚麻醉小鼠模型上,氟马西尼组和生理盐水组小鼠的睡眠时间相似,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明氟马西尼对安氟烷、异氟烷和乙醚麻醉小鼠无催醒作用.结论安氟烷、异氟烷和乙醚的催醒作用与苯二氮(艹卓)受体关系不大.
作者:方芳;冯会;祖翠华;张坤;孙玲珍;孟晶;戴体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地西泮催眠作用的机制.方法昆明种小鼠分成5组,每组10只,腹腔注射地西泮25mg·kg-1,待翻正反射消失后1 min,分别腹腔注射纳洛酮2 mg·kg-1、氨茶碱15.5 mg·kg-1、多沙普仑100 mg·kg-1、氟马西尼0.5 mg·kg-1与生理盐水(NS),观察翻正反射消失的持续时间(睡眠时间).结果氟马西尼、氨茶碱组小鼠的睡眠时间明显短于NS组(P<0.01),纳洛酮组和多沙普仑组与NS组相似(P>0.05).结论地西泮的催眠作用与苯二氮(艹卓)受体有关.
作者:王亢;孙玲珍;刘彬;戴体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自由呼吸状态下应用三维导航技术行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CMRA)的成像技术,并评价此技术在缺血性心脏病方面的诊断价值.方法运用1.5T超导型MR扫描仪和心脏相控阵线圈,自由呼吸下状态下,应用脂肪抑制、心电向量门控、真性稳态快速进动回波成像(B-TFE)序列多角度双斜面扫描,结合三维自动导航技术(3D-SELF-Navigator)对35例受检者进行CMRA成像.结果全部受检者均能合作完成检查.左冠状动脉主干、右冠状动脉近中段显示满意率为97.14%(34/35),CMRA总显示成功率为91.42%(32/35).结论自由呼吸实时导航结合B-TFE序列CMRA对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显示满意,可初步用于临床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筛选检查.
作者:张涛;席建宁;郭彩风;武为恒;任广;王绪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