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杨丽娟;何艳芳;张绍美
目的观察盐酸丁咯地尔对坐骨神经损害后神经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预处理组(盐酸丁咯地尔组),预处理14天后制作周围神经损害动物模型,分别在造模后6 h、12 h、24h、48h、72 h、96h、7天各组提取L1~5背根神经节,免疫组化观察VEGF阳性细胞表达数,考察盐酸丁咯地尔预处理对坐骨神经损害后神经元VEGF的影响.结果正常组VEGF阳性细胞见少量表达;模型组在造模48h表达到高峰,持续至72 h;而丁咯地尔造模24h即有明显表达,48 h~72 h表达到高峰,持续至7天时与模型组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盐酸丁咯地尔可通过上调VEGF来保护周围神经损害后神经元.
作者:苏建华;章莉萍;陈玉芳;唐金荣;肖杭;包德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低钾血症的临床分析,提高临床医师对新生儿低钾血症的警惕及认识.方法对2003年7月-2005年7月在我院住院的20例新生儿低钾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低钾血症临床并不少见,以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肺炎等合并低钾血症较为多见.结论新生儿因疾病或喂养不当,易导致钾摄入不足、丢失过多,或治疗不当而出现一系列低钾症状,应予以高度重视,及早诊断,及时治疗.
作者:杨丽娟;王军;何艳芳;张绍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人胎膜体外孵育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胎膜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取20例正常选择性剖宫产者的胎膜,在DMEM/F-12培养基中进行孵育,共孵育96h,每24h换液并测定胎膜的存活力,48 h后一部分胎膜分别给予细菌内毒素脂多糖(LPS)和LPS+N-乙酰半胱氨酸(NAC)刺激孵育中的胎膜24h.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时间点胎膜中的基质金属酶-9(MMP-9)的表达情况,了解胎膜细胞的功能.结果20例胎膜的平均存活力24h为87%±1.9%,48 h为85%±1.3%,72 h为83%±1.6%,96h为37%±1.2%;前三者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前三者分别与96h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0~72 h细胞形态良好、饱满,72 h后细胞开始皱缩,至96 h大部分细胞死亡.免疫组化示0 h及48 h的胎膜MMP-9的表达微弱,24h的MMP-9表达较前增强,LPS作用后MMP-9的表达明显增强,同时给予LPS+NAC的MMP-9表达又明显下降.结论DMEM/F-12培养基体外孵育胎膜是可行的,且方法简单.
作者:高迎春;蒋小青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瑞芬太尼在小儿扁桃体摘除术麻醉中的应用.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年龄6~10岁、择期行扁桃体摘除术小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瑞芬太尼诱导和维持麻醉,对照组采用芬太尼诱导和异氟烷吸入维持麻醉,观察2组麻醉诱导及维持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停药至气管拔管、苏醒、清醒的时间,观察患儿拔管后上呼吸道梗阻或屏气、苏醒期躁动、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瑞芬太尼麻醉术中循环波动小,苏醒及清醒快,恶心呕吐及苏醒期躁动的发生较对照组少.结论瑞芬太尼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小儿扁桃体摘除术的麻醉,苏醒质量优良.
作者:陈秀侠;李军;齐敦益;刘功俭;曾因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评价布托啡诺用于手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CA)的效应和不良反应.方法80例开腹患者术后随机分为布托啡诺组(B组,n=60)和吗啡组(M组,n=20),分别接受PCA治疗.B组又进一步随机分为B1、B2和B3组,每组20例,分别用6 mg、8 mg和10 mg布托啡诺加生理盐水至100ml,M组吗啡40mg加生理盐水至100ml,每组均以2 ml/h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结果除B1组镇痛优良率为60.7%外,其余各组镇痛的优良率都在85%以上,但各组不良反应依药物剂量不同而不同.结论布托啡诺用于PCA安全有效,8mg布托啡诺镇痛效果可靠,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吗啡.
作者:王胜;王志萍;齐敦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东莨菪碱与氯胺酮合用对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30只小鼠分为3组:东莨菪碱组(S组)、氯胺酮组(K组)、两药合用组(SK组),每组10只.用跳台法观察小鼠跳台错误次数和跳下潜伏期.结果用药第1天,SK组3 min内跳台错误次数(3.1±1.9)多于S组(1.3±1.1,P<0.05)和K组(1.6±1.0,P<0.05).用药第2、4天,3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东莨菪碱与氯胺酮合用当天抑制小鼠学习记忆呈协同作用,但至用药第2、4天各组间则无明显差异.
作者:周晓林;张进;王丹;戴体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方法对124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护理进行总结,开展围手术期系统的功能锻炼,对部分高危人群辅以预防性抗凝治疗.结果术后124例中6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为4.83%.结论术前全面评估,确定高危人群,针对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围手术期锻炼计划,对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作者:傅翠梅;崔玉洁;段玉莲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外源性磷酸肌酸、左旋精氨酸对大鼠供心保存效果.方法4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移植前供心保存480 min,对照组:供心用4℃的St.Thomas液保存;1组:保存液中添加磷酸肌酸(CP);2组:保存液中添加左旋精氨酸(L-arg);3组:保存液中添加磷酸肌酸及左旋精氨酸.保存后进行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术,并观察供心复跳情况.24h后处死受体动物,切除移植心脏,测心肌组织中ATP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实验组移植心脏自动复跳率高于对照组.3组心肌组织中ATP酶、SOD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及1组、2组(P<0.05),而MDA含量则低于对照组及1组、2组(P<0.05).心肌超微结构损伤较对照组与组1、组2轻.结论外源性磷酸肌酸、左旋精氨酸能明显增强保存液对心脏的保护作用.
作者:钱伟民;张中明;张伟;王彬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氟马西尼对安氟烷、异氟烷和乙醚麻醉小鼠有无催醒作用.方法给小鼠分别腹腔注射安氟烷、异氟烷和乙醚,待翻正反射消失后1 min,腹腔注射氟马西尼,并设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对照,观察各组小鼠翻正反射消失持续时间(以下简称睡眠时间)的变化.结果在安氟烷、异氟烷和乙醚麻醉小鼠模型上,氟马西尼组和生理盐水组小鼠的睡眠时间相似,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明氟马西尼对安氟烷、异氟烷和乙醚麻醉小鼠无催醒作用.结论安氟烷、异氟烷和乙醚的催醒作用与苯二氮(艹卓)受体关系不大.
作者:方芳;冯会;祖翠华;张坤;孙玲珍;孟晶;戴体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肿瘤合并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行远红外线体表照射全身高热治疗(全身热疗)时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的动态变化.方法40例ASAⅡ~Ⅲ级肿瘤合并缺血性心脏病择期行全身热疗患者,以热疗前cTnI≥0.3μg/L为阳性,将患者分为阴性组和阳性组.分别于热疗前、麻醉诱导后、出热疗舱和热疗后6 h对2组患者进行血清cTnI的动态检测,记录围全身热疗期心电改变和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出热疗舱及热疗后6 h的cTnI均显著高于热疗前(P<0.05或P<0.01);阳性组出热疗舱及热疗后6 h时点的cTnI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全身热疗后心电改变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心脏事件发生率亦高于阴性组.结论全身热疗前cTnI升高对评价肿瘤合并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危险性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吕凯荣;赵华斌;韩洪涛;苑玉环;刘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随着广大患者对自身感染的日益重视,头孢类抗生素尤其是第三代头孢哌酮钠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在应用头孢哌酮钠后饮酒出现双硫仑样反应者时有报道.自2004-2005年我院共接诊应用头孢哌酮钠后饮酒或接触乙醇致双硫仑样反应20例.为提高广大医师对应用头孢哌酮钠后出现双硫仑样反应的认识,现将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张月战;张静静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使用高频电波刀作宫颈环形电切术切除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的临床价值.方法阴道镜下活检病理诊断为CIN 87例,行电波刀宫颈环形电切术,术后2个月及9个月行阴道镜复查并作细胞学追踪.结果术后2个月:阴道镜检查图像正常者82例(94.3%),另5例为宫颈表面出现红斑,活检均为炎症或正常宫颈组织;细胞涂片阴性79例(90.8%),细胞核肥大或轻度核异质8例(9.2%).9个月后复查72例,阴道镜下均无CIN图像,细胞学正常者70例(97.2%),细胞核肥大2例(2.8%).结论只要对CIN病变切除的范围够大、够深、够彻底,就不会出现CIN的残留和复发.高频电波刀行宫颈环行电切除是治疗CIN有效手段.
作者:邓巧玲;周健;王巧莲;肖宁;刘玉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对111例血培养阳性的新生儿败血症的血培养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11例败血症中,革兰阳性球菌108例占97%,革兰阴性杆菌3例占3%.革兰阳性球菌中表皮葡萄球菌46株占42%,对青霉素及耐酶青霉素的耐药性近50%;肠球菌15株占14%,对各种抗生素均有较高耐药性.其他依次为头状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等.结论引起新生儿败血症的细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其中主要是表皮葡萄球菌及肠球菌,肠球菌的比例及耐药性均有增多趋势.全面了解和掌握细菌种类和耐药性变化有利于提高新生儿科抗感染治疗的质量,降低耐药性的发生.
作者:张文辉;王军;张绍美;许美榕;胡丽萍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胆道并发症是指具有临床表现,有放射学依据,需要进行手术或介入性治疗的胆道狭窄、梗阻及胆漏等[1].胆道并发症是肝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目前导致肝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术前积极预防、及时发现和处理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对于提高术后长期存活率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现就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邵永;马正伟;董家鸿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建立良好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培养方法.方法选用SD幼鼠的肾组织进行细胞培养,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肾小管后,选择含10%新生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5%CO2、37℃孵箱进行细胞培养.利用传1代的细胞,制作细胞爬片,用免疫组化、透射电镜进行鉴定.结果细胞生长4~5天后基本达到融合,细胞呈多边鹅卵石铺路样.结合形态学及免疫组化鉴定,细胞培养传1代后98%的细胞为肾小管上皮细胞.结论用Percoll法分离培养的细胞数量多,均一性生长较好,可重复性操作较好.为体外研究接近组织原位RTECs细胞功能和特征及药物的筛选提供了可行性和可能性.
作者:刘晓玲;邢淑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减轻人工流产时孕妇疼痛的方法.方法将100例接受人工流产手术的孕妇分为2组,每组50例.观察组术前阴道填塞米索前列醇,静脉注射地西泮,宫颈注射利多卡因;对照组不用任何药物.观察2组孕妇术中镇痛效果、宫颈松弛程度、术中出血情况和人工流产综合征(RAAS)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孕妇术中镇痛效果和宫颈松弛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1),RAA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地西泮、米索前列醇、利多卡因联合应用于人工流产方法简便、安全,能有效减轻孕妇人工流产术的疼痛,减少RAAS的发生.
作者:张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进一步提高对新生儿低镁血症的认识,以便及时诊治.方法对我院住院的新生儿低镁血症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产、小于胎龄儿及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新生儿低镁血症的主要原因.结论加强对新生儿的巡视观察和监护,对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及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等高危儿进行血清镁离子监测是早期发现新生儿低镁血症的有效手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作者:王军;杨丽娟;何艳芳;张绍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评价直肠癌切除术3种吻合方式的效果,为临床手术术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573例直肠癌手术患者资料,比较传统手工吻合(A组)、单纯吻合器机械吻合(B组)和在吻合器机械吻合的基础上加用全层间断缝合吻合口(C组)3种吻合方式术后主要并发症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狭窄的发生情况.结果C组患者术后3种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吻合口漏0.98%、吻合口出血0.49%、吻合口狭窄1.47%,均明显低于A、B 2组患者.结论在吻合器机械吻合的基础上加用全层间断缝合吻合,较单纯手工吻合及吻合器机械吻合,能显著降低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作者:渠时学;丁硕;李义廷;田庆忠;张玉华;刘继祥;王义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胃肠内补液救治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HNDC)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HNDC患者,18例采用胃肠内补液联合静脉补液方法治疗(胃肠内补液组),14例采用常规静脉补液方法治疗(常规治疗组),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6、24、48 h血生化指标及血浆渗透压的变化,观察病情变化、并发症和病死率.结果胃肠内补液治疗后6、24、48h血糖、血钠、血钾、血尿素氮、血浆渗透压较快恢复正常,患者清醒早、补液量少,有效降低了心力衰竭、脑水肿的发生和病死率.结论胃肠内补液救治HNDC疗效优于传统的静脉补液治疗,且简单易行、安全高效.
作者:李伟;张红;殷松楼;张振;孔繁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其预防对策.方法回顾分析17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资料.结果中转开腹13例,占7.38%.并发症10例,占5.68%,其中胆管损伤2例,出血3例,胆漏3例,切口感染2例,均治愈出院.结论合理选择病例、规范的手术操作、果断及时的中转开腹可有效地防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作者:王建;余振梅;何跃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