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ercoll法分离培养肾小管上皮细胞

刘晓玲;邢淑华

关键词: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 细胞培养, 离心法, 密度梯度
摘要:目的建立良好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培养方法.方法选用SD幼鼠的肾组织进行细胞培养,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肾小管后,选择含10%新生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5%CO2、37℃孵箱进行细胞培养.利用传1代的细胞,制作细胞爬片,用免疫组化、透射电镜进行鉴定.结果细胞生长4~5天后基本达到融合,细胞呈多边鹅卵石铺路样.结合形态学及免疫组化鉴定,细胞培养传1代后98%的细胞为肾小管上皮细胞.结论用Percoll法分离培养的细胞数量多,均一性生长较好,可重复性操作较好.为体外研究接近组织原位RTECs细胞功能和特征及药物的筛选提供了可行性和可能性.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肿瘤合并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围全身热疗期肌钙蛋白Ⅰ的动态变化

    目的观察肿瘤合并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行远红外线体表照射全身高热治疗(全身热疗)时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的动态变化.方法40例ASAⅡ~Ⅲ级肿瘤合并缺血性心脏病择期行全身热疗患者,以热疗前cTnI≥0.3μg/L为阳性,将患者分为阴性组和阳性组.分别于热疗前、麻醉诱导后、出热疗舱和热疗后6 h对2组患者进行血清cTnI的动态检测,记录围全身热疗期心电改变和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出热疗舱及热疗后6 h的cTnI均显著高于热疗前(P<0.05或P<0.01);阳性组出热疗舱及热疗后6 h时点的cTnI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全身热疗后心电改变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心脏事件发生率亦高于阴性组.结论全身热疗前cTnI升高对评价肿瘤合并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危险性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吕凯荣;赵华斌;韩洪涛;苑玉环;刘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去甲肾上腺素、酚妥拉明对异氟醚、丙泊酚小鼠翻正反射消失持续时间的影响

    目的探讨全麻药催眠作用与α受体之间的关系.方法小鼠10只,侧脑室注入(icv)10μl酚妥拉明(phentolamine),观察其翻正反射是否消失.另取小鼠40只,随机分为两大组,每组20只,分别给予异氟烷(isoflurane)、丙泊酚(propofol),待其翻正反射消失后1 min,再将每大组均分为两亚组,每组10只,分别icv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A)或人工脑脊液10μl,观察2组翻正反射消失的持续时间(简称睡眠时间).结果酚妥拉明icv不能引起小鼠翻正反射消失.NA虽可使异氟烷、丙泊酚小鼠睡眠时间延长,但与人工脑脊液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α受体不是全麻药催眠作用的主要靶位.

    作者:王卿;刘苏;路耀军;黄静;孙忠志;孙韧;戴体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不同外科术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不同外科术式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和临床疗效.方法对临床收住的经影像学诊断的186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资料作回顾性分析,主要依靠术式和术前脊髓功能评分,结合术时年龄、性别和病程,将符合标准的87例患者归类为均衡相似的3组,A组35例为颈后路椎管成形术患者;B组31例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患者;C组21例为颈前路多平面环锯减压椎间盘切除术患者.术后疗效利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标准评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随访各组并发症,并统计分析.结果随访3个月~3年2个月,平均约8个月,各组术后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3组优良率分别为65.7%、80.6%和71.4%,术后3组优良率经Chi-square检验无显著差别(x2=1.844,P=0.397>0.05),但B组优良率高,其并发症例次率也较高(22.3%),主要发生于B组多椎体次全切除术式患者,而该组单椎体次全切除附加椎间盘切除术13例患者并发症较低,仅1例,组内两术式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不同术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获得较好临床疗效,单椎体次全切除结合椎间盘切除融合的分节段混合减压术可能是较理想术式,其减压彻底有效且并发症少.

    作者:侯永洋;施伟;辛兵;袁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前列腺增生与腹股沟疝同期手术治疗探讨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与腹股沟疝同期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0例前列腺增生症合并腹股沟疝患者同时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和腹股沟疝修补术.结果排尿均通畅,切口愈合良好,腹股沟疝无复发.结论TURP与腹股沟疝同期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邓正国;江文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Percoll法分离培养肾小管上皮细胞

    目的建立良好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培养方法.方法选用SD幼鼠的肾组织进行细胞培养,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肾小管后,选择含10%新生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5%CO2、37℃孵箱进行细胞培养.利用传1代的细胞,制作细胞爬片,用免疫组化、透射电镜进行鉴定.结果细胞生长4~5天后基本达到融合,细胞呈多边鹅卵石铺路样.结合形态学及免疫组化鉴定,细胞培养传1代后98%的细胞为肾小管上皮细胞.结论用Percoll法分离培养的细胞数量多,均一性生长较好,可重复性操作较好.为体外研究接近组织原位RTECs细胞功能和特征及药物的筛选提供了可行性和可能性.

    作者:刘晓玲;邢淑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胃肠内补液救治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胃肠内补液救治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HNDC)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HNDC患者,18例采用胃肠内补液联合静脉补液方法治疗(胃肠内补液组),14例采用常规静脉补液方法治疗(常规治疗组),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6、24、48 h血生化指标及血浆渗透压的变化,观察病情变化、并发症和病死率.结果胃肠内补液治疗后6、24、48h血糖、血钠、血钾、血尿素氮、血浆渗透压较快恢复正常,患者清醒早、补液量少,有效降低了心力衰竭、脑水肿的发生和病死率.结论胃肠内补液救治HNDC疗效优于传统的静脉补液治疗,且简单易行、安全高效.

    作者:李伟;张红;殷松楼;张振;孔繁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后心电图ST段恢复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电图ST段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患者行急诊PCI术后1 h和术前患者的18导联心电图(ECG),测量并比较急诊PCI前后梗死相关导联大ST段抬高幅度.按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分为:A组,ST段下降≥50%;B组,ST段下降<50%.分析患者相关临床资料与ST段下降之间的关系.结果2组患者性别、年龄未见明显差异;在糖尿病、梗死前心绞痛、梗死部位、Killips心功能分级、Q波计数、发病至急诊时间方面有显著差异;而在急诊至球囊开通时间以及梗死血管直径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经急诊PCI术后心电图ST段恢复程度与糖尿病、梗死前心绞痛、梗死部位、Killips心功能分级、Q波计数、发病至急诊时间等有关,它们可能是影响ST段恢复的因素.

    作者:杨剑峰;宋杰;张荣林;徐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几种喹诺酮类药物在木糖醇注射液中的稳定性试验

    目的考察在不同温度(25℃、37℃)下注射用氟罗沙星、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加替沙星注射液与木糖醇的配伍稳定性.方法以临床常用药物浓度,分别将3种药物加入到木糖醇注射液中,分别在不同温度下放置,0~8 h内观察外观、测定混合液的pH值、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混合液的药物含量.结果在25℃和37℃条件下放置8 h内,3种配伍液的外观、pH值、药物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3种药物与木糖醇注射液配伍,在8 h内配伍液性质稳定.

    作者:王福贵;孟庆华;韩强;邵珠民;王进;周儒香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新生儿低钾血症20例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低钾血症的临床分析,提高临床医师对新生儿低钾血症的警惕及认识.方法对2003年7月-2005年7月在我院住院的20例新生儿低钾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低钾血症临床并不少见,以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肺炎等合并低钾血症较为多见.结论新生儿因疾病或喂养不当,易导致钾摄入不足、丢失过多,或治疗不当而出现一系列低钾症状,应予以高度重视,及早诊断,及时治疗.

    作者:杨丽娟;王军;何艳芳;张绍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宫颈癌特异抗原MN/CA9的多糖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目的克隆宫颈癌MN/CA9抗原的多糖蛋白cDNA,并构建表达载体.方法从宫颈癌HeLa细胞中提取总RNA,RT-PCR法扩增MN/CA9抗原的多糖蛋白cDNA,将其插入载体pCA13,转化大肠杆菌JM109,构建MN/CA9抗原的多糖蛋白表达载体pCA13-MN.酶切及测序鉴定.结果酶切及序列分析结果证明,目的基因成功克隆入载体.结论成功构建了MN/CA9多糖蛋白表达载体.

    作者:赵敬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Denis Browne切口治疗动脉导管未闭52例

    目的探讨Denis Browne切口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Denis Browne切口治疗52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的手术过程与转归.结果本组全部病例术野暴露良好,术中出血量少,组织损伤小,术后恢复快,无手术死亡及再通病例.结论Denis Browne切口隐蔽美观,并发症少,可在动脉导管未闭手术中广泛应用.

    作者:陈胜;郭伟;李士亭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瑞芬太尼在小儿扁桃体摘除术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瑞芬太尼在小儿扁桃体摘除术麻醉中的应用.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年龄6~10岁、择期行扁桃体摘除术小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瑞芬太尼诱导和维持麻醉,对照组采用芬太尼诱导和异氟烷吸入维持麻醉,观察2组麻醉诱导及维持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停药至气管拔管、苏醒、清醒的时间,观察患儿拔管后上呼吸道梗阻或屏气、苏醒期躁动、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瑞芬太尼麻醉术中循环波动小,苏醒及清醒快,恶心呕吐及苏醒期躁动的发生较对照组少.结论瑞芬太尼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小儿扁桃体摘除术的麻醉,苏醒质量优良.

    作者:陈秀侠;李军;齐敦益;刘功俭;曾因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直肠癌切除术3种吻合方式效果比较研究

    目的评价直肠癌切除术3种吻合方式的效果,为临床手术术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573例直肠癌手术患者资料,比较传统手工吻合(A组)、单纯吻合器机械吻合(B组)和在吻合器机械吻合的基础上加用全层间断缝合吻合口(C组)3种吻合方式术后主要并发症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狭窄的发生情况.结果C组患者术后3种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吻合口漏0.98%、吻合口出血0.49%、吻合口狭窄1.47%,均明显低于A、B 2组患者.结论在吻合器机械吻合的基础上加用全层间断缝合吻合,较单纯手工吻合及吻合器机械吻合,能显著降低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作者:渠时学;丁硕;李义廷;田庆忠;张玉华;刘继祥;王义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自由呼吸实时导航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自由呼吸状态下应用三维导航技术行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CMRA)的成像技术,并评价此技术在缺血性心脏病方面的诊断价值.方法运用1.5T超导型MR扫描仪和心脏相控阵线圈,自由呼吸下状态下,应用脂肪抑制、心电向量门控、真性稳态快速进动回波成像(B-TFE)序列多角度双斜面扫描,结合三维自动导航技术(3D-SELF-Navigator)对35例受检者进行CMRA成像.结果全部受检者均能合作完成检查.左冠状动脉主干、右冠状动脉近中段显示满意率为97.14%(34/35),CMRA总显示成功率为91.42%(32/35).结论自由呼吸实时导航结合B-TFE序列CMRA对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显示满意,可初步用于临床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筛选检查.

    作者:张涛;席建宁;郭彩风;武为恒;任广;王绪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地西泮、米索前列醇、利多卡因联合行无痛人工流产

    目的探讨减轻人工流产时孕妇疼痛的方法.方法将100例接受人工流产手术的孕妇分为2组,每组50例.观察组术前阴道填塞米索前列醇,静脉注射地西泮,宫颈注射利多卡因;对照组不用任何药物.观察2组孕妇术中镇痛效果、宫颈松弛程度、术中出血情况和人工流产综合征(RAAS)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孕妇术中镇痛效果和宫颈松弛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1),RAA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地西泮、米索前列醇、利多卡因联合应用于人工流产方法简便、安全,能有效减轻孕妇人工流产术的疼痛,减少RAAS的发生.

    作者:张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根治术15例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根治性切除手术要点及临床意义,提高手术安全性和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7年4月-2004年11月,本院实施胆总管囊肿根治性切除、左右肝管成形、肝管空肠Roux-Y吻合术手术疗效.结果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近期无出血、感染、肠瘘、胰瘘,2例分别于术后第2天和第3天从引流管引出30ml、50ml胆汁,持续引流1周后,观察3天无胆汁引出,拔管后无并发症.随访6个月~8年,无复发、结石、癌变、黄疸等并发症;1例反复发作右上腹痛,低热,经补液、抗感染治疗可控制.B超检查31例次未示肝内胆管扩张.患者营养状况良好,达到临床治愈.结论囊肿外引流术应作为急诊手术的首选术式,囊肿内引流术应当废弃,肝管空肠Roux-Y吻合术应作为根治性切除的首选术式.

    作者:刘淑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新生儿低镁血症30例临床分析

    目的进一步提高对新生儿低镁血症的认识,以便及时诊治.方法对我院住院的新生儿低镁血症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产、小于胎龄儿及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新生儿低镁血症的主要原因.结论加强对新生儿的巡视观察和监护,对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及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等高危儿进行血清镁离子监测是早期发现新生儿低镁血症的有效手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作者:王军;杨丽娟;何艳芳;张绍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灵芝孢子粉对裸鼠移植性人肝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

    目的研究灵芝孢子粉对裸鼠移植性人肝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抑瘤机制.方法建立裸鼠移植性人肝肿瘤模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法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及灵芝孢子粉组,观察裸鼠肿瘤生长.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SP免疫组织化学法及病理Imagepro Plus5.0彩色图像定量分析法检测裸鼠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结果灵芝孢子粉为2.1g/kg时,对裸鼠移植瘤的抑制率为57.0%,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镜下观察,灵芝孢子粉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肿瘤坏死组织较多,细胞异型性较小.灵芝孢子粉组VEGF、MVD表达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有明显下降.结论高浓度及大剂量的灵芝孢子粉对肝肿瘤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对VEGF表达的抑制有关.

    作者:王筱婧;徐江平;程玉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防治研究进展

    胆道并发症是指具有临床表现,有放射学依据,需要进行手术或介入性治疗的胆道狭窄、梗阻及胆漏等[1].胆道并发症是肝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目前导致肝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术前积极预防、及时发现和处理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对于提高术后长期存活率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现就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邵永;马正伟;董家鸿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携带人白细胞介素18基因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的构建、鉴定和滴度测定

    目的构建人白细胞介素18(IL-18)基因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表达载体.方法以质粒pJWIL-18为模板,设计并合成上、下游引物,利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获得IL-18基因片段,酶切后克隆至pCA13质粒,构建重组质粒pCA13 IL-18.鉴定正确后,将pCA13 IL-18与含有腺病毒右臂的质粒pBHGE3共转染HEK293细胞,9~12天出现病毒空斑.提取重组腺病毒的DNA,进行PCR鉴定.大量扩增后,氯化铯梯度离心纯化腺病毒,测病毒滴度.结果酶切分析、序列测定、PCR验证表明,IL-18基因成功克隆到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中.结论成功构建了表达人IL-18基因的复制缺陷性腺病毒载体.

    作者:毛立军;郑骏年;郑典宝;郝林;郑宏祥;裴东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徐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