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王友群;郭盛;沈祥春;段金廒
目的:寻找新的α_1-肾上腺素受体(α_1-AR)拮抗剂.方法:以西洛多辛为先导化合物,保留其药效基团吲哚啉母核,依据拼合原理,引入取代苯氧基烷基哌嗪基团,设计合成了12个5-[2-[4-(取代苯氧基烷基)-1-哌嗪基]丙基]吲哚啉类化合物.结果:目标化合物结构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确证,初步药理实验结果表明,6个目标化合物的拮抗参数pA_2值大于7.50,具有较好的α_1-AR拮抗活性.结论:5-[2-[4-(取代苯氧基烷基)-1-哌嗪基]丙基]吲哚啉类化合物是一类新型的具有潜在价值的α_1-AR拮抗剂.
作者:张江波;陈国华;罗小川;吴斐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利用转入人免疫球蛋白基因的五特征小鼠制备全人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EGF_(165))单克隆抗体,并初步探讨该单抗的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常规杂交瘤细胞融合技术,利用间接ELISA效价测定方法筛选能稳定分泌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比较了五特征小鼠和BALB/c小鼠的免疫效果;亲和色谱法从腹水中纯化单抗;利用分泌VEGF的人膀胱癌细胞系T24细胞考察单抗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成功获得了4株能稳定分泌表达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V_2,V_(50),V_(71),V_(75)),建立了间接ELISA效价测定方法,发现同样方法免疫的BALB/c鼠血清效价约为五特征小鼠的10倍.采用甘露糖结合蛋白(MBP)亲和色谱柱从腹水中获得了纯化的单抗样品,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证实该单抗为全人源VEGF_(165)IgM单抗.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V_2、V_(75)单抗对人类膀胱癌细胞系124细胞的增殖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结论:可利用五特征小鼠制备全人源抗VEGF_(165)单抗,该单抗具有潜在的抗肿瘤活性.
作者:刘煜;顾月;恽冬杰;陈建泉;刘思国;张爱民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丹参水溶性成分丹酚酸B在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中的摄取特性.方法:考察时间、温度、药物浓度、介质pH等因素对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摄取丹酚酸B的影响,采用LC/MS测定细胞内丹酚酸B的浓度.结果: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在37℃和4℃条件下对丹酚酸B的摄取符合对数模型,细胞摄取量与细胞外药物浓度成正比并随介质pH的减小而显著增加,同时丹参中其他水溶性成分明显促进丹酚酸B的摄取,使其摄取量增加30%以上.细胞能量代谢抑制剂能显著抑制丹酚酸B在心肌细胞和内皮细胞中的摄取.在温孵药液中加入乳酸和脂肪酸,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对丹酚酸B的摄取均增加20%以上.结论:pH是影响丹酚酸B摄取的主要因素,酸性介质促进了丹酚酸B在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中的摄取,提示心肌缺血等心血管疾病造成的内环境酸度增加能明显提高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对丹酚酸B的摄取,更好地发挥其心血管活性.
作者:邵静萍;张善飞;陈渊成;杨文亮;柳晓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对大枣各分离部位拮抗甘遂致炎毒性的效应进行评价,初步确定大枣中具有解毒作用的有效部位.方法:体外培养小鼠脾淋巴细胞和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分别以MTT法分析脾淋巴细胞增殖和Griess法分析大鼠腹腔巨噬细胞NO释放情况.首先观察甘遂各提取部位对脾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影响,以确定毒性部位;再以确定的甘遂毒性部位评价大枣不同提取部位对该毒性部位的拮抗作用.在整体动物水平上,采用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大枣有效部位对甘遂提取物致小鼠胃肠急性损伤的影响.结果:甘遂致炎的毒性以RK-3(二萜)部位为明显;大枣提取部位B(小分子糖和氨基酸)、D(黄酮苷)、E(三萜)对甘遂毒性部位RK-3的致炎毒性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大枣有效部位对甘遂提取物致小鼠胃肠急性损伤有保护作用.结论:以细胞模型对甘遂致炎的毒性部位进行分析,进而确定了大枣拮抗甘遂致炎毒性部位的活性部位,为进一步进行大枣的减毒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罗丹;王友群;郭盛;沈祥春;段金廒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制备流感疫苗脂质体冻干粉,并考察其粒径分布、包封率及免疫原性.方法:以大豆卵磷脂、胆固醇为原料,采用薄膜蒸发法,加入纯化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制备脂质体,加入冻干保护剂冻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并在透射电镜下测定其平均粒径和粒径分布,以Lowry法测定其包封率.小鼠肺部给药后血凝抑制法测定抗体滴度以考察其免疫原性.结果:所制备的流感疫苗脂质体冻干粉复溶后呈圆形和椭圆形,粒度分布均匀,平均粒径约为2.14 μm,包封率大于80%.肺部免疫后抗体滴度较腹腔免疫高.结论:所制备的流感疫苗脂质体包封率高,粒度分布均匀,小鼠肺部免疫效果好.流感疫苗脂质体肺部免疫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免疫途径,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鲁卫东;林意菊;代云波;阳选祥;马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是基因多态性的主要来源,其数量极其庞大,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通量高、速度快、价格低的SNP检测方法.本课题组针对基因多态性测定中的技术瓶颈,提出了一整套解决方案,包括全血直接PCR扩增技术、基于DNA适配器介导的多重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法、单管基因多态性检测法以及微板阵列平行凝胶电泳和微流控芯片检测等方法.在药物基因组学、疾病相关性研究、药材真伪鉴别等方面得到了成功应用,具有高特异性、高灵敏度、操作简便快速、低成本的优点,应用前景广阔.本文对该基因多态性检测平台的研究及其应用作了详细介绍.
作者:周国华;宋沁馨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艰难梭菌毒素A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克隆分析及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用于细胞增殖的分析;透射电镜及单细胞凝胶电泳用于凋亡细胞形态学变化及DNA片段的观察;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细胞数及Bcl-2和P53蛋白的表达.结果:0.018~4.690 mg/L的毒素A明显抑制SMMC-7721细胞的克隆形成,并以时间和浓度依赖方式抑制SMMC-7721细胞的增殖;SMMC-7721细胞与4.690 mg/L毒素A共同培养48 h,透射电镜观察到典型的凋亡形态学变化,单细胞凝胶电泳显示细胞DNA的损伤;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0.073~4.690 mg/L毒素A诱导6.8%~41.8%细胞凋亡;0.293~4.690 mg/L毒素A降低Bcl-2、增高p53蛋白的表达.结论:艰难梭菌毒素A对SMMC-7721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活性,此作用通过诱导细胞凋亡产生.
作者:郭忠;赵晋;马建秀;傅思武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新型一氧化氮供体型联苯双酯衍生物(ZK_(14))对大鼠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腹腔注射CCl4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ZK_(14)以20 mg/kg及10 mg/kg剂量给大鼠连续灌胃给药4周,观察对大鼠血液一氧化氮、肝组织一氧化氮合酶、肝功能生化指标、肝纤维化生化指标、肝病理组织学的影响.结果:与肝纤维化模型组相比,ZK_(14)(20 mg/kg)对大鼠的肝纤维化指标和肝脏病理分级有明显改善作用,并对肝功能有保护作用.结论:一氧化氮供体型联苯双酯衍生物ZK_(14)对CCl_4诱导的大鼠早期肝纤维化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戴丽;张璐;季晖;孔祥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盐酸小檗碱(berberine,Ber)对甲状腺素性豚鼠心肌病中延迟整流外向钾电流中快激活成分(Ⅰ_(Kr))和慢激活成分(Ⅰ_(Ks))及内向整流电流(Ⅰ_(K1))的抑制作用.方法:豚鼠腹腔注射L-甲状腺素造成心肌病后,分离单个心肌细胞,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钾电流.结果:在心肌病细胞的,Ⅰ_(Kr),Ⅰ_(Ks)和Ⅰ_(K1)电流密度均明显增大,Ber 30 mmoL/L分别抑制心肌病细胞Ⅰ_(Kr) 22.8%(+10 mV)和Ⅰ_(Ks) 29.5%(+80 mV),其对Ⅰ_(Ks)的阻断作用大于Ⅰ_(Kr).Ber 30 mmol/L也能阻断心肌病细胞Ⅰ_(K1) 29.1%(+120 mV),但不影响其反转电位.Ber(1~300 mmol/L)浓度依赖性地阻断心肌病细胞Ⅰ_(Kr)及Ⅰ_(Ks),其IC_(50)分别为76mmol/L和55.37 mmol/L.结论:甲状腺素性心肌病中出现异常增大的Ⅰ_(Ks),Ⅰ_(Kr)及Ⅰ_(K1)离子流,Ber有明显阻断作用.
作者:于锋;林木森;张伟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对栀子大黄汤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归属研究,以揭示其可能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串联质谱(HPLC-PDA-MS/MS)技术,分析研究栀子大黄汤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色谱条件:C_(18)>柱,0.1%乙酸-甲醇二元梯度;PDA扫描范围:210~480 nm;ESI离子源,负离子模式,Data dependent scan方式采集数据.结果:建立栀子大黄汤水煎液的HPLC-PDA-ESI-MS/MS色谱分离分析体系.根据各色谱峰对应物质的质谱裂解碎片、紫外吸收光谱特征、提取离子流结果,初步归属鉴定出20个化学成分,分属黄酮类、蒽醌类、环烯醚萜类等.结论:高效液相色谱结合光谱检测技术、质谱检测技术,可以在基本不依赖对照品的情况下,实现对中药复杂体系中主要成分的定性分析.
作者:汪航;冯芳;王学全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建立线性叠加组合微丸释药模型,以盐酸青藤碱为模型药,进行模型验证和预测.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速释丸,流化床底喷包衣制备肠溶和缓释微丸.根据各种微丸的释药机制选择适宜的释放模型,利用Matlab~(R) 的曲线拟合工具箱进行拟合,根据相关统计参数选择佳拟合方程,将各种微丸释药方程进行线性叠加,得到组合微丸理论释药方程.根据预期的24 h释放要求,利用Matlab~(R)解析线性不等式或线性方程组,预测各种微丸所需用量并实际组合,将释放试验结果与预测值进行对比验证.结果:对组合系统释药行为的数学解析结果显示,预测值(组合微丸理论释药方程)与实测值较接近,说明组合系统的释药行为是可控的,能较好地预测组合各种微丸所需的用量以满足不同释放行为的需要.结论:有预见性地组合不同的微丸或为不同组合比例提供了一种设计缓释系统的新方法.
作者:邓艳平;肖衍宇;平其能;顾晓震;包全英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对黔产三尖杉抗肿瘤活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用硅胶、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光谱数据确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磺酰罗丹明(SRB)法和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对粗提物和部分单体化合物进行抗肿瘤活性的测定.结果: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它们分别是:芹菜素(Ⅰ)、β-谷甾醇(Ⅱ)、乙酰三尖杉碱(Ⅲ)、柯伊利素(Ⅳ)、桥氧三尖杉碱(Ⅴ)、正三十一烷醇(Ⅵ)、7,3',4'-三羟基黄酮(Ⅶ)、柳杉酚(Ⅷ)、三尖杉碱(Ⅸ)、台湾三尖杉碱(Ⅹ)和海南粗榧内酯hainanolide(Ⅺ);活性筛选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结论:初步阐明了黔产三尖杉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其中化合物Ⅱ、Ⅵ~Ⅷ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Ⅺ)对人肺癌细胞株(A549)和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有较好的抑制活性.
作者:周玫;马琳;郝小江;杨小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海洋软体动物鲍鱼、海兔、乌贼、泥蚶、青蛤、贻贝、扇贝、文蛤、牡蛎、缢蛏等的提取物肽类、多肽、糖肽、糖蛋白、糖胺聚糖具有抗肿瘤、抗衰老、抗菌等作用.由于癌症患者长期化疗会损害重要脏器,而且会产生耐药性,影响其化疗效果.因此,寻找低毒、高效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势在必行.目前对几种海洋软体动物药用活性正在研究中,本文对常见的海洋软体动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综述,为海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作者:黄芳芳;杨永芳;丁国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以重组人角化细胞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2,rhKGF-2)为模型,研究一种对pH较为敏感的多聚化合物聚丙烯酸树脂Eudragit S-100对蛋白折叠的促进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直接将变性蛋白加入到含有不同浓度Eudragit的蛋白复性缓冲液中,采用MTT法、荧光分光光度法、圆二色光谱法以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来比较分析不同浓度Eudragit S-100对变性rhKGF-2的复性促进作用.结果:在Eudragit S-100作用下,rhKGF-2的复性产率比普通稀释复性法显著增高且高达到71%.研究表明Eudragit S-100的促进蛋白折叠的作用是基于Eudragit S-100与rh-KGF-2发生了特异性的结合反应.另外,本研究还发现蛋白复性缓冲液中尿素的浓度对蛋白的复性也存在较大影响.结论:Eudragit S-100能显著提高以rhKGF-2为代表的蛋白的正确折叠和复性收率.
作者:黄志锋;杨树林;张翼;冯文科;李校堃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改进2,5-脱水-3,4,6-O-三苄基-D-葡萄糖醇的合成方法.方法:以D-甘露醇为原料构建2,5-脱水-3,4,6-O-三苄基-D-葡萄糖醇的手性分子骨架,通过选择性地对多羟基的保护和脱保护达到对产物分离的目的.结果:本合成路线通过对已知路线的改进,以D-甘露醇为原料,通过7步反应制备了2,5-脱水-3,4,6-O-三苄基-葡萄糖醇,总收率8.3%.结论:该合成方法反应条件温和后处理简单,是一条经济的合成路线.
作者:牛犇;单佳祺;吴晓明;孙宏斌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丹参注射液中丹酚酸B对丹参素药动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大鼠分别静脉注射丹参注射液以及丹参注射液外加丹酚酸B,血浆药动学研究中另外增加了丹参素组及丹参素外加丹酚酸B组,用LC/MS法测定血浆和心、肝、肾、肺等各组织以及尿液中丹参素的浓度.结果:在丹参注射液中外加丹酚酸B能显著增加丹参素在大鼠血浆中的暴露程度,而在丹参素中外加丹酚酸B对丹参素的药动学行为却无显著影响,与丹参注射液组相比,大鼠给予丹参注射液外加丹酚酸B单体后,丹参素在肾脏的分布下降,在尿中排泄的减少,这可能是引起血浆药动学变化的原因之一.结论:丹参注射液复杂体系存在的情况下,丹酚酸B对丹参素药动学行为产生显著影响,提示中药复杂成分间药动学相互作用与中药复杂体系整体性存在与否密切相关.
作者:余丹;柴建国;曹彦光;陈渊成;柳晓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制备盐酸罗哌卡因多囊脂质体(RP-MVL),并且考察其理化性质和体外释放行为.方法:采用复乳化法制备盐酸罗哌卡因多囊脂质体,单因素试验考察影响多囊脂质体包封率的因素,以包封率为指标采用Box-Behnken设计法对盐酸罗哌卡因多囊脂质体的处方工艺进行优化,采用优化处方制备3批多囊脂质体,测定包封率,考察体外释放行为.结果:盐酸罗哌卡因多囊脂质体粒径均一,有85%的粒径分布在7~30μm之间,脂质药物质量比为1.328:1,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为1.5:1,三油酸甘油酯为6 mmol/L时,多囊脂质体的包封率佳,包封率达90%以上,37℃条件下在PBS介质中释药时间可达48 h,符合一级释药规律.结论:盐酸罗哌卡因多囊脂质体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
作者:徐盛杰;涂家生;庞卉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