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乙型肝炎84例中药辨证治疗疗效观察

吕文良;王少丽;陈兰羽;姚乃礼;闫洁;万方;孙婷婷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中药, 辨证论治
摘要:目的 观察中药辨证论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采用病例自身前后对照方法,以中药辨证论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4例,疗程6个月,随访3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期间肝功能,血清HBsAg,HBeAg,HBV-DNA阴转率及症状体征的变化.结果 治疗3个月、6个月、随访3个月ALT复常率分别为53.6%,66.7%,90.5%.在治疗6个月后,有4例患者HBsAg血清学阴转,1例患者出现HBsAg血清学转换.治疗6个月后,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6.81%.HBV DNA的阴转率随治疗时间及随访时间而增加.治疗3个月后,患者证候疗效显效率为29.8%,有效率为63.1%,总有效率达92.9%.治疗6个月后,患者证候疗效痊愈率为1.2%,显效率75.9%,总有效率达97.1%.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证候临床治愈率为25.6%,显效率为68.3%,总有效率为97.6%.结论 中药在促使HBsAg阴转/血清学转换、HBeAg阴转/血清学转换,恢复肝功能、促进HBV DNA阴转、促进患者症状、体征的恢复上均有明显疗效.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相关文献
  • 金银花精提取物与粗提取物注射液的主动全身过敏试验研究

    目的 对不同提取纯化工艺制备的金银花提取物注射液进行免疫毒性试验,以了解含金银花的注射剂致过敏反应的原因.方法 按<中药、天然药物免疫毒性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的要求,做金银花精提取物与粗提取物注射液的主动全身过敏试验.豚鼠腹腔注射致敏量以绿原酸计分别为7.5,1.5 mg·kg-1,静脉注射激发量是致敏量的2倍,激发后详细观察记录每只动物的反应情况.结果 金银花精提取物注射液高、低剂量组动物均未出现过敏反应,而金银花粗提取物注射液高剂量组出现类过敏强阳性反应,低剂量组出现阳性反应.结论 金银花粗提取物注射液出现类过敏反应的原因,与注射液中含有蛋白质、树脂、鞣质等杂质有关.

    作者:冯文宇;刘明华;肖顺汉;何兵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丹参对糖尿病肾病大鼠MMP-2,TIMP-1,TGF-β1和IV-C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丹参对MMP-2,TIMP-1,TGF-β1和IV-C在糖尿病大鼠肾脏中表达的调节及其与糖尿病肾脏病变的关系.方法 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只.用高糖高脂饲料刺激、加小剂量STZ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于第16周末处死大鼠,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中MMP-2,TIMP-1,TGF-β1和IV-C的表达,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MMP-2,TIMP-1mRNA的表达,同时检测血糖、尿蛋白及肾功能等.结果 对照组、观察组与模型组比较,TGF-β1,TIMP-1和IV-C的表达显著减少(P<0.05),MMP-2的表达显著增高(P<0.05),MMP-2,TIMP-1mRNA的表达与组化结果一致.同时,MMP-2及IV-C表达的改变分别与尿蛋白排泄率升高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肾组织中的MMP-2,TIMP-1,TGF-β1和IV-C的表达改变与糖尿病肾脏病变有关,丹参通过影响上述指标的变化对DN的治疗产生作用.

    作者:胡波;李锋;王燕午;陈冰雪;王振国;李俊勇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体外消化透析法测定朱砂中汞生物可接受率的实验条件确定

    目的 确定体外消化透析法测定朱砂中汞的生物可接受率的实验条件,建立实验流程,并测定朱砂中汞的生物可接受率.方法 模拟胃肠消化环境,研究pH、接触时间等因素对朱砂中汞的溶出率及透析时间等对朱砂中汞的生物可接受率的影响规律,确定合适模拟条件.结果 确定的实验流程模拟条件为:液/固比100,人工胃液pH=1.5,加入0.16%胃蛋白酶1 ml,接触时间100 min,透析时间100 min,加入胰液胆盐混合物量为5 ml.在确定的实验条件下,CV-AFS测得水飞朱砂中汞的溶出率为2.5×10-6(n=6,RSD=4.1%),生物可接受率为4.8×10-7(n=6,RSD=3.5%).结论 体外消化透析法可用于测定朱砂中汞的生物可接受率,可为测定含朱砂中成药中汞的生物可接受率提供方法学上的参考.

    作者:庞京团;胡广林;韩彬;齐江宁;李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提高西医院校中药学教学质量的探讨

    中药学部分是西医院校学生所学的《中医学》中的必修内容,其教学目的是教会学生掌握并运用中药基础知识,指导临床用药.

    作者:赵岩;李治淮;刘孟安;刘志学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中医药在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应用

    对目前中医学与现代医学治疗与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现状作了分析,中医药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治疗前、中、后都起到了优势互补,协同增效的作用,认为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荣良;黄诚;戴小丽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头穴透刺结合清开灵注射液对急性脑出血模型大鼠脑组织内皮素与降钙素基因相关钛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头穴透刺结合中药清开灵(QKL)对急性脑出血(ICH)模型大鼠脑组织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采用脑内注入自体血凝块复制实验性脑出血大鼠模型,观察头穴透刺结合QKL注射液对模型大鼠第1天,3天及第7天时脑组织中内皮素(ET-1)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的影响.结果 模型大鼠脑组织ET-1含量第1天升高,第3天尤著(P<0.01),第7天恢复;CGRP活性各天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 头穴透刺结合QKL注射液具有调节ET-1和CGRP水平,从而改善脑血管的功能状态,可能是其治疗出血性中风的机理之一.

    作者:曾庆利;吴绪平;何小兵;潘丰满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4种牡荆属植物来源生药的近红外漫反射指纹图谱聚类分析

    目的 对不同来源的蔓荆子、黄荆子、牡荆子,进行近红外漫反射指纹图谱聚类分析,建立基于近红外漫反射指纹图谱的快速、简便的鉴别方法.方法 采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及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4种生药聚类分析结果与传统植物分类结果一致,可以据此进行鉴别;多个产地来源的单叶蔓荆子聚类分析结果与其地域、纬度分布及品质关系密切,可据此分为3个居群类型.结论 该方法可用于蔓荆子、黄荆子、牡荆子的鉴别,也可用于蔓荆子品质分析、种内变异研究.

    作者:辛海量;胡园;张巧艳;郑汉臣;秦路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槟榔提取物体外抗柯萨奇病毒B3及单纯疱疹病毒1型和乙型肝炎病毒的研究

    目的 从槟榔9种提取物中体外筛选出抗柯萨奇病毒B3,单纯疱疹病毒1型活性成分,从其中3种提取物中体外筛选出抗乙型肝炎病毒的活性成分.方法 通过观察药物毒性、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效应、MTF法,判断药物毒性及药物抗病毒效应.结果 槟榔9种提取物对Hela,Vero细胞具有一定的毒性,而无抗病毒活性,3种提取物不能有效地抑制HepG2.2.15细胞HBeAg的表达.结论 槟榔9种提取物体外无抗柯萨奇病毒B3、单纯疱疹病毒1型的作用,3种提取物体外无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

    作者:王小燕;张美英;王亚峰;郝静;刘秋英;王一飞;张颖君;杨崇仁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大黄药对的临床研究

    以大黄药对为主组方,治疗8种慢性难治性疾病,重点突出药对的配伍特点、用药特点及临床运用规律,并引入一些相关的近代研究成果及作者治验体会,是目前临床上较具优势的中医药治法.

    作者:李玉和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白花枝子花挥发油成分研究

    目的 提取并鉴定白花枝子花中的挥发油成分.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花枝子花中挥发油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并人工谱图解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 鉴定出45个化合物,主要为单萜,倍半萜及其氧化衍生物,相对含量高达97.1%.白花枝子花挥发油的主要成分D-苧烯(24.93%),香茅醇(18.71%),反式-柠檬醛(3.90%),顺式-柠檬醛(3.67%),β-石竹烯(2.00%),α-非兰烯(3.42%),β-蒎烯(3.22%),香叶烯(2.07%),顺式-罗勒烯(12.65%),反式-罗勒烯(10.25%),乙酸香茅酯(2.10%),乙酸橙花酯(1.66%)等.结论 该研究为挖掘其药用及食品香料工业的应用价值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岳会兰;赵晓辉;梅丽娟;邵赟;陶燕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河北香菊挥发油成分分析

    目的 对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药物植物研究中心选育出的浓香型药用菊花新品种河北香菊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方法 GC-MS法进行挥发油的分离鉴定.结果 从河北香菊挥发油中分离出266个组分,经分析鉴定出了其中的70种化学成分,所鉴定成分约占总挥发油含量的78.69%,其中8种主要成分约占70种被鉴定成分的61.79%.结论 检测确定了河北香菊挥发油中70种化学结构,其中2-Naphthalenemethanol(2-萘甲醇)含量为17.3%,1R-.alpha.-Pinene(α-蒎烯)含量为10.97%.

    作者:谢晓亮;刘铭;周巧梅;温春秀;刘玉军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肠炎宁片的薄层色谱研究

    目的 建立肠炎宁片的薄层色谱方法.方法 采用不同方法及展开系统,以对照药材为对照,分别对地锦草、黄毛耳草、樟树根、香薷进行薄层色谱方法研究.结果 地锦草以正己烷-醋酸乙酯(5:1)、黄毛耳草以三氯甲烷-醋酸乙酯-甲酸(5:3:1)、樟树根以三氯甲烷一醋酸乙酯一甲醇(5:3:0.5)为展开剂,香薷采用聚酰胺薄膜以丙酮-36%醋酸(2:1)展开剂,均获理想分离效果,且阴性无干扰.结论 方法简便、快速、重复性好,可作为肠炎宁片的薄层鉴别方法.

    作者:虞金宝;余良忠;李才堂;李晶;文萍;张志涛;陈玉圆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选育甘草乌新Ⅰ号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目的 考察优选的甘草品种乌新Ⅰ号的萌发状况.方法 比较了乌新Ⅰ号和野生甘草种子的萌发率,胚根长势以及萌发过程中的可溶性蛋白的变化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力.结果 乌新Ⅰ号的发芽率、胚根长势均高于野生对照组,萌发中的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和过氧化物酶的活力也高于野生对照组,和野生对照组有着不同的变化规律.结论 常规选育的乌新Ⅰ号是一个有潜在应用前景的品种.

    作者:王旭;李克峰;高文远;肖培根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白花丹的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 研究白花丹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白花丹乙醇提取物,并通过理化性质和TLC,UV,IR,1HNMR,MS等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白花丹醌(Ⅰ)、β-谷甾醇(Ⅱ)、香草酸(Ⅲ).结论 为建立白花丹药材的品质评价、临床用药安全和新药开发提供了实验数据.

    作者:焦涛;刘超;吴春蕾;刘圆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荆防散干预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通路的抗炎机制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荆防散干预炎症模型动物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NOS/NO)通路的抗炎机制,为其功效和临床应用提供药理学依据.方法 采用角叉菜胶诱导大鼠胸膜炎模型和卵白蛋白致小鼠哮喘模型,测定大鼠胸腔渗出液与小鼠肺组织匀浆中NOS,iNOS活力和NO含量的变化.结果 荆防散各剂量组能不同程度地降低小鼠肺组织匀浆与大鼠胸腔渗出液中NOS、iNOS活力,并减少NO含量,其中以5 g·kg-1剂量作用显著.结论 荆防散能通过抑制NOS活力,尤其是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的iNOS活力,从而减少炎症介质NO的生成来发挥抗炎作用,提示干预NOS/NO通路是其抗炎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刘晓帅;曾南;梁珂;赵璐;瞿礼萍;宋美芳;张崇燕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中药对乳酸杆菌与解脲脲原体临床分离株的体外抑制实验研究

    目的 测定7味中药对解脲脲原体(Uu)临床分离株及乳酸杆菌的影响.方法 用微量稀释法测定柴胡、蛇床子、苦参、黄连、槐花、野菊花、夏枯草对Uu临床株的小抑菌浓度(MIC值)以及体外抑制乳酸杆菌的抑菌圈直径.结果 黄连、夏枯草对Uu较高敏感,MIC90均为7.81 mg/ml;蛇床子、槐花、野菊花中度敏感,MIC90为31.25~62.5 mg/ml;柴胡、苦参不敏感.黄连对乳酸杆菌的抑菌圈直径为8 mm,其它中药均为0 nm.红霉素对Uu敏感率为29.41%,对乳酸杆菌抑菌圈直径为22 mm.结论 7味中药体外对Uu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时乳酸杆菌无影响.红霉素体外对Uu及乳酸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作者:左玲;胡国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心肌炎康滴丸中丹参水溶性成分的提取工艺研究

    目的 优选丹参水溶性有效成分佳提取工艺.方法 采用正交实验法,以丹酚酸B转移率、干膏率为指标优选佳提取工艺.结果 丹参水溶性成分佳提取工艺为:10倍量水,提取3次,45 min/次.结论 采用此方法省时、省工、节能、适合于大生产.

    作者:张喜武;张弘;杨明;孙妍;李永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中药乳康平胶囊制备工艺研究

    目的 以芍药苷的提取转移率为指标时中药乳康平胶囊进行佳制备工艺的研究.方法 采用L9(34)正交实验法优选水提工艺条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芍药苷的含量作为指标.结果 佳水提工艺条件为:以6倍量水提取3次,时间为1.0h/次佳.结论 此制备工艺操作简单,芍药苷的提取率高,稳定性好,可作为乳康平胶囊的佳制备方法之一.

    作者:邓国兴;李春香;赵立峰;丁芳;郝蕾;殷天照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冠心丹参片有效部位三七总皂苷的含量测定

    目的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冠心丹参制剂中三七总皂苷的含量.方法 UV法,测定波长548 nm.结果 线性范围0.020 2~0.202 mg;平均回收率:97.38%,RSD为1.10%.结论 方法简便,灵敏度和准确度较高,结果满意.

    作者:魏惠珍;张洁;张红红;王跃生;方海红;饶毅;李新南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黄芪抗肿瘤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黄芪是一味常用的中药材.近年来,国内对黄芪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较为活跃.目前认为黄芪抗肿瘤作用机制有多个方面,包括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直接抑瘤作用、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抗肿瘤血管生成、影响机体的氨基酸代谢等.黄芪在抗肿瘤治疗时的应用比较广泛,常为辅助用药.作者综述黄芪抗肿瘤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以促进中药黄芪抗肿瘤作用研究的深入.

    作者:桑国优;韦世秀;刘成军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时珍国医国药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