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海量;胡园;张巧艳;郑汉臣;秦路平
目的 采用薄层定性的方法对哈蟆油进行薄层色谱研究.方法 对哈蟆油在不同极性的溶剂、不同提取方法、不同显色剂,展开条件下薄层色谱行为进行研究.结果 对哈蟆油的薄层色谱行为有了初步的了解.结论 建立了不同极性范围内的哈蟆油薄层色谱图.
作者:王永生;陈荣华;张小兰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运用神经网络预测方法,对针刺治疗海洛因依赖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通过筛选中医辨证证候、海洛因戒断稽延性症状、SCL90中与海洛因渴求相关项,标准化后作为病因项输入网络,进行针刺疗效的预测.评估网络性能,讨论其评价针灸治疗海洛因渴求的可能性.
作者:裴明;徐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鼻敏口服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 对2006-04~2008-03在门诊确诊为变态反应性鼻炎的30例患者予以鼻敏口服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结果 鼻敏口服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总有效率为90.0%.结论 鼻敏口服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疗效肯定,操作简单,实用性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姜锦林;陈普艳;谭君武;杨强;王振端 刊期: 2008年第12期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有效成分,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利用分子烙印高分子制成亲和色谱柱,利用色谱分离技术的高速高效性和质谱测定技术的高灵敏度和独有的混合解析能力,在线连接HPLC-MS,可以直接从中药复杂体系中分离、筛选出有效成分并进行直接鉴定,实现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筛选、鉴定一体化技术.文章简要从分子烙印聚合物及其制备、模板分子、功能性单体及聚合条件的选择、技术特点、应用状况及前景等方面简单介绍中草药有效成分筛选鉴定一体化技术中有应用前途的分子烙印高分子技术.
作者:李剑勇;杨亚军;张继瑜;才学鹏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对黔产木贼科、瓶尔小草科、海金沙科、骨碎补科药用植物的种类和分布进行研究.方法 通过野外考察、标本鉴定以及资料的收集、分析和研究等.结果 基本弄清了黔产木贼科、瓶尔小草科、海金沙科、骨碎补科药用植物的种类和分布情况.结论 贵州有木贼科、瓶尔小草科、海金沙科、骨碎补科植物共20种,可作药用植物17种,除少数种外,贵州各地均有分布.
作者:赵能武;张敬杰;赵俊华;潘炉台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选育四倍体伊犁贝母Fritillaria pallidiflora Schrenk新种质,为高产、高生物碱含量的伊犁贝母育种打下基础.方法 以鳞茎诱导出的不定芽为材料,将其接入含有2%二甲基亚砜、不同浓度秋水仙素的液体MS培养基诱导四倍体,利用处理后不定芽表型变化及染色体计数筛选鉴定四倍体伊犁贝母.结果 成功获得了染色体加倍的伊犁贝母新材料,其中以含秋水仙素400 mg/L浸泡24 h效果佳,四倍体诱导率达到33.3%,四倍体植株与二倍体对照相比,二者在表型性状、显微结构上有明显区别.结论 四倍体植株体型大、生长优势明显,离体条件下利用不定芽诱导多倍体是伊犁贝母倍性育种的一条有效途径.
作者:刘传军;王晓军;郝秀英;李晓瑾;赵民安;张蜀敏;曹玉锦;阳立恒 刊期: 2008年第12期
中药饮片小包装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中药饮片包装方式.它改变了传统的中药调剂方式,大程度地满足了患者的知情权,促进了中医药的发展.但是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也发现了部分存在的问题需要改进,特别是小包装饮片的质量标准与其生产规范需要统一起来,以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作者:楼步青;林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肠炎宁片的薄层色谱方法.方法 采用不同方法及展开系统,以对照药材为对照,分别对地锦草、黄毛耳草、樟树根、香薷进行薄层色谱方法研究.结果 地锦草以正己烷-醋酸乙酯(5:1)、黄毛耳草以三氯甲烷-醋酸乙酯-甲酸(5:3:1)、樟树根以三氯甲烷一醋酸乙酯一甲醇(5:3:0.5)为展开剂,香薷采用聚酰胺薄膜以丙酮-36%醋酸(2:1)展开剂,均获理想分离效果,且阴性无干扰.结论 方法简便、快速、重复性好,可作为肠炎宁片的薄层鉴别方法.
作者:虞金宝;余良忠;李才堂;李晶;文萍;张志涛;陈玉圆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贵州中药材GAP基地药材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状况.方法 在贵州11个主要GAP药材基地采集杜仲等25种药材155个样品,经提取、净化和浓缩后,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检测5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残留状况,讨论了中药材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结果 5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均有检出,检出率为19.4%,超标率为14.8%,残留量:茎叶类花果类全草类树皮类根茎类.结论 贵州GAP基地药材中检出5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85%以上的基地药材合格,建议中药材中拟除虫菊酯农药大允许残留量分别为氯氰菊酯0.5 mg/kg、甲氰菊酯0.05mg/kg,溴氰菊酯0.5 mg/kg,氰戊菊酯0.05 mg/kg和三氟氯氰菊酯0.01 mg/kg.
作者:夏品华;张明时;陈文生;伍庆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体现中医药学特色的新药研发技术.方法 通过使用独创的、体现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大法的人体整体状态检测技术,在随机选择的两组人群中,对23种中药单一化学成分提取物进行检测.结果 发现两种中药单一化学成分,具抗癌、免疫调整、抗衰老等作用,可供进一步研发.结论 实验室加临床的有效成分及先导物筛选模式,是一种体现了中医药学特色的新药研发技术,具有安全、简便、快速、经济等优势.适用于中药新药、植物药新药乃至化学药新药的研发.
作者:赵晶亮 刊期: 2008年第12期
黄芪是一味常用的中药材.近年来,国内对黄芪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较为活跃.目前认为黄芪抗肿瘤作用机制有多个方面,包括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直接抑瘤作用、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抗肿瘤血管生成、影响机体的氨基酸代谢等.黄芪在抗肿瘤治疗时的应用比较广泛,常为辅助用药.作者综述黄芪抗肿瘤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以促进中药黄芪抗肿瘤作用研究的深入.
作者:桑国优;韦世秀;刘成军 刊期: 2008年第12期
静脉穿刺后并发静脉穿刺点假性动脉瘤合并动静脉瘘罕见.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是血管损伤后继发性病变,也是一种不稳定病变,可引起各种严重并发症.
作者:金哲 刊期: 2008年第12期
分析了外用药理实验的特点,对外用药理实验在动物模型复制、外用给药时间、外用给药方法、外用给药剂量、外用药物剂型、外用药理实验组别设置、外用药理实验检测指标、外用药理实验与相应疾病关系及与临床的差别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总结归纳出解决思路.认为规范中药外用药理实验的方法及技术,有利于对中药外用效果作出全面评价,是促进中药外用制剂研究开发与合理应用的有效途径.
作者:苗明三;尹俊涛;缪君娴;杨亚蕾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对蒙药阿给生药及炭药中的黄酮类成分进行初步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采用显色反应进行定性检识,并以芦丁为对照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结果 阿给生药及炭药均含有黄酮类成分,但两者所含主要黄酮类成分的类型有所差异;生药与炭药的总黄酮含量分别为4.78%,2.26%,生药总黄酮含量约为炭药的2倍.结论 炮制对阿给药材中黄酮类成分类型及总黄酮含量有一定的影响.分光光度法简便灵敏,重现性良好,适用于阿给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作者:张婉;唐丽;谢坤;崔箭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对采集于河南、河北、湖北和贵州四省共14个居群栝楼进行叶片气孔显微特征观察,为栝楼种质资源多样性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同居群栝楼叶表皮细胞和气孔的形态及分布特性,并对观测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不同居群栝楼气孔在叶片上分布较均匀,呈随机分布.气孔大小、气孔密度、气孔指数及表皮细胞数在居群之间有所差别.结论 叶表皮气孔及表皮细胞形态、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可以作为栝楼种质资源多样性研究的一个指标.
作者:谢果珍;舒少华;王沫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优选防风色原酮的超声波提取工艺.方法 以升麻素苷、升麻素、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和亥茅酚苷的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法优选超声波提取防风色原酮的佳工艺.结果 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为1:30,超声时间45 min,超声温度50℃,超声频率90 kHz.结论 采用超声波提取技术提取防风色原酮,提取时间短,提取效率高,可用于防风色原酮的提取.
作者:韩忠明;杨荣艳;王云贺;韩梅;孔伟伟;杨利民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考察优选的甘草品种乌新Ⅰ号的萌发状况.方法 比较了乌新Ⅰ号和野生甘草种子的萌发率,胚根长势以及萌发过程中的可溶性蛋白的变化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力.结果 乌新Ⅰ号的发芽率、胚根长势均高于野生对照组,萌发中的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和过氧化物酶的活力也高于野生对照组,和野生对照组有着不同的变化规律.结论 常规选育的乌新Ⅰ号是一个有潜在应用前景的品种.
作者:王旭;李克峰;高文远;肖培根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近年来,应用针灸治疗抑郁症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肯定,文章通过对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文献报道进行整理分析,较为全面地了解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概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对研究质量的整体水平进行评价,从中选出研究符合标准的文献报道并对其进行再次的分析总结,再对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作出客观评价,为今后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研究提供依据.
作者:王艳杰;王升旭;汪崇琦;郭佳铨;陈俊琦;黄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为研究重庆市三峡库区药用植物资源现状,通过野外考察、标本采集、资料查阅整理及标本鉴定,对重庆市三峡库区药用植物进行调查.发现重庆市三峡库区共有药用植物278科1 377属4 521种(含变种,变型和亚种).对其种类组成、分布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对珍稀药用植物和民间习用药物作了简要介绍,并对其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作者:刘翔;李紫薇;任明波;谭杨梅;刘正宇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对贵州余庆不同品种、不同采收期及不同加工方法栽培的吴茱萸进行质量对比研究,为吴茱萸GAP规范化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Diamonsil 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56:44);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25 nm.结果 不同品种质量差异不大,不同采收期及不同加工方法的栽培吴茱萸质量存在较大差异.结论 能为贵州余庆栽培吴茱萸的品质优劣及GAP规范化种植和种植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作者:罗君;张丽艳;杨玉琴;杨家林;李健;谢宇;朱京档 刊期: 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