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惠茹;周晓棉;靖会;张宇洁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苷对肝纤维化小鼠血清中TGF-β1及IL-1的影响,探讨三七总皂苷抗肝纤维化可能的免疫学机理.方法用CCl4复制小鼠中毒性肝纤维化模型,同时给与三七总皂苷治疗,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血清中TGF-β1及IL-1的水平,并行肝脏病理组织切片检测.结果三七总皂苷能显著降低肝纤维化小鼠血清中TGF-βl及IL-1的水平,减轻肝纤维化程度.结论三七总皂苷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其机理可能与降低血清中TGβ-p1及IL-1的水平有关.
作者:余万桂;张恒文;贺尚荣;晏年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建立解毒泻火颗粒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TLC法,对处方中连翘、大青叶进行定性鉴别.结果在TLC色谱中,均能检出连翘和大青叶.结论该定性检测方法省时、快速、简便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之一.
作者:胡献菊;高保栓;姚道鲁 刊期: 2006年第01期
GMP认证制度是国家对药品生产企业监督检验的一种手段,也是保证药品质量的一种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企业在GMP认证和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与GMP要求不相符合的现象.人们对GMP的认识还有待于提高,我国的GMP认证管理工作应进一步加强.
作者:杨晓晨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优选出祖卡木颗粒剂的除杂工艺.方法以总黄酮、总蒽醌、甘草酸的保留率及固形物减少率为考察指标比较不同除杂工艺-超滤法、吸附澄清法、高速离心法、醇沉法及自然沉降法的效果.结果采用高速离心法进行除杂,有效成分保留多.结论在对比的几种除杂方法中,采用高速离心法有效成分保留多,而且操作简单,省时.
作者:徐芳;黄毅;闫明;马建玲;王新堂;仲婕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甘草酸二铵对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证属中医肝郁气滞的慢性乙肝病人7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9人,对照组38人.对照组用甘草酸二铵150 mg静脉滴注1次/d,同时口服肝泰乐、维生素;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方药:柴胡、香附、枳壳、白芍、炙甘草、丹参、黄芪、当归、陈皮.1剂/d.结果疗程1个月后治疗组症状及ALT,AST的疗程总有效率84.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3.2%(x2=5.2,P<0.05).结论甘草酸二铵护肝结合中医辨证联合应用柴胡疏肝散治疗肝郁气滞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疗效更佳.
作者:刘丽群;王嘉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不同生长时期的桑叶中黄酮类物质含量差异,以便更有效地利用各生长时期桑叶.方法利用NaNO2Al(NO3)3-NaOH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生长时期的桑叶中黄酮类物质含量.结果不同生长时期的桑叶中黄酮类物质含量差异很大.结论桑树生长前期的桑叶黄酮类物质含量较低,桑树停止生长后到苦霜前的一段时间桑叶中黄酮类物质含量较高.
作者:杨贵明;薛秋生;甄占萱;那淑芝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慢性咽喉炎为临床常见病,常因烟酒过度、受凉、感冒、疲劳、上火而加重,影响病人的工作与生活.笔者采用经霜老丝瓜治疗该病,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志娜;丛培霞;苏坤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改进经带宁胶囊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在原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的基础上,采用流动相溶解对照品和提取样品以及提取方法的改变,并与原方法进行比较.结果采用20μl定量环进样,色谱峰峰形好,减少进样误差,使积分更准确,并且降低检验成本.结论改进后的方法操作简单,重现性好,测定结果准确可靠,更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控制.
作者:薛朝金;李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从维吾尔药芹菜籽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经光谱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醛(1),3-羟基-4-异丙基苯甲酸(2),香草酸(3),4-羟基-2-异丙基-5-甲基苯基-1-O-β-D-葡萄糖苷(4).4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种子中分离得到.
作者:吕金良;牟新利;王武宝;廖立新;阿吉艾克拜尔·艾萨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二妙散,原名苍术散,早见于元代危亦林所著<世医得效方>(1345年),明复刊元·朱丹溪所著<丹溪心法>(1481年),首次将其改名为二妙散.
作者:王小燕;刘丽;陈光亮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哮喘的疗效.方法采用自拟方加减治疗,口服,哮喘发作期服1剂/d;缓解后服1剂/2 d.结果所治60例,临床治愈37例,好转20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为95%.结论采用中药治疗哮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疗法.
作者:刘勇;薛秀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搞清新疆地区药用寄生植物的种类及地理分布.方法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新疆药用寄生植物的标本进行鉴定和整理.结果新疆药用寄生植物共11种,占新疆寄生植物的50%.结论新疆药用寄生植物中,某些种类分布广、产量大、药用价值高.
作者:王晋;刘金荣;阎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中药饮片的发霉,会使中药有效成分含量降低、失效,从而影响治疗效果,有的甚至对人体有害.药材发霉变质,能增加药物损耗,增加费用,造成经济损失,因此应当防止中药发霉变质,把中药的保管工作搞好.笔者总结多年的临床保管经验,就如何较好地对中药饮片霉变的防患与处理进行了以下尝试.
作者:陈睦易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便秘一般指的是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排便困难,便后无排空感.当然每个人的排便形态都是不同的,是受年龄、生理节奏、文化饮食、活动等很多因素所影响的.
作者:吴文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小儿退热贴的祛邪作用,为临床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给药清除流感A型病毒感染小鼠体内病毒的方法,观察小儿退热贴对流感A型病毒感染小鼠的存活率、平均存活时间、肺指数及血凝滴度的影响;体外抗流感病毒试验采用MTT法检测病毒抑制率;体外抑菌实验(MIC测定法)观察小儿退热贴对肺克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肺炎球菌的抑制作用;采用给药治疗葡萄球菌感染小鼠的方法,观察小儿退热贴对葡萄球菌感染小鼠的死亡率的影响.结果小儿退热贴1.04g·kg-1·d-1可提高流感病毒A型感染小鼠的存活率、延长其存活时间,肺指数和血凝滴度与病毒对照组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小儿退热贴在浓度5~1 280μg/ml的范围内,随浓度的增加,对流感病毒的抑制率也增加,并表现出量效关系;小儿退热贴含生药量0.83g/ml对肺克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含生药量0.11g/ml对绿脓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含生药量0.06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乙型链球菌和肺炎球菌没有抑制作用;小儿退热贴可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的死亡率,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儿退热贴具有体内外抗病毒、抑菌的作用.
作者:张国斌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愈风宁心微丸与其片剂的溶出速度.方法采用转篮法测定两者的体外溶出度,以葛根素不同时间溶出度为测定指标.结果愈风宁心微丸的Td为4.8 min,T50为4.3 min;而愈风宁心片的Td为61 min,T50为45 min.结论二者葛根素溶出具有明显的差异,微丸的溶出速度快于片剂.
作者:程岚;袁子民;赵琳;李瑞海;吕佳;陈翠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对伞形科藁本属的分布、萜类成分、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根据萜类成分的结构按其所属的基本骨架进行了分类整理,为藁本属药用植物的系统分类提供有价值的化学依据,并为全面评价该属植物的药用价值提供参考.
作者:赵利琴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管康袋泡茶抗氧化作用机理.方法血管康袋泡茶给大鼠连续灌胃15 d,观察大鼠肝组织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肝组织血清中MDA含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血管康袋泡茶抗氧化作用机理是降低MDA含量.
作者:罗燕梅;李喜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加味大黄(庶虫)虫汤在混合痔术后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按随机对照原则,治疗组46例采用加味大黄(庶虫)虫汤进行术后熏洗,并设对照组(采用痔疾宁)46例,两组观察治疗前后创面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消肿,减少创口渗出及缩短愈合天数方面的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加味大黄(庶虫)虫汤具有良好的消肿收敛止血作用,并能缩短愈合天数,提示其在混合痔术后对创面愈合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刘国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丁香酚凝胶剂的制备工艺与初步质量评价.方法用卡波姆-940作基质,三乙醇胺为中和剂,加入丁香酚制成凝胶剂;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及气相色谱法直接测定凝胶剂中丁香酚的含量.结果制备的凝胶剂,细腻、光洁透明、稳定性好、释放药物快,且含量测定简单易行.结论该凝胶剂配方合理,符合<中国药典>2000版的规定,适宜于痤疮的治疗.
作者:张瑱;陈钧;陈剑;吴艳媚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