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曲美他嗪治疗劳力型心绞痛32例效果观察

蔡昶虹

关键词:曲美他嗪, 劳力型心绞痛
摘要:目的:观察曲美他嗪治疗劳力型心绞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对32例运动平板试验阳性的患者,口服曲美他嗪20mg/次,3次/天,疗程8周.观察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程度变化,比较治疗前后平板试验运动终点所达到的代谢当量(METs)、缺血型ST段出现的时间和恢复至运动前水平的时间,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心绞痛缓解总有效率93.75%.治疗后METs明显增加,缺血型ST段出现的时间明显延长和恢复时间明显缩短,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治疗劳力型心绞痛效果肯定,无明显不良反应.
交通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麻醉方法对骨水泥使用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

    目的:探讨骨水泥使用术中不同麻醉方式对患者应激反应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4例ASA Ⅰ~Ⅱ级术中使用骨水泥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22例(A组)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组42例(B组).分别于入手术室后(T1),切皮后1min(T2),扩髓后1min(T3),术毕1min(T4)抽血测定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和血管紧张素Ⅱ浓度.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前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和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缩短;术中(T2~T3)两组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浓度与术前(T1)相比显著增高,其中B组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和血清皮质醇明显低于A组,两组血管紧张素Ⅱ浓度无明显差异.结论: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可明显减轻骨水泥使用术中的应激反应,且对循环影响小.

    作者:许忠玲;季玉红;张德祥;金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双额叶重度脑挫裂伤106例诊治探讨

    目的:总结双额叶重度脑挫裂伤的诊治经验和教训.方法:对106例双额叶重度脑挫裂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伤后半年时GOS分级标准,恢复良好59例,中残25例,重残11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9例.其中43例非手术治疗,30例入院时即手术治疗,33例在伤后1~11天,因病情加重而行手术治疗,另3例未及手术死亡.结论:早期开颅清除坏死脑组织及去骨瓣减压可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作者:宋张平;陈建均;陶冶飞;任宏清;宋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残胃癌16例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残胃癌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对16例残胃癌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不同手术方式对预后的影响.结果:B-Ⅱ式手术后残胃癌发病率远高于B-Ⅰ式手术;根治性切除6例(42.9%);2年以上生存率为50%,姑息性手术切除患者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不足1年.结论:早期诊断和根治性切除是影响残胃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曹建国;耿锋;周亮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头颅降温治疗大面积脑梗死30例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头颅降温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经头颅CT和(或)MRI确诊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头颅降温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头颅降温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加用头颅降温治疗,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治疗.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3、7、21、90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同时比较两组血浆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7天后头顶降温组CSS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C-反应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头颅降温治疗可以促进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作者:茆华武;丁立东;郭俊华;肖章红;薛桂凤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氧氟沙星致过敏性休克1例

    [典型病例]患者,女,40岁,因尿道炎自服氧氟沙星0.2g,约45分钟后,四肢出现团块状皮疹伴剧烈瘙痒,很快波及全身.继之胸闷不适,头晕脑胀,恶心、呕吐2次,随即晕倒在地,神志不清约2分钟.4分钟后医生赶到现场查体: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唇、指发绀,四肢湿冷.胸、腹及四肢皮肤大量风团状皮疹,神志已转清.

    作者:戴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腹部闭合性损伤367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腹部闭合性损伤及腹部多脏器损伤的救治经验.方法:对腹部闭合性损伤367例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作回顾性分析.结果:367例中多发伤185例(50.4%),休克121例(33.0%).保守治疗75例,手术治疗292例.270例行腹腔诊断性穿刺,阳性226例(83.7%).死亡24例(6.5%),其中手术前后死亡15例,术中死亡9例;死因为失血性休克10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7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2例、感染5例.结论:腹腔穿刺阳性或体征明显者应立即剖腹探查;腹腔镜的应用和损伤控制性手术的实施可以明显降低严重创伤患者的死亡率.

    作者:朱沙俊;王志伟;朱铭岩;陆玉华;陈玉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SiRNA技术在胰腺癌研究中的应用

    近年来,胰腺癌的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病理学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胰腺癌的发生涉及到多种癌基因、抑癌基因、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细胞粘附因子及DNA修复基因等的异常和积累,基因治疗有可能成为胰腺癌治疗的发展方向.

    作者:张海峰;周国雄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及锁骨远端骨折14例分析

    目的:比较AO锁骨钩钢板与常规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及锁骨远端骨折效果.方法:对AO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远侧骨折或肩锁关节脱位14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1周肩关节进行主动活动,术后3周完全恢复日常工作和生活.随诊6~18月,平均12月,无骨不连、肩锁关节再脱位和内固定松动、断裂现象.结论:AO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骨折或肩锁关节脱位疗效确切,不损伤关节面,组织反应小,符合肩锁关节的生物学特性.

    作者:蔡浩;左红光;韩朝永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丙型肝炎病毒核酸的荧光定量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建立实时荧光定量RT-PCR(RFQ-RT-PCR)检测HCV-RNA含量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HCV基因组5'非编码区(5'-UTR)设计特异性引物和一对杂交探针,PCR扩增目的片段并构建相应基因片段载体,体外转录RNA作为标准品,根据其建立的标准曲线对血清HCV RNA进行定量,同时用传统的巢式RT-PCR进行定性分析.结果:138例样本在HCV抗体阳性患者中,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HCV RNA含量显著高于慢性肝炎患者(P<0.05),而且HCV RNA含量与ALT水平呈正相关(r=0.91).结论:RFQ-RT-PCR检测HCV-RNA含量比ELISA法具有更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准确反映HCV在体内的复制情况.

    作者:施健;崔之础;黄竹筠;张冬雷;王惠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疗效.方法:48例冠心病UA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使用丹红注射液20ml,对照组使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1次/d,两组均以14d为1个疗程.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疗效显著,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性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UA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金海欧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家庭无创正压通气对缓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家庭无创正压通气(NIPPV)在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缓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0例处于缓解期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的COPD患者每天接受经鼻/面罩NIPPV治疗,共3月,观察患者使用前后运动能力、血气、肺功能的变化.结果:接受NIPPV治疗的患者运动能力、血气、肺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家庭NIPPV能改善处置缓解期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的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周晓宇;倪松石;冯健;朱爱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探讨B超、静脉肾盂造影(IVP)及螺旋CT对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PJO)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0例经手术证实、临床、影像资料完整的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病例,对其不同的影像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0例均作了B超、IVP检查,5例同时作螺旋CT检查.B超、螺旋CT检查均显示不同程度肾盂积水,而输尿管无扩张,肾皮质不同程度变薄.螺旋CT多平面重建及三维重建可见梗阻端形态及输尿管腔外迷走血管和纤维束带影各1例.IVP检查7例显示肾脏不同程度肾盂积水,输尿管无扩张,输尿管内侧成角移位,梗阻端形态显示清晰,其中1例迷走血管、1例纤维束带压迫显示梗阻端呈螺旋状或横贯样充盈缺损,形态具有特征性;3例未见显影.结论:B超是诊断先天性UPJO的筛选手段;IVP既可了解梗阻端形态及肾脏功能状况,是诊断先天性UPJO的重要手段;螺旋CT既可显示梗阻端形态、输尿管壁及腔内外情况及肾脏功能状况,是先天性UPJO的确诊手段.

    作者:刘婷婷;陆晓晨;曹和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颅内动脉瘤破裂栓塞治疗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体会

    目的:分析栓塞治疗急性破裂动脉瘤后血管痉挛的发生及治疗.方法:对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8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栓塞治疗破裂预内动脉瘤86例共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8例,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和Hunt-Hess分级及Fisher分级有关,经治疗后5例恢复正常,1例中度致残,2例放弃治疗.结论: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后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率较低,腰椎蛛网膜下腔引流对降低血管痉挛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倪琳琳;吴新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老年股骨转子部骨折两种手术方法的比较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HS)和动力髁螺钉(DCS)治疗老年转子部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47例患者常规行胫骨结节骨牵引,C型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DHS固定26例,DCS固定21例.结果:DHS固定26例中优22例(84.6%),良2例(7.7%),可2例(7.7%),优良率为92.3%,DCS固定21例中优19例(90.5%),良1例(4.0%),可1例(4.8%),优良率为95.3%.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HS和DC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部骨折效果满意,可根据转子间骨折是否稳定及骨折线的部位选择方法.

    作者:张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通心络胶囊联合氢麦角碱治疗血管性痴呆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联合氢麦角碱(喜得镇)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效果.方法:将病程在1年内的血管性痴呆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喜得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治疗,60天后进行智力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6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药合用疗效较好,副作用轻而少.

    作者:徐海波;陈洪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7例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妊娠合并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4组,A组:血小板<10×109/L,共8例.B组:血小板10~30×109/L,共12例.C组:血小板30~50×109/L,共11例.D组:血小板>50~100×109/L,共6例.治疗原则:临近分娩者如血小板<30×109/L,给予糖皮质激素加丙种球蛋白,产前输血小板悬液.血小板>30×109/L有出血倾向时亦给予上述治疗.孕周<37周者如血小板<30×109/L,或>30×109/L伴有出血倾向,亦给予上述治疗.血小板>30×109/L如无出血倾向不予治疗.结果:A组8例中有3例分娩前血小板<30×109/L,3例分娩过程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B组11例中2例分娩前血小板<30×109/L,有3例分娩过程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15例经阴道分娩,有2例分娩过程中有出血,22例剖宫产,有4例有不同程度的出血,但出血量均少于1 000ml.结论:妊娠合并ITP如血小板<30×109/L,给予糖皮质激素加丙种球蛋白,能使大多数患者的血小板>30×109/L.分娩过程的出血发生率降低,出血量小.分娩方式与出血无关.

    作者:叶斯木汗;郁进;徐瑞容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肋骨内固定术治疗外伤性浮动胸壁19例体会

    目的:观察肋骨内固定术治疗外伤性浮动胸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多孔成形钢板、记忆合金环抱式肋骨接骨器或可吸收肋骨钉固定肋骨19例.结果:19例患者均治愈出院,胸廓无畸形.结论:肋骨内固定术治疗浮动胸壁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作者:秦旭东;姚祖仁;丁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鼻内窥镜下双极电凝治疗顽固性鼻腔后部出血75例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双极电凝治疗顽固性鼻腔后部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对顽固性鼻腔后部出血75例,鼻内窥镜下用双极电凝止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7例获一次性治愈;4例经二次电凝烧灼后填塞而治愈;3例鼻腔血管瘤及1例鼻腔出血性息肉,术后均未再出血,随访6个月~1年未见复发.结论:鼻内窥镜下应用双极电凝治疗顽固性鼻腔后部出血简便、安全、提高了止血的准确性,组织损伤少,痛苦小,见效快,病程短,治愈率高.其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鼻腔填塞法.

    作者:殷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支气管结核6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索支气管结核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分析62例支气管结核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结果.结果:主要症状包括咳嗽45例(72.58%),咯血8例、胸闷气促6例、胸痛3例、发热4例.纤支镜示:支气管刷检结核菌阳性率77.41%,组织活检阳性率39.47%,其中43.54%以炎性浸润改变为主,24.19%以溃疡型改变为主,11.31%以肉芽增殖改变为主,20.96%以瘢痕狭窄改变为主.结论:支气管结核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确诊主要依靠纤支镜检查.

    作者:李杰红;周志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双圈法乳房良性肿瘤切除同期乳房悬吊术36例

    目的:介绍双圈法乳房良性肿瘤切除同期乳房悬吊术的经验.方法:以乳头为中心设计乳晕内外环切口,去除双环之间的表皮,经外环切口在乳腺与皮下组织之间向周围剥离至乳房基底部边缘,完整切除肿块,送病理检查.将乳腺的上极与第二肋骨膜悬吊缝合,等高线环缩重塑乳房圆锥形立体外观,外环荷包缩小后与内环间断缝合.结果:36例乳房良性病变伴有乳房下垂患者,术后切口愈合良好,6月后乳晕周围皱褶均消失,疤痕不明显,乳房外形理想,双侧对称.结论:双圈法乳房良性肿瘤切除同期乳房悬吊术设计合理、简单易学、疤痕隐蔽、外形满意,达到治疗和美容的双重效果.

    作者:季向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交通医学杂志

交通医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南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