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玲;王福文
中国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竭尽毕生精力,潜心研究医药学,历时近30年完成了不朽巨著<本草纲目>,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他以其鲜明的学术特色在国际学术界为中华民族赢得了荣誉,对中国中医药的发展及走向世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作者:胡庆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从中药性味理论的特点以及<内经>针对风、热、湿、火、燥、寒的病证所制定的气味合和组方规则对方剂性味进行阐释和论述.认为性味是方剂的重要性质和作用基础.提出方剂性味的量化处理原则;四性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内容,是说明药物作用机理的理论依据之一;并通过麻黄汤和桂枝汤的性味分析进行了论证.
作者:蒋永光;胡波;刘娟;雍小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制祛斑霜并观察其对各种色斑的疗效.方法:丙酮温浸法、水浴法;观察其对黄褐斑、老年斑、日晒斑及雀斑的疗效.结果:对黄褐斑、老年斑、日晒斑、雀斑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8%,94.7%,90.3%,74.2%.结论:复方祛斑霜制备工艺合理,质量可控,是祛斑的理想药物.
作者:胡晓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比较血竭与龙血竭及其伪品的差异.方法:分别应用性状及理化鉴别进行比较.结果:血竭、龙血竭及其伪品的性状和薄层色谱及紫外光谱特征有差异.结论:为血竭的鉴别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作者:王倬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是每年一度的中药执业药师考试中必考的四个课目之一.每位考生都希望尽快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特别是对重点、难点内容的记忆.针对这些内容,我在备课时反复地琢磨,探索出了一些比较适用的方法来帮助考生理解记忆.
作者:杨晓晨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比较高效液相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金银花中绿原酸和异绿原酸含量差异,探讨多手段控制金银花质量的可行性.方法:以绿原酸和异绿原酸为对照品,采用高效液相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金银花中二者的含量.结果:高效液相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二者结果基本一致.结论:采用高效液相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金银花中绿原酸、异绿原酸含量都可有效地控制其质量.
作者:钟方晓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通过查阅古今文献,结合用药实践,简要介绍了白芍在临床治疗各种出血证中的应用.辨证论治准确,应用较大剂量的白芍,往往可收到药到血止的效果.
作者:李艳青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建立消瘤胶囊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LC法对黄芪、白芍进行了鉴别;用HPLC法测定芍药苷的含量.Zorbax C18柱;流动相:甲醇-水(40∶60);检测波长230 nm.结果:TLC色谱斑点清晰.芍药苷在0.028 2~0.140 8 m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形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97.7%,RSD=1.1%.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可行,重现性好,为消瘤胶囊质量标准控制提供了方法.
作者:施亚芳;魏惠华;潘国梁;范晨怡;王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推广使用石胡荽药用资源,更好地服务临床用药需求.方法:全面系统地介绍石胡荽的药理成分、原植物形态、药材性状、临床功效.结果:开发应用石胡荽可缓慢部分常用中药资源的紧缺、发挥其应有的临床疗效,给地方财政带来收入.结论:石胡荽药用资源具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作者:卢顺满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杏香兔耳风制剂中总黄酮的测定方法.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于500 nm处测定.结果:线性范围为8.08~48.48 μg/ml r=0.999 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76%(RSD=1.16%).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杏香兔耳风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蒋俊毅;曹凯;吴德康;丁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从中药质量标准、中药材质量标准及中药GAP相关体系三方面简述了中药质量规范化、现代化.指出中药现代化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认为中药质量现代化必须重点抓好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
作者:贾恩礼;孔宪波;李彦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根据黄酮类化合物能与Al3+形成稳定的荧光络合物,建立一种测定银杏叶总黄酮的新方法.方法:用6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银杏叶有效成分,以芦丁为标样,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选择激发波长λex=436 nm,发射波长λem=483 nm,测定银杏叶中总黄酮含量,并进行加标回收实验,验证方法的准确性.结果:本方法检出限为1.27×10-9mol·L-1,线性范围在1.64×10-9~3.63×10-5 mol*L-1之间,线性回归方程:Y=1.931 3X+0.270 5,相关系数r=0.998 9,平均回收率99.8%~104.2%,相对标准差(RSD)1.94%.结论:本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具有良好的分析应用前景.
作者:张敏;邱朝晖;曹庸;于华忠;龚竹琼;李贵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通过阐述经筋理论与颈椎病的发病关系,总结临床上颈椎病表现出的经筋损伤特点及经筋损伤影像学表现,为应用经筋理论在临床治疗颈椎病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何生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测定祛风胶囊中粉防己碱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选用Allitima C18分析柱,流动相:甲醇-乙腈-水-二乙胺(65∶25∶10∶0.08),检测波长为242 nm.结果:粉防己碱在0.002 54~0.040 60 mg/ml之间线性关系良好.该法平均回收率为98.41%,RSD=2.47%.结论:该法快速、准确,样品处理简便易行,重现性好,可以用于祛风胶囊的质量控制.
作者:魏惠华;陈彦;范晨怡;王勇;潘国梁;贾晓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对韩新民活血通腑法治疗小儿热性哮喘的学术观点进行了探析.痰瘀互结是导致哮喘的重要病机,痰瘀的形成不仅与肺、脾、肾有关,而且还与大肠有密切联系.韩新民通过对活血通腑理论依据的深入探讨及长期的临床实践,提出哮喘必当活血通腑的治疗思路,丰富了哮喘的病机学和治疗学.
作者:赵婧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简称 IM),是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全身疾病.病变主要在网状内皮系统发生淋巴组织良性增生和肝、脾、骨髓等器官的单核细胞浸润.主要并发症为脑炎、肺炎、心肌炎、肾炎、脾破裂、肝损害等.西医治疗一般为支持疗法和对症处理,但疗效不甚满意,对此探讨中医中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作者:高洁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根据国内有关文献,从黄芩苷的提取、化学成分、鉴别、含量测定及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为黄芩苷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张建春;张华;施瑛;胡浩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不寐一类的病证,至东汉时期在临床上已备受重视,对于不寐病证的临床发病特点和辨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丰富了治法和治方.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对于不寐一类病证的论治,为后世不寐证的辨证治疗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特别是其创制的养血清热、宁心安神和滋养心肺、凉血清热等治疗方法,以及酸枣仁汤和百合地黄汤之类的治疗方剂,更为后世有效应用于临床.
作者:孙洪生;严季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建立紫杉醇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方法:根据<中国药典>2000年版Ⅱ部收载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进行实验.结果:供试品干扰试验提示,紫杉醇注射液按2.5 Eu/mg的限值,用灵敏度≤0.25 Eu/ml的鲎试剂,在该试验条件下对细菌内毒素检查无干扰作用.结论:细菌内毒素检查法适用于紫杉醇注射液细菌内毒素的检查.
作者:胡旺生;方海燕;王伟东;曾庆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在监督检查工作中,笔者发现通草与刺通草、槐花与刺槐花、皂角刺与野皂角刺、紫花地丁与白花地丁及大蓟与青刺蓟这几组中药材以假乱真的现象较为严重.每组药材,药名相近、外形相似,极易造成以伪当真使用,影响疗效.为保证临床用药准确有效,在应用时必须准确区分.现将其外观主要特征区分如下.
作者:姜瑛;张宇;吕凤莲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