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了近年来黄连小檗碱生物合成途径催化各步反应的酶(尤其是关键反应)及编码这些酶的基因的研究进展.小檗碱是具有双氧桥环状结构的一种重要次生代谢产物,研究小檗碱的生物合成对于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提高小檗碱的产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复方黄芪月间草油制剂(CAP)对血液流变学及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的影响.方法:用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进行血液流变学实验和用毛细玻璃管法、断尾法检测小鼠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结果:①大鼠经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和冰水冷浴后,其不同切变率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均增高.②急性血瘀模型大鼠服用CAP,可降低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并降低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能明显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③CAP能明显延长小鼠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结论:CAP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变化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和延长小鼠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从而改善微循环,此种药理作用对于防止急性心肌梗死时的高黏状态以及动脉硬化的发展均有益处.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榛花的降血糖作用并初步阐明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四氧嘧啶制作实验性糖尿病小鼠模型,以比色分析法测定血糖、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并观察肝糖原和胰岛B细胞.结果:榛花可降低实验性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提高血清SOD活性并降低血清MDA含量,提高肝糖原含量,而未能使胰岛B细胞修复和再生.结论:榛花具有降低实验性糖尿病小鼠高血糖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肝组织糖原合成等类胰岛素样作用和清除自由基及抗脂质过氧化过程实现的.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为了提高护理工作质量,降低护理纠纷的发生率,对目前我国护理工作在护理人员的素质、护理工作的环境、护理工作的管理等几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提出了加强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学习、修正评价标准、加强护士长培训、改善服务理念等相应的对策.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院内感染是指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它通常是由于医院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和医护人员的操作及处理不当引起.但人们往往忽视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即大量抗菌药的不合理应用也是造成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近几年来,由一些中药导致的毒性事件时有发生,使中药毒性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老年慢性功能性便秘的疗效.方法:采用莫沙比利配合加味济川煎进行治疗.结果:治愈62例,有效21例,总有效率96.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慢性功能性便秘疗效确切.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根据国内有关文献,选择关于蜂房临床应用的文献.将其对临床的应用及进展进行总结与展望,以便更好地了解其临床应用范围,为进一步进行新药开发提供资料.蜂房应用广泛,价格便宜,可把蜂房开发为肿瘤,免疫和代谢等方面疾病新药.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研究益母草颗粒的制备及质量控制.方法:采用水煮提取法提取有效成分制成颗粒剂,建立质量标准.结果:制备工艺简便可行,制剂性质稳定,质量易于控制.结论:该制剂质量稳定,疗效确切,服用更方便.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机体免疫状况、乙型肝炎病毒的相互关系.方法:将156例慢性乙型肝炎按中医辨证分成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瘀血阻络、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五个证型,观察各证型与病程、肝功能、细胞免疫功能、病毒基因分型及复制状况、脾脏大小的关系.结果:肝郁脾虚证是慢性乙型肝炎多见的证型,肝损害较轻;湿热中阻证以重度肝损害较多;瘀血阻络证伴有轻至中度转氨酶升高,脾大;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CD4,CD4/CD8均值低于正常.结论:正气不足反应了细胞免疫功能下降.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大鼠口服腰痛宁胶囊的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作用.方法:以SD大鼠为受试对象,采用Bliss法测定口服腰痛宁胶囊的LD50;采用4个剂量(300,150,75,37.5 mg/kg)iq SD大鼠,连续180d ,观察给药90,180 d时大鼠的生长发育、血液学、血液生化学、组织病理变化及停药30 d时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雄性和雌性SD大鼠口服腰痛宁胶囊的LD50为6 158.95 mg/kg和803.85 mg/kg.大鼠连续给药90 d时,300 mg/kg剂量组碱性磷酸酶、肌酐比空白对照组升高(P<0.01):白蛋白降低(P<0.01);5只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2只大鼠肾脏近曲小管上皮细胞高度水肿,轻度脂肪变性,管腔变大,肾小管内可见红细胞管型,肾间质少量炎细胞浸润.150 mg/kg剂量组碱性磷酸酶升高(P<0.05),总蛋白和白蛋白降低(P<0.01),3只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给药180 d 时,对大鼠体重、摄食量、活动、外周血象、主要脏器的重量系数检查未见明显影响.300 mg/kg剂量组白蛋白降低(P<0.01),总蛋白、肌酐升高(P<0.0l和P<0.001);150 mg/kg剂量组白蛋白降低(P<0.001),总蛋白、肌酐升高(P<0.05和<0.001);75 mg/kg剂量组白蛋白降低,(P<0.001),肌酐升高(P<0.001),2只大鼠肝细胞轻度脂肪变性;37.5 mg/kg剂量组白蛋白降低(P<0.001),总蛋白和肌酐升高(P<0.0l和<0.001).停药30 d 后,大鼠体重、摄食量、活动、外周血象、重要器官脏器系数均正常.生化指标检查,各给药组同空白对照组比较肌酐升高(P<0.001).病理学检查各组各脏器均未发现明显改变.结论:不同性别的SD大鼠对腰痛宁胶囊的急性毒性反应有非常著性差异,雄性大鼠LD50比雌性高7.66倍.长期毒性研究表明,长期大剂量服用腰痛宁胶囊,对肾功能有一定影响并且恢复较慢,建议肾功能不好的患者慎用.通过对腰痛宁胶囊180 d 用药过程中各项指标反应的观察,未见性别差异.综合分析认为,腰痛宁胶囊在规定剂量下服用是安全可靠的.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测定黄杨宁片中环维黄杨星D的含量.方法:采用薄层扫描法,以氯仿-丙酮-二乙胺(25∶20∶2)为展开剂,测定波长为410 nm,参比波长为700 nm.结果:环维黄杨星D在1.017~10.17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5 70,平均回收率为97.31%,RSD=1.0%(n=5).结论:该方法比传统的分光光度法简便快速、重现性好,可用于测定黄杨宁片的含量.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慢性萎缩性胃炎多见,根治颇难,结合我们多年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归纳为六种常见证型,并根据临床实践总结出治法特点,据此立方选药,临床单用、复用均可取效.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颈椎病是中老年的常见病.笔者运用颈部华佗夹脊穴药物注射法治疗86例,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研究茴香根精油的含量与成分.方法:使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茴香一二年栽培的新鲜茴香根和一年栽培干茴香根精油,进行GC/MS分析.结果:二年栽培新鲜根、一年栽培新鲜根和一年栽培干根精油含量分别为0.97,0.59和0.49 ml/100 g,主要成分莳萝芹菜脑相对含量分别为84.70%,87.40%和79.30%.结论:二年栽培新鲜根、一年栽培新鲜根和一年栽培干根精油含量及其成分均存在一定的差异.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咳喘口服液祛痰、镇咳、平喘和抗炎的药理作用.方法:采用小鼠酚红祛痰法、小鼠氨水引咳法、豚鼠肺支气管灌流法、豚鼠离体气管法、大鼠足跖肿胀法模型,观察咳喘口服液的祛痰、镇咳、平喘和抗炎作用.结果:咳喘口服液能明显增加小鼠气管纤毛对酚红的分泌排出量;延长小鼠咳嗽潜伏期和减少小鼠咳嗽次数;对组胺致痉的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有明显的解痉作用,对卵蛋白致敏豚鼠肺支气管的灌流量有显著增加作用;对大鼠足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咳喘口服液具有明显的止咳、祛痰、平喘和抗炎的作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在采用常规抗心力衰竭的治疗基础上急性期予以益气温阳、通络,病情平稳后渐渐予以补血、养阴、通络等治疗.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比单纯性应用西药治疗LVSD、LVDD显著缩小,LVEF也显著提高.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王湘主任医师为南京市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近50年,从事中医耳鼻喉专业20年,临床诊疗经验丰富,笔者有幸随师侍诊三年,聆听教诲.现将其验案整理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HPLC法测定强心灵丸中人参皂苷Rg1和Re的含量.方法:ODS-C18(钻石)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乙腈-0.2%磷酸(20∶80);检测波长:203 nm.结果:该法可测定有参皂苷Rg1和Re的含量,其分别在1.245~7.400 mg及2.168~13.008 m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8和r=0.999 8,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50%和99.12%,RSD分别为1.50%和0.65%.结论:该方法方便、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可作为强心灵丸中人参皂苷Rg1和Re的含量测定方法.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随着时代的进步,疾病谱的演变,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医疗改革的推行,如何结合当前实际情况,与时俱进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是值得思考与探索的问题.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关键阶段,应从病史采集、辨证施治能力、中西医结合带教、科研意识、病案书写、法律意识与心智技能等6个方面着手,培养出切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中医人才.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