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名宜;李晓岚;刘素鹏;吴正平
目的:制备消食健胃胶囊并拟定其质量标准.方法:用薄层色谱法对方中的木香、黄连、香附进行鉴别.结果:木香、黄连、香附3个样品斑点清晰,重现性好,阴性无干扰.结论:该法简便可行,可以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标准.
作者:王曦;王剑虹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芩栀胶囊对大鼠有无长期毒性作用.方法:芩栀胶囊以8.0,16.0,32.0 g(生药)/kg剂量(分别相当于临床成人日用剂量的20,40,80倍),连续给大鼠灌胃给药28 d,停药14 d,分别称量动物体重,计算脏器系数,测定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学指标,并作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芩栀胶囊各剂量组动物的一般状况、体重、摄食量、主要脏器系数、血液学指标及血液生化学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病理检查未见与药物毒性相关的主要脏器组织形态学改变;停药后也未见药物延迟性毒性反应.结论:芩栀胶囊长期用药无明显毒性,推测临床拟用剂量是安全的.
作者:姚干;何宗玉;方泰惠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三物白散加味方癌化学预防作用.方法:进行三物白散加味方抗变、影响rasP21基因表达、抗氧化三项研究.结果:三物白散加味方中、大剂量组有抗变和降低rasP21基因表达作用;小剂量组有抗氧化作用.结论:从初步研究认为,三物白散加味方具有癌化学预防作用.
作者:徐力;王明艳;许冬青;周春祥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中药小蓟为菊科植物刺儿菜Cirsium serosum(Willd.)MB.的干燥地上部分2000版<中国药典>收载,目前也有以菊科植物刻叶刺儿菜Cephalonoplos segetum(Bge).Kitam.的干燥地上部分作为小蓟入药.夏、秋二季花开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生用或炒炭用.刺儿菜在不同地区别名不同:小蓟,刺刺菜(江苏),野红花(四川),大小蓟(河北),小刺盖(贵州),青青菜(山东).全国大部分地区用地上全草,也有一些地区用根.目前小蓟临床上主要有生品和小蓟炭两种饮片.传统意义认为生品以凉血消肿力胜,常用于热淋,痈肿疮毒及热邪偏胜的出血症;炒炭后凉性减弱,收敛止血作用增强,用于吐血、呕血、咯血、嗽血等出血较急者.
作者:孙雷雷;陈毓;张丽;丁安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在医学院校中,科研管理工作已不断规范,电脑应用于医学科研管理工作已很普及,但如何使计算机在医学院校科研管理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的问题值得研究探讨.
作者:戴蕴威;陈丽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结合微波热疗对肛肠疾患引起便秘的效果.方法:应用微波热疗和马应龙麝香痔疮栓渗透性作用治疗肛肠疾患引起便秘1~2个疗程观察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马应龙麝香痔疮栓结合微波热疗临床治愈率为88.7%,显效率为9.7%,有效率为1.6%.结论:微波热疗配合马应龙麝香痔疮栓治疗肛肠疾患引起便秘可提高治愈疗效.
作者:马琍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索西红花施肥和覆草方式,指导药农正确使用化肥和覆盖稻草,提高西红花产量和质量.方法:不同的施肥和覆草方式对比研究分析.结果:覆草方式对西红花生长及倒苗有明显的影响;覆草方式显著影响单个球茎重量;覆草方式极显著影响球茎产量;施肥方式对西红花生长和产量影响不明显,与覆草方式复合处理能提高球茎产量.结论:西红花栽培中采用稻草深层覆盖的方式,可显著提高西红花单个球茎重量和球茎产量;在稻草表层覆盖的情况下,适量追氮肥有利于提高球茎产量.
作者:沈晓霞;姚金富;王志安;俞旭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症,尤以脑力劳动者为多.临床上如何正确地诊断和治疗,使其形成一定的规范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对颈椎病的诊疗方案进行总结、规范.现介绍如下.
作者:曹庭江;叶定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脑卒中是内科常见、多发病.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吞咽反射咳嗽反射即刻明显减弱,加上患侧吞咽肌群肌力减退,造成吞咽困难,容易呛咳或误吸.为了减少呛咳、误吸,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以及保证病人营养的供给,促进患者尽快康复,我们对发生吞咽困难的患者进行了饮食指导,有效地减少了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作者:刘晓红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对大枣的多糖化学成分进行较系统研究.方法:大枣用乙醇回流脱脂,80~100℃温水浸取,提取液减压浓缩,乙醇分级沉淀,三氯乙酸脱蛋白,透析,透析内液减压浓缩,再醇沉得到三个级分ZJ-A,ZJ-B,ZJ-C;ZJ-C多糖经DEAE-Cellulose柱、Sepchcryls-300柱层析纯化.结果与结论:分离提取的大枣多糖ZJ-9,ZJ-10,GPC法测定其相对分子量为5 244,4 615.经光谱和色谱分析(13C NMR,HPLC)表明ZJ-10是以β-(1→2)-阿拉伯呋喃糖为主链,葡萄糖、半乳糖在末端或支链相联的均一组分,ZJ-9以β-(1→3)-甘露糖为主链,岩藻糖在末端或支链相联.
作者:杨云;弓建红;冯卫生;马相斌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舌针与中药并用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中风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舌针与中药并用常规西医中风治疗组30例.对照组:常规西医中风治疗30例.应用国际公认的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表(SDS)、日常活动能力评定方法残疾指数的量表(BI)积分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比较.结果:采用舌针与中药并用常规西医中风治疗组,治疗中风后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3种抑郁量表相关指标均得到改善,与常规中风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舌针与中药并用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疗效显著,无副作用,安全可靠.
作者:幸小玲;江宗华;聂宇波;许志雄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寻找治疗肺纤维化有效的中药复方制剂.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小、中、大剂量组,每组6只.从造模第2天开始给予温润养血颗粒治疗,28 d后处死,取左上肺以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做HE、VG、MASSON染色,进行病理检查,并以电子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进行图象量化分析.结果:病理光镜检查显示,治疗组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轻,治疗组肺间隔面积/视场面积小于模型组(P<0.05),治疗组肺间隔灰度/肺泡灰度大于模型组(P<0.05).结论:温润养血颗粒可以有效抑制由急性肺损伤引起的肺纤维化,小剂量给药效果好.
作者:朱际平;孙子凯;朱海青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中药牵正散加减结合透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27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150例和对照组12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牵正散加减口服,结合针刺透穴治疗,对照组单纯常规针刺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对照组8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中药牵正散加减结合透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作者:李种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优选川牛膝的盐炙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设计L9(34),以水溶性成分及杯苋甾酮的含量为考察指标.结果:佳盐炙工艺为饮片加2%饮片量盐的盐水润透,150℃炒制15 min.结论:优选得到的工艺是合理的.
作者:黎万寿;陈幸;李彬 刊期: 2005年第12期
读完<章次公医案>后,掩卷深思,觉得章次公先生在临证中,擅于运用附子.据初步统计,<章次公医案>中使用附子者141案,占全部医案723案的20%.所用病种包括:内科的感冒、湿温、暑温、温热、温疫、咳喘、肺痨、血证、胸痹、头痛、肝风、肝阳、痹证、腰痛、胃痛、泄泻、痢疾、肿胀、失眠、虚劳、疟疾、黄疸、疝气,妇科之月经不调、痛经、崩漏、胎前、产后,儿科之温病、惊厥、麻疹、泄利,外科之流注、阑尾炎、腹膜炎等,涉及内、外、妇、儿诸科,病种达35种之多充分发挥了附子一药多用的作用.对其运用附子的经验探讨如下:
作者:柯向梅;吴凤全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疗效.方法:将145例肩关节周围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5例采用温针灸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电针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病例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提示温针灸为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杨凤琼;陈良金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中药葛根来源于豆科野葛或甘葛的干燥根,具有辛凉解表的作用.葛根素是从中药葛根中提取出来的中药单体成分.其化学名是4,7-二羟基-8-β-D葡萄糖异黄酮.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其疗效得到了充分肯定.近年来对葛根素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的报道比较多,现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以供参考.
作者:徐世国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冬虫夏草(藏语:压扎梗布)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味珍贵的中药药材,常常把它与人参、鹿茸列为三大补品.
作者:文燕;张玉琴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红外止咳贴治疗小儿肺炎的疗效.方法:在应用抗生素(青霉素或先锋霉素)的基础上加用红外止咳贴辅助治疗.结果:治疗组退热、咳喘、细湿啰音消失均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红外止咳贴的功效是透过皮肤经毛细血管进入血液而发挥作用,既可以促进经络疏通,行气活血,又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皮肤的通透性,有利于小儿对药物吸收,调节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作者:张霞;陈静;熊小丽 刊期: 2005年第12期
肉豆蔻为肉豆蔻植物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 houtt.的干燥种仁.性温,味辛,归脾、胃、大肠经.温中行气,涩肠止泻.用于脾胃虚寒,久泻不止,脘腹胀痛,食少呕吐[1].主产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等国,此外西印度群岛亦产,另外,我国过去仅在台湾、云南等地栽培肉豆蔻,近年在海南大面积引种成功,但药材多以进口为主[2].
作者:袁子民;贾天柱;王静 刊期: 200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