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锦洪
三叉神经痛,系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一种发作性疼痛,疼痛剧烈而短暂,但无感觉障碍.病因尚需研究.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可概括在祖国医学中的头痛、头风、偏头痛、牙痛等病证的范围之内.我随谢昌仁老中医门诊,见其用平肝清胃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谢晓枫;金小晶 刊期: 2000年第12期
血小板减少症是指外周血化验,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皮肤和粘膜出现瘀点、瘀斑、鼻衄或齿衄、月经过多或崩漏,或内脏出血的疾病,为临床常见病.笔者临床采用简便方治疗该病,收效满意.现将证治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于思强 刊期: 2000年第12期
近年来,笔者采用侧卧斜扳法整复加针罐治疗急性腰扭伤6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于爱利;冷美波 刊期: 2000年第12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条件的改善,高脂血症发病率越来越高,且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脂质代谢紊乱,尤其是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与冠心病和其它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密切相关,严重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我们应用复方丹参滴丸加绞股蓝总甙对168例高脂血症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况佩君;陈国唤 刊期: 2000年第12期
采用自制的毛细管电泳装置在24 min 内分离并测定了湖南银环蛇蛇毒,证明银环蛇蛇毒中含有α-银环蛇毒素(α-BTX)和β-银环蛇毒素(β-BTX),为蛇毒的鉴定和纯化提供了一种快速和简易的方法.
作者:陈妍 刊期: 2000年第12期
将黄芪等药物进行水煎提取正交试验,分别以水提取物得量和黄芪甲甙收率作考察指标,数据作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间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周利民;陈洪燕;胡晓雪;卢萍 刊期: 2000年第12期
1995-10~1999-12,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2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的20例,单纯中药治疗的19例对照,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新华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总结报道了近年葛根药理研究的新进展,葛根不同成分,在抗氧化;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栓形成及血小板聚集等方面的作用较为显著.葛根素对神经细胞还有保护作用.
作者:校合香 刊期: 2000年第12期
肛门病术后,由于手术使肛门周围的神经末梢受到损害,加上肛门结构特殊及手术野神经敏感而疼痛较甚,术中、术后病人较痛苦.祖国医学认为其疼痛部位固定不移,属于瘀血,瘀毒内阻,络脉不通,不通则痛.我们对133例痔瘘病人术中、术后采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减轻了病人痛苦,提高了医护质量,效果满意.
作者:刘萍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笔者自1998-04~2000-04,采用加味玄参甘桔汤冲泡代茶饮用治疗喉源性咳嗽60例,收到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谭薇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恶性胸腔积液是晚期恶性肿瘤常见并发症之一,且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期及生存质量,未经治疗者多于6个月内死亡[1].积极有效地控制恶性胸腔积液是肿瘤姑息性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自1994-10~1999-02间应用鱼腥草注射液胸腔内注射配合中药五草汤口服,消除控制恶性胸腔积液,效果尚佳,报告如下:
作者:张树梅;张全意 刊期: 2000年第12期
胃脘痛是常见的慢性消化道疾病-慢性胃炎和溃疡病的主证.笔者在我院脾胃专科门诊,自拟中焦宁冲剂治疗胃脘痛10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戴妙庆;张慎斌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优选黄芩浓缩颗粒的提取工艺.方法:以干浸膏得率、黄芩苷含量为指标,应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筛选黄芩浓缩颗粒的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佳提取条件为加水提取2次,第1次加水13倍,沸后提取时间为1 h;第2次加水11倍,沸后提取时间为1 h.结论:优选得到的工艺稳定可行.
作者:徐以亮;徐海波;李松 刊期: 2000年第12期
中药房是一所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上等级不可缺少的一个部门.中药对疾病的早期预防、治疗、保健和延缓衰老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当前改革开放形势下如何加强中药房的管理使中医药更好地为临床医教服务,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作者:李宏 刊期: 2000年第12期
婴幼儿秋季腹泻是儿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每年8~10月发病率高,约占同期儿科门诊就诊人数的70%.由于病因复杂,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现将我们对153例(脓血便及侵袭性细菌感染所致的除外)单纯性腹泻者的治疗和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王嵩 刊期: 2000年第12期
酒,性温,味甘苦辛,有毒,入心肝肺胃经.能通血脉,御寒气,行药势,可治疗风寒痹痛,筋脉挛急,胸痹,心腹冷痛等.
作者:官仕杰;闫小平 刊期: 2000年第12期
呃逆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受延髓呼吸中枢的控制.急性脑卒中早期,由于病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呼吸中枢,常出现呃逆,呃逆会引起病人的焦虑和恐惧,不利于病情恢复.频繁性呃逆常是病情危重的信号,故终止呃逆十分重要.长期以来,通过治疗护理手段去终止频繁性呃逆效果不佳(如给予呼吸中枢兴奋剂,用手指掐压内关穴,分散病人注意力,让患者多饮水等).从1998-11~2000-06我科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采用足三里和内关穴注射维生素B6(Vit.B6)治疗急性频繁性呃逆30例,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作者:陈媛媛 刊期: 2000年第12期
中医治病的效果,除与医生的处方、调配、中药本身及制备等质量有关外,还与服用时间选择有关.根据药性和病情的不同,合理选择服药时间,可以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效果.
作者:林小明 刊期: 2000年第12期
应用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滋补肝肾、补气养血功效的中药,配制成颈痹灵药酒,治疗各类颈椎病197例,除脊髓型无效外,其余各型均有疗效,治愈率为44.2%,总有效率为93.4%.
作者:路绪文;赵坤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桂枝茯苓丸方出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由桂枝、茯苓、丹皮、赤芍、桃仁5味药组成,主治妊娠宿有症病.以其化瘀消症之功,后人广泛应用于由血瘀引起的多种疾病,尤其在妇科临床应用甚广.
作者:吴宗群;解建国 刊期: 200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