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简便方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经验

于思强

关键词:治疗,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计数, 月经过多, 内脏出血, 临床, 经验介绍, 外周血, 常见病, 粘膜, 瘀斑, 皮肤, 疾病, 齿衄, 鼻衄, 崩漏
摘要:血小板减少症是指外周血化验,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皮肤和粘膜出现瘀点、瘀斑、鼻衄或齿衄、月经过多或崩漏,或内脏出血的疾病,为临床常见病.笔者临床采用简便方治疗该病,收效满意.现将证治经验介绍如下: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相关文献
  •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施护经验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性疾病.归属于祖国医学中的泄泻范畴.其病程长,以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为主要特点.

    作者:傅莉先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中药颗粒剂生产中新技术应用

    颗粒剂在我国诞生于70年代.30年来生产工艺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临床应用日趋广泛.在日本的汉方制剂中尤以颗粒剂为常用.它继承了汤剂的综合疗效,易吸收,显效快,又具备了成药易贮存、易携带、易服用的优点,同时又克服了服用量大、工艺不合理、成分破坏严重等缺点,深受临床喜爱.

    作者:石美琴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亚微肝泰片薄层色谱鉴别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亚微肝泰片中三七、龙胆、甘草进行了定性鉴别.方法简便,且阴性对照无干扰,对样品的质量控制有重要意义.

    作者:朱月琴;高素琴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中药饮片质量现状及管理措施浅议

    中药饮片是中医辨证论治、加减化裁、配伍运用的基本物质,是中医治病的基础,是中医药理论的基石.中药饮片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中医的临床疗效,影响着中医中药的声誉.探讨中药饮片如何从产地到用于病人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化、正规化、系统化的严格管理,促使中药饮片质量的全面提高是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工作.

    作者:赵绍营;冯先强;胡玉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喉疾灵胶囊薄层色谱鉴别

    利用薄层色谱法对喉疾灵胶囊中的牛黄、冰片进行鉴别.方法简单,结果准确,专属性高,完善了喉疾灵胶囊的质量检测标准.

    作者:林小玲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商陆古今炮制工艺初探

    商陆来源于商陆科植物的干燥根,其品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本品有泻下逐水、散结消肿之功效;主治水肿胀满,二便不通,痈肿疮毒,痰饮癫痫.本品性味苦寒有毒,古今文献记载,商陆小量可兴奋血管运动中枢,使肾区血流增加而利尿,大剂量时能刺激胃肠道蠕动而引起腹泻.商陆毒素能引起中枢神经麻痹,呼吸运动障碍,语言不清,躁动,肌肉抽搐,严重者可出现心脏麻痹死亡,所以必须炮制好才能应用于临床.商陆的传统炮制方法很多,至清代以后一般采用醋炙法.现代科学研究了不同炮制工艺对商陆的化学成分及药效的影响,并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赵欣晖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黄芪水煎工艺优选试验

    将黄芪等药物进行水煎提取正交试验,分别以水提取物得量和黄芪甲甙收率作考察指标,数据作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间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周利民;陈洪燕;胡晓雪;卢萍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胃下垂辨治体会

    胃下垂是经X线检查,胃小弯弧线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中医治疗本病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兹就临床辨治,谈谈肤浅体会.

    作者:秦华;陈革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谢昌仁治疗不明原因发热经验体会

    谢昌仁主任中医师,行医五十余载,临床经验丰富,善治内科时令热病及疑难杂证,驰名金陵城乡.笔者在南京市中医院进修时,曾有幸从师谢老学习,细心观察谢老临床时医治多例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都能取得佳效,深受病者的赞许,亦使吾辈学子得到深刻的启迪,现举两例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例,并谈谈自己的肤浅体会.

    作者:陈德堃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中药治疗高脂血症168例临床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条件的改善,高脂血症发病率越来越高,且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脂质代谢紊乱,尤其是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与冠心病和其它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密切相关,严重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我们应用复方丹参滴丸加绞股蓝总甙对168例高脂血症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况佩君;陈国唤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31例观察

    糖尿病性胃轻瘫是糖尿病患者表现于消化道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多由于糖尿病胃肠系统植物神经病变所致.临床表现为胃动力低下,胃排空延迟所引发的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食后饱胀,甚则恶心、呕吐,尤以久病者多见.我们于近3 a中运用自拟行气和胃愈瘫汤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31例,并与19例口服西沙必利患者对照进行疗效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广平;谢英彪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注意胖大海掺伪

    笔者在验收中药时发现一种可疑胖大海.经检验,有的掺入部分圆粒苹婆冒充胖大海,应注意鉴别.

    作者:石代红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黄连上清片鉴别方法改进

    黄连上清片为临床常用中成药,收载于<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6册.我们在实验中发现,用现行标准检验其黄酮类成分,专属性不强,且存在着供试品液本身色较重,加盐酸镁粉显色不明显,反应速度较慢等缺点,结果不易判断.我们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其主要黄酮类成分黄芩甙进行了鉴别研究.

    作者:吴卫新;鲁彦毫;王琳静;李华丽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习惯性便秘辨证食疗

    习惯性便秘系指排便间隔2 d以上,粪便干燥难解,已形成习惯者.生活紧张、节奏加快、食物过于精细、缺乏残渣是造成习惯性便秘患者日益增多的原因.习惯性便秘是老年人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常随年龄增长而便秘程度逐渐加重.据报道,约30%~50%的老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便秘.习惯性便秘可因结肠、直肠功能性障碍和器质性病变所引起.本文主要介绍辨证施食治疗功能障碍导致的习惯性便秘的经验.

    作者:唐锦洪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婴幼儿秋季腹泻综合治疗与护理153例

    婴幼儿秋季腹泻是儿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每年8~10月发病率高,约占同期儿科门诊就诊人数的70%.由于病因复杂,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现将我们对153例(脓血便及侵袭性细菌感染所致的除外)单纯性腹泻者的治疗和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王嵩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行喷灌注药式泪道插管外用中药治疗慢性泪囊炎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新方法.方法:设计符合泪道形态的新型可注药式插管,从鼻腔端逆行插管,抽出于眼的下泪小点;灌注自行研制的外用中药.结果:本组71例中,治愈59例,占83%;好转8例,占11%;无效4例,占6%;平均疗程为18 d;短者9 d;长者59 d.结论:逆行喷灌注药式泪道插管的研制及外用中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灌注应用具有确切疗效,符合生理特点,有利眼及面部美容.

    作者:沈爱祥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高渗危重患者血浆渗透压测定临床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高渗危重患者的血浆渗透压的临床价值.方法:用FM-6型全自动冰点渗透压计3次直接检测受检者血浆渗透压,观察血渗值的变化.结果:高渗危重患者危重发作时血渗值明显增高(322.72±16.90)mOsm/kg.H2O;死亡组和存活组二者首次血渗值差异显著(t=2.213,P<0.05);24 h后差异明显显著(t=18.363,P<0.01);死亡组血渗值逐渐升高,而存活组逐渐向等渗转归,经方差分析,二者3次组内血渗值均值变化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血浆渗透压测定可作为临床抢救高渗危重病人的预警指标.

    作者:高丽萍;杜志敏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重用全蝎治疗接触性皮炎1例

    何怀秀,女,52岁.1999-02-23就诊,自诉1个月前曾用染发剂染发,约1周后全身出现针头大小的红色丘疹,较密集,瘙痒剧烈夜不能寝.在镇卫生院经用葡萄糖酸钙抗过敏,地塞米松针静滴,中药内服外洗等治疗均只能缓解.因治病期间正处于农历新春阶段,患者思想压力很大.查体:头部、面部、胸腹部、背部布有许多针尖大小的红色丘疹,色较深,略显紫黯,密集而不融合,四肢分布较少.间有条形抓痕数条,两手甲板光亮,舌红,苔黄,脉细数.

    作者:向星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2例

    1995-10~1999-12,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2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的20例,单纯中药治疗的19例对照,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新华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桑螵蛸、丝瓜络掺假鉴别

    桑螵蛸、丝瓜络是中药房处方调配的常用中药.时下,笔者调配中医处方过程中发现了两者的掺假现象.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丽芝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时珍国医国药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