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茹;陆伟霞
王祥麒教授认为,恶性肿瘤化疗后外周神经毒性的病因病机可归纳为气血亏虚、瘀血阻络。恶性肿瘤患者本就正气已虚,加之化疗药物乃大毒之品,而使正气更虚,久则血虚,气血亏虚而无以濡养四肢及指趾,使瘀血阻于经络,出现麻木及感觉减退症状。
作者:张萌;王祥麒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评价挂线疗法治疗耻骨直肥肌综合征所致排便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耻骨直肥肌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5例,采用挂线疗法,对照组15例,采用耻骨直肠肌部分切断法,术后1、3、6个月分别评价其排便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15例,术后1、3、6个月痊愈者分别为12例、10例、10例;显效者分别为3例、3例、2例,有效者分别为0例、2例、3例,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治疗15例,术后1、3、6个月痊愈者分别为8例、4例、3例;显效者分别为5例、5例、4例,有效者分别为1例、2例、3例,无效者分别为1例、4例、5例,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挂线法治疗治疗耻骨直肥肌综合征所致排便障碍的疗效显著可靠。
作者:张廷广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慢性牙周炎患者采用六味地黄汤冲剂结合派丽奥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89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临床资料,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行派丽奥治疗,研究组46例在其基础上行六味地黄汤冲剂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牙周的临床指数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显著低于研究组的95.7%,且牙龈指数、菌斑指数及牙周袋的探诊深度均显著高于研究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采用六味地黄汤冲剂结合派丽奥治疗的效果显著。
作者:万庆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经皮钳夹复位在胫骨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随访2012年2月-2013年12月采用经皮钳夹复位微创治疗胫骨骨折45例,其中孟氏架外固定29例,钢板内固定10例,交锁髓内钉固定6例,所有病例术后随访9~18个月,平均(12±3.45)个月。结果:术后采用Johner-Wruhs评价标准,优42例,良3例,中0例,差0例。结论:经皮钳夹复位技术应用于胫骨骨折的微创治疗,具有操作简单、复位良好、创伤小、并发症少、骨折愈合快等优点,是胫骨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的有效复位技术,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王;李铭雄;叶若凡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法整复后联合小夹板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门诊治疗的120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行手法整复后对照组采取石膏外固定,而观察组则采用小夹板固定,外敷中药粉,比较两组患者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肘关节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观察组患儿的疼痛感评分为(2.13±1.43),而对照组患儿疼痛感评分为(4.10±1.33),观察组肿胀消除度为72%,对照组肿胀消除度为54%,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三项指标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者行小夹板固定比石膏外固定取得的效果更佳,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冬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120例脑梗死患者,中医辨证均属气虚血瘀型,病程均为2周~6个月。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观察评分。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脑梗死有良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李春红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对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在2012年4月-2014年6月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参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实验组在参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益气活血养阴方法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0.48%,参照组总有效率为78.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4,P<0.05);实验组不良发生率为4.76%,显著低于参照组的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益气活血养阴方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管于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中药雾化吸入对开胸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作用。方法:将60例开胸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采用氧驱动雾化吸入方法。治疗组采用中药雾化,并给予心理护理及雾吸指导。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雾化药物及一般护理。结果:治疗组肺炎、肺不张等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中药雾化吸入和正确的护理可显著减少开胸术后患者肺部并发症。
作者:陶萍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头痛宁胶囊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39例用头痛宁胶囊治疗,对照组39例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痛宁胶囊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疗效显著,有平肝潜阳、活血止痛的作用。
作者:赵合强;尹园园;韩小岗;李燕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通过探讨《伤寒杂病论》对于心血管病病因病机的分析,结合临床经验,总结出治疗冠心病的方法,为今后治疗冠心病提供参考。
作者:张兆锦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注射用丹参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60例,并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丹参多酚酸盐静脉滴注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丹参注射液和依达拉奉注射液静脉滴注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6周的注射治疗,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注射用丹参能够有效地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效果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张磊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灸法联合穴位贴敷对血液透析患者便秘的治疗作用。方法:对2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出现便秘的患者外用灸法及穴位贴敷,观察治疗前后症状好转情况。结果:治疗总有效率为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灸法联合穴位贴敷能够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便秘状况。
作者:陈永强;孙梅艳;李红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祛风散寒通络组方治疗急性风寒型面神经炎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15日-2015年1月15日在我院口腔科就诊并确诊的风寒型面神经炎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1例。治疗组给予祛风散寒通络组方+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30d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6.7%,对照组的有效率为67.7%,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祛风散寒通络组方可明显提高治疗风寒型面神经炎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于立;马忠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中药三黄汤保留灌肠治疗肝昏迷的疗效,并进行安全性评价。方法:将200例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150mL保留灌肠)和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各100例,进行临床观察,1次/d,疗程为10~20d。结果:观察组临床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改善肝功能、降低血氨、提高血浆蛋白方面较对照组作用明显(P<0.01或0.05)。结论:三黄汤保留灌肠对改善肝性脑病临床症状疗效显著。
作者:刘瑞霞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8例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助针灸进行早期康复治疗。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价,并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量表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2.36%,对照组为70.5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Fugl-Meyer和Barthe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助早期针灸康复治疗能有效提高急性脑梗死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艳红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在喘息性支气管炎发作期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9月-2014年12月收治的77例喘息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9例与对照组38例,全部患者均给予相同的用药及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护理内容包括心理护理、健康知识讲解、用药护理等。观察组患者给予包括情志护理、饮食护理、呼吸道护理、用药护理、环境护理在内的中医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整体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医护理能更好地顺应患者的需求,在促进病情康复,提高护理质量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魏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胸腺肽联合中药外洗治疗扁平疣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扁平疣患者1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胸腺肽注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药外洗,疗程均为4周,停药后电话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复发的情况。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复发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胸腺肽联合中药外洗应用于扁平疣的临床治疗,不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能够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路静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钠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7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注射用丹参多酚酸钠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前后CRP、FIB、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4%,与对照组的71.4%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CRP、FIB比较差异显著(P<0.05)。另外,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钠能有效降低患者血浆黏度及炎症反应,促进缺损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红东;吴学永;李春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中医治疗疾病讲究治本,即先探病机,再辨证施治。本文对中医病机理论进行回顾、分析、归纳,以期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为其提供更多的参考。
作者:奚燕萍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针刺内关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精细运动障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入住郑州市儿童康复医院的73例痉挛型合并双上肢痉挛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Bobath手法、蜡疗、OT训练结合上肢功能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以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评估量表(PDMS-FM)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前后相比,两组患儿治疗后的抓握能力,视觉能力整合,精细运动发育商均有显著改善,且试验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内关穴联合康复训练能够较好地改善手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石立业;尚清;马彩云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