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晨龙;许晶;司林杰;张郁青;王晓伟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妊娠期中、晚期特有的并发症,临床上以皮肤瘙痒和黄疸为主要特征.ICP主要危害围产儿,使围产儿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ICP发病率0.8%-12.0%,具有明显地域和种族差异,以智利和瑞典发病率高[1].我国的重庆、上海都属于ICP高发地区,在我省的长江流域,发生率仍较高,高达6.37%[2].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ICP产妇30例,探讨其治疗及母婴预后.
作者:孙彦玲;贾生沪;杨晓丽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乙肝)疫苗(HBVac)接种次数对阻断高HBV载量母婴传播效果的影响.方法 抽取30例HBeAg阳性孕妇足月分娩婴儿(A组,孕妇临产时HBV DNA均>1×106 copies/ml)和27例同期条件匹配生产的婴儿(B组)血液标本检查HBVM和HBV DNA定量,予出生时和15d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 200 IU各1针;HBVac 20 μg肌肉注射:A组婴儿按0、1、2、6个月方案;B组婴儿按0、1、6个月方案注射.结果 随访至7个月龄.免疫程序结束后,A、B两组婴儿抗-HBs滴度、HBeAg值下降速度相仿(P>0.05),但B组有2例婴儿抗-HBs阴性,7例抗-HBs低于100 mIU/ml.A、B两组婴儿的ALT和AS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eAg阳性高病毒载量孕妇所生婴儿出生后应用HBIG及HBVac可以获得较好的免疫保护,增加HBVac注射次数可提高婴儿抗-HBs滴度.
作者:王根菊;王翠敏;丁祎;阚乃颖;江红秀;石金美;韩国荣 刊期: 2015年第15期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多数患者心电图可见胸前导联巨大倒置的T波,合并有胸痛症状者常被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该文综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心脏核磁共振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邢超凡;李殿富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应用效果.方法 急性前壁MI行急诊PCI患者160例,随机均分为四组:A组和B组术前氯吡格雷负荷量均为300 mg,术后每日维持量分别为75 mg和150 mg;C组和D组术前负荷量氯吡格雷600 mg,术后每日维持量分别为75 mg和150 mg.随访1个月,观察各组间出血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负荷量氯吡格雷300 mg组发生MACE的风险大于600 mg组[OR=2.46,95%CI(1.04-5.84),P=0.04],而术后维持用氯吡格雷75 mg与150 mg发生MACE的风险相仿[OR=0.84,95%CI(0.37-1.92),P=0.67].结论 对于急性前壁MI患者,PCI术前应用负荷量氯吡格雷600 mg较300 mg更能有效减少术后1个月内的MACE发生率.
作者:王丙剑;胡婷婷;耿金;李倩君;施建丽;马树人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虎杖提取物)对肾小球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保护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常规培养的肾小球内皮细胞分为对照组(A组)、过氧化氢(H2O2)诱导模型组(B组)和添加不同剂量白藜芦醇处理的H2O2诱导模型组[1 μg/ml(C1组),0.1μg/rnl(C2组)和0.01 μg/rnl(C3组)].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实时定量PeR检测细胞中沉默调节蛋白1(SIRT1)和单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α亚基(AMPKα)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SIRT1、AMPKα和磷酸化AMPKα蛋白的表达.结果 C1、C2和C3组细胞存活率均高于B组(P<0.01或P<0.05).与B组相比,C1、C2和C3组的SIRT1 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增高;其中,C1组SIRT1 mRNA增高显著(P<0.01)、C3组SIRT1蛋白表达增幅大(P<0.01).与B组相比,C2组中AMPKα蛋白表达有所增高.结论 白藜芦醇可能通过上调SIRT1表达来减轻H2O2诱导的肾小球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
作者:魏利;郝传铮;赵旭;陆芳芳;徐俊伟 刊期: 2015年第15期
宫外孕是妇科一种危险的急腹症,处理不当,容易因腹腔内大量出血而危及患者生命.近年,腹腔镜微创宫外孕手术也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开展[1].这类患者常因顾虑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表现出紧张、恐惧等心理障碍,影响手术和康复[2].我科对腹腔镜手术治疗宫外孕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有效地改善患者手术前后心理状态,提高睡眠质量,促进康复.
作者:陶粉华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25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ILMP)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25G玻璃体切割联合ILMP治疗IMH患者34例(36眼),对患者术前、术后视力,术后IMH的闭合率及手术并发症等进行观察及随访.结果 34例患者36眼均成功剥除内界膜.随访3-10个月显示,34眼黄斑裂孔完全闭合,1眼裂孔直径缩小未闭合,1眼裂孔直径扩大.36眼中28眼视力提高,30眼视物变形等症状改善.同玻璃体腔填充5%-16%全氟丙烷比较,填充空气对IMH的愈合同样有较高的成功率.术中剥除内界膜后6眼黄斑区出现少量点状出血,随访未见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25G玻璃体切割联合ILMP可有效封闭IMH,改善患者视力,效果佳.
作者:苏小璐;陈玮;刘利娟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对晚期肺腺癌患者培美曲塞疗效的影响.方法 Ⅲb/Ⅳ期肺腺癌患者47例,接受培美曲塞联合铂类一线化疗.依据化疗前EGFR基因检测结果分为突变型20例(突变组)和野生型27例(野生组).比较两组的客观有效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结果 EGFR突变组ORR为45.0%,DCR为80.0%,稍高于野生组的33.3%和66.7% (P>0.05).突变组的中位PFS为6个月(95%CI=5.27-6.73),长于野生组的3个月(95%CI=2.32-3.68) (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疾病控制情况和EGFR基因表达状态是影响PFS和OS的独立因素.结论 培美曲塞联合铂类药物一线治疗晚期肺腺癌疗效确切.EGFR基因突变型患者的PFS延长.
作者:周娟;倪松石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 评价特定部位自体组织盆底修补术和Perigee系统治疗重度盆腔脏器脱垂(PO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00例诊断为子宫或膀胱脱垂Ⅲ度及以上患者分别采用Perigee盆底重建术(A组,50例)和特定部位自体组织盆底修补术(B组,50例).手术前后采用POP定量分期(POP-Q)、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和性生活质量问卷(PISQ-12)分析疗效和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完成随访91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2个月.两种方法均是治疗重度POP的安全有效术式,主观治愈率均为100%;A组客观治愈率93.5%,B组88.9%(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PFDI-20和PISQ-12评分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A、B组术后各有2例新发压力性尿失禁;A组网片暴露1例,阴道挛缩1例.结论 两种方法均是治疗重度POP的安全有效术式;A组增加网片相关并发症.
作者:顾芮;王家俊;龚健;陈艳琴;吴力为;殷科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相关的上尿路梗阻的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56例恶性肿瘤相关的上尿路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 45例次采用膀胱镜和输尿管镜下D-J管引流,成功率80.0%(36/45);15例次采用B超或DSA引导下经皮肾造瘘,成功率93.3%(14/15);5例次采用血液透析治疗.结论 对恶性肿瘤相关的上尿路梗阻宜早期引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引流方法.
作者:潘慧星;吴德尧;瞿平;周健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联合AST在急性心力衰竭(AHF)预后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AHF患者110例,随访100 d,检测血NT-proBNP、AST和血红蛋白.其中,死亡18例(A组),生存92例(B组).结果 A组血NT-proBNP和AST高于B组(P<0.01),而血红蛋白低于B组(P<0.05).取NT-proBNP 2379 pg/ml、AST 42.15 U/L和NT-proBNP联合AST预测因子0.350为临界值,其预测AHF患者发病100 d内死亡的敏感度分别为84.2%、63.2%和57.9%,特异度分别为67.0%、83.0%和92.0%.AHF患者NT-proBNP与AST异常升高预示生存率低.结论 联合检测NT-proBNP和AST有助于预测AHF的预后.
作者:方红义;沈沭彤;陶丽婵;李新立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 探索中文版肾脏病生存质量简表(KDQOL-SFTM1.3)在终末期肾脏病(ESRD)行血液透析患者中的适用性.方法 应用购买的香港中文版KDQOL-SFTM 1.3调查200例ESRD行血液透析患者并进行信效度检测.结果 中文版KDQOL-SFTM 1.3量表共19个维度,在血液透析患者中检测有16个维度Cronbachα系数>0.7,分量表及总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844-0.917.50例患者1周后复测,2次测量的分量表及总量表的相关系数为0.970-0.990(P<0.05).量表第一部分一般健康相关生活质量(SF-36)各维度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362-0.829 (P<0.05),第二部分肾病相关生活质量(KDTA)各维度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348-0.849(P<0.05).总量表KMO检验值为0.828,球形Bartlett检验x2=2814.497(P<0.05).按特征值>1的标准提取4个公因子,其累积解释方差为65.13%.按收缩压分组,各亚组在分量表与总量表的F值为80.876-428.3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文版KDQOL-SFTM 1.3量表在ESRD行血液透析患者中应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评价ESRD患者生活质量的专用工具.
作者:许敏;徐旭娟;施文芳;张俊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低剂量阿司匹林与糜烂性食管炎发病率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门诊体检的65岁以上服用肠溶性阿司匹林(100mg/d)者120例,其中服药6个月以上者88例(A组),服药不足6个月者32例为对照组(B组).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糜烂性食管炎的发生率.结果 A组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以及冠心病患者比例高于B组(P<0.05),A组服用钙离子拮抗剂比例高于B组(P<0.05).两组糜烂性食管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9%vs.15.6%)(P>0.05).结论 长期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不增加糜烂性食管炎的发病率.
作者:祝小林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丹参注射液对脓毒症小鼠脑内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应用盲肠结扎穿刺法建立脓毒症模型.将80只小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A)组、模型(B)组、地塞米松处理(C)组和丹参注射液处理(D)组.术后7d,统计各组小鼠生存率,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神经元数量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海马部位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RK1/2)和磷酸化ERK1/2(p-ERK1/2)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TNF-α和IL-6的水平.结果 与A组相比,B组小鼠生存率和神经元数量减少,p-ERK1/2表达、TNF-α和IL-6水平升高(P<0.01);而C组和D组能逆转B组上述各观察指标的变化过程(P<0.01或P<0.05),其中D组改善效果更加明显(P<0.01).结论 丹参注射液对脓毒症小鼠中枢脑内神经元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炎作用和抑制ERK1/2磷酸化水平有关.
作者:熊存全;胡君;周红成;吴争鸣;孙秀兰 刊期: 2015年第15期
食管切除术后的吻合口瘘是严重的并发症,也是食管贲门手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吻合器械的普遍应用及临床技能的提高,食管-胃吻合口瘘发生率从原来的10%下降到3%以下,病死率从50%下降到10%-20%,但吻合口瘘仍然是患者生命的重大威胁[1].我们医疗小组2005年以前每年完成食管手术250例左右,食管-胃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1.5%-2.0%,且治疗困难,预后很差,病死率为50%.其后,我们改良了食管切除技术,尤其是注重采用吻合口瘘预防技术,取得很好效果,7年中发生4例吻合口瘘,发生率仅0.31%(4/1275).本文总结改进预防食管-胃吻合口瘘技术细节的体会.
作者:蔡铭;翁鸢;朱军;耿纪群;陈海泉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和β--微管蛋白(β-tubulin)的表达及其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确诊肺癌患者53例及肺部良性疾病患者22例,应用ELISA法检测病灶所在段BALF中FHIT和β-tubulin表达.结果 与肺部良性疾病患者比较,肺癌患者BALF中FHIT含量较低,而β-tubulin含量较高(P<0.05).肺癌患者中,鳞癌和小细胞肺癌患者BALF中的FHIT含量较腺癌患者低,而β-tubulin含量较高(P<0.05).不同分期肺癌患者的FHIT和β-tubulin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癌患者BALF中FHIT含量降低、β-tubulin含量升高;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陈宇平;穆传勇;宋丽丽;王一江;王宁江;邹雯;周林福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在下肢动脉硬化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3D CE-MRA和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20例患者的下肢动脉硬化病变,分析图像质量和下肢动脉病变特征.结果 20例均成功实施3D CE-MRA扫描,图像质量优良,能清晰显示出下肢动脉血管的情况:多发动脉斑块无明显动脉管腔狭窄1例,多发动脉斑块形成伴管腔狭窄13例,多发斑块伴动脉部分节段闭塞5例;16例动脉管腔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病例显示了侧支循环血管.结论 3D CE-MRA能有效显示下肢动脉血管的异常,在下肢动脉病变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舒杰 刊期: 2015年第15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我国老年人群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COPD患者病情稳定后常在家中进行康复治疗,但由于大部分患者出院后缺乏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加之对疾病缺乏科学的认知,导致患者病情反复,肺功能水平下降,影响生活质量[1].多学科合作团队干预模式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慢性疾病干预措施,以多专业小组为基础,通过各学科护理人员相互协作而为患者提供全面、规范、系统的康复护理干预,旨在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2].本研究对COPD患者应用多学科合作团队干预模式,成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卫芬;沈晓莉;周启芳;宋丽丽;陈宇平;周林福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白内障是全世界致盲和视力损害的首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为晶状体混浊,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我国目前约有500万白内障患者,60岁以上的人群中,约50%患有不同程度的白内障.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白内障的患病率在不断上升.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切口小、组织损伤少、手术时间短、视力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白内障有效的方法之一.
作者:戴军英 刊期: 2015年第15期
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是一类原因不明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由大量淋巴细胞和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同时组织纤维化而导致器官肿大或结节性病变[1].临床主要受累器官是胰腺、泪腺、唾液腺、后腹膜、胆道、肾脏、甲状腺及垂体等,以血清IgG4升高、组织大量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为特点.IgG4-RD又称为IgG4阳性多器官淋巴细胞增生综合征[2],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极易误诊或漏诊[3],男性好发,且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4].我科于2013年11月-2014年5月收治3例IgG4-RD患者,经治疗后好转出院.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周兰兰;丁玉 刊期: 2015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