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春雨;高景华;朱立国;杨克新;张威;冯敏山
骨性关节炎(OA)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退行性疾病,膝关节是下肢常见的受累关节,本病日久会对患者的日常活动造成负面影响口].随着临床对膝骨性关节炎(KOA)发病的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下肢生物力学改变在本病中起的作用越来越被关注.骨关节炎可以导致软骨变形和磨损重塑,日久会引起骨赘形成,这些变化将导致关节生物力学的变化[2].步态分析技术是评估KOA患者下肢生物力学改变的常用方法,不但可以观察KOA患者步行时的平衡能力,而且可以检查患者的步行效率,以此来评估患者的步行能力.本文对国内外KOA患者的步态特征研究及手法治疗KOA患者的步态改变综述如下.
作者:梁红广;龚利;李建华;邵盛;储宇舟;陈浩;何鹏飞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应用Mippo技术,采用改良股骨远端前外侧入路进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治疗效果.方法:对44例股骨远端C型骨折,使用Mippo技术,结合改良股骨远端前外侧入路,应用锁定桥接钢板进行固定.结果:该组44例患者中,2例失访,其余均获得骨折愈合,愈合时间(12.1+3.6)周,膝关节功能参照Merchantet al方法评定,优良率90.0%.结论:以Mippo技术为依托,采用改良股骨远端前外侧入路,使用股骨远端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效果肯定.
作者:王争刚;吴超;崔斌;郭永良;刘彬;樊文勃;张磊;杨萌国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血小板裂解液关节腔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前瞻临床随机对照的研究方式,对10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研究,治疗组(A组)50例,血小板裂解液关节腔注射治疗,对照组(B组)50例,透明质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连续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患膝KSS评分、WOMAC评分和Lysholm评分.结果:治疗组(A组)患膝WOMAC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组)(P<0.05),KSS评分和Lysholm评分均高于B组(P<0.05).结论:血小板裂解液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近期临床疗效明显,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方法的一种新选择.
作者:侯燕;秦立武;鞠昌军;余昕;严伟;张亚霖;姜红江 刊期: 2017年第11期
“四以相和”是一种针对慢性筋骨疾病,以和为内核的摄生理念和治病策略.“四以相和”具体体现,即以药物偏性调于内,以手法针灸施于外,以培养正确的饮食习惯为先导,以合适的自我导引练功贯穿始终,恢复人体阴平阳秘的状态;“四以相和”不仅是四种防治方法有机结合,更是通过内外兼治、形神共调、药膳同源等方法,取法于自然,让患者“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是《素问·上古天真论》的一种摄生理念.随着社会生活方式改变,慢性筋骨病呈高发趋势,詹红生教授上长期致力于该类疾病防治研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创新性提出了“四以相和”的防治策略和理念,从生活起居、导引练功、饮食药膳、医疗干预等方面,针对不同患者制定系统个性化干预方案,以求“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素问·生气通天论》),以有效预防与控制慢性筋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近年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四以相和”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中的运用总结如下.
作者:胡零三;雷腾飞;桑晓文;李正言;詹红生 刊期: 2017年第11期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是临床的一种常见病.随着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入,发现OVCFs也像其他骨折一样,存在骨折不愈合现象[1].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不愈合多发于脊柱胸腰段,通常无明显或仅有轻微外伤史,经过数周或数月的隐匿期后出现背部疼痛痛症状复发、加重[1].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不愈合的治疗,虽然有保守治疗成功的零星个案报道[2],但目前仍缺乏足够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其有确切疗效.临床上通常认为该病一般不会自然愈合,采用传统的卧床、腰围保护等非手术治疗常常无效,反而可能成为患者慢性背痛和残疾的根源[1,3].因此,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不愈合通常采用手术治疗,但是目前关于其具体的手术方式尚未达成共识,笔者就此综述如下.
作者:叶小伟;王华锋;刘伯龄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比较穴位中频电刺激配合间歇导尿法、膀胱区和骶尾区中频电刺激配合间歇导尿法及单纯间歇导尿法三种方法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疗效.方法:将连续73例符合研究标准的外伤科脊髓损伤(SCI)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1(穴位中频电刺激配合间歇导尿)、治疗组2(膀胱区和骶尾区中频电刺激配合合间歇导尿)、对照组(单纯间歇导尿).3组患者均以口服营养神经药物及常规膀胱功能训练为基础治疗.分别记录治疗0,7,14,21及28 d后的残余尿量,并计算出治疗7,14,21,及28 d后残余尿量的下降幅度.结果:共有68例患者完成本研究,其中治疗组1为25例,治疗组2为23例,对照组为20例.治疗前3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损伤节段、治疗方式、ASIA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残余尿量及其下降幅度数据经球形统计检验,拒绝球形检验(P<0.01),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3组间不考虑时间交互效应,残余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下降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经LSD重复多重t检验表明,残余尿量在治疗组1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而下降幅度则在任意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时间交互效应条件下,3组实验治疗前、治疗7,14,21及28 d后残余尿量及其下降幅度的变化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穴位中频电刺激配合间歇导尿法对于SCI后尿潴留患者残余尿量的影响作用明显,能有效地降低SCI后尿潴留患者残余尿量,且临床副作用小,易被患者接受,是一种值得推荐的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
作者:陈丹阳;朱靖;林忠;刘娅静;张梦;马利中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评价运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LLDH)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本院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并获得随访的25例FLL-D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椎间孔内型9例,椎间孔外型11例,混合型5例;男19例,女6例;年龄31~65岁,平均45.3岁.分别于术前、出院时、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功能指数评分(ODI)评估手术疗效,末次随访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患者的疗效.结果:手术时间45~105 min,平均60 min;出血量5~25 mL,平均出血量约10 mL;住院时间4~14 d,平均6d.术中无神经根损伤等重大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随访9~24个月,平均16.3个月.术前腿痛VAS评分为9.10±2.03,出院时VAS评分为3.11±1.23,术后1个月VAS评分为2.63±0.71,末次随访VAS评分为2.18±0.91分;术前ODI评分为71.30±21.73分,出院时为29.53±10.62,术后1个月为18.65±9.38,末次随访评分为10.27±6.34分,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17例,良6例,可2例.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FLLDH近期疗效良好,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徐峰;李涛;徐彬;谭林英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益督丸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33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并在术后口服益督丸汤剂治疗1个月;在治疗7d后和治疗1个月后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Oswestry腿腰功能评分(ODI)和临床有效率评价临床疗效.结果:入选患者均在治疗后取得随访,患者在治疗7d及1个月后NRS评分及ODI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7d后总有效率为90.9%,治疗1个月后总有效率为97.0%,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口服益督丸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具有良好的疗效,其主要机理是通过补肾益督达到滋补肝肾、强督益阳的功效,可有效巩固提升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瑞华;曹亚飞;余伟吉;刘伟东;李亨;李晓晓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研究骨松强骨方对去卵巢大鼠股骨骨密度、骨强度和骨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去势雌性大鼠作为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将其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雌激素组,骨松强骨方低、中、高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检测大鼠骨密度、股骨松质骨显微结构以及股骨的生物力学性能.结果:对照组与假手术组相比骨密度、骨应力、结构强度、弹性模量、骨小梁数目显著降低,骨小梁间隙、骨小梁模型因子显著增高,表明摘去卵巢后成功建立骨质疏松症的病理模型.各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发现雌二醇和骨松强骨方的中剂量、高剂量组均能显著抑制大鼠骨密度降低;雌激素及骨松强骨方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大鼠骨应力、弹性模量,改善大鼠股骨干骺端骨小梁的显微结构.结论:骨松强骨方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通过抑制骨量流失,改善骨小梁微结构,提高股骨强度,从而预防脆性骨折.
作者:朱静栋;孔西建;黄付伟;李盈盈;吴丹;毛春焕;叶进;王咪娜;王磷琳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腕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自2016年7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保守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保守治疗组共86例,行石膏外固定治疗;手术治疗组共38例,行掌侧入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尺偏角、桡骨高度(桡骨茎突至尺骨茎突的距离)、掌倾角、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两组腕关节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31,P=0.929).手术治疗组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与保守治疗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18.4%,保守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34.8%,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80,P=0.246).结论:保守治疗应作为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首选治疗方式,但对于不稳定骨折应早期手术治疗.
作者:王磊;李强;吕刚;杜辉;张玉强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点-线-面”三位一体无痛正骨手法复位配合中药外敷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安康市中医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入选标准的70例Colles患者,按骨折类型分为A型组(37例)和C型组(33例),两组均给予“点-线-面”三位一体无痛正骨手法复位配合中药外敷夹板固定治疗,采用积分法比较两组有效率、不同时间点肿胀程度和不同时间点两组影像学相关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型组和C型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3%和74.6%,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8.378,P=0.039<0.05);复位前两组患者肿胀程度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后第1,3,5及7天A型组在肿胀消退方面均优于C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复位后第14天,两组比较,t=0.201,P=0.061>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桡骨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相对高度、关节面塌陷方面与复位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后2周、4周组间比较,A型组优于C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点-线-面”三位一体无痛正骨手法复位配合中药外敷对A型、C型Colles骨折均能够获得满意临床疗效,但对于A型骨折疗效更确切.
作者:程正亮;王永铭;涂世玉;王化齐;崔磊;党杰;宁军强;李鹏;杨鹏;张光祥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客观评价三搬法联合功能锻炼治疗腰3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将66例腰3横突综合征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A组34例,B组32例.A组采用三搬法十功能锻炼进行治疗,B组采用口服扶他林十妙纳进行治疗,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及ODI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3个月.1)两组患者治疗后、随访期的VAS和OD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后A,B两组患者的ODI和VAS评分相对比有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A,B两组患者的ODI和VAS评分相对比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A,B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相对比有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搬法联合功能锻炼治疗腰3横突综合征疗效确切,且远期疗效要优于药物口服,具有推广意义.
作者:高春雨;高景华;朱立国;杨克新;张威;冯敏山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分析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术后伤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处理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005年7月至2016年1月,共197例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手术后出现的32例伤口愈合不良,行伤口换药、清创引流、营养支持等处理,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通过及时有效处理,32例伤口均乙级愈合,痊愈后出院.结论:充分认识脊柱侧凸后路手术伤口愈合问题,一旦手术伤口发生愈合不良迹象,应及时果断清创处理.
作者:宋建东;陈子健;李停;李长文;徐红辉;孙勇;黄帅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经腓骨小头上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健侧卧位腓骨小头上入路、解剖钢板排钉样固定治疗16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患者.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2.1个月,按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良率93.7%.结论:经腓骨小头上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手术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可获得较好疗效.
作者:范广峰;陆华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第1,2掌骨间闭合穿针交锁骨圆针固定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部2013年8月至2016年3月间采用闭合复位第1,2掌骨间骨圆针固定治疗的32例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3~24个月的随访,本方法治疗32例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患者的临床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35.4±2.1)d,第一腕掌关节屈伸ROM、拇指外展ROM及握力与健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闭合交锁骨圆针第1,2掌骨间固定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创伤小,关节功能与健侧对比无差异,均获得骨性愈合,操作简便,内固定牢固,骨折复位良好,疗效确切,利于临床推广.
作者:康云;雷军玲;董博;欧国峰;刘德玉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COL9A2基因rs12077871和rs3737820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甘肃汉族人群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分析来自2006年3月至2013年3月甘肃省中医院脊柱骨科就诊并行手术治疗,且年龄、性别相匹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髓核摘除术后无复发且无临床症状者(95例)为对照组;髓核摘除术后复发且有临床症状者(82例)为病例组.收集两组患者外周血样本,提取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PCR-LDR)法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rs12077871和rs3737820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分析基因型相关性.结果:rs12077871位点的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s3737820位点的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L9A2 rs12077871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甘肃汉族人群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易感性存在关联性.
作者:王兴盛;王想福;赵宁;范有福;孙凤岐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单后托夹板固定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12年8月至2016年12月,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50例,其夹板固定方式均采用单后托夹板旋后位固定,观察治疗后伤肢肿胀、肘关节功能恢复(参照Mayo功能评分表)及提携角改变等情况.结果:5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8周,平均7周.患者治疗后肿胀情况根据疗效标准,显效率可达68.0%,于4和6周分别查看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其优良率分别为42.0%和90.0%,术后定期复查X片未见复位明显丢失及肘内翻情况.结论:单后托夹板固定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疗效满意等优点,在掌握适应症的情况下,可以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吴奇峰;周昭辉;雷耀龙;李海峰;李帮国;付浩珂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中药联合经髋关节外科脱位入路打压植骨支撑术治疗中青年ARCOⅢ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青年ARCOⅢ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共22例22髋,创伤性坏死2例,酒精性坏死16例,激素性坏死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仙灵骨葆胶囊和磷酸川芎嗪片口服联合经髋关节外科脱位入路打压植骨支撑术治疗;以Harris评分评价关节功能,以股骨头塌陷超过4mm为终点事件,以股骨头生存率作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感染和血栓,1例患者术后出现腓总神经损伤症状,经治疗术后10个月踝关节背伸肌力恢复至3级;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1.8个月),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70.3±4.6)分提高到末次随访平均(91.0±6.3)分;末次随访时股骨头生存率为95.5%.结论:中药联合经髋关节外科脱位入路打压植骨支撑术治疗中青年ARCOⅢ期股骨头坏死短期临床疗效确切,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庄至坤;吴昭克;谢庆华;龚志兵;林行会;张焕堂;郭金花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比较经单侧与双侧椎弓根途径行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本院骨科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因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行PKP手术治疗的160例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手术穿刺通道不同分为单侧组与双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手术前后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体高度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的ODI指数、伤椎体高度相比手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侧组与双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单侧组手术时间、术中骨水泥使用量及透视次数明显低于双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单侧或双侧椎弓根途径行PKP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性骨折临床效果相似,但经单侧椎弓根途径的PKP手术时间短、放射暴露少、骨水泥用量少,且术后发生骨水泥渗漏的概率更小.
作者:宋建东;陈子健;李停;李长文;徐红辉;孙勇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早期全麻下手法牵引复位在治疗下颈椎骨折并关节突关节脱位中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3月至2016年10月,本科采用全麻下手法牵引复位治疗下颈椎骨折并关节突关节脱位病人23例,其中单侧关节突关节脱位18例,双侧5例.术前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8例,C级5例,D级3例,E级2例.结果:复位成功20例,失败3例,复位成功率87%.未复位3例中,1例采取后路切开直接撬拔复位,2例采取后路关节突切除、复位、侧块螺钉内固定术.23例病人关节突关节脱位复位成功后均行颈前路椎间盘或椎体次全切除、取髂骨植骨、前路钛板固定术.所有病例均无术后脊髓损伤加重.结论:伤后早期全麻下手法牵引复位治疗下颈椎骨折并关节突关节脱位,简化了手术步骤,缩短了伤后至手术的时间,复位时间短,成功率高,安全可行.
作者:徐军平;关平;宋江润;麻伟;石皓;吕泽斌;朱昊强 刊期: 201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