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兵;彭芳;邹嘉;陈圣龙
胰岛素注射通常用于1型糖尿病或口服降糖药控制效果不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近年来,随着糖尿病知识的普及,胰岛素新剂型的出现和血糖监测技术的不断改进,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使用变得更加安全、有效,许多患者在家注射胰岛素.
作者:王春;梅金焕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结膜囊表面麻醉联合球筋膜下麻醉在角膜裂伤缝合术中的作用.方法:对245例(249眼)角膜裂伤缝合术患者,丙氧美卡因滴眼液结膜囊表面麻醉三次后开睑器开睑,在手术显微镜下常规剪开球结膜在角巩膜缘附着处3、9点或6、12点后,用钝针头(透明质酸钠针头)从剪开的球结膜破口处向Tenon囊内注射2%利多卡因0.5~1ml,然后行角膜裂伤缝合术.结果:我科在实施结膜囊表面麻醉联合球筋膜下麻醉在角膜裂伤缝合术的应用中,术中100%的角膜裂伤患者都能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无一例患者反应手术中有疼痛感,无一例患者需术中追加麻醉.发现14岁以上患者麻醉满意,眼球活动度小,Bell现象轻或无,术前无眼内容物脱出的患者术中未出现眼内容物挤压脱出现象,术前有眼内容物脱出的患者术中未出现眼内容物挤压脱出加重,手术能顺利进行,术后患者耐受好,前房反应轻或无,角膜水肿恢复快,无一例眼内感染性炎症患者.结论:表面麻醉联合球筋膜下麻醉是目前角膜裂伤缝合术麻醉的佳方法之一,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沈兵;彭芳;邹嘉;陈圣龙 刊期: 2011年第14期
临床实习是护生完成从学生转变为护士的重要阶段,护生不仅要适应医院的工作环境,还要学会与不同病人、医护人员、医技人员和睦相处,协同完成工作,学会做一个社会的人.
作者:李茜 刊期: 2011年第14期
我国近十年剖宫产率显著提高,有些城市甚至高达70%,而同期欧洲国家的剖宫产率在15%~30%左右,我院近几年剖宫产率也在40%~50%左右.剖宫产率不断升高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普遍现象.
作者:翟芬菊 刊期: 2011年第14期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胃肠功能紊乱性疾患.近年已被公认为一类具有特殊病理生理基础的心身疾病,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以大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并伴大便性状异常,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物化学异常改变可解释的临床症状.
作者:唐友明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烤瓷粘接桥在前后牙缺失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对20颗前牙缺失,20颗第一磨牙缺失行烤瓷粘接桥修复,对患者进行18个月的随访,定期观察其咬合、松动脱落、继发龋、牙龈炎、基牙疼痛等情况,对其进行评估.结果:经过一年半的临床观察,共有6例松动脱落,1例崩瓷,2例龈炎.结论:对于单个前牙或后牙的非游离缺失,为保证烤瓷粘接固定桥修复的成功率,严格掌握其适应症,基牙及固位形式的正确判断,优良粘接材料的选择是必要的.
作者:吴克明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了解我院抗HBV(乙型肝炎病毒)用药情况及发展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7~2009年医院核苷(酸)类似物的销售数量、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核苷(酸)类似物的销售数量、金额、DDDs等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已经成为重要的方法,由于药物的特点有所不同,使用有差别,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而恰当的药物.
作者:李春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进行自发性气胸的临床观察并总结其中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11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18例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中的护理经验.结果:本组18例患者中,16例预后状况良好,顺利出院.2例因前期并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而转院治疗.结论:针对自发性气胸患者的精心全面的护理有利于患者身体的尽快康复.
作者:冯瑛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观察泮托拉唑联合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在消化性溃疡临床应用中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确诊的消化性溃癌患者64例,随机分为泮托拉唑组和奥美拉唑组进行治疗,其中泮托拉唑组采用泮托拉唑联合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观察治疗效果,记录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结果:泮托拉唑组的总有效率与奥美拉唑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泮托拉唑组与奥美拉唑组的不良反应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泮托拉唑在治疗消化性溃疡上与奥美拉唑一样有效,且不良反应更少,患者容易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冯福公 刊期: 2011年第14期
前列腺增生是泌尿外科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多发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具有切除组织快、术野清晰、创伤小、出血小、术后恢复快、可分期切除、住院时间短等优点.TURP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金标准[1].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共行前列腺电切术6例,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由于多数患者缺乏相关知识,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和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詹文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宫颈息肉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正确评价诊断和治疗的意义.方法:选择2000年6月~2010年9月期间收治的宫颈息肉患者96例,对其进行详细的检查和治疗,并对相关结果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结果:本研究发现40~50岁的女性患者居宫颈息肉患病率的首位,且已婚女性患者占39.58%,其临床主要表现为阴道出血和白带增多等症状,同时伴有慢性宫颈炎,息肉全部经手术治疗.讨论:慢性宫颈炎是导致宫颈息肉的主要致病因素,而宫颈息肉又存在着癌变的危险性,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有效提高宫颈息肉患者的治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黎瑞英;黄慈芳 刊期: 2011年第14期
近年来对糖尿病肾病(djabetic nephropathy,DN)的病理生理的研究的深入,发现足细胞在DN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podocin作为足细胞裂孔隔膜上的一种重要蛋白也在近年被研究发现并成为热点研究对象.NPHS2基因,pod-ocin及其mRNA表达的异常均可导致足细胞裂孔隔膜的完整性被破坏,滤过屏障功能损坏,直接影响DN的发生发展.对podocin的进一步研究将对DN的诊治起着重要意义.
作者:华健;黄平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观察及评价中药配方颗粒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3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使用中药配方颗粒辨证口服、中药配方颗粒保留灌肠治疗2周,治疗前后根据症状缓解情况及肠镜检查情况观察比较其疗效.结果:总有效率为95.3%,结肠黏膜改善有效率为93.0%.结论:说明中药配方颗粒内服及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是提高治疗效果的有效途径.
作者:陈晓燕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外伤性前房积血的临床诊治体会.方法:2006年1月~2010年1月收治66例眼外伤性眼前房积血患者,根据情况采取半卧位、包扎眼部、镇静、止血、活血化瘀、使用皮质类固醇、滴注甘露醇、前房穿刺等治疗.结果:68眼外伤性眼前房积血患者Ⅰ级前房积血吸收平均(2.1±0.4)d;Ⅱ级平均(5.6±2.1)d;Ⅲ平均(7.8±3.2)d.前房积血吸收后视力为0.08~1.5,平均(1.2±2.0).结论:及时、合理的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是促进积血吸收、防止再出血和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关键.
作者:赵英贤;吴小莉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总结和探讨总结腹产术后刀口处包块(子宫内膜异住症)诊断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3月~2009年2月治疗25例剖腹产术后刀口处(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资料.结果:随访1~5年,随访率96%,全组25例无一例复发.结论:腹壁切口处子宫内膜异位症,彻底切除疗效确切,恢复快,无复发.
作者:刘京龙;赵卜文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微创甲状腺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自2007年9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62例甲状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时照组,观察组采取微创内镜手术,对照组采取传统甲状腺手术.结果:62例患者的甲状腺肿块均完整切除,均未发生手术意外.观察组患者在手术疤痕、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以及满意度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甲状腺手术的难度相对较低,且具有创伤小、费用低以及切口美观的优点,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葛世珊;钱科洪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了解社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自护能力的影响因素,探讨在社区范围内,提高患者自护能力.方法:对社区39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进行调查.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病情轻重、对疾病的认识、自我态度、家庭的关心程度与是否接受过健康教育与病人的自护能力相关.结论:克服自护能力的局限性的关键在于针对性地进行社区护理干预,可预防疾病的反复发作,控制疾病的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张雪蓉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避免、减少清宫术对稽留流产产妇的不良结局的有效方法.方法:对120例妊娠7周~16周的孕妇,均经B超确诊为稽留流产实施清宫手术前,予以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结论:120例病人手术中痛苦明显减轻,手术顺利,宫颈扩张充分,粘连组织容易刮出,出血少,术时短,术后阴道出血时间短,发生官腔残留率低,月经按期恢复.
作者:来凤霞 刊期: 2011年第14期
新时代的实习护士大多都是90后的孩子们,她们大多都是受过高等护理教育,和以往护校的实习生相比,她们的理论知识更扎实,接受能力更强.
作者:王凤琴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观察针灸时呃逆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针刺治疗,主穴:内关、经渠、复溜;配穴:足三里、中脘、膻中、丰隆、阴陵泉;留针15分钟,经渠用补法;复溜用泻法;采用迎随补泻手法,其它的穴位用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结果:49例患者,治愈45例,占92.8%,好转4例,占8.1%,有效率为100%,结论:针刺对呃逆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徐冬梅;陈发金;张贵荣;邢伟莺;李祖秀;胡青 刊期: 2011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