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袁伟东
目的:观察女性头部内伤(脑震荡)恢复期的证型特点,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观察中医辩证治疗的效果.方法:对68例女性脑震荡恢复期患者的证型表现进行辨证分型,根据辨证后的证型采用对证中药方治疗1~3月.对所用68张处方的用药进行收集,并归纳分析在方剂中使用频率高的前6位药物;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价,采用SF-36简化量表进行中医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估.结果:根据本组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分为气滞血瘀、肝气不舒,肝血不足、心神不安和脑气震动、脑肾失济三个证型;经治疗1~3个月后统计疗效,结果显示总有效率81%;治疗后各证型组SF-36--躯体健康和精神健康评分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女性头部内伤(脑震荡)恢复期的证型以气滞血瘀、肝气不舒证多见,中医辨证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并对生活质量状况有改善.
作者:刘朝阳;张国平;曹月龙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脊柱胸腰段屈曲压缩性骨折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疗效.方法:对59例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进行了内固定手术治疗,对173例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进行垫枕复位治疗.结果:手术组及保守治疗组均取得满意疗效,2组疗效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治疗中,Ⅰ、Ⅱ度可以采取保守治疗而无需手术.
作者:唐烽明;赵栋;宁佳;张化 刊期: 2010年第05期
运动性慢性软组织损伤是运动员常见的疾病之一,在我们所观察的两个运动队国家田径队和成都体院举重队,其发病率高达90%.近年来我们运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法治疗42例运动性慢性软组织损伤并进行临床观察,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曾凡 刊期: 2010年第05期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临床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是由于颈段脊柱慢性退行性病变累及椎动脉后刺激交感神经系统而发病[1],引起眩晕、视力模糊、耳鸣、恶心、呕吐、甚至猝倒等发作性症状.近年来随着对颈椎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其诊疗水平也不断提高,目前90%以上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通过非手术治疗都可获得满意疗效.但由于颈椎病的退行性改变的不可逆性及复杂多变的致病因素,患者普遍存在远期复发率较高.
作者:殷琼;刘丽华;黄国付;邹燃;宋丽良 刊期: 2010年第05期
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较常见骨折,其中肱骨近端Neer三部分或四部分骨折引起明显移位和肩袖损伤,保守治疗效果多不理想,而手术治疗难度较大,骨折固定不够牢靠,术后肱骨头坏死率高,肩关节功能恢复不满意.我们根据AO新内固定原则解剖复位、相对稳定、保护血供、早期锻炼结合肱骨近端局部解剖特点、损伤的改变和手术目的,使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1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震;汤晓晨 刊期: 2010年第05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导致腰腿痛的重要的原因之一,占腰腿痛病人的60%以上,是困扰临床医生和病人的一大顽疾.其主要为腰椎间盘发生退变以后,在外力的作用下,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马尾神经、神经根等组织所引起的腰痛,并且伴有坐骨神经放射性疼痛等症状为特征的一种疾病.然而,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所诱发的化学性炎症和自身免疫反应以及神经根的炎性水肿等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过程中也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吴国林;何元诚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评价打压植骨技术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时2000年3月~2008年6月间51例80岁以上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时采用打压植骨技术.结果:5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56月,平均34.5个月,末次随访的Harris髋关节评分,优良率90.2%.末次X光片显示:骨折均骨性愈合,未见骨水泥渗漏,未见假体松动下沉.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中采用打压植骨技术,疗效满意,有利于早期下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假体松动的发生率.
作者:莫健斌;梅汉尧;董彦;黄永杰 刊期: 2010年第05期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髋部骨折之一,其发病率占四肢骨折的3.57%[1],但病人年龄较大.以往多行非手术治疗,卧床时间长、护理任务重、并发症多等是其缺点.目前大多数作者认为DHS内固定为目前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公认方法[2],可有效地降低死亡率和髋内翻畸形.我院自2004年6月到2008年12月用DHS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46例,疗效确切.
作者:李绪武;贺申武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为单纯性胸腰段骨折患者寻找一种简单且并发症少的保守治疗方法.方法:90例单纯性胸腰段压缩骨折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垫枕+手法复位+垫枕维持与腰背肌功能锻炼治疗,治疗组采用床头简易体位+手法复位、体位加垫枕维持与腰背肌功能锻炼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摄片对比,对伤椎高度和Cobb角的变化进行比较,并观察卧床治疗期间的并发症与下床活动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治疗后的椎体高度比与后凸Cobb角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椎体高度比与后凸Cobb角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卧床期间的并发症(呼吸道感染与头晕)比对照组少(P<0.05),下床活动情况(头晕与行走)更佳(P<0.05).随访6~34月,两组疗效经过Ridit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头简易体住复住合手法复位在胸腰椎段骨折中有较肯定的治疗作用,并发症少,下床恢复活动快,值得推广.
作者:刘保新;王力平;徐敏;黄承军;唐福宇;娄宇明;梁柱;王继;梁冬波;唐汉武 刊期: 2010年第05期
下尺桡关节为临床腕关节损伤中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多见于并发桡骨骨折,如克雷氏骨折或盖氏骨折.我院自2006年~2009年共收治17例下尺桡关节脱位病人,针对不同时期采用不同方法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鹏;李锋先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老年(65岁以上)髋部手术高风险的相关因素,提高对患者手术风险的预测性.方法:对2007年11月-2009年11月收治的112例髋部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对无并发症组和有并发症组各项指标进行多元回归比较分析,进行统计检验.结果:有并发症的患者中,术前血红蛋白含量较低、血糖含量较高、术中出血量多等与无并发症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血红蛋白、血糖的检验结果以及术中出血量在手术风险的预测中有重要意义.
作者:吕鹏;叶劲;张琳;肖强兵;陈大伟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疗效良好,可迅速恢复患者运动能力,减少因卧床引起的并发症,防止椎体高度的再丢失.自2007年5月~2009年5月,笔者所在医疗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59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华;王定;史晓林;吴连国 刊期: 2010年第05期
医用臭氧(O3)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在国外已广泛应用[1~3],国内应用的报告也较多[4~6].2006年3月我院引进此项技术,应用CT引导在椎间盘内、盘外注射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7例,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勇;袁伟东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离合手法联合撬拨复位LCP内固定治疗粉碎型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复住技巧和原理,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7月~2009年10月我院以离舍手法联合撬拨复位配以LCP内固定治疗粉碎型粗隆间骨折的患者35例,其中A2.1型12例,A2.2型10例,A2.3型13例,分析手术时间、C臂机使用次数、骨折愈合情况及患髋Sanders评分.结果:患者平均手术时间55 min,平均C臂机使用4次,骨折均已达到解剖复位,随访半年,骨折均愈合,Sanders评分;优10例,良22例,差3例.结论:运用离合手法联合撬拨法进行复位配以LCP内固定在治疗粉碎型粗隆间骨折中,复位效果确切,手术时间明显缩短,C臂机使用次数减少,临床效果佳,复位技巧简便实用.
作者:张才德;叶劲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评价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术后配合中药桃红四物汤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疗效.方法:46例老年髋部骨折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对照组各23例;中药治疗组采用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术术前2 d到术后2周配合中药桃红四物汤治疗老年髋部骨折,对照组仅采用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术,术前术后均不用桃红四物汤,治疗至术后2周,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配合中药桃红四物汤组无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未用桃红四物治疗有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深静脉血栓.结论: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术后配合中药桃红四物汤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俊义;李大伟;金天明;刘钟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健脾补肾方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兔骨髓问充质干细胞(rMSCs)定向分化的影响.揭示本方临床应用防治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药理机制.方法:以健脾补肾方含药血清作用于体外培养的rMSCs,通过对碱性磷酸醇(ALP)活性的的动态检测结果和四环素荧光标记的矿化结节的出现数量作为分析各组诱导液能否诱导rMSCs分化为成骨细胞以及促进骨向分化强度的指标.结果:rMSCs培养的第12天,健脾补肾组ALP活性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从第8天之后,健脾补肾加成骨组ALP活性高于成骨组(P<0.05);更换相应培养液22d后,其余3组形成的钙结节数量明显多于空白对照组(P<0.01);健脾补肾加成骨组钙结节数量多于成骨组(P<0.05).结论:健脾补肾方含药血清可以促进rMSCs的骨向分化,且与经典的成骨诱导剂合用具有协同作用.这可能揭示了临床应用该方防治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INFH)的细胞学机制.
作者:李玉彬;谢利民;李敏;徐颖鹏;张跃;乔欣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从组织形态学观察丹参酮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探讨丹参酮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HIF-1α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建立与鉴定后,将120只大鼠随机分为丹参酮组(A组)、对照组(B组)和假手术组(C组),每组40只.造模成功后,A组术前30min腹腔注射丹参酮注射液,B组术前30min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C组,麻醉和手术操作同上,不阻断腹主动脉即终止手术,逐层缝合.室温下自然苏醒.上述大鼠缺血30min后分为再灌注0.5h、1h、4h、8h、12h,共5个时间点,每组每个时间点8只.取各组大鼠的脊髓组织,随机抽取大鼠2只,切取脊髓标本.制备成光学显微镜观察标本,运用光镜观察各组脊髓组织病理改变.2.采用RT-PCR检测脊髓组织中VEGF mRNA和HIF-1α的表达.结果:1.脊髓组织病理改变显示:丹参酮组神经细胞肿胀程度、核仁萎缩程度等均损害表现较对照组轻.2.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0.5~4h,3组之间VEGF mRNA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脊髓缺血损伤8~12h,VEGF mRNA表达呈时间依赖性升高,8h和12h,丹参酮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和丹参酮组,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0.5~1h,HIF-1α mRNA表达呈时间依赖性下降,丹参酮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后不再下降.结论:丹参酮注射液可能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减少HIF-1α的表达.改善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局部缺氧环境,对减轻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积极的防治作用.
作者:伏勇;黄志高;张俐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治疗老年人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6年4月~2009年7月,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13例,普通T型钢板8例.其中,Neer二部分骨折8例,三部分骨折8例,四部分骨折5例.结果:术后平均随访6.7月,所有病例无骨折不愈合,比较2种方法:锁定钢板组,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优7例,良4例,优良率为84.6%,普通T型钢板组,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优3例,良3例,优良率为75%.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操作简单、内固定可靠,软组织损伤小,利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为老年骨质疏松病人肱骨近端骨折治疗的良好选择.
作者:孙沛智;董建文;杨振国;王磊 刊期: 2010年第05期
近年来,我国足外科事业飞速发展,微创技术在足踝外科应用更加广泛[1].而作为前足常见疾病的(姆)外翻日益到骨科医生的重视.其中,曾获2002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姆)趾外翻及相关畸形临床研究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它是运用传统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经过临床实践而形成的,是将传统中医理念、手法外固定等与现代微创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作者:桑志成;温建民;孙卫东;胡海威;佟云;成永忠;任睿双;张永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掌骨钢板在重度拇外翻截骨术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应用掌骨钢板内固定进行拇外翻截骨矫形术.37例患者,58足接受第[跖骨近端截骨矫形及掌骨钢板内固定术.结果:随访6~24个月,疗效评定参照美国足踝矫形学会拇外翻评分标准,平均HVA矫正17.6°,平均IMA矫正6°,优良率100%.结论:采用截骨矫形治疗重度拇外翻并应用掌骨钢板内固定,是治疗重度拇外翻的良好选择.
作者:颜欣心;蔡林 刊期: 201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