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劲羽;招健明;郑开达
踝关节是人体负重、行走的重要结构,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体育锻炼中极易扭伤和挫伤,受伤后踝部立即出现肿胀、疼痛,不能走路或只能勉强行走,1~3日后局部出现新月征或广泛性青紫血瘀斑,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笔者自1989年10月至1999年12月,采用桅黄膏外敷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387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87例中,男281例,女106例;年龄小者5岁,大者71岁,以15~35岁者居多;病程短10分钟,长12天,其中24小时内有186例,一天以上有201例,已被外院诊治过的有189例,内踝损伤者91例,外踝损伤者296例。2 治疗方法2.1 药物组成栀黄膏是将栀子、大黄、白芨、元胡、血竭、丁香、乳香、没药、川牛膝、冰片等中药按一定比例配伍,部分药物经过烤干后,分批研制成粉,再用凡士林或小麻油调匀为膏体而成。2.1 用法先清洁患部皮肤,进行手法理筋,再将栀黄膏在敷料上调匀后敷贴于患部,用绷带加压包扎,使踝关节于受伤韧带松驰的位置,保持在踝背屈位,并暂时限制走路,抬高患肢,以利消肿,同时作足趾伸展污动。一般2~7天去掉绷带,解除固定后,即练习踝关节屈伸的活动功能,逐步练习行走,同时每晚在患处热敷20分钟,促进康复。
作者:闵正;杨林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在临床上很常见,多因负重努腰或腰部闪扭所致突然发病,或使原有较轻症状骤然加重。主要表现为严重的“抽筋”样腰腿痛,强迫体位,不能转侧,辗转难眠甚至痛不欲生,用强力止痛剂仅可短时间缓解,治疗得当,病情可迅速缓解,恢复彻底;治疗不当,多导致病情迁延难愈。1997年10月至2000年5月我科收治本病93例,采用非手术治疗69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69例,男48例,女21例。年龄23~54岁,平均35岁。首次发病25例,原有较轻腰腿痛突然加重者44例。发病至入院时间1天~5个月,平均42.7天。1.2 临床表现均有严重腰痛及典型的一侧坐骨神经痛,其中左侧41例,右侧28例。腿痛放射至小腿下段17例,放射至足外侧及足底32例,放射至足背及趾端20例。弯腰突臀23例,脊柱轻度侧弯35例。腰部压痛放射痛敏感47例,腰部压痛敏感放射痛存在但放射距离短18例,腰部压痛无放射痛4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61例,挺腹试验阳性53例。指跖屈力弱,跟腱反射轻度减弱4例,伸肌力减弱2例,患足麻木痛觉轻度减退5例,痛觉过敏2例。1.3 影像检查全部病例均行X线及CT检查。X线片示腰椎不同程度侧弯58例,退行性改变33例,均排除骨质破坏。CT示L4~5椎间盘突出41例,L5S128例。旁中央型25例,外侧型44例。
作者:常正委;张俊;郭艳幸;郝军;程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颈源性头晕头痛是指颈椎及其相关软组织,如肌肉、韧带和血管神经等组织结构产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所导致的以头晕头痛为主症的症候群。本病多见于中老年病人。由于电脑的广泛应用,低头工作的时间和机会增多,加上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增高,本病的发病率在增高,并有年轻化的趋势,因而日益受到临床的重视。对于本病的治疗,临床基本采用非手术疗法。笔者从1997年9月至1999年12月间,采用推拿加针刺治疗60例颈源性头晕头痛患者,并设对照组22例进行观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中,男24例、女36例;年龄16~58岁,平均年龄39.6岁;病程3天~21年;除12例第一次患病者外,其余病人曾采用过针灸、理疗和中西药物等治疗,疗效一般。1.2 诊断标准[自拟](1)头晕或头痛为主症,可伴恶心、呕吐、耳鸣、心慌、血压异常波动等症。(2)颈项疼痛或酸困不适或颈肌紧张、压痛。(3)颈椎X线检查:多数患者有椎间盘退变,椎间隙狭窄,生理曲度变直,颈椎排列不顺或有衰枢椎错位。
作者:陈家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评估健骨冲剂短期预防性应用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作用,并试图揭示其机理。方法60只SD大鼠通过卵巢摘除术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SHAM)、模型组、健骨冲剂高、中、低剂量组和仙灵骨葆组,治疗1月后作骨组织形态计量学观测。结果:健骨冲剂组BV/TV、Tb.Th、骨小梁间距、节点数显著高于造模组,游离未端数显著少于后者;骨计量学指标低、高剂量组与仙灵骨葆无差别,中剂量组优于后者。结论:健骨冲剂短期预防应用能够改善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骨计量学指标:增加终形成骨量,改善骨小梁结构,提高骨形成速率的同时降低骨吸收速率。
作者:王晓达;胡庆沈;陈伟珍;江兰英;史炜镔;张凤华;符诗聪;杜宁;李国衡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松凝分筋手法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病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为求证该手法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机理,进行了该项实验研究。方法:据Videman T的方法将兔膝关节于伸直位石膏固定6周制作骨关节病模型,将动物模型随机分3组进行试验。手法治疗组以松凝分筋手法治疗兔患膝,隔日1次;药物治疗组喂服壮骨关节丸,每天0.5克;空白对照组仅喂养饲料,观察6周。结果:药物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模兔患膝活动度明显受限,关节液异常,滑膜增生,镜下显示关节软骨细胞萎缩,数量减少,核浓缩,软骨基质钙化障碍;手法治疗组模兔患膝活动度明显增大,功能良好,关节液性状与健侧无明显区别,滑膜无明显增生,镜下显示软骨膜、软骨细胞清晰,排列正常,软骨骨化规则,显著优于药物及空白对照组。结论:该手法具有良好的促进关节软骨修复,消退滑膜炎症及改善关节功能的作用。
作者:方苏亭;王胜利;王希;李胜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股骨髁上骨折,一般保守治疗多采用骨牵引加小夹板固定方法[1]。由于骨折远端受小腿腓肠肌等的牵拉,往往容易向后移位,成角。近十多年来笔者选择一些合适病例(估计复位后相对稳定的),采用手法复位后屈膝固定方法治疗此类型骨折16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16例(均为闭合性),其中男性10例,女6例;年龄大80岁,小13岁,平均26.8岁;新鲜骨折14例,陈旧骨折2例;横断型骨折10例,短斜形骨折4例,粉碎型骨折2例;有缩短移位8例(2cm以上),成角13例,有前后或侧方移位14例,无明显移位2例。住院5例,家庭病床11例。2 治疗方法2.1 复位与固定对新鲜骨折可在血肿内局麻醉下行手法复位,陈旧性骨折则在全麻(儿童)或硬外麻下行手法折骨后复位。复位手法:患者仰卧,助手固定患者身体骨盆,将膝关节屈曲90°,术者用右前臂挎住患肢小腿上端,同时用左手握扶小腿下端,先进行拔伸牵引,再矫正移位,对冲有力后在维持牵引的同时继续屈曲膝关节,使小腿与大腿靠拢,并用绷带“8”字绑扎固定,在患肢侧旁放置靠垫,让患者靠放其上即可,可不用小夹板固定。
作者:谢寿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用于骨性关节炎保守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家兔经石膏外固定后肢膝关节于伸直位,建立骨性关节炎实验动物模型,随机分为1盐水对照组2参麦治疗组,每组各15只。在模型建立后1天起两组实验动物分别经耳缘静脉注射无菌生理盐水和参麦注射液,每周两次,每次生理盐水、20%参麦注射液各10ml,按设计于固定后3、6周处死家兔,每次每组5只。6周后余下家兔解除固定,自由活动至9周,处死,切取关节软骨,Mallory染色观察实验动物关节软骨胶原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参麦注射液能够明显减缓软骨胶原的丢失,并在解除固定后显著增加胶原纤维的含量。结论:参麦注射液对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具有修复作用,可望用于骨性关节炎的保守治疗。
作者:王国文;潘海乐;曲波;周令望;王耶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为腰椎牵扳手法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学依据。方法:应用生物材料实验机和压力传感器对新鲜尸体腰椎的髓核内压力进行定量化的测量。结果:单纯地旋转腰椎,L4~5髓核内压力可明显地升高,而L5~S1无明显改变;当以牵引力向上拔伸腰椎时,所测节段的髓核内压力均明显地降低(P<0.05)。旋转时,髓核内压力又明显地升高(P<0.05)。但仍明显地低于正常状态下的髓核内压力(P<0.05)。结论:腰椎牵扳手法对髓核内压力有明显地影响,在牵扳过程中髓核内压力始终保持较低压力,因而较为安全。
作者:张锦平;罗家良;李义凯;王荣光;赵卫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92~1999年,采用舒筋拔伸屈肘法治疗陈旧性肘关节后脱位12例,均一次复位成功,经过随访,患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2例中,男8例,女4例。年龄17~35岁。左侧5例,右侧7例。脱位时间长50天,短25天,平均35天,单纯性后脱位9例,后外侧脱位3例,均无合并骨折及骨化性肌炎。2 治疗方法2.1 中药熏洗术前2天用舒筋活血中药伸筋草、透骨草、当归、丹参、桑枝各20g,桂枝、红花、乳香、没药各15g,水煎沸后加陈醋50g,熏洗患肘关节30分钟,每天2次,并加以适当按摩手法:(1)按揉法:左手握患肢腕部,右手拇指和其余四指在肘部及上下进行按摩,使肘关节周围组织松弛。(2)弹拔分离法:用拇指指腹顺肘关节周围肌肉、肌腱进行弹拔分离,使粘连组织松解。2.2 整复方法采用臂丛阻滞麻醉,待患臂肌肉松弛,关节无痛,然后进行整复。整复分为舒筋及复位两步。第一步舒筋法:一助手把持上臂,术者两手握腕部用力牵拉,充分牵拉后,术者改为一手握患肢肘部一手仍握腕,在牵引下慢慢活动肘关节,先屈伸,后内收外展,左右摇摆并作内外回旋,活动范围由小及大,逐渐用力,切忌使用暴力。在活动过程中可听到瘢痕组织粘连剥脱的撕裂声,而后再用力牵引,如此反复数次后,肘关节的活动范围逐渐增大,待关节相当松弛,在伸直用力下透视检查,如重叠移位基本矫正,桡骨头和肱骨小头无重叠,尺骨喙突已达到肱骨滑车的后缘,再进行下一步复位;第二步复位法:采用拔伸屈肘法,有伸移位者,首先矫正侧移位,两助手上下牵引,术者两手握肘部上下进行推拉,使尺骨鹰嘴半月状切迹和肱骨的滑车在关节面相对位,待移位矫正后,术者两手握住肘部保持复位,两助手继续充分拔伸牵引,术者两手大拇指顶住鹰嘴向前推挤,余指把住肱骨下端向后拉,在协同配合下,助手慢慢地将肘关节屈曲,闻到入臼响声,说明脱位已整复,经X线检查证实已复位后,用石膏托将肘关节固定于90°位置。
作者:许劲羽;招健明;郑开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手法对膝骨关节炎的预防及治疗效果。方法:以Wistar大鼠为实验对象,通过结扎大鼠双侧股静脉造成双下肢瘀血,骨内压增加,膝关节软骨细胞缺乏营养而导致退变的方法制造动物模型,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手法干预组,透明质酸钠阳性对照组。手法干预组及透明质酸钠阳性对照组均于术后4周起治疗,各组于术后8周、16周取材,取股骨外髁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手法干预组和透明质酸钠组软骨细胞发生胞浆空泡化,细胞器数量减少,功能减退以及细胞核固缩甚至细胞坏死崩解等退变现象的程度较空白对照组轻,手法组与透明质酸钠组相当。结论:手法对预防和治疗膝骨关节炎有效,其效果与透明质酸钠关节内注射基本相同。
作者:唐旭升;杜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股骨颈骨折,系指自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6%。本院自1994年至1998年,应用斯氏针,经皮多针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52例,女29例;男23例。年龄12~90岁,儿童2例,23岁1例;40~46岁3例;50~70岁41例,70~90岁5例。骨折类型根据Garden分型方法,Ⅰ-Ⅱ型8例,Ⅲ型37例,Ⅳ7例,受伤入院时间3小时至8天。2 治疗方法2.1 早期牵引复位Ⅰ-Ⅱ型患者,为缓解疼痛,入院后可用维持量皮牵引1~2天,各项检查完成,病情稳定后手术。Ⅲ-Ⅳ骨折,入院后行胫骨结节牵引,悬重4~6kg。2~3天后床边拍正侧位X线片,如近端仍有前屈,旋转等移位,或远近骨折端成角,重叠未完全纠正应适当调整牵引重量和内收外展角度。数天后摄片检查,如仍有复位不全,应在电视X线监视下,按常规手法整复,复位满意后穿针固定。
作者:黄宏猷;黄少宏;谢楚芳;王伟;吴杰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是腰腿痛的常见原因,在中医古籍中散见于腰痛、痹证等篇章,直到近代才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提出来。现代医学认为其基本病理变化是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后压迫神经根。所以有许多中医文献依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根本病变在脊柱,而督脉又循行于脊柱之中这一点而认为其属于督脉病。窃以为此论不尽妥当。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看,其初原因在于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髓核可以从椎间盘各个方向突出,有前方突出、后方突出、侧方突出、全盘四周突出和椎体内突出(Schmorl氏结节),但只有脊神经根受到机械或化学刺激后才表现出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症状,而脊神经根位于椎间盘的侧后方,向前方、侧方和椎体内突出的髓核不能刺激到神经根,不表现出根性症状,临床有症状表现的只有后方突出和全盘四周突出。全盘四周突出产生症状的原因也是因为有向后方的突出,所以可以以后方突出代表产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解剖原因。后方突出又可分为旁侧型突出和中央型突出(有偏中央型和正中央型两种)。
作者:胡劲松;邱德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自1992年~1998年间,运用Enders钉作有效内固定,结合杉树皮夹板外固定,外用、内服中药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股骨干骨折内固定失效骨不愈合3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人36例,男性25例,女性11例,年龄18~48岁,平均32.2岁。病程6~27个月,平均13个月。股骨干骨折内固定物出现松脱,弯曲断裂,骨折端硬化吸收,骨质疏松不愈合,且无合并骨感染者。1.2 内固定物类型加压钢板20例,普遍钢板7例,V型钉6型,梅花钉3例,经因1次手术者31例,2次手术者4例,3次手术者1例。2 治疗方法病者取仰卧位,硬脊膜外麻醉,取大腿外侧纵形切口,取出失效内固定物,清除骨折端瘢痕组织,切除硬化骨,打通骨髓腔。分别从股骨内外侧髁中上1/3,与股骨干侧位中轴线交点为Enders钉进钉点,分别击入2枚Enders钉,长度小超过骨折上、下8cm为宜。将骨折复位,在恢复下肢长度和轴线后,在股骨外侧,跨越骨折线凿出一骨槽,长约5cm,宽约2cm,直达骨髓腔。从髂前上棘处后侧取2/3骨板,大小与骨槽相同,将骨板置入骨槽中,检查骨块是否稳固,未稳固则用1~2支2.0mm克氏针,将植骨块与股骨干固定,在骨折端缺损处植入足量自体骨或异体骨。术后外敷消毒伤科黄水,石膏托固定。
作者:关宏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Colles’骨折的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的骨量丢失情况及补肾中药对其的影响。方法:45名腰椎骨量降低且伴有新鲜Colles’骨折的绝经后妇女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服补肾中药和钙剂,对照组单纯服用钙剂,为期一年。在治疗开始时及其后3、6和12月时测量患肢前臂骨密度。结果 : 对照组前臂桡骨远端、中远1/3段和中段骨密度在治疗开始3、6月时明显降低(P<0.05),桡骨中远1/3段骨密度在12月时仍低于治疗开始时(P<0.05)。而治疗组前臂桡骨中远1/3段和中段骨密度维持不变,其桡骨远端骨密度在3、6和12月时较治疗开始时均明显上升(P<0.05)。结论:Colles’骨折后桡骨骨量明显减少,补肾中药可阻止这种骨量丢失。
作者:谢晶;沈霖;杨艳萍;周丕琪;高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嘛呢骨痹液是在流传于藏区治疗颈肩腰腿痛验方基础上,经改进制成的专门用于治疗风湿疼痛的药酒。从1998年11月~1999年12月,以嘛呢骨痹液为主,配合小针刀松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93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我院腰腿痛专科门诊,其中男59例,女34例,男女之比为1∶0.63;年龄小者为22岁,大者为67岁,30~50岁者占88%,平均38岁;病程短3月,病程长21年,1~3年者占76.34%。按发病部位分,本组腰4.5椎间盘突出占67例,腰5骶1椎间盘突出占16例,腰3.4椎间盘突出占10例。1.2 诊断标准[1]参考卫生部颁发《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 治疗方法2.1 嘛呢骨痹液服用方法采用我院制剂室生产的嘛呢骨痹液。服法:每次15ml,每日3次,饭后服,服用1月为一疗程。2.2 针刀松解术的操作在患椎旁或患病椎间盘所在间隙找到压痛点,常规消毒后进行针刀松解,力求做到松解完全,其标准为压痛基本消除。大部分病人需2次松解。
作者:王海东;杨瑞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对消瘀止痛膏与麝香壮骨膏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比较,客观评价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作用及不良反应。方法:将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分别于敷药后3、5、7天进行评分,并将评分结果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显愈率为88.00%,对照组显愈率为54.00%。两组对比说明治疗组对于症候的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消瘀止痛膏是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有效而且安全的药物。
作者:白书臣;张方建;陈剑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87年~1999年使用四孔钢板、克氏针、钢丝环扎、克氏针加钢丝环扎治疗锁骨骨折184例,现将手术治疗情况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84例,男113例,女71例。年龄14~67岁,均为闭合性新鲜骨折,其中左侧103例,右侧81例。骨折部位:中段97例,外侧段66例,内侧段21例。骨折类别粉碎型骨折107例,斜型骨折46例,横型骨折31例,受伤至手术的时间3~58小时,平均21小时。2 治疗方法与结果本组患者均在颈丛麻醉或全麻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常规用三角悬带吊3周。随访时间半年至3年,骨不连患者均2次手术植骨重新内固定,局部疼痛者内固定物取出后疼痛消失,畸形愈合者均未引起压迫神经症状。4种治疗方法治疗不种类型骨折的并发症如下表。
作者:孙忠武;刘作华;孙守勇;李允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临床诊断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1484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住院病历,将临床诊断与CT诊断比较。结果:出现频率高的症状是腰痛和腿放射痛,加上出现频率高的体征椎间隙压痛及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此四项指标与CT检查对比能反映同一问题(P<0.05),确诊与误诊患者间的四项指标及CT检查均有显著差异(P<0.01),椎间隙压痛与CT的椎间隙定位吻合率高于X线与CT的吻合率(P< 0.01),中央型与旁侧型的体征差异主要是直腿抬高试验(P<0.01)。结论:临床诊断是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及鉴别诊断中重要的诊断方法,上述四项指标是诊断该病的主要临床诊断指标。
作者:彭力平;邓搏;邓天然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肱骨髁上骨折系指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2~3cm的骨折[1],以小儿为多见。其中95%为伸展型,故本文讨论的以伸展型为主。肱骨髁上骨折有72.4%的病例发生于10岁以下的儿童,占上肢骨折之第三位,肘部骨折之60%。其中95%为伸展型,故本文讨论的以伸展型为主。肘内翻是肱骨髁上骨折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尽管国内外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肘内翻的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1 发生率国内有人报道,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发生率为3.3~79.2%[2,3],平均达30%[4]。国外文献报告低5%[5],高则达57~75%[6,7]。邸氏报道切开复位肘内翻发生率为76.6%。石膏托固定为55%,骨牵引为36.8%,小夹板固定35.3%[8]。肘内翻的发生率与骨折类型(桡偏型或尺偏型)有着较密切的关系,王氏对172例患者观察发现34例桡偏型患者中无一例发生肘内翻,而68例复位后仍留有尺偏、尺倾者均发生了肘内翻[9]。朱氏[3]对50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疗效分析发现在24例尺偏型患儿中,有19例发生了肘内翻,占79.2%。国内外文献报告的肘内翻发生率相差较大,有人认为其原因除X线测量上存在误差外,与各家收治的骨折类型上存在着统计学差异,以及没按骨折分型进行分类统计有关[10]。
作者:萧劲夫;张强;王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跟腱断裂是一种较常见的创伤,常发生于运动量大的青壮年,由于修复后外固定时间长,常遗留关节僵硬,肌肉挛缩等并发症。我院从1993~1998年共收治跟腱断裂46例,采用手术修补后三期辨证论治配合中药熏洗方法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46例,男35例,女11例(其中一人双侧2例)年龄12~60岁,以20~40岁居多,占41例;左侧14例,右侧32例;开放性36例(其中切割伤27例,电击伤1例,摩托车、自行车绞伤6例,锄头挖伤2例)闭合性10例,新鲜断裂38例,陈旧性断裂8例,受伤至就诊时间短半小时,长3周。2 治疗方法2.1 所有病例均采取手术治疗[1],开放性损伤在彻底清创的基础上一期修补肌腱。其中:(1)开放性切割伤采取“8”字对端逢合间断加强27例;(2)对端“褥式”缝合6例;(3)改良Lindholm法修补7例:(4)倒“V-Y”腱成形术6例;术后均予踝跖屈30°,屈膝30°长腿石膏托外固定。
作者:陆菁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