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爱英
目的:总结老年患者实施静脉无痛麻醉的护理体会.方法:50例老年患者在异丙酚静脉麻醉下实施手术.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无一例麻醉意外.结论:老年患者无痛麻醉可以消除患者由于手术刺激引起的疼痛,降低心血管意外的发生,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条件.
作者:马爱英 刊期: 2009年第16期
将80例剖宫产术后孕妇随机分为A、B、C、D四组各20例,A、C组分别应用布托啡诺8mg、布托啡诺5mg加高乌甲素32mg静脉自控镇痛;B、D组分别应用布托啡诺8mg、布托啡诺5mg加高乌甲素32mg硬膜外自控镇痛.观察术后1、6、12、24、36、48h生命体征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行双盲镇痛、舒适度和镇静评分.结果四组术后生命体征、镇静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A组术后6h舒适度较高,性价比高于B、C、D组.认为剖宫产术后镇痛应首选布托啡诺8mg静脉自控镇痛.
作者:刘昌举 刊期: 2009年第16期
肺内炎性病变因受多种因素影响,可形成球形肿块,是一种不常见的肺部急性炎症,其X线表现常与周围型肺癌等球形病变相混淆,易误诊.近年来随着螺旋CT的应用,情况有所改善,本人搜集经临床证实的11例影像片资料作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章玉英 刊期: 2009年第16期
通过加强中药库制度化建设、采购管理,提高中药鉴定水平,做好出入库管理和中药养护工作等,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作者:明戈 刊期: 2009年第16期
子宫切除大多是由于产科并发症危及产妇生命时采取的重要抢救方法,在临床上并不多见,其中主要为产后出血.子宫切除术是治疗产后大出血、抢救孕产妇生命的一项措施和手段.
作者:翁明芬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观察血栓通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临床治疗效果.方法:36例视网膜静脉阻塞病人,分为血栓通治疗组(20例20只眼)和尿激酶对照组(16例16只眼),平均治疗疗程30d;对2组病人作视力、荧光眼底血管造影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等检查并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视力提高和有效率方面优于对照组,在开始有效日方面治疗组比对照组见效快(P<0.05);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栓通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是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汤铖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通过分析新生儿惊厥病因,探讨防治措施,减少患儿死亡率及后遗症.方法:对110例新生儿惊厥病因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35例(占31.8%),脑炎脑膜炎28例(占25.5%),新生儿脑出血18例(占16.4%),新生儿低血糖9例(占8.2%),新生儿低钙血症8例(占7.3%),居新生儿病因前5位.在引起惊厥的致病因素中,生产因素(包括产前、产时因素)占46.4%,后天因素占43.6%,遗传因素占3.6%,原因不明占6.8%.结论:认真做好国产期保健,加强产前检查,提高产科质量,对高危儿进行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以有效预防新生儿惊厥.
作者:张攀;杨鹏飞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优化丹参素钠的HPLC分析条件.方法:色谱柱SinoChrom ODS-BP C18,流动相:甲醇-水,流速:1.0ml/mol,柱温:28.结果:丹参素钠佳检测波长为280nm,流动相佳配比为甲醇-水(25:75),线性范围为0.15~1.8μg/μL,相关系数为0.9983,RSD为1.4%.结论:本方法简便易行,结果稳定可靠,可用于目前丹参素钠提取纯化工艺的质量控制.
作者:王韬;聂云;宋金濂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观察肺癌骨转移放疗止痛的疗效.方法:经临床、组织病理学、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确诊的228例肺癌骨转移患者行放疗止痛.结果:疼痛缓解情况:CR 63例,PR 146例,NR 17例,有效率91.67%.结论:通过放疗止痛,有救地控制局部疼痛,防止骨折等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达到姑息治疗的目的.
作者:赵计明;钱永红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观察氨茶碱与糖皮质激素静滴及单纯糖皮质激素静滴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差别.方法:绵阳市人民医院2004年11月至2008年12月儿科住院部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的患儿246例按随机分组.治疗组选用氨茶碱与糖皮质激素静滴,对照组单纯激素静滴治疗,对其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接受氨茶碱与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有126例,接受激素治疗成功的有120例,两者临床疗效比较(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使用氨荼碱与激素静滴较单纯激素静滴治疗能较好地控制并改善毛细支气管的症状.
作者:刘茂兰;李作娅;李晋蓉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对特殊患者实施药学监护的意义.方法:根据患者的全程用药监护,分析1例孕妇肺炎并支气管哮喘住院患者药物使用情况.结果:通过对该住院患者实行药学监护,使患者用药更加安全、有效和合理.结论:药师通过对该病例所做的全程的药学监护,自己对特殊人群用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干预用药,配合医生为患者提供佳的用药方案,使患者获得优良的医疗服务.
作者:施卫东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肺癌新辅助放化疗、全肺或支气管袖式肺叶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的发生率较高,探讨采用带蒂肋间肌瓣包埋加固支气管残端预防肺癌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痿的方法和临床意义.方法:1999年10月~2006年12月在18例行新辅助治疗后全肺或支气管袖式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中采用带蒂肋间肌瓣包埋加固支气管残端或吻合口.其中右全肺切除3例,左全肺切除8例,右上肺支气管袖式肺叶切除2例,左上肺支气管袖式肺叶切除3例,左上肺支气管肺动脉双袖式肺叶切除2例.结果:18例肺叶或全肺切除术中预防性采用带蒂肋间肌瓣者全部临床治愈,无术后血胸、肺不张和肺部感染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11.4天.术后1月开始行术后辅助化疗3~6周期,术后随访6月以上无1例发生支气管胸膜瘘.结论:肋间肌瓣由于血供丰富,取材方便,创伤小.包埋加固支气管残端或吻合口预防支气管胸膜瘘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尤其用于新辅助治疗后、全肺切除术后支气管残端或支气管成形术的吻合口的加固预防支气管胸膜瘘的发生是一种可行的、简便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华;龚太乾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床边纤维支气管镜对胸部外科术后肺不张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胸外科手术后肺不张行床边纤维支气管镜治疗病例.结果:36例均治愈,其中31例分泌物阻塞性肺不张行吸痰、灌洗治疗后复张;3例凝血块堵塞行吸除血块、止血治疗后复张;2例支气管胸膜瘘行OB胶封堵治疗痊愈.未发生意外情况.结论:床边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胸外科术后肺不张的诊断及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是治疗术后肺不张的重要措施之一.
作者:施雄文;徐书楷;杨小丹;蒋新宇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分析.方法:常规细菌培养.结果:720例婴幼儿粪便分离出病原菌234株,总检出率为32.5%.讨论:在本次调查中,本县以福氏2a型菌引起婴幼儿腹泻高.
作者:李雄弼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探索减少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射治疗摆位误差的办法.方法:143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分别采用源皮距摆位和等中心摆位.6mvx射线治疗.结果:等中心摆住的误差小于源皮距摆位的误差.结论:科学合理的摆往是肿瘤放射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作者:金晓峰;张国军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尼群地平和依那普利长期联合用药治疗中老年高血压痛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轻度高血压使用尼群地平10mg/次,1次/日;依那普利5mg/日,2次/日,3天后增加为10mg/日,27Pd日.中、重度高血压首先使用尼群地平10mg/次,2次/日;依那普利10mg/日,2次/日,治疗1周后,如没有达到预期血压,下周依那普利剂量加倍,直至血压达标.随时记录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及其副作用.结果:治疗前收缩压(mmnHg)和舒张压(mmHg):分别为162.63±16.02、94.15±9.32,治疗后2周收缩压(mmHg)和舒张压(mmHg)分别为132.05±6.22、80.33±4.22.结论:尼群地平和依那普利联合应用可有效控制血压,降压相对平稳,联合用药,药量较小,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作者:张志恩;王兴乐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对肺结核伴发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进行探讨.方法:选择肺结核伴发糖尿病患者95例,根据临床特点,常规抗痨、降糖治疗.结果:在降糖及抗痨治疗后痰菌阴转率、肺部病灶吸收率与单纯肺结核患者无差异.结论:积极控制好血糖是治疗肺结核伴发糖尿病的关键.
作者:李鸿昌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经前路病灶清除加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病灶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84例患者均得到随访,短1年2个月.长随访6年,平均43.5月.观察患者均达到临床愈合,随访期内未见复发病例,脊柱后凸畸形改善,无明显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有7例患者局部复发需要再次手术治疗;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疗效确切.
作者:李跃辉;秦祖恩;王纯育;梁刚;钟晓;戴传强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对麻醉患者意识恢复及减弱气管拔管反应的影响.方法:30例静脉复合麻醉患者按半随机化法分为2组,观察组于关腹前给予醒脑静0.5mg/kg.两组均于关闭腹膜后停用各种麻醉药;对照组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记录自停药至以下各时间:呼之睁眼、有自主呼吸、手可触头、BIS检测≥95,拔管即刻.并记录停药即刻、拔管前、拔管后1min、5min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对上述参数进行组间和(或)组内检验.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及各种麻醉用药量间无统计学差异,均有可比性.结果:醒脑静注射液能显著缩短意识恢复的时间(P<0.05).且意识恢复时MAP、HR波动比对照组平稳,呼吸功能恢复比对照组完善(P<0.05).醒脑静的镇痛和降压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气管插管拔管时的心血管反应.结论:醒脑静注射液对麻醉患者有较好苏醒作用.
作者:肖开颜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了解培训试用期新护士的工作压力水平、压力源,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方法:采用工作压力源量表对103名处于培训试用期的新护士进行调查.结果:培训试用期新护士的工作压力程度较高,压力源排在首位的是工作量和时间分配问题,工作量大,可分配时间少;其次是病人护理方面,因缺乏工作经验,担心工作出差错事故;排在第三位的是护理专业和工作方面,如护士社会地位低,工资和其他福利待遇低,经常倒班等.结论:护理管理者应重视培训试用期新护士的工作压力问题,采取控制各种压力源、加强培训、提高新护士正确应对压力的能力等措施,可以降低培训试用期新护士的心理压力,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维护新护士的身心健康,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作者:吴少珠;周小香;刘凌云 刊期: 2009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