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朝晖;肖传国
Calnexin/Calreticulin循环与糖蛋白内质网相关性降解(GERAD)是真核细胞内负责糖蛋白折叠质量的重要监控机制,监督糖蛋白在内质网中空间构象的正确折叠,促进未完全折叠糖蛋白再折叠,错误折叠糖蛋白经GERAD途径被降解.内质网应激引起内质网功能障碍时,Calnexin/Calreticulin循环和(或)GERAD发生异常,错误折叠的糖蛋白在内质网堆积导致细胞功能障碍和某些疾病的发生.错误折叠糖蛋白从Calnexin/Calreticulin循环释放到GERAD一系列途径的分子机理现已逐渐明了,了解糖蛋白Calnexin/Calreticulin循环与内质网相关性降解过程对进一步设计针对病毒性肝炎、帕金森病等疾病的治疗方案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林胜利;李载权;唐朝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应用YMDD变异荧光PCR检测试剂盒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聚合酶基因区的酪氨酸-蛋氨酸-天门冬氨酸-天门冬氨酸基序(tyrosine-methionine-asparticacid-asparticacid,YMDD)变异,希望能够替代目前使用的测序方法.方法对47例血清标本使用荧光PCR技术检测YMDD变异,其YMDD变异结果与DNA测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荧光PCR方法测得YMDD野生株28例,变异株19例;与DNA测序结果完全一致,符合率为100%.结论荧光PCR技术检测YMDD变异具有方便、快速、准确的特点.
作者:季秀玲;沈雪芳;陈宇明;关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用RNA干扰技术特异性抑制SARS冠状病毒在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 E6中的增殖.方法体外转录合成针对SARS-CoV RNA的siRNA,使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导入细胞,观察并估算病毒感染细胞病变值,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RT-PCR确定胞内病毒RNA水平.结果成功筛选出4组siRNA能够显著降低SARS-CoV感染细胞中病毒RNA水平,提高感染细胞存活率.结论应用RNAi技术可以有效阻止病毒在细胞中增殖,为治疗病毒性疾病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杨光;曹国军;李洁;纪晓光;赵艳红;王京燕;柳川;范明;沈倍奋;邵宁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CCL28是趋化因子CC家族成员,其受体为CCR10和CCR3.CCL28与CC家族其他成员有同源性,但是它在基因定位、蛋白质结构和表达调控上有其独特性,这决定了它不仅可以与CCR10结合诱导循环IgA浆母细胞的归巢和迁移,而且具有广谱的抗微生物活性.
作者:丁力;郭葆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α1-肾上腺素受体介导了机体内源性儿茶酚胺的大多数反应,参与了机体的许多基本生理过程,诸如交感神经传导、心脏收缩、血管张力、肝脏代谢以及泌尿生殖系统平滑肌活动的调控.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α1-肾上腺素受体的亚型、分布及信号转导等方面的进展,以期为α1-肾上腺素受体的药理、生理及病理生理学作用提供更深入的认识.
作者:何星颖;石学银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基因启动子区域异常甲基化是肿瘤抑制基因失活的一个关键机制,与肿瘤每一步形成有关的基因也能靠这种机制失活.DNA甲基化抑制剂如5氮杂脱氧胞苷(5AZA)能逆转这种表观遗传学事件,说明可以用它治疗肿瘤.染色质的结构对基因表达调控也起重要作用,组蛋白中包含低乙酰化赖氨酸的染色质有一个紧密的结构,对转录起抑制作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能够使染色质结构开放,激活抑制肿瘤生长的某些基因,这些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剂也可用于肿瘤治疗.DNA甲基化与组蛋白去乙酰化的联合作用可以用于沉寂基因转录,具体分子机理牵涉到甲基化CpG岛结合蛋白吸附到甲基化启动子上,以及吸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形成抑制转录的复合物,这两种表观遗传学修饰代表了用5AZA和HDAC抑制剂治疗干预的靶位点,这两种试剂联合使用显示有重新激活肿瘤抑制基因和增强抗肿瘤细胞增殖的协同效果,应当作为表观遗传学治疗肿瘤的新方法加以研究.
作者:余升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本文简单地介绍了糖组和糖组学的研究内容和差别及研究糖组和糖组学的战略和方法.质谱、亲和层析、毛细管电泳、芯片和微流技术已成为糖组和糖组学研究中的有用工具.在糖组学的研究中,糖基转移酶和糖结合蛋白是承上启下的两类蛋白质,因此,糖组学的研究与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密不可分.
作者:王克夷;杜昱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口服免疫可诱导机体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和免疫耐受.其通过胃肠粘膜进行抗原递呈,较经传统注射途径的免疫效果和依从性好,且简易便捷,是更为理想的免疫途径.口服疫苗有多种载体系统,某些经改造的细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特别是乳酸菌属被认为是有前景的口服疫苗载体,因口服后可在肠道寄生繁殖,故可大大提高免疫的效率.本文围绕口服免疫主要的机制和口服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理;徐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荧光定量PCR技术具有简便、灵敏、准确等优点,目前已经在乙肝和性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肿瘤中的应用还处在研究和开发阶段,本文综述国内外近几年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陈文学;陈岳青;黄秀珍;邹学森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细胞周期的失控是造成癌细胞恶性增殖及其他特征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细胞周期蛋白E(CyclinE)在细胞周期中是一种重要的促使细胞进入S期的调节因子,它在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者们认为Cyclin E有评估乳腺癌预后的潜力.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y-clin E和其他生物学指标相比,它与乳腺肿瘤预后的相关性更大.而Cyclin E能否成为较传统的临床病理参数更好的肿瘤分层评估指标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何文山;黄韬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转移和复发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肿瘤细胞在腹腔、淋巴结、外周血及骨髓中的微转移是肿瘤转移和复发的基础.以CEA mRNA和CK-20 mRNA为靶基因,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微转移肿瘤细胞,是近年来该领域研究的焦点.本文拟从方法学、检测结果及临床意义等方面对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胃癌患者腹腔冲洗液游离细胞CEA和CK-20基因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作者:钱俊;钱宝珍 刊期: 2004年第05期
随着人类全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对基因功能即基因表达产物蛋白的研究已经拉开了序幕.蛋白质组学研究直接定位于蛋白质水平,大规模地分析组织细胞的蛋白质表达水平、翻译后修饰以及蛋白质间相互作用,是后基因组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肿瘤的发生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分子事件,从蛋白质整体水平上研究肿瘤,可以进一步揭示肿瘤发病的分子机制,为肿瘤的诊断、治疗、药物的筛选带来新的思路和途径,为肿瘤的研究提供新的平台.本文就目前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主要技术体系、策略及其在肿瘤研究中的一些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苏坚;贺修胜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前列腺癌进展的晚期常转变为激素非依赖性,包括雄激素受体拮抗剂在内的多种细胞外因子能够刺激其增殖.雄激素受体基因突变、多种途径引起的异常磷酸化激活和共激活物的调节失控等是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形成的主要促成因素.以雄激素受体为靶标可能成为晚期前列腺癌的有效治疗途径.
作者:陈朝晖;肖传国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制备具有功能活性的人TNF家族的B细胞激活因子(B cell activating factortothe TNF family,BAFF)胞外区134~285氨基酸残基段,为BAFF的深入研究创造条件.方法提取人新鲜扁桃体组织总RNA,经RT-PCR扩增编码人BAFF胞外区134~285氨基酸残基cDNA,经序列测定后,构建于原核表达载体pQE-80L并转化大肠杆菌DH5α,经IPTG诱导表达及Ni2+-NTA柱层析纯化目的蛋白,行SDS-PAGE和Western印迹检测.后经MTT法检测其增殖活性.结果RT-PCR扩增得到了459 bp的cDNA片段,序列分析与GenBank中报道的编码人BAFF134-285的cDNA序列一致,SDS-PAGE及Western印迹证实表达蛋白确实为6×His-BAFF134-285融合蛋白并存在于包涵体中.活性检测证实其能明显刺激肿瘤细胞的增殖.结论利用大肠杆菌可高效表达rhBAFF134-285,得到的纯化蛋白具有较高的生物学活性,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陈麟凤;何凤田;李蓉芬;钟小林;张艳;高会广;吉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湖北土家族人群HLA-A*0201~0207与宫颈癌的关联性.方法采用PCR/SSOP的HLA基因分型技术,利用一对引物扩增HLA-A位点2、3外显子,并通过31个地高辛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分别与192例中性外周血样本,其中包括42例宫颈癌样本DNA扩增产物杂交,进行HLA-A*0201~0207 7种等位基因分型;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宫颈癌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中HLA-A * 0201~0207构成比的差异.结果HLA-A*0202和HLA-A*0206在正常对照组和宫颈癌患者组的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对危险度分别为HLA-A*0202 OR=0.36(95%CI=0.13~0.95),HLA-A*0206 OR=0.21(95%CI=0.06~0.81).结论HLA-A*0202和HLA-A*0206对于宫颈癌发生的易感性可能有保护作用,本次研究未发现其余5种等位基因与宫颈癌有关联.
作者:谭云;张涵;陶宁;吴绪峰;伍欣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IL-23是新近发现的一种细胞因子,主要来源于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和B细胞.它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能促进T细胞尤其是CD4+T细胞增殖,促进T细胞、抗原提呈细胞产生IFN-y与IL-12,对树突状细胞的共刺激功能起调节作用,具有抗肿瘤和抗转移活性,而且与自身免疫和炎症反应疾病密切相关.
作者:徐玢;马小彤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淋巴转移是肿瘤常见及基本的转移途径,也是肿瘤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在肿瘤淋巴转移过程中,新生淋巴管的形成是其必要条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家族的发现,使得对肿瘤淋巴管生成的分子机制有了深入了解,本文综述近年肿瘤淋巴转移机制及治疗策略中的相关研究进展,简述笔者所从事电穿孔治疗中针对淋巴转移的研究设想.
作者:李均;杨孝军;胡丽娜 刊期: 2004年第05期
PU.1是Ets转录因子家族成员,主要在造血系统如髓细胞和B淋巴细胞中表达,调节大量髓系基因的转录从而调节造血系统的分化,近期研究发现其功能的阻断与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发生有关.
作者:徐智芳;王宏伟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