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桥蛋白、核因子-κB p65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

路会玲;王翎

关键词:骨桥蛋白, 核因子-κB p65, 非小细胞肺癌
摘要:目的 探讨骨桥蛋白(OPN)和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两者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检测80例NSCLC和21例正常肺组织中OPN和NF-κB p65的表达,并分析OPN和NF-κB p65的表达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生存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 OPN和NF-κB p65在NSCLC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3.75%、61.25%,在正常肺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3.81%、9.52%.NSCLC中OPN和NF-κB p65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OPN和NF-κB p65的表达率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密切关系;OPN表达还与患者组织学类型有关(P<0.05).OPN和NF-κB p65为负性预后冈子;OPN和NF-κB p65之间呈正相关.结论 OPN和NF-κB p65在肺癌巾高表达,OPN和NF-κB p65阳性表达提示预后不良.
江苏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非小细胞肺癌术中前哨淋巴结活检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前哨淋巴结(SLN)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40例NSCLC患者于术中在肿瘤边缘分四个象限注入亚甲蓝4 ml标识并切除SLN,行连续切片中的病理诊断和广谱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检测;同时按标准肺癌根治术清扫淋巴结,所取淋巴结送HE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40例NSCLC患者中,由SLN检测转移的灵敏度为91.3%,准确率为94.3%,假阴性率为8.7%;46枚SLN中39枚分布于N1淋巴结,7枚分布于N2淋巴结,其中以叶间淋巴结检出率高;SLN阳性率与肿瘤的大小、P-TNM临床分期、SLN大小呈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SLN能较为准确的反映NSCLC区域淋巴结的转移情况,为手术中淋巴结的清扫范围提供依据.

    作者:刘锟;尤庆生;陈荫椿;黄剑飞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变化

    目的 探讨内皮细胞凋亡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分正常组、对照组(枕大池注入生理盐水)、SAH 3 d组、SAH 5 d组、SAH 7 d组和SAH10 d组.采用自体动脉血枕大池注入方法建立SAH模型.应用脑血管造影观察基底动脉形态改变.透射电镜和TUNEL技术观察内皮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检测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 脑血管造影发现,SAH后第3天基底动脉狭窄,第7天达高峰,第10天缓解.SAH 5d组和SAH 7d组基底动脉壁出现胞浆浓缩、核染色质浓缩边集等凋亡样改变的内皮细胞和较多TUNEL染色阳性内皮细胞,同时内皮细胞中Caspase-3蛋白表达上调,SAH 7d组尤为明显;SAH 3d组和SAH 10d组内皮细胞凋亡样病理改变减轻,TUNEL染色阳性细胞明显减少,内皮细胞Caspase-3蛋白表达减弱;正常组和对照组未见明显病理改变.结论 脑血管壁存在的内皮细胞凋亡可能在SAH后脑血管痉挛形成巾起重要作用.

    作者:陈泽军;朱龙;吴旻;蒋明;徐光明;刘介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罗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Ⅳ型胶原的影响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DM)大鼠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3(TGF-β)及Ⅳ型胶原(C-Ⅳ)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DM组和糖尿病罗格列酮治疗组(DR组).10周后观察血糖(BG)、肾脏指数(KI)、尿微量白蛋白(MAU)及肾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法观察肾皮质TGF-β及C-Ⅳ表达.结果 DM组尿素氮(BUN)、KI、MAU及肾皮质TGF-β、C-Ⅳ表达显著高于C组(P<0.01),并出现糖尿病肾病(DN)典型的病理改变;而DR组KI、MAU及TGF-β、C-Ⅳ表达较DM组明显减低(P<0.01).结论 罗格列酮可通过下调肾皮质中TGF-β、C-Ⅳ表达,对DN起保护作用.

    作者:张红;李伟;吕述军;陆卫平;高鹏霞;胡长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中晚期宫颈癌同步放化疗的护理

    为提高晚期宫颈癌患者对放疗的敏感性,减少肿瘤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我院对Ⅱb~Ⅲb期宫颈癌患者采用放疗同时联合全身化疗,现就这种治疗新模式的护理配合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陆美芹;吴霞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胸腔镜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手汗症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索胸腔镜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手汗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45例手汗症患者采用胸腔镜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观察手术效果、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并发症和复发率.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的手掌多汗症状全部消失,无中转开胸,无死亡病例.手术时间(双侧)平均(45.6±10.2)min,住院时间平均(2.4±0.6)d,住院平均疼痛得分为1.0±0.5.术后前二三周,12例出现持续轻中度疼痛,代偿性多汗发生率为58%,术后气胸5例,无Horner's综合征发生,无术后手汗症复发.结论 微创胸腔镜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手汗症安全、有效.

    作者:施立;陈勇兵;杨文涛;徐中华;郭旭峰;叶武;钱永跃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腹腔镜治疗小儿异位发育不全肾伴输尿管异位开口

    小儿异位发育不全肾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常合并有输尿管异位开口,治疗上一般行异位发育不全肾切除术.我院近8年米共收治先天性异位发育不全肾伴输尿管异位开口12例,其中3例行腹腔镜切除小儿异位发育不全肾,现将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罗洪;顾绍栋;许祥飞;曹源;强红家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135例临床分析

    目的 对阴道镜下定位活检、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诊治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提出有效检出宫颈癌前病变的措施.方法 对经阴道镜活检病理诊断为CINⅡ级、CINⅢ级以及不排除宫颈癌的1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发病年龄、临床表现等特点,并将阴道镜活检病理和LEEP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宫颈CIN的发病高峰年龄段为31~35(39/135,28.9%)岁,无症状要求检查的有65例(48.1%),132例LEEP病理与阴道镜活检病理比较,诊断相符83例(62.9%),不相符49例(37.1%).结论 要重视对年轻高危人群的筛查,对不满意的阴道镜检查即宫颈移行带不能完全暴露或病灶较大的患者,可通过增加活检数量、应用LEEP锥切术等办法提高宫颈病变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宁魏青;尤志学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腹腔镜辅助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产科结局

    目的 观察腹腔镜辅助子宫肌瘤剔除术(LAM)患者的产科结局.方法 比较有生育要求的LAM患者73例(L)组与同期开腹手术72例患者的产科结局.结果 两组患者妊娠率、孕期并发症、肌瘤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及分娩期均顺利,无子宫破裂发生,但剖宫产率较高,而产后出血量、围生儿的出生体重、出生后1分钟Apger评分以及新生儿病率等方面相似(P>0.05).L组手术时间(45.9±16.7)min,盆腔粘连发生率30.4%(7/23),明显少于开腹组的(56.1±19.1)min和64.0%(16/25)(P<0.05).结论 LAM后妊娠是安全的,产科结局满意;但在妊娠及分娩期间应加强监护,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

    作者:王鸣;林萍;孟庆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分析肺腺癌和肺鳞癌的遗传机制

    目的 探讨肺腺癌及肺鳞癌细胞遗传物质的改变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多重荧光原位杂交(M-FISH)和比较基因组杂交(CGH)技术,检测肺腺癌及肺鳞癌细胞株和肺癌组织中的DNA.结果 在160例肺癌标本基因组中,M-FISH显示5、6、11、12、17号染色体频繁参与染色体问的易位;CGH显示常见的扩增区域是1q,2p,3q,5p,5q,7p,8q,11q,12q,14q,16p,17p,19p,20q,21q,22q,常见的缺失区域是2q,3p,4p,5q,7q,8p,9p,13q,14q,17p.结论 M-HSH和CGH技术足研究肺癌基因组变化强有力的工具,该实验中发现的基因改变可能代表了与肺腺癌及肺鳞癌特有的候选基因.

    作者:沈丽琴;朱征;施海华;仇海荣;沈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双通道给予脂多糖致慢性支气管炎模型气道炎症研究

    目的 探讨慢性支气管炎模型的造模方法.方法 24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单通道脂多糖组(B组)、双通道脂多糖组(C组).A、B组分别给予气管内一次性注入生理盐水和脂多糖200μg,C组在B组的基础上,第2天开始,连续4 d经鼻滴人脂多糖50μg·200μ-1弘·d-1.3周后大鼠全部处死,观察大鼠肺支气管HE染色、AB-PAS染色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并进行半定量评分.光镜下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计数和分类,免疫组化测定肺组织黏液蛋白Muc5ac的表达,并进行半定量评分.结果 与A、B组相比较,C组大鼠肺气道上皮炎性细胞浸润、纤毛粘连脱落、黏膜充血水肿等病理表现明显(P<0.05),杯状细胞增生计数增加(P>0.05).BALF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升高(P<0.05),Muc5ac的表达亦明显增加(P<0.05).结论 舣通道给脂多糖比单通道更能建立典型的慢性支气管炎大鼠模型.

    作者:邓青南;周建龙;郭振辉;张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青春期肥胖和非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

    目的 比较青春期肥胖和非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内分泌代谢方面的差异.方法 测定单纯性肥胖组(21例)、PCOS肥胖组(25例)和PCOS非肥胖组(18例)的体重指数(BMI)、腰围、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睾酮(T)、雌二醇(E2)、总胆嘲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脂蛋白a[LP(a)]、空腹葡萄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和瘦素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PCOS非肥胖组BMI、腰围、TC、TG、LDL-C、LP(a)、FINS、HOMA-IR、瘦素水平低于PCOS肥胖组,HDL-C、LH、LH/FSH水平高于PCOS肥胖组(P<0.05).PCOS肥胖组HOMA-IR与BMI、腰围、T、TG、LP(a)、瘦素呈正相关;PCOS非肥胖组HOMA-IR与LH、T呈正相关(P<0.05).结论 青春期PCOS肥胖型患者以胰岛素抵抗、血脂紊乱为主;而非肥胖型以LH和LH/FSH异常为主.LP(a)与青春期肥胖PCOS患者胰岛素抵抗相关,这可能是其成年后易患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冈之一.

    作者:王芳;周媛媛;马向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合并肺间质病变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皮肌炎/多发性肌炎(DM/PM)合并肺间质病变(ILI))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80例DM/PM患者以及34例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DM/PM合并ILD及IPF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将DM/PM患者按合并及未合并ILD分成两组对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80例DM/PM患者中,合并ILD 38例,ILD的发生率为47.5%.DM/PM合并ILD比IPF发病年龄轻,IPF老年男性患者多、且临床症状和体征更多见.影像学上,DM/PM合并ILD患者较多出现胸膜增厚.对于合并ILD的DM/PM患者与未合并者比较,关节痛及吞咽困难的比例、血沉、血清LDH、抗Jo-1抗体阳性率等指标在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38例合并ILD患者好转24例,无明显变化7例,死亡7例.结论 ILD在DM或PM中发病率较高、症状不典型,应常规行肺部高分辨率CT(HRCT)检查.

    作者:华冰珠;王红;周康兴;丁丛珠;孙凌云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心内直视手术同期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疗效观察

    我国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房颤(AF)发生率可高达50%~79%,如何根治瓣膜病房颤倍受心内、外科医生的关注.

    作者:魏东;姜楠;郭志刚;王联群;刘建实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桡骨头完整性对肘关节稳定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桡骨头在肘关节稳定中的作用.方法 取40侧成人尸体上肢标本,制成骨一韧带标本,建立桡骨头(RH)骨折时伴有或不伴有尺侧副韧带(UCL)损伤的模型,并随机分成:完整肘关节组、RH切除+UCL完整组、UCL切断+RH完整组和RH切除+UCL切断组,每组10具.在肘关节屈曲0、30、60、90和120度时,测量前臂在施加1.96 Nm外翻力矩下的肘外翻松弛度.结果 在肘关节不同屈曲角度,完整肘关节的外翻松弛度小,RH切除时肘外翻松弛度增大,单纯UCL切断时肘外翻松弛度大于单纯RH切除(P<0.05),RH切除+UCL切断时肘外翻稳定性差.结论 在对抗肘关节外翻不稳定中,UCL起主要作用,其次是RH.单纯RH骨折不能复位内固定时,RH切除是可行的;若合并UCL损伤时,可在有效修补UCL的同时作单纯RH切除,必要时行RH置换.

    作者:刘国华;吴加东;王玉武;王友华;刘皤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熊果酸和环氧化酶-2抑制剂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 探讨熊果酸和美洛昔康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增殖的调控作用.方法 SGC-7901细胞接种于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中,常规培养24 h后加熊果酸或美洛昔康,约物终浓度均为10、20、40、80μmol/L,分别培养12、24和48 h,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分析细胞增殖,Western blot检测环氧化酶-2(COX-2)表达.结果 熊果酸和美洛昔康两者均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地抑制SGC-7901细胞增殖,熊果酸的抑制作用小于美洛昔康(P<0.05).熊果酸和美洛昔康剂量依赖性地抑制SGC-7901细胞COX-2表达,熊果酸抑制COX-2表达的作用小于美洛昔康(P<0.05).结论 熊果酸和美洛昔康均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COX-2表达下调有关.

    作者:李剑萍;邵耘;陈国胜;何晓璞;刘翠霞;许海尘;周苏明;孙为豪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唑来磷酸联合普伐他汀治疗大鼠骨质疏松

    目的 探讨唑来磷酸和普伐他汀对大鼠骨质疏松的治疗作用.方法 建立SD大鼠雌性去势骨质疏松大鼠模型32只,分别给予唑来磷酸(A组)、普伐他汀(B组)或两种药物联合应用(C组),D组为假手术组,另选8只正常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测定大鼠骨密度(BD),同时检测血清中骨钙素(OC)、护骨素(OPG)和护骨素配体(OPGL)的水平.结果 唑来磷酸、普伐他汀能增加骨质疏松大鼠的BD,还能降低血清中OC含量和OPGL/OPG比值,联合使用两者的作用更强.结论 联合使用唑来磷酸和普伐他汀对去势大鼠的骨质疏松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可能与降低血清OC含量和OPGL/OPG比值有关.

    作者:李煜明;崔维顶;吴斌;吴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对小儿肾脏的影响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是一种安全性较好的血液制品,主要用于抗感染、免疫调节等,临床效果令人满意.我们总结2002年12月~2007年12月我院50例应用大剂量IVIG的患儿,观察其对肾脏的影响.

    作者:周红霞;梅柏如;赵丽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46例体会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病,其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三大特点,自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简称微创术)开展以来,治疗有所突破.

    作者:于建刚;钱建东;徐红;毛林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静脉留置针对兔耳缘静脉内皮细胞损伤与血栓形成的影响

    目的 观察静脉留置针对兔耳缘静脉血管内皮拟伤及血栓肜成的影响.方法 60只大耳白兔随机分成三组,右耳外侧耳缘静脉留置20号针分别为3 d(A组)、5 d(B组)、7 d(C组);经留置针每日输人生理盐水20ml,各组实验结束时取留霞针侧上耳缘静脉做病理切片,透射电镜观察血管内皮超微结构变化,光镜观察血管内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A组血管内皮层完整,线粒休、内质网无明显显变化;B组血管内皮层基本完整,局部内皮细胞增生,线卡征体、内质网水肿;C组血管内皮层多破坏缺失,暴露内皮下基质,可见大量脱落坏死细胞.B组和C组血栓形成率分别为78.9%和89.5%,明显高于A组的45.0%(P<0.05).结论 血管内皮损伤可能为胁脉留置血栓形成机制之一.

    作者:张凤;徐旭娟;张玉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自体大肠癌细胞负载树突状细胞的方法

    目的 建立自体热休克凋亡大肠癌细胞抗原制备、树突状细胞(DC)体外诱导、以及抗原负载方法.方法 采用酶消化法从手术切除的肠癌新鲜组织获得单细胞悬液,热休克后用桦酯酸诱导其凋亡,制备成细胞抗原;采集外周静脉血,分离单核细胞(PBMC),经GM-CSF与IL-4体外诱导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负载细胞抗原后制备成DC肿瘤疫苗,并对DC疫苗的形态、数量及表型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肿瘤细胞抗原得率:(11.87±0.66)×106/g组织;平均凋亡率:(93.13±2.3)%;(2)imDC平均得率为(9.73±0.84)×106/(121.64)×106个PBMC,活率>95%;imDC表型分析:CD11c+CD14-、CD11c+HLA-DR+、CD11c+CD80+、CD11c+CD83+、CD11c+CD86+表达率分别为(87.48+2.59)%、(87.92±0.97)%、(2.20±0.67)%、(4.86±1.21)%、(5.00±0.97)%;(3)DC平均得率为(6.74±0.97)×106/(9.73±0.84)×106个imDC,活率>95%,DC表型:CD11c+CD14-、CD11c+HLA-DR+、CD11c+CD80+、CD11c+CD83+、CD11c+CD86+表达率分别为(93.55±1.24)%、(89.77±1.35)%、(87.80±1.63)%、(70.64±6.42)%、(95.44±2.16)%.结论 自体大肠癌细胞负载树突状细胞的方法稳定、安全、可靠,可制备出成熟DC.

    作者:鲍传庆;钱海鑫;秦磊;刘建夏;周晓俊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江苏医药杂志

江苏医药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