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朴(综述);李艳(审校)
人体内的钙主要以羟基磷灰石形式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当钙以磷酸钙的形式沉积在动脉系统时,会导致动脉钙化。钙化血管的弹性较差,钙化斑易导致血管狭窄,从而改变血管系统的血流动力学,引起高血压、中风和心肌肥厚等疾病[1-3]。
作者:程孝中;葛永斌;蒲顺昌;燕傲蕾;徐娟;郭慧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国微循环学会第四届三次常务理事会议于2013年12月15日在京召开。会议由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乃丰教授主持,学会名誉理事长修瑞娟教授、理事长詹启敏院士、副理事长郭渝成、韩晶岩教授、副秘书长张华、孙子林教授及17位常务理事、2位常务理事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学会秘书处和学会会员各1人列席会议。
作者:摘自“中国微循环学会快讯” 刊期: 2014年第01期
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并且是目前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独立的危险因素[1]。内皮微粒是一种在促内皮细胞激活或凋亡状态下释放的膜样结构微粒,这种微粒带有大量的内皮表面蛋白和生物信息,是检测内皮功能的潜在生物学标记物[2]。新近的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来自内皮细胞的大微粒(0.5μm-1.0μm)水平显著升高[3,4];但迄今尚无高血压患者外周血中来自内皮细胞的直径<0.5μm 小微粒(SEMPs)的观测报道。本文首次报道来自高血压患者血浆中SEMPs数量及阳性百分比,为分析高血压时内皮细胞损伤提供新的指标和依据。
作者:胡帅帅;仉红刚;张秋菊;修瑞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又称为脑底异常血管网病,是双侧颈内动脉虹吸部及大脑前、中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颅底软脑膜、穿通动脉等小血管代偿增生形成脑底异常血管网为特征的一种慢性脑血管闭塞性疾病,因在脑血管造影时可见狭窄或闭塞主干盲端上呈现许多小血管影,酷似吸烟时吐出的烟雾而得名[1]。既往发现的成人烟雾病(特别是女性)以出血型为主,如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内出血等[2]。但近年来,临床报道的成人烟雾病中缺血型烟雾病的比例相对增加。为帮助临床医生更多地了解和熟悉该类型病例的有关特性,本文回顾分析53例成人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初步总结其表现特点。
作者:张填;王淑荣;马涤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多为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合并冠状动脉血栓所致,AMI 治疗的关键是迅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nfraction Related Arteries, IRA),完成血运重建,恢复有效心肌灌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可有效开通 IRA,是目前治疗 AMI 有效的方法[1],但急诊 PCI 过程中常出现碎裂的血栓或粥样斑块流向冠脉远端,形成慢血流/无复流[2],造成心肌微循环障碍和心脏功能受损,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研究[3]显示,急诊 PCI 慢血流/无复流的发生可能导致梗死面积扩大,冠状动脉储备功能降低,增加PCI术后并发症,影响介入治疗的疗效,增加AMI的病死率。血栓抽吸可迅速移除 IRA内血栓,改善心肌组织灌注,降低急性或亚急性支架内血栓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改善AMI患者预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肌梗死类型,占 AMI的40%-50%,多由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或回旋支(Left Circumflex Artery, LCX)斑块破裂合并闭塞性血栓,多存在较严重血栓负荷。本研究主要评价 PCI 前应用血栓抽吸导管(ZEEK)抽吸血栓,并在 IRA 内注入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血流改善情况及预后的影响。
作者:王志华;孙仁华;张晓晖;鞠云枫;董志峰;王育林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急性心肌梗死(AMI)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1]。临床研究发现,即使闭塞血管血流经PCI后已达TIMI 3级,但仍有一部分患者的心功能恢复欠佳,主要原因是相关梗塞部位心肌微循环灌注不良[2]。近年来的多项研究证明,微循环灌注不良的重要起因是由于血小板栓塞和氧自由基损伤等[3]。目前临床上急诊PCI术前多采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简称氯吡格雷)300mg负荷量作为抗血小板的常规剂量[4]。近有国内外研究人员发现应用超负荷量氯吡格雷(600mg)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更强,并且安全性与常规负荷量无差异[5]。本文选择 AMI 患者于急诊PCI术前给予超负荷量氯吡格雷处理,观察其对术后患者心功能和心肌微循环灌注的影响。
作者:张亚平;张敏;马秀萍;闫继霞;丁伟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病因不明,可累及多个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育龄期女性多发,在亚洲的发病率为30-50/10万[1]。大于60%的 SLE 患者出现肾脏受累[2,3]。狼疮性肾炎患者体内存在大量自身抗体如循环免疫复合物、抗磷脂抗体等,易导致凝血和纤溶异常,出现血栓栓塞性疾病[4]。笔者检测分析狼疮性肾炎患者凝血纤溶功能指标血浆水平变化,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
作者:皮欣灵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内毒素休克(Endotoxic Shock,ES)引起的多器官损伤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2]。脂多糖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Binding Protein,LBP )和脂多糖受体(Lipopolysaccharide Receptor,CD14)可提高机体多种细胞对细菌内毒素或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的敏感性,使内毒素的生物活性提高数百倍甚至数千倍,是内毒素激活体内炎性细胞合成和分泌大量细胞因子、引起失控性炎症反应、诱发组织和器官损伤的重要增敏系统[3,4],在脓毒症的发展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5]。本课题组在前期以静脉输入 LPS 方法建立大鼠内毒素休克模型时发现,输入来自正常犬的肠淋巴液可有效改善内毒素休克大鼠的血液微循环障碍及淋巴微循环障碍[6],改善肝、肾器官的血液灌注量[7],降低重要组织器官的黏附分子水平、髓过氧化物酶活性[8],降低炎症反应、自由基含量和组织损伤[8,9];Cheng 等[10]的研究也发现,正常肠淋巴液(Normal Mesenteric Lymph,NML)能降低内毒素导致的肺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分子表达和炎症反应。可见,正常肠淋巴液对内毒素休克具有一定的干预作用,这也可能是未来防治内毒素休克的有效药物靶点。但内毒素致敏系统在正常淋巴液干预内毒素休克器官损伤过程中,究竟发挥什么作用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侧重观察正常肠淋巴液对内毒素休克内毒素致敏系统的作用。
作者:崔浩;孙自贤;崔颖;陈伟红;张立民;赵自刚;牛春雨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急性发作时危害较大,甚至引起呼吸及循环衰竭[1]。而肺动脉高压是其病理基础。严格控制肺动脉高压的发展对肺心病防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2],尤其早期有效药物治疗成为临床关注的重要课题。贝前列素钠是前列环素 I2(PGI2)的衍生物,是花生四烯酸连锁反应的终产物,具有强力抗血小板凝集和扩张血管作用[3]。2009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推荐前列腺素衍生物用于肺动脉高压治疗,但迄今为止国内尚无该临床研究报道,更无相应的用药经验交流。本文报道68例肺心病肺动脉高压患者应用贝前列素钠治疗的临床疗效。
作者:杨波;周承志;胡有志;肖金凤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病理经历“血管内皮受损、功能障碍-动脉僵硬度增高-脂质条纹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斑块的不稳定状态-心血管事件发生”的过程。脉搏波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作为衡量动脉僵硬度的一个参数,能反映动脉早期硬化,对预测心血管事件的价值愈来愈受到关注[1,2]。脂联素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由脂肪组织特异性分泌的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因子,在冠心病等慢性炎症疾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笔者对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和臂踝PWV(baPWV)变化特点及两者相关性进行分析,为心脑血管事件的防治提供帮助。
作者:赵鹏;陈晓文;胡开来;张洪钦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内毒素血症引起的肺损伤是临床危重症学科的常见多发病,发病急、进展快,若不及时治疗,可以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甚至呼吸功能衰竭。其主要病理变化表现为炎性细胞在肺内聚集、肺间质及肺泡水肿、肺泡间隔增宽等。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是内毒素血症早期的主要炎症效应细胞,其过度活化对机体各组织器官的炎症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早期积极抗炎治疗是阻断内毒素血症性肺损伤的重要措施。
作者:王胜红;邱斌;徐志红;李银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输血是将血液通过静脉输注给病人的一种方法,是现代医疗救治的重要措施,临床应用广泛。输注红细胞或含有红细胞的血液制品时,受血者免疫系统可对外源性红细胞抗原产生同种抗体,导致输血不良事件,严重者可引起死亡[1,2]。本文对红细胞同种免疫的发生原因和流行病学特点及其预防困境和研究方向等综述如下。
作者:徐朴(综述);李艳(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皮瓣成活面积的测量是皮瓣研究的重要内容,其测量方法有纸模法[1,2]、照片图像分析法[3,4]等。随着微循环测量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研究根据组织循环血流状况确定组织成活的测量方法[5],但用微循环灌注量来评估皮瓣成活情况以及这种判断结果是否与皮瓣的组织学成活状况相符合的研究目前未见报道。本文通过激光多普勒成像(LDI)技术和纸模法测量皮瓣成活面积的比较以及皮瓣组织病理学分析,评估用 LDI 微循环灌注方法判断皮瓣成活面积的准确性。
作者:王友彬;吴焕文;肖一丁;高春锦;刘雪华;赵岭;刘蕴琦;王晓军;马雪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因减轻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减少了护理人员的重复性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抢救成功率而深受护患双方的欢迎。但却有高达80%的患者因通过留置针输液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1],常见的有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液体渗漏、导管阻塞等,其中血栓形成是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机化后的血栓一旦脱落,可造成局部血管阻塞和出现组织梗死的危险[2]。为探讨静脉留置针致血栓形成及其机制,本研究采用新西兰兔进行实验,观察置管7天内耳缘静脉血栓形成率及血浆组织因子(TF )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的变化。
作者:莫选荣;李翠平;罗心静;潘显芳;周玲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窒息是新生儿常见的致病因素,它引起的缺氧、酸中毒等常导致处于低活性平衡状态的新生儿凝血功能遭到破坏,甚至引起新生儿多器官损害[1]。本文回顾性分析554例新生儿部分凝血指标检测数据,并行统计学比较,了解窒息和早产新生儿的凝血功能状态以及窒息程度与凝血功能变化的关系。
作者:汪洪;巴玲丽;姚淑文;汪君;王慧;杨玲;张兵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体外循环(CPB)期间脑血管微栓子(脱落的主动脉粥样斑块、气栓和组织碎屑)、脑氧代谢异常及炎性因子大量释放,可造成脑损伤,引起术后一系列神经、精神并发症[1]。认知功能障碍为 CPB 围术期主要并发症,其发生与脑损伤有关[2]。神经组织蛋白S100β血清水平和脑组织含水量两项指标能较客观反映脑损伤严重程度[3];脑组织“钙超载”也是脑损伤的机制之一[4]。舒芬太尼是一种新型μ阿片受体激动剂,主要作为CPB心脏手术麻醉药物;但近年有研究认为舒芬太尼对大脑缺血缺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5]。本研究通过大鼠CPB时给予舒芬太尼,检测大鼠脑组织含水量、总钙含量和血清 S100β水平变化,观察舒芬太尼对CPB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鲲;李曼;王力甚;董爱萍;王蓉;沈述威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乳腺非典型增生为女性多发病、常见病,占乳腺增生疾病首位[1],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有关统计结果[2]显示,乳腺活检病例中发现60%-70%为乳腺非典型增生,采用中药乳癖散结胶囊治疗乳腺非典型增生疗效已有报道[3,4],本文报道乳癖散结胶囊内服外敷,并联合维生素 E 口服治疗乳腺非典型增生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玉红;王永红;张永华;刘静云;张珊珊;丁洁;王海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下肢血管病变是2型糖尿病(T2DM)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足部溃疡和下肢截肢的重要原因。主要组织学变化为血管中层和内膜的增厚、钙化和斑块形成,导致肢端血循环障碍,严重者可致溃疡、肢端坏疽,形成糖尿病足。美国糖尿病患者中约15%-25%的患者在其一生中发生足部溃疡[1];在所有非创伤性截肢患者中,糖尿病患者占1/3,其中由于足部溃疡导致截肢的约占85%[2]。
作者:赵静静(综述);王伟灵(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国内外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与患者凝血-纤溶系统异常密切相关,但对脑梗死急性期凝血和纤溶指标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存在不同看法。本文检测分析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部分纤溶相关指标血浆水平变化,为临床提供参考。
作者:曹文操;崔天盆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本刊业已实行网络化投稿,流程说明如下。直接输入网址:http://WXHX.chinajournal.net.cn登录,进入本刊网站后,点击首页左侧“作者投稿系统”。未注册作者需先注册,即按要求准确填写信息(带*号为必填项),注册完毕后,再次进入“作者投稿系统”,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陆进入“作者工作中心”,选择“导航式投稿”或“一步式投稿”,并可通过窗口左边的“稿件管理”查看稿件状态。已注册作者可直接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陆进入“作者工作中心”进行投稿或查看已投稿件情况。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