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瑛;谢红
目的 建立稳定的高效表达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株(CHO),以便于大量生产纯化IGF-1蛋白.方法 采用脂质体将IGF-1的表达载体pSec-IGF-1导入CHO-K1细胞中.转染后用含潮霉素B(hygromycin B)的选择性培养液进行筛选,挑取耐药克隆,收集细胞培养上清,用Western blot法及ELISA法进行检测,并用免疫组化法对阳性克隆进行分析.结果 转染细胞在选择性培养液中生长出多个耐药克隆,Western blot检测示8个克隆表达上清出现与预计值相符的约7.7kDa的特异性条带;ELISA结果显示有2株表达量在2.0μg/ml以上;免疫组化检测,筛选到的阳性克隆细胞有IGF-1的表达.结论 建立了稳定的高效表达IGF-1的CHO细胞株.
作者:周海斌;郑祖根;董启榕;周晓中;谢宗刚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由于血管内皮损伤,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诱发血小板激活、聚集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为重要的发病机制,而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的起关键作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终共同通路发挥抗血小板作用,且作用彻底、完全,能明显降低ACS的心血管不良事件[1].对我院应用欣维宁治疗ACS146例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芸;沈吉梅;陈泳;严金川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牙髓钙化尤其是完全钙化的慢性根尖周炎的治疗是临床上较难解决的问题.目前根管治疗术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2001年1月~2004年12月我们治疗X线牙片上显示髓腔完全钙化的前牙合并慢性根尖周炎18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汤晓华;王先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在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中,关于启动因子是在外周血还是在肝内被激活有较多争论[1].研究认为,动脉血中有关物质含量更能反映肝内情况[2],白细胞介素10(IL-10)免疫抑制因子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理中的作用已得到肯定,本研究初步测定并比较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动静脉血中IL-10含量,以期获得更多的信息.
作者:谭晓风;刘健虎;王春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盐酸戊乙奎醚(PHC)对腹腔感染败血症小鼠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盲肠结扎并穿孔(CLP)复制败血症模型.55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假手术组,)、CLP组15只、PHC 0.6mg/kg组10只、PHC 0.45mg/kg组10只和PHC 0.3mg/kg组10只.模型制备成功后6h取肝脏进行光镜和电镜检查,并观察48h内小鼠的生存情况.结果 48h内CLP组、PHC 0.6mg/kg组、PHC 0.45mg/kg组和PHC 0.3mg/kg组小鼠生存率分别为6.7%、30.0%、70.0%和50.0%.光镜下CLP组肝细胞肿胀,肝血窦扩张.电镜下可见CLP组肝细胞凋亡,细胞器明显破坏.PHC 0.45mg/kg组肝组织病理改变较CLP组明显减轻.结论 0.45mg/kg PHC可以改善腹腔感染败血症小鼠肝脏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提高其生存率,减轻严重感染导致的机体损伤.
作者:詹佳;王焱林;贾宝辉;雷利荣;王成夭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图形视诱发电位(P-VEP)对弱视眼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弱视眼重度17只眼、中度17只眼、轻度13只眼.P-VEP图形刺激采用棋盘翻转形式,频率2Hz,空间频率采用0.19、0.38、1.55周/度,对比度为90%.另选正常44只眼作为对照,比较两组的峰时与振幅.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弱视眼在0.19、0.38、1.55三种空间频率P100峰时明显延迟,而振幅未见明显改变;但是重度弱视患者在高空间频率时振幅与正常相比有所降低.结论 应用P-VEP对弱视眼进行检测,可以判断弱视眼的视功能损害.
作者:曹春林;田农;潘丽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生存素(survivin)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和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 Vision法检测89例结直肠癌组织中生存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同时用CD34标记肿瘤组织内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生存素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9.6%.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生存素蛋白的阳性表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生存素蛋白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中的表达高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P<0.05).结直肠癌中生存素蛋白的表达与年龄、性别、部位、浸润深度、Dukes分期均无相关性(P>0.05).VEGF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部位、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直肠癌中生存素蛋白表达与VEGF蛋白和MVD呈正相关(P<0.05).结论 生存素可能直接或间接通过上调VEGF蛋白的表达促进肿瘤血管形成而参与了结直肠癌的进展.
作者:王焱;周晓军;刘彬彬;徐炜;倪瑾;夏有祥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手术应激后儿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及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方法 择期手术患儿16例,分别于术前24h,术后24、72h采集外周血3.5~5ml.用梯度离心法分离出中性粒细胞培养15h.加入7-AAD、DioC6(3)染色.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线粒体膜电位.结果 术后24h中性粒细胞凋亡率明显减少[术前(13.27±7.11)%,术后(7.55±4.70)%,P<0.05],术后72h仍处于减少状态[(5.47±2.67)%,P<0.05].同时荧光指数也下降(术前46.08±29.19,术后30.72±15.84,P<0.05).术后72h仍处于减少状态(29.63±22.39,P<0.05).结论 手术创伤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减少,同时荧光指数降低,表明有较少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延迟是术后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原因之一.
作者:陈风;汪健;张学兰;王兴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肝癌组织中的抑癌基因RASSF1A的表达情况和由于启动区异常甲基化导致其基因外失活的状况,并分析DNA异常甲基化与肝癌临床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RT-PCR和MS-PCR的方法,结合DNA测序和TaqⅠ酶切消化法,分析24例肝癌标本、4株肝癌细胞株中RASSF1A基因的表达情况,以及其基因启动区异常甲基化的情况.采用甲基化抑制剂5'-Aza-CdR处理肝癌细胞株,观察RASSF1A重新表达的情况.结果 66.7%的肝癌组织未表达RASSF1A;4株肝癌细胞株中仅1株检测到RASSF1A的表达.83.3%的肝癌组织及4株肝癌细胞株都发生了异常甲基化,而正常肝组织和正常肝细胞株(L02)中却未发现甲基化.甲基化与肝硬化、乙肝表面抗原、肿瘤分化程度及血管浸润和远处转移有相关性.原来RASSF1A表达失活的3株肝癌细胞株经甲基化抑制剂5'-Aza-CdR处理后,又重新恢复了表达.结论 基因转录启动区的异常甲基化是导致肝癌中RASSF1A表达失活的主要原因.检测RASSF1A启动区异常甲基化可作为一种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生物分子指标来用于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以及预后的判断.
作者:周晓俊;薛万江;秦磊;钱海鑫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重症脓毒症患者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DR抗原(HLA-DR)作为免疫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28例重症脓毒症患者,住院期间测定1、3、7、10、13d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同时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结果 12例存活,16例死亡.所有患者都表达为明显低的HLA-DR(<30%)水平和高的前炎因子和抗炎因子.在死亡的病例中,HLA-DR的表达在各时间段均显著下降,TNF-α在第13天、第17天,IL-6在第3天表达为较高的水平,而IL-10在第3、10、13天初测到.结论 单核细胞HLA-DR对重症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具有预见性,而前炎因子和抗炎因子对死亡患者的预见性不足.在重症脓毒症患者中测定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是一种早期的连续的可预见的方法.
作者:曹一飞;吴允孚;钱毓峻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和应用技术.方法 神经导航辅助下完成尸头模拟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手术16例,测量并分析解剖学数据.结果 小脑天幕面桥静脉对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无影响;Galen静脉系统可被安全解剖;幕下小脑上锁孔手术能充分暴露松果体区的Galen静脉系统、松果体、四叠体等;可经帆间池进入第三脑室;天幕切开能增加向上向前的手术范围.结论 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能充分暴露松果体区,为该区域手术的一种有效的微创入路.
作者:朱玉辐;兰青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女性,15岁,无性生活史.既往体健,偶有鼻出血经压迫止血后好转,未重视.2004-02-28初潮,月经量多如冲,伴血块,持续时间长.当地医院予止血治疗效果不明显,曾行清宫术未送病理检查,术后仍有阴道出血,3月12日予妇康片、乙(艹底)酚后血渐少,但仍淋漓不尽,4月30日停药后3天又有阴道大量出血伴头晕乏力.
作者:韩冰;沈宗姬;王兆钺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雷公藤红素在裸鼠胶质瘤动物模型治疗人脑胶质瘤的可行性.探讨雷公藤红素抑制SHG-44胶质瘤裸鼠移植瘤生长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BALB/c裸小鼠SHG-44胶质瘤移植瘤模型,将荷瘤裸鼠随机分为5组,采用腹腔内注射给药方法.雷公藤红素按4mg/kg、2mg/kg、1mg/kg三种浓度分组给药;阳性对照顺铂组按2mg/kg给药.定期观察肿瘤生长情况测量肿瘤体积,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并计算抑瘤率.全部SHG-44裸鼠移植瘤石蜡标本用SP法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移植瘤组织中的微血管计数(MVD)、以及bFGF、周期蛋白D1和PCNA的蛋白表达.结果 与溶媒对照组相比,雷公藤红素4mg/kg组、2mg/kg组均能抑制肿瘤生长(P<0.05),其体积抑瘤率分别为35%和26.9%.雷公藤红素高剂量组能下调移植瘤组织中bFGF的蛋白表达(P<0.05);MVD也随之降低(P<0.05),呈剂量依赖关系.PCNA、周期蛋白D1在雷公藤红素高、中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移植瘤中的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溶媒对照组(P<0.05),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 雷公藤红素能明显抑制SHG-44裸鼠移植瘤生长,并存在剂量依赖性.其机制可能是下调bFGF的蛋白表达,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下调周期蛋白D1、PCNA的蛋白表达,对肿瘤细胞周期进行调控.
作者:黄煜伦;周幽心;姜华;谢学顺;周岱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是导致患者治疗失败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肿瘤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形态学基础,它不仅向肿瘤提供营养,也向宿主输出大量肿瘤细胞导致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本文旨在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k-1),多药耐药基因(MDR1)蛋白在肺癌中的表达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肺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
作者:朱春荣;王庆才;康苏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结缔组织病(CTD)伴无菌性骨坏死(ON)与尿路感染的关系.方法 统计1998年1月~2004年12月住院的54例CTD伴ON病人(A组),同时随机抽样不伴有ON的100例CTD病人作为对照组(B组).尿路感染病人均在入院次日作会阴部清洁后,查尿常规及3h尿白细胞排泄率,统计CTD发生ON与尿路感染的关系.结果 A组伴尿路感染者43例(79.62%),无尿路感染者11例(20.37%),B组中,尿路感染者22例(22.0%),无尿路感染78例(78.0%),P<0.01.结论 尿路感染可能是CTD病人发生无菌性骨坏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潘解萍;朱建新;马英淳;谢雯;吴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应用基因微矩阵芯片筛选胰腺癌的相关基因.方法 按一步法提取胰腺正常组织及胰腺癌组织总RNA,以包含4096个DNA的基因微矩阵芯片对正常胰腺组织及胰腺癌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结果 胰腺癌与正常胰腺组织中表达差别有显著意义的基因共有949条,其中胰腺癌下调基因468条,上调基因381条,按其功能分类共有15类.结论 基因微矩阵芯片可有效筛选出胰腺癌的相关基因;胰腺癌的发生发展由多个类型的基因参与调控,而非单一因素所致.
作者:张弘;周国雄;黄介飞;徐岷;江枫;魏群 刊期: 2007年第01期
随着人口的逐步老龄化和人类寿命的延长,老年人的缺牙问题倍受关注.为了了解老年人的牙列缺损、牙列缺失及修复情况,我们对2 276例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玲;刘向辉;孙卫革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洛伐他汀对脂多糖(LPS)刺激后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的表达及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羟自由基(·OH),丙二醛(MDA),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LPS作用大鼠系膜细胞后,洛伐他汀在不同时间段对系膜细胞iNOS mRNA表达的影响及分别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OH、MDA、tSOD的含量.结果 系膜细胞在正常情况下iNOS mRNA无明显表达,LPS作用24h后能引起iNOS mRNA的显著表达,洛伐他汀可抑制LPS引起的系膜细胞iNOS mRNA的表达.LPS作用于大鼠系膜细胞后,可引起细胞培养上清液中·OH、MDA含量的增加及tSOD含量的减少;加入洛伐他汀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OH、MDA含量减少,tSOD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结论 洛伐他汀能抑制LPS引起的系膜细胞iNOS mRNA表达的增加及下调LPS引起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OH、MDA含量的增加.
作者:陈晓岚;强莹;范凤燕;黄新忠;达展云;朱欣航;范亚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狭窄的外科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786例肝胆管结石系列治疗资料.结果 术中胆道镜等综合治疗使手术残石率由79%(314/398)降低为24%(96/398),终残石率降低为2%(19/786).结论 手术前应利用各种影像学检查对结石与狭窄作出全面诊断;术中术后应充分发挥胆道镜的作用,发现并取除结石.
作者:倪启超;陈玉泉;马利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心脏手术后病人早期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无法吞咽和咳嗽,口腔及气道内大量分泌液需及时吸出.常规将吸引管插至遇阻力的深处进行吸痰的深层吸痰法,存在诸多不利因素.我们于2004年9月~2005年10月对100例心脏术后保留气管插管病人,采用浅层吸痰法清理气道,避免了不良情况发生,促进病人深呼吸和有效咳嗽,保证氧气的供给,维持血流动力学相对平稳,平稳度过术后危险期.
作者:陈玉红;梁钰;高晓洁;夏大珍;程敏;李纯;冯萍;陈柯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