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岚;余荣水;薛咏霞;洪小苏
目的 研究肝癌组织中的抑癌基因RASSF1A的表达情况和由于启动区异常甲基化导致其基因外失活的状况,并分析DNA异常甲基化与肝癌临床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RT-PCR和MS-PCR的方法,结合DNA测序和TaqⅠ酶切消化法,分析24例肝癌标本、4株肝癌细胞株中RASSF1A基因的表达情况,以及其基因启动区异常甲基化的情况.采用甲基化抑制剂5'-Aza-CdR处理肝癌细胞株,观察RASSF1A重新表达的情况.结果 66.7%的肝癌组织未表达RASSF1A;4株肝癌细胞株中仅1株检测到RASSF1A的表达.83.3%的肝癌组织及4株肝癌细胞株都发生了异常甲基化,而正常肝组织和正常肝细胞株(L02)中却未发现甲基化.甲基化与肝硬化、乙肝表面抗原、肿瘤分化程度及血管浸润和远处转移有相关性.原来RASSF1A表达失活的3株肝癌细胞株经甲基化抑制剂5'-Aza-CdR处理后,又重新恢复了表达.结论 基因转录启动区的异常甲基化是导致肝癌中RASSF1A表达失活的主要原因.检测RASSF1A启动区异常甲基化可作为一种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生物分子指标来用于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以及预后的判断.
作者:周晓俊;薛万江;秦磊;钱海鑫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由于血管内皮损伤,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诱发血小板激活、聚集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为重要的发病机制,而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的起关键作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终共同通路发挥抗血小板作用,且作用彻底、完全,能明显降低ACS的心血管不良事件[1].对我院应用欣维宁治疗ACS146例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芸;沈吉梅;陈泳;严金川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和应用技术.方法 神经导航辅助下完成尸头模拟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手术16例,测量并分析解剖学数据.结果 小脑天幕面桥静脉对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无影响;Galen静脉系统可被安全解剖;幕下小脑上锁孔手术能充分暴露松果体区的Galen静脉系统、松果体、四叠体等;可经帆间池进入第三脑室;天幕切开能增加向上向前的手术范围.结论 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能充分暴露松果体区,为该区域手术的一种有效的微创入路.
作者:朱玉辐;兰青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肥胖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常诱发、合并高血压的发生,伴有心脏结构的改变[1~3].本文旨在研究肥胖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以揭示其中的变化特点.
作者:高岚;余荣水;薛咏霞;洪小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应用基因微矩阵芯片筛选胰腺癌的相关基因.方法 按一步法提取胰腺正常组织及胰腺癌组织总RNA,以包含4096个DNA的基因微矩阵芯片对正常胰腺组织及胰腺癌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结果 胰腺癌与正常胰腺组织中表达差别有显著意义的基因共有949条,其中胰腺癌下调基因468条,上调基因381条,按其功能分类共有15类.结论 基因微矩阵芯片可有效筛选出胰腺癌的相关基因;胰腺癌的发生发展由多个类型的基因参与调控,而非单一因素所致.
作者:张弘;周国雄;黄介飞;徐岷;江枫;魏群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P-gp、GST-π、TOPO-Ⅱ、LRP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PV-6000法)检测P-gp、GST-π、TOPO-Ⅱ、LRP在58例大肠癌根治术标本中的表达.结果 58例大肠癌中P-gp、GST-π、TOPO-Ⅱ和LRP的阳性率分别为75.9%,70.7%,56.9%和65.5%.P-gp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与分化类型、Dukes分期、浸润深度无关.GST-π、TOPO-Ⅱ、LRP及四者联合表达与各项病理特征无关.结论 P-gp、GST-π、TOPO-Ⅱ、 LRP等联合作用是大肠癌多药耐药性的主要作用机制,检测患者P-gp、GST-π、TOPO-Ⅱ、LRP的表达对大肠癌的化疗药物和方案选择具有参考意义.
作者:乔唐;梁磊;柏斗胜;徐永建;肖芹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雷公藤红素在裸鼠胶质瘤动物模型治疗人脑胶质瘤的可行性.探讨雷公藤红素抑制SHG-44胶质瘤裸鼠移植瘤生长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BALB/c裸小鼠SHG-44胶质瘤移植瘤模型,将荷瘤裸鼠随机分为5组,采用腹腔内注射给药方法.雷公藤红素按4mg/kg、2mg/kg、1mg/kg三种浓度分组给药;阳性对照顺铂组按2mg/kg给药.定期观察肿瘤生长情况测量肿瘤体积,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并计算抑瘤率.全部SHG-44裸鼠移植瘤石蜡标本用SP法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移植瘤组织中的微血管计数(MVD)、以及bFGF、周期蛋白D1和PCNA的蛋白表达.结果 与溶媒对照组相比,雷公藤红素4mg/kg组、2mg/kg组均能抑制肿瘤生长(P<0.05),其体积抑瘤率分别为35%和26.9%.雷公藤红素高剂量组能下调移植瘤组织中bFGF的蛋白表达(P<0.05);MVD也随之降低(P<0.05),呈剂量依赖关系.PCNA、周期蛋白D1在雷公藤红素高、中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移植瘤中的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溶媒对照组(P<0.05),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 雷公藤红素能明显抑制SHG-44裸鼠移植瘤生长,并存在剂量依赖性.其机制可能是下调bFGF的蛋白表达,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下调周期蛋白D1、PCNA的蛋白表达,对肿瘤细胞周期进行调控.
作者:黄煜伦;周幽心;姜华;谢学顺;周岱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肝移植患者术前病情危重,肝移植手术复杂、创伤大、历时长、各种并发症复杂多变,且对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存有多种心理问题,并由此引起多种不良心理反应,导致患者出现种种行为偏差.这些都给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带来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如若实施及时、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形成良好的心理效应,则能有利地保证肝移植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效果.
作者:沈小志;陈湘玉;许萍;陈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我院2002年8月~2004年8月共收治乳糜尿患者9例,均采用后腹腔镜肾蒂淋巴管剥离结扎术进行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郭宏骞;于洪波;张古田;李笑弓;甘卫东;曾令奇;张士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染料木黄酮对Panc 1细胞株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染料木黄酮处理Panc 1细胞株0、1、3、6和12h.从各个样本中提取总RNA并制备成辅酶R标记的探针和人基因组U133A芯片杂交,提取和分析数据.对因染料木黄酮作用而表达水平大幅改变的基因,用实时PCR验证.结果 两次独立实验表明染料木黄酮显著改变了47个基因的表达水平:表达上调的有egr-1和IL-8;下调的有 EGF-R AKT2, CYP1B1, NELL2, SCD, DNA ligase Ⅲ, Rad,和18s及28s rRNA等.这些改变用实时PCR得到了验证,虽然变化的倍数在两种方法中不是完全一致.结论 染料木黄酮的抑癌机制包括了EGF-R信号通路,其中涉及的5个基因表达均下调(EGFR,egr-1,AKT2,CYP1B1和NELL2).染料木黄酮还可能通过抑制AKT2,CYP1B1和DNA连接酶Ⅲ来解除肿瘤细胞的自我保护而起作用.另外,染料木黄酮可能通过抑制SCD的表达来抑制癌肿形成.后,染料木黄酮抑制rRNA形成从而调节肿瘤生长.
作者:白剑峰;陆文熊;孙跃明;赵翰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与p53在脑星形细胞瘤中表达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IF-1α、p53在59例不同病理分级脑星形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59例脑星形细胞瘤组织中,HIF-1α、p53表达的阳性率均为47.5%.其中,HIF-1α与病理分级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肿瘤级别的升高,HIF-1α、p53蛋白的共表达率也有升高.结论 HIF-1α蛋白的表达与脑星形细胞瘤的病理分级相关;HIF-1α、p53蛋白的共表达可能与肿瘤细胞恶性演进有关.
作者:谢芳;邓敏;邓海贞;任苏勤;蒋栋毅;张学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心脏手术后病人早期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无法吞咽和咳嗽,口腔及气道内大量分泌液需及时吸出.常规将吸引管插至遇阻力的深处进行吸痰的深层吸痰法,存在诸多不利因素.我们于2004年9月~2005年10月对100例心脏术后保留气管插管病人,采用浅层吸痰法清理气道,避免了不良情况发生,促进病人深呼吸和有效咳嗽,保证氧气的供给,维持血流动力学相对平稳,平稳度过术后危险期.
作者:陈玉红;梁钰;高晓洁;夏大珍;程敏;李纯;冯萍;陈柯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结缔组织病(CTD)伴无菌性骨坏死(ON)与尿路感染的关系.方法 统计1998年1月~2004年12月住院的54例CTD伴ON病人(A组),同时随机抽样不伴有ON的100例CTD病人作为对照组(B组).尿路感染病人均在入院次日作会阴部清洁后,查尿常规及3h尿白细胞排泄率,统计CTD发生ON与尿路感染的关系.结果 A组伴尿路感染者43例(79.62%),无尿路感染者11例(20.37%),B组中,尿路感染者22例(22.0%),无尿路感染78例(78.0%),P<0.01.结论 尿路感染可能是CTD病人发生无菌性骨坏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潘解萍;朱建新;马英淳;谢雯;吴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累及小关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病程2~3年内若不加以积极治疗,终将导致关节、软骨损伤,直至功能丧失.人们研究发现,关节滑膜组织中致炎细胞因子(cytokine)的浸润在RA的发病机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中间白介素(interleukin,IL)家族成员之一白介素-17(IL-17)又是近来研究的重要细胞因子.目前,相关的研究热点集中于IL-17在RA信号转导中的机制以及在RA发病过程中与其他细胞因子的协同作用.
作者:姚琦;袁丁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牙髓钙化尤其是完全钙化的慢性根尖周炎的治疗是临床上较难解决的问题.目前根管治疗术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2001年1月~2004年12月我们治疗X线牙片上显示髓腔完全钙化的前牙合并慢性根尖周炎18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汤晓华;王先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半相合移植移植物中CD34+细胞数量对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 对26例半相合移植患者移植物中CD34+细胞、T、B淋巴细胞数量与临床造血重建时间、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存活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输入CD34+细胞是(3.66~9.29)×106/kg,其中细胞数量高组(>5.60×106/kg,A组)和低组(<5.60×106/kg,B组)患者移植物中T、B淋巴细胞数量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中性粒细胞造血重建时间均为11d,血小板重建时间均为18d;急性和慢性GVHD发生率A组分别为46.2%和38.5%,B组分别为46.2%和46.2%.患者总生存率A组为61.5%,B组为69.2%.结论 半相合干细胞移植输入(3.66~9.29)×106/kg的CD34+细胞是安全的,不增加GVHD的发生率,也不降低生存率.
作者:曹俊杰;吴德沛;吴小津;孙爱宁;常伟荣;朱子玲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血小板特异性抗体与网织血小板(RP)、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通过改良的单克隆抗体特异性捕获血小板抗原试验(MAIPA)测定ITP(86例)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30例)患者血浆中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GPⅡb-Ⅲa以及P-选择素自身抗体,同时以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相应的RP%及PAIgG.结果 ITP组MAIPA、RP%和PAIgG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2.79%、80.23%和70.93%;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分别为6.67%、23.33%和36.67%;两组间差异显著(P<0.01).三种方法检测ITP结果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MAIPA是ITP的特异性诊断指标,多种抗体应用可以提高其敏感度.MAIPA联合PAIgG及RP测定有益于ITP的正确诊断.
作者:韩悦;范磊;戴兰;白霞;王兆钺;吴德沛;阮长耿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腹腔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及其组织抑制剂(TIMP-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44例EM患者(Ⅰ期8例、Ⅱ期2例、Ⅲ期20例、Ⅳ期14例)和30例对照组患者腹腔液中MMP-1、TIMP-1水平.结果 EM患者腹腔液中MMP-1的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TIMP-1的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Ⅰ~Ⅱ期腹腔液TIMP-1水平高于Ⅲ~Ⅳ期(P<0.05);对照组腹腔液MMP-1水平与TIMP-1水平呈直线正相关关系;r-AFS分期与腹腔液TIMP-1水平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腹腔液中MMP-1和TIMP-1可能参与了EM的发生、发展.
作者:周小会;李兆艾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椎间盘组织和细胞的生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机械刺激是其中之一.细胞三维培养体系希望模拟体组织中细胞所处的生理环境.在椎间盘组织中细胞存在复杂应力环境,如牵张力、压应力、振动等.近年来,随着机械作用细胞培养模型的建立,应力对体外培养椎间盘细胞作用的研究得以实现.
作者:葛灵;张宁;任永信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是导致患者治疗失败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肿瘤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形态学基础,它不仅向肿瘤提供营养,也向宿主输出大量肿瘤细胞导致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本文旨在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k-1),多药耐药基因(MDR1)蛋白在肺癌中的表达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肺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
作者:朱春荣;王庆才;康苏娅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