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环氧化酶2与缺氧诱导因子1α在肺腺癌中的表达与相关性

丁建春;陈宇宁;孙梅

关键词:肺腺癌, 环氧化酶2, 缺氧诱导因子1α
摘要:目的 探讨肺腺癌中环氧化酶2(COX-2)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106例肺腺癌手术标本中COX-2和HIF-1α的表达,应用不同浓度的选择性COX-2抑制剂NS398对在正常和氯化钴模拟缺氧条件下培养的肺腺癌A549细胞进行处理,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各组HIF-1α的表达.结果 106例标本中COX-2强阳性表达率41.5%(44/106),弱阳性表达率20.8%(22/106),阴性表达率7.7%(40/106);HIF-1α强阳性表达率34.0%(36/106),弱阳性表达率4.0% (36/106),阴性表达率2.1%(34/106).COX-2和HIF-1α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常氧条件下HIF-1α表达相对值0.185±0.057,但缺氧条件下则升高至1.011±0.131,而NS-398则可以明显逆转其趋势(P<0.05).结论 COX-2与HIF-1α在肺腺癌中表达正相关,NS-398不仅能够抑制常氧条件下HIF-1α的表达,而且能够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低氧条件下HIF-1α表达上调.
江苏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P选择素在大鼠胰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P选择素(selectin)在大鼠胰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5只)和全胰十二指肠移植组(15对),于再灌注后1、3、6h取血测定血清淀粉酶水平,并切取胰腺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及P选择素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移植组胰腺组织损伤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加重,血淀粉酶升高,与中性粒细胞浸润直接相关;而假手术组胰腺组织损伤不明显,血淀粉酶不升高.移植组各时段P选择素均表达,且再灌注后1h即达高峰,假手术组P选择素不表达.结论 中性粒细胞的活化以及释放出各种蛋白酶和活性因子,是导致胰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直接原因.P选择素在大鼠胰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田青水;朱兴国;金同玉;李德春;陈彦;闫永鑫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儿童三角肌挛缩症

    目的 探讨儿童三角肌挛缩症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6例三角肌挛缩症患儿1~2岁时出现症状,进行性加重,肩外展畸形,内收受限.3例有三角肌肌注史.X线片2例肩关节脱位.6例均手术治疗,彻底松解挛缩组织.结果 随访1~2年,5例恢复良好,1例拟行二期手术解决肩关节脱位.结论 三角肌挛缩症为多因素所致,早确诊,早手术,术后恢复良好.

    作者:林刚;楼跃;范毓华;唐凯;黄禄基;潘新华;夏榕圻;张志群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南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分子类型分析

    目的 调查南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PA)氨基糖苷类药物修饰酶基因(AMEs)分子类型.方法 K-B药敏法测定2003~2005年临床分离的PA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的药敏表型,筛选出56株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至少对一种受试药物耐药)的菌株,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对6种AMEs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 PA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为51.8%(29/56),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为26.8%(15/56),对链霉素的耐药率为96.4%(54/56).6种AMEs检出率由高到低分别为:aac(3)-Ⅱ 48.2%、ant(2'')-Ⅰ 48.2%、aac(6')-Ⅱ 41.0%、ant(3'')-Ⅰ 17.8%、aac(6')- 12.5%、aac(3)-Ⅰ 0.0%.总AMEs检出率为68.0%.结论 南京地区PA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的耐药主要由AMEs引起.

    作者:文怡;顾兵;刘根焰;黄珮珺;赵旺胜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坐骨神经慢性挤压伤大鼠背根神经节GAT-1的表达

    目的 观察背根神经节(DRG)γ-氨基丁酸转运体-1(GAT-1)在大鼠坐骨神经慢性挤压伤(CCI)后的表达,探讨慢性神经痛的发生机制.方法 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Naive组)、假手术组(Sham组)和坐骨神经结扎组(CCI组,又分为结扎后3d组、7d组、14d组和28d组).分别在各自的时间点灌注取材L4~5背根神经节,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GAT-1表达.结果 CCI组(3、7和14d)背根神经节GAT-1的免疫阳性神经元数和染色深度均比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和P<0.01).结论 坐骨神经慢性挤压伤后背根神经节GAT-1表达增加,这可能与神经性疼痛的病理过程相关.

    作者:聂鑫;褚国强;周炯卫;许莹;朱珊珊;曾因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心脏移植围手术期的护理

    我院冠脉中心ICU自2003年2月组建以来,已为6例病人成功实施心脏移植手术.经围手术期观察与护理,均顺利渡过手术期,术后恢复良好,无护理并发症发生,出院后身体状况稳定,生活质量较前明显提升.

    作者:罗政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 mRNA和PTEN蛋白表达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 mRNA和PTEN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RT-PCR方法检测50例子宫内膜癌和15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PTEN基因外显子1-8和5-9片段mRNA的表达;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PTEN蛋白的表达.结果 (1)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 mRNA的表达缺失率在外显子1-8和5-9分别为48.00%和38.00%,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TEN mRNA全部呈阳性表达.两者在两组中表达缺失率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TEN mRNA的表达缺失率在不同组织学类型、FIGO分期和组织学分级有随肿瘤恶性程度的增高而增高的趋势.(2)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缺失率为60.00%,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0,P<0.01);PTEN蛋白表达缺失率在G3级组织和特殊类型癌中分别高于G1~G2级组织和内膜样腺癌(P<0.05).(3)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 mRNA表达缺失和PTEN蛋白表达缺失呈正相关(P<0.01).结论 PTEN mRNA和蛋白表达缺失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超;乔炳龙;姚勤;戴淑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1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的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1型糖尿病(T1DM)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T1DM患者(T1DM组)20例,健康对照组20例,提取外周血白细胞DNA,纯度检测合格后用地高辛标记的探针行Southern杂交,经图像分析系统扫描和软件分析后测得端粒长度.结果 T1DM组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 0.01).结论 T1DM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的缩短可能与自身免疫密切相关,提示端粒可能在T1DM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鲁燕;陆轶群;程绪杰;薛枫;李红霞;陈弹;成兴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甘露醇肠道准备致结肠破裂一例

    患者,女,66岁.因腹胀伴排便困难15d、加重1d入院,外院确诊为直肠癌,予以口服甘露醇250ml和1L 5%GS行术前肠道准备,服药1h后感腹胀,脐周阵发性绞痛,当地医院予胃肠减压,腹胀无明显缓解,遂转来我院.查体:T 38℃,P 96次/分,BP 106/70mmHg,一般情况差,腹膨隆,全腹肌紧张伴压痛和反跳痛;叩诊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亢进,闻气过水声;直肠指检距肛门5cm肠壁环状狭窄、僵硬,指尖不能通过.入院后予胃肠减压,肛门插管减压失败,患者腹胀、腹痛加剧,出现少尿,体温升至39℃,心率174次/分,血压降至70/30mmHg,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消失,心电图示阵发性室上速,血钾2.7mmol/L,予补液利尿补钾治疗后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内充满气体和大量混浊粪臭样液体,肠管高度扩张,降结肠下端见一破口,肝脏及后腹膜有广泛肿瘤转移灶,予冲洗腹腔,行左半结肠造瘘术后关腹.术后因多脏器衰竭死亡.

    作者:周树林;梁辉;斯岩;陈国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丙泊酚复合氯诺昔康和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术的麻醉

    目的 观察丙泊酚复合氯诺昔康、芬太尼应用于人工流产术(人流术)的效果.方法 60例行人流术的早孕妇女,随机分为观察组(静脉麻醉氯诺昔康8mg+丙泊酚1.5mg/kg+芬太尼0.75μg/kg),对照组(静脉麻醉丙泊酚1.5mg/kg+芬太尼1μg/kg).观察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意识消失及恢复时间、离院时间、丙泊酚用量、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用药后2min两组SpO2、MAP均低于用药前(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丙泊酚用量较少,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低(P<0.05),SpO2和MAP降低较轻.结论 氯诺昔康复合丙泊酚和芬太尼用于人流术可减少丙泊酚用量和对呼吸、循环功能抑制,减轻术后子宫收缩疼痛.

    作者:杭东元;钱艇;钱燕宁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及其生理功能

    目的 探讨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TEHV)及其生理功能.方法 以脱细胞猪主动脉瓣作支架;将扩增的HUVECs种植在瓣膜上,体外静态构建TEHV,观察内皮细胞的形态和生长状况.收集瓣膜培养液,检测瓣膜内皮细胞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前列环素(PGI2)、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的功能.结果 猪主动脉瓣膜中的细胞成分能完全去除,脱细胞瓣叶的生物力学特性同新鲜瓣叶相比无明显变化以HUVECs做种子细胞,成功构建TEHV;瓣膜表面的内皮细胞生长状态良好,长成连续的细胞层.细胞能够分泌t-PA、PAI-1、PGI2、NO、ET-1等.结论 以脱细胞猪主动脉瓣膜为支架,种植HUVECs成功构建TEHV,其表面HUVECs具有正常内皮细胞的生理功能.

    作者:王晓伟;叶福林;徐志云;黄盛东;韩林;张宝仁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流行性腮腺炎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一例

    患者,男,17岁,学生.主诉发热、腮肿8d,头痛、呕吐、胸闷4d入院.2004年11月24日起患者无明显诱因发热,热峰40℃,伴两侧腮腺肿痛,4d后出现头痛、呕吐、胸闷.11月28日入住当地市人民医院,查血WBC 22.8×109/L,N 0.95;血BUN 29mmol/L,Cr 347mmol/L,尿蛋白(+);血淀粉酶709U/L,尿淀粉酶3249U/L,空腹血糖19.94mmol/L;ALT 2500U/L,AST 314U/L,LDH 661U/L;CK 447U/L,CK-MB 55U/L.胸片:心影增大,心胸比0.667;脑脊液细胞数28×106/mm3,L 0.70.血流腮抗体阳性支持诊断.给予抗病毒抗感染及支持、补液、对症处理,体温下降,腮肿消退,余效果不佳,因家属要求,于12月1日晚转我院.入院时查体:T 36.2℃,R 20次/分,P 97次/分,BP 90/70mmHg,SpO2 97%.神志清,精神萎,皮肤、球结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颈软,两侧腮腺、颌下腺无明显肿大.心脏浊音界扩大,心率97次/分,律齐,心音有力,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两肺呼吸音粗,未闻明显干湿罗音.腹平软,左上腹轻压痛,肝脾肋下未及.双肾区叩痛.两下肢无可凹性浮肿.克、布氏征可疑阳性.入院后查:血WBC 20.3×109/L,N 91.6%,胸部CT示两肺纹理增多,右中肺可见小片状模糊影,边缘欠清,提示肺部感染.血生化仍示肝肾功能严重损害.凝血酶原时间(PT)20.7s,凝血酶原活动度(ACT)48.9%,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33.3s,纤维蛋白质(Fbg)6.884g/L,CD4+ 324/mm3,心脏超声示全心增大,心功能不全;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中度三尖瓣关闭不全,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轻度肺动脉瓣关闭不全,少量心包积液.

    作者:魏洪霞;姚文虎;池云;成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局部免疫调节治疗

    目的 评价局部免疫调节治疗对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CLT)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81例CLT患者,采用甲状腺内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的方法,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自觉症状、甲状腺大小(B超测量)、甲状腺功能(TSH、FT3、FT4)和甲状腺过氧化酶抗体(TPoAb)等指标的变化.以患者的甲状腺功能正常或较前好转作为判定指标.结果 (1)总有效率为66%;(2)患者甲状腺左右叶分别从治疗前的(7.55±0.57)cm3和(6.57±0.49)cm3下降至治疗后的(6.84±0.45)cm3和(5.80±0.46)cm3(P<0.05);(3)TPoAb从(338.2±43.2)mIU/L下降至(266.9±42.2)mIU/L(P<0.01);(4)TSH、FT3、FT4治疗前分别为(19.56±2.90)μIU/L、(4.43±0.23)pmol/L、(14.40±1.32)pmol/L,治疗后分别为(7.44±1.62)μIU/L、(4.52±0.19)pmol/L、(14.82±0.75)pmol/L,TSH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FT3、FT4有上升的趋势,但是无统计学意义;(5)治疗前后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好转.结论 局部免疫调节治疗CLT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安全价廉.

    作者:刘晓云;刘超;覃又文;武晓泓;蒋琳;孙敏;魏玲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治疗方法.方法 肝门部胆管癌切除者行高位胆肠Roux-en-Y吻合术,未切除者行胆汁内或外引流术,或行PTCD.结果 共有39例予以切除.其中,27例切除后生存在18个月以上;39例术后血清胆红素均降至正常水平.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手术治疗是主要手段.肝门部胆管癌应争取手术切除,合理的联合肝叶切除能提高根治性切除率,改善预后.

    作者:吴向阳;时开网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熊果酸的抗肿瘤作用

    目的 研究熊果酸的抗肿瘤活性.方法 体外用MTT比色法测定熊果酸对肿瘤细胞HepG2和S180的增殖抑制作用,再用DNA凝胶电泳法测定熊果酸对HepG2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体内采用小鼠实体瘤模型,观察熊果酸对HepG2和S180实体瘤的抑制作用.结果 熊果酸对HepG2和S180的增殖有良好的抑制作用,48h内对细胞半数生长的抑制剂量(IC50)分别为12.5μg/ml和13.9μg/ml.同时熊果酸能够诱导HepG2发生凋亡.20.0μg/ml熊果酸对HepG2和S180实体瘤抑制率分别达到52.98%和44.41%.结论 熊果酸通过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对肿瘤细胞株HepG2和S180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

    作者:刘训华;吕高飞;张太平;张鹤云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不同压力的持续气道正压对单肺通气时肺内分流及氧合的影响

    目的 观察单肺通气期间非通气侧肺实施不同大小的持续气道正压(CPAP)对肺内分流及氧合的影响.方法 60例ASAⅠ-Ⅱ级择期开胸行肺叶切除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A组,对照组;B组,单肺通气时,非通气侧肺给予5cmH2O的CPAP;C组,单肺通气时,非通气侧肺给予8cmH2O的CPAP.分别于单肺通气前,单肺通气30min,单肺通气结束,恢复双肺通气30min,测动脉血测血气分析,根据公式计算肺内分流率.结果单肺通气30min及单肺通气结束时,B、C两组PaO2较A组高,Qs/Qt较A组降低(P<0.05).B、C两组间各时点参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C组病人术中肺膨胀明显,对手术操作有一定影响.结论单肺通气期间非通气侧肺实施5cmH2O及8cmH2O CPAP可明显提高氧分压,减少肺内分流,5cmH2O的CPAP更有利于手术操作,临床实用价值更高.

    作者:王云姣;程智刚;王锷;谢咏秋;郭曲练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缺氧诱导因子1α对判断直肠癌预后的价值

    目的 观察直肠癌病例手术后标本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水平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以及在判断直肠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30例直肠癌手术后标本HIF-1α和VEGF的表达,同时了解术后病理特征和随访治疗结果.结果 HIF-1α表达弱阳性和强阳性者分别为11例和19例,VEGF表达弱阳性和强阳性者分别为16例和14例,两者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HIF-1α的表达水平与Dukes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情况之间也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和P<0.01),而与肿瘤病理分化程度之间则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3年生存率为51.0%,其中HIF-1α表达为弱阳性和强阳性者分别为90.9%和34.4%,两者间有显著差异(P<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HIF-1α的表达水平是影响直肠癌生存率的重要预后因素(P<0.05).结论 HIF-1α的表达水平是影响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陆雪官;陈杰;邢春根;邓翀;张力元;冯一中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妊娠期肝病肝穿刺的病理学分析

    目的 探讨肝穿刺在妇女妊娠期肝病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158例妊娠期肝病的孕妇分别在妊娠早、中、晚、产褥期行肝穿刺检查,观察各种肝病病理检查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结果 妊娠期肝穿刺对于妊娠期黄疸具有较高的鉴别作用,对于妊娠合并急性脂肪肝(AFLP)具有确诊作用,而对于慢性肝炎、妊娠高血压综合症、HBsAg携带等疾病的鉴别诊断作用还有待于商榷.结论 肝穿刺对于妊娠期黄疸具有鉴别作用,对AFLP具有确诊作用.

    作者:马洁;华云晖;毛军;陈建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丙泊酚对内毒素血症兔肠道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丙泊酚对内毒素血症兔肠道的保护作用.方法 连续兔静脉内注射内毒素复制内毒素血症模型.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A组为空白对照;B、C、D、E组均给予内毒素(600μg/kg)建模.C、D、E组均于内毒素注入后30min后分别静注丙泊酚5、10和15mg·kg-1·h-1.4h后分别测定血浆二胺氧化酶(DAO)的活性、小肠组织的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取小肠组织观察大体标本形态和光镜下的组织病理形态.结果与B组相比,C、D、E组的血浆DAO活性、小肠组织MPO活性、小肠组织MD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小肠组织SOD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增高(P<0.05).光镜下可见A组小肠组织学正常,B组小肠粘膜损伤严重,C、D、E组与B组相比肠粘膜损伤明显减轻.结论 丙泊酚对内毒素血症兔肠道具有保护作用,但并非丙泊酚剂量越大效果越好.

    作者:梅勇;阙军;徐鑫荣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强直性骶髂关节炎的临床影像学表现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临床影像学表现,评估X线平片、CT、MRI的诊断意义.方法 91例AS均做X线平片检查,52例作CT检查,36例MRI检查.结果 X线平片检查对Ⅲ级Ⅳ级病例诊断比较可靠,对Ⅱ级病例诊断准确性可达50%;CT检查对Ⅰ级以上病例均可作出诊断,但对Ⅰ级病例的诊断准确率不如MRI,MRI对0级病例可有重要发现.结论 影像学检查对AS的诊断具有决定意义,MRI检查能够三维成像,在评价侵犯脊柱的病变中能够清楚显示椎体、关节软骨、关节腔与骨髓的关系,是目前检查脊椎病变的佳影像学手段,也是诊断髋关节早期病变的常用方法.

    作者:唐品恺;苏凯;王琴珠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治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测定53例ITP患儿及15例非ITP的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A、G、M)的水平,并分别进行ITP与非ITP的进行配对比较,ITP的PAIg与血小板计数行相关分析,ITP急性期与恢复期进行比较.结果 ITP患儿的PAIgG, PAIgM和PAIgA分别为(77.00±20.99)%、(62.02±24.91)%和(48.98±25.36)%,明显高于非ITP的(28.47±32.52)%、(5.13±9.19)%和(10.27±17.09)%(P<0.01).PAIgG、PAIgM和PAIg与血小板计数呈高度负相关,r值分别为-0.86、-0.79和-0.60,急性期PAIg高于恢复期(P<0.01).结论 血小板相关抗体可作为诊断ITP的重要参数,可与非ITP的患者进行鉴别,其数值(尤其PAIgG)与血小板计数呈高度负相关,并与预后密切相关.流式细胞术可快速、有效、准确地测定PAIg.

    作者:方拥军;张兰芳;陆勤;杨引;芮耀耀;陆谨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江苏医药杂志

江苏医药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