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童三角肌挛缩症

林刚;楼跃;范毓华;唐凯;黄禄基;潘新华;夏榕圻;张志群

关键词:三角肌, 挛缩, 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三角肌挛缩症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6例三角肌挛缩症患儿1~2岁时出现症状,进行性加重,肩外展畸形,内收受限.3例有三角肌肌注史.X线片2例肩关节脱位.6例均手术治疗,彻底松解挛缩组织.结果 随访1~2年,5例恢复良好,1例拟行二期手术解决肩关节脱位.结论 三角肌挛缩症为多因素所致,早确诊,早手术,术后恢复良好.
江苏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甘露醇肠道准备致结肠破裂一例

    患者,女,66岁.因腹胀伴排便困难15d、加重1d入院,外院确诊为直肠癌,予以口服甘露醇250ml和1L 5%GS行术前肠道准备,服药1h后感腹胀,脐周阵发性绞痛,当地医院予胃肠减压,腹胀无明显缓解,遂转来我院.查体:T 38℃,P 96次/分,BP 106/70mmHg,一般情况差,腹膨隆,全腹肌紧张伴压痛和反跳痛;叩诊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亢进,闻气过水声;直肠指检距肛门5cm肠壁环状狭窄、僵硬,指尖不能通过.入院后予胃肠减压,肛门插管减压失败,患者腹胀、腹痛加剧,出现少尿,体温升至39℃,心率174次/分,血压降至70/30mmHg,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消失,心电图示阵发性室上速,血钾2.7mmol/L,予补液利尿补钾治疗后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内充满气体和大量混浊粪臭样液体,肠管高度扩张,降结肠下端见一破口,肝脏及后腹膜有广泛肿瘤转移灶,予冲洗腹腔,行左半结肠造瘘术后关腹.术后因多脏器衰竭死亡.

    作者:周树林;梁辉;斯岩;陈国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内镜超声引导下胰腺细针穿刺术后并发急性胰腺炎一例

    患者,女,48岁.因反复左上腹胀痛3年,加重10d收入院.查体:T 36.5℃,巩膜无黄染,腹平软,左上腹轻压痛,肝肾区无叩痛.血常规、肝肾功能、CA-19-9、CA-50、CA-125、CEA正常;血淀粉酶146U/L,尿淀粉酶正常.腹部立卧位片正常.B超:胰腺体积偏大,上腹部CT:胰头颈部局限性突出,胰管增宽.入院初步诊断:(1)慢性胰腺炎?(2)胰腺癌?

    作者:占强;郭继中;王含芬;王辉;朱德坤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P选择素在大鼠胰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P选择素(selectin)在大鼠胰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5只)和全胰十二指肠移植组(15对),于再灌注后1、3、6h取血测定血清淀粉酶水平,并切取胰腺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及P选择素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移植组胰腺组织损伤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加重,血淀粉酶升高,与中性粒细胞浸润直接相关;而假手术组胰腺组织损伤不明显,血淀粉酶不升高.移植组各时段P选择素均表达,且再灌注后1h即达高峰,假手术组P选择素不表达.结论 中性粒细胞的活化以及释放出各种蛋白酶和活性因子,是导致胰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直接原因.P选择素在大鼠胰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田青水;朱兴国;金同玉;李德春;陈彦;闫永鑫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介入诊断及相关技术在急性消化道出血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急性消化道出血介入诊断及相关技术在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急性消化道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病例中,阳性26例,可疑阳性2例,阴性2例.手术25例,12例术前行导管留置标记定位,术中均准确切除病灶.2例行介入治疗.术后随访1~28个月,无并发症及复发.结论 介入是急性消化道出血的有效诊断方法.导管导丝为外科手术提供帮助.

    作者:狄淑群;吴醒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重型颅脑损伤后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

    我科2002年8月~2004年11月收治重型颅脑损伤(GCS3~8分)375例,其中并发下消化道出血12例,现对其发病因素及防治特点作一回顾性分析.

    作者:蒋震伟;张建平;许文辉;蒋建刚;许新德;惠国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活体肝移植的临床研究

    目的 总结活体肝移植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临床分析75例活体肝移植的临床经验,对活体肝移植的外科技术改进、建立供体安全保障体系和受体预后等问题进行探讨.结果 适应证为良性终末期肝病72例,恶性肿瘤3例.75例供体术后顺利康复,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65例(65/75)受体健在,手术死亡5例(5/75),5例死于远期并发症(5/75).供体右半肝(不包括肝中静脉)21例,扩大右半肝(包括肝中静脉)2例,扩大左半肝(包括肝中静脉)48例,左半肝或左外叶(不包括肝中静脉)4例.术后主要并发症以血管并发症、胆道并发症、细菌及病毒感染和肺部并发症为主.结论 活体肝移植具有供肝来源广泛的优点,适合我国国情,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改进活体肝移植技术,建立供体安全保障体系是改善受体预后的关键.

    作者:王学浩;张峰;李相成;李国强;成峰;孔连宝;孙倍成;葛文刚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Zweymuller螺旋臼在高龄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Zweymuller螺旋臼应用于高龄病例全髋关节置换术(THR)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例年龄在75岁以上的高龄髋部疾患病例施行THR,其中骨性关节炎4例,股骨颈骨折14例(Garden Ⅳ),髋关节骨性强直和THR术后假体松动各1例.所有病例髋臼侧采用Plus公司双锥面螺旋臼;股骨侧2例采用骨水泥柄,其余病例采用Zweymuller柄.术后随访42~66个月.术前Harris评分18~62分.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髋关节疼痛消失,行走能力增强,临床和X线显示假体位置满意,无松动迹象,Harris评分75~95分.结论 双锥面螺旋臼作为生物型假体应用于高龄THR术病例,短期随访效果满意.

    作者:翁文杰;张华山;袁涛;陈东阳;蒋青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坐骨神经慢性挤压伤大鼠背根神经节GAT-1的表达

    目的 观察背根神经节(DRG)γ-氨基丁酸转运体-1(GAT-1)在大鼠坐骨神经慢性挤压伤(CCI)后的表达,探讨慢性神经痛的发生机制.方法 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Naive组)、假手术组(Sham组)和坐骨神经结扎组(CCI组,又分为结扎后3d组、7d组、14d组和28d组).分别在各自的时间点灌注取材L4~5背根神经节,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GAT-1表达.结果 CCI组(3、7和14d)背根神经节GAT-1的免疫阳性神经元数和染色深度均比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和P<0.01).结论 坐骨神经慢性挤压伤后背根神经节GAT-1表达增加,这可能与神经性疼痛的病理过程相关.

    作者:聂鑫;褚国强;周炯卫;许莹;朱珊珊;曾因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临床应用进展

    肿瘤血管生成在肿瘤生长和转移上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抗血管生成疗法代表目前肿瘤治疗的一种新的策略和方向,目前大量的临床研究亦证实了抗血管生成疗法临床有效性.本文就目前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李敏;钱晓萍;刘宝瑞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儿童三角肌挛缩症

    目的 探讨儿童三角肌挛缩症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6例三角肌挛缩症患儿1~2岁时出现症状,进行性加重,肩外展畸形,内收受限.3例有三角肌肌注史.X线片2例肩关节脱位.6例均手术治疗,彻底松解挛缩组织.结果 随访1~2年,5例恢复良好,1例拟行二期手术解决肩关节脱位.结论 三角肌挛缩症为多因素所致,早确诊,早手术,术后恢复良好.

    作者:林刚;楼跃;范毓华;唐凯;黄禄基;潘新华;夏榕圻;张志群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盐酸戊乙奎醚与阿托品对肺叶切除术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 比较术前、术毕应用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和阿托品对肺叶切除术患者心肺功能影响.方法 40例病人按不同术前药随机分为长托宁(P)组和阿托品(A)组.记录拔管期相应观测时点心肺功能指标.结果 A组在拔管时各时点心率显著增快(P<0.05),也较P组显著增快(P<0.01).术后24h两组用力呼气量(FVC)和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术后48h两组肺功能较术后24h均有所恢复,但P组恢复更好(P<0.05).结论 与阿托品相比,长托宁作为术前药和术后抗胆碱药应用有利于维持心率平稳,术后肺功能恢复快.

    作者:汤和青;孙德海;侯俊;陈春;方为;赵世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缺氧诱导因子1α对判断直肠癌预后的价值

    目的 观察直肠癌病例手术后标本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水平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以及在判断直肠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30例直肠癌手术后标本HIF-1α和VEGF的表达,同时了解术后病理特征和随访治疗结果.结果 HIF-1α表达弱阳性和强阳性者分别为11例和19例,VEGF表达弱阳性和强阳性者分别为16例和14例,两者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HIF-1α的表达水平与Dukes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情况之间也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和P<0.01),而与肿瘤病理分化程度之间则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3年生存率为51.0%,其中HIF-1α表达为弱阳性和强阳性者分别为90.9%和34.4%,两者间有显著差异(P<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HIF-1α的表达水平是影响直肠癌生存率的重要预后因素(P<0.05).结论 HIF-1α的表达水平是影响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陆雪官;陈杰;邢春根;邓翀;张力元;冯一中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低分子肝素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40岁以上全髋关节置换病人43例,3个月内无血栓栓塞性疾病史,无凝血功能障碍,术前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法筛查,双下肢无DVT.随机分成两组:预防组21例,应用LMWH预防DVT;对照组22例,不采用任何预防措施.术后第7天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价下肢深静脉通畅情况.结果 对照组中9例发生DVT,占40.9%;预防组中3例发生DVT,占14.3%(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的出血并发症.结论 LMWH能安全、有效地预防全髋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杨路德;刘璠;侍德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骨癌痛小鼠CT影像学及痛行为学特征

    目的 观察骨癌痛小鼠CT影像学及痛行为学的改变.方法 将2×105个NCTC2472小鼠纤维肉瘤细胞注射到C3H/HeJ小鼠右侧股骨远端骨髓腔内制作骨癌痛动物模型.分别于注射前、注射后3、5、7、14、21、28d观察小鼠自发性疼痛反应,通过行走评分评价行走诱发患肢痛,热辐射刺激法测量热缩腿反射潜伏期.CT检查观察股骨破坏情况.取股骨行组织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肿瘤组织和骨结构破坏情况.结果 模型组小鼠在注射肿瘤细胞后第14天出现自发性疼痛、热痛敏现象和行走诱发患肢痛,一直持续至28d.CT检查显示有明显的骨破坏,出现病理性骨折.组织学研究显示骨髓腔内肿瘤生长,向外侵蚀破坏骨皮质.结论 从疼痛行为学、CT检查以及组织学等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小鼠注射纤维肉瘤细胞后可表现出癌痛的特点.

    作者:夏小萍;曾因明;马正良;王俊科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环氧化酶2与缺氧诱导因子1α在肺腺癌中的表达与相关性

    目的 探讨肺腺癌中环氧化酶2(COX-2)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106例肺腺癌手术标本中COX-2和HIF-1α的表达,应用不同浓度的选择性COX-2抑制剂NS398对在正常和氯化钴模拟缺氧条件下培养的肺腺癌A549细胞进行处理,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各组HIF-1α的表达.结果 106例标本中COX-2强阳性表达率41.5%(44/106),弱阳性表达率20.8%(22/106),阴性表达率7.7%(40/106);HIF-1α强阳性表达率34.0%(36/106),弱阳性表达率4.0% (36/106),阴性表达率2.1%(34/106).COX-2和HIF-1α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常氧条件下HIF-1α表达相对值0.185±0.057,但缺氧条件下则升高至1.011±0.131,而NS-398则可以明显逆转其趋势(P<0.05).结论 COX-2与HIF-1α在肺腺癌中表达正相关,NS-398不仅能够抑制常氧条件下HIF-1α的表达,而且能够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低氧条件下HIF-1α表达上调.

    作者:丁建春;陈宇宁;孙梅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脑膜瘤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脑膜瘤及其周围组织的显示能力,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资料完整的脑膜瘤病人33例,均行CT平扫和双期注药、一次延迟CT血管造影检查.图像送至SUN工作站后处理,观察瘤体影像特点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果 16例为前、中颅凹单发脑膜瘤,9例为额颞叶、8例为顶叶脑膜瘤.重建图像显示瘤体充分强化,颅骨、血管、肿瘤三者立体关系显示清楚.主要征象包括:血管被肿瘤包绕,颅骨受侵犯,肿瘤周围组织移位等.结论 双期注药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充分显示脑膜瘤的影像特征,重建后可清楚显示肿瘤、血管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有助于脑膜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订,评估手术风险.

    作者:胡春峰;徐凯;李江山;李绍东;汪秀玲;荣玉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及其生理功能

    目的 探讨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TEHV)及其生理功能.方法 以脱细胞猪主动脉瓣作支架;将扩增的HUVECs种植在瓣膜上,体外静态构建TEHV,观察内皮细胞的形态和生长状况.收集瓣膜培养液,检测瓣膜内皮细胞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前列环素(PGI2)、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的功能.结果 猪主动脉瓣膜中的细胞成分能完全去除,脱细胞瓣叶的生物力学特性同新鲜瓣叶相比无明显变化以HUVECs做种子细胞,成功构建TEHV;瓣膜表面的内皮细胞生长状态良好,长成连续的细胞层.细胞能够分泌t-PA、PAI-1、PGI2、NO、ET-1等.结论 以脱细胞猪主动脉瓣膜为支架,种植HUVECs成功构建TEHV,其表面HUVECs具有正常内皮细胞的生理功能.

    作者:王晓伟;叶福林;徐志云;黄盛东;韩林;张宝仁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内皮素1含量变化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患者脑脊液中内皮素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 采集35例SAH患者脑脊液标本,采集时间为入院后第1~3、7~9、13~15天,采用放免法检测脑脊液中内皮素1(ET-1)浓度.用TCD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CA).结果 出血后第3天脑脊液中ET-1浓度即有明显升高,在出血后第7天达到高峰,而后逐渐下降.血管痉挛患者ET-1浓度明显高于未痉挛者.结论 SAH患者脑脊液中ET-1浓度的升高参与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其含量与病情演变、脑血管痉挛(CVS)程度有关,并可判断预后.

    作者:谢思明;陆士奇;赵益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帕米磷酸钠对大鼠成骨细胞RANKL/OPG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帕米膦酸钠对新生大鼠成骨细胞核因子κβ受体活化受体配体(RANKL) /护骨素(OPG)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新生大鼠成骨细胞,分别观察不同浓度帕米膦酸钠或用帕米膦酸钠处理不同时间对成骨细胞RANKL/OPG mRNA表达的影响.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RANKL/OPG mRNA表达.结果 帕米膦酸钠呈浓度依赖性降低RANKL mRNA的表达,干预24h,10-5 M抑制作用大,约为对照组表达量的40%(P<0.01).同时帕米膦酸钠呈浓度依赖性增加OPG mRNA表达,10-6M时增加明显,约为对照组表达量的2.2倍(P<0.01),而在10-5M时又明显降低.10-6M帕米膦酸钠呈时间依赖性抑制RANKLmRNA和促进OPGmRNA表达,分别于24h抑制RANKLmRNA表达、48h促进OPGmRNA表达且达大效应(P<0.01).结论 帕米膦酸钠可能通过调节成骨细胞RANKL/OPG的基因表达,而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

    作者:吴小涛;王海军;韦继南;蒋赞利;宋萍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不同压力的持续气道正压对单肺通气时肺内分流及氧合的影响

    目的 观察单肺通气期间非通气侧肺实施不同大小的持续气道正压(CPAP)对肺内分流及氧合的影响.方法 60例ASAⅠ-Ⅱ级择期开胸行肺叶切除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A组,对照组;B组,单肺通气时,非通气侧肺给予5cmH2O的CPAP;C组,单肺通气时,非通气侧肺给予8cmH2O的CPAP.分别于单肺通气前,单肺通气30min,单肺通气结束,恢复双肺通气30min,测动脉血测血气分析,根据公式计算肺内分流率.结果单肺通气30min及单肺通气结束时,B、C两组PaO2较A组高,Qs/Qt较A组降低(P<0.05).B、C两组间各时点参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C组病人术中肺膨胀明显,对手术操作有一定影响.结论单肺通气期间非通气侧肺实施5cmH2O及8cmH2O CPAP可明显提高氧分压,减少肺内分流,5cmH2O的CPAP更有利于手术操作,临床实用价值更高.

    作者:王云姣;程智刚;王锷;谢咏秋;郭曲练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江苏医药杂志

江苏医药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