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涛;胡筱梅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是近年来发病高的恶性肿瘤,而且其发病率上升速度亦高居各种肿瘤之首.肺癌的治疗效果与其临床分期密切相关,目前我国肺癌早期诊断率仅为15%,但这些患者的5年存活率可达60%~90%,因此肺癌的早期诊断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1].
作者:姚群峰;宁勇;张利平;周宜开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缺血性心脏病又称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这种疾病会引起心肌细胞一系列代谢、功能、形态学等方面的变化[1],设法解除或减轻缺血性损伤成为此类心脏病防治研究的重点.
作者:蒋海平;吴艳涛;陈景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冠心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脏病,也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心血管病之一,目前在我国的发病率、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治疗费用是预防费用的数十倍到数百倍,极大地增加了个人和社会的经济负担.因此,研制防治冠心病的药物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1].实验研究已证实,纯中药制剂芪丹通脉片能改善心肌缺血,防治冠心病[2].为进一步研究芪丹通脉片的药理机制,本实验观察其对大鼠体外血栓形成、凝血时间和血液粘度的影响.
作者:龙铟;王宗仁;马静;行利;李晶华;林成仁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临床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危害之一,以持续肺动脉压力升高为基本特征.肺动脉高压的形成机制未完全明了,但是肺血管收缩或/和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引起的一系列肺血管重构变化,是启动和维持肺动脉高压的重要机制,肺血管重构已成为肺动脉高压的基本病理特征[1].
作者:豆虎;李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肺炎支原体(Mp)是一种常见病原体,通过呼吸道传播,健康人吸入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口鼻分泌物而受感染,故可引起散发呼吸道感染或小流行.支原体肺炎以儿童及青少年居多,Mp通常存在于纤毛上皮之间,不侵入肺实质,通过细胞膜上神经氨酸受体位点,吸附于宿主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抑制纤毛活动与破坏上皮细胞而引起肺炎和支气管炎等,肺外病变比较少见.近年国内报道Mp感染儿童较多,成年人较少,无明显季节性,长期以来,Mp感染并不受临床医师所重视,导致漏诊和误诊及抗生素的滥用,增大了病患者的负担.随着检验医学技术的发展,Mp的检测由冷凝集试验测定支原体非特异性冷凝集素进展到金标法测Mp特异性抗体和PCR法测Mp的病原体,但由于PCR方法成本高,设备昂贵,基层医院一般选择冷凝集试验和金标法来检测Mp.
作者:涂斌;袁秀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乙肝病毒DNA(HBVDNA)荧光定量测定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然而,有关临床因素,诸如高血脂、溶血、高胆红素标本对该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尚未见系统研究.
作者:郭华国;姚正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并发血管性疾病是DM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其中内皮细胞损伤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对89例DM患者进行了血浆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oluble Endothelial Protein C Receptor,sEPCR),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和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oluble Thrombomdulin, sTM)的测定,同时以24h尿白蛋白排泄(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UAE)水平作为血管病变的观察指标来研究UAE及病程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
作者:俞斌;叶旭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为了解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现状及耐药性,作者对2002年元月~2004年12月我院住院部及门诊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培养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高良俊;余琼;毛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近年来研究代谢类疾病的发病机理发现,代谢类疾病的发生是一个慢性炎症过程,2型糖尿病的发生同样如此[1].
作者:张爱武;倪丹;董照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有皮肤微循环观察的临床应用的报导,这对多部位微循环观察的开拓有重要意义和贡献[1].有作者称,皮肤固定区域微循环状态与脏腑有相应的关系[2].基于此,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3],对皮肤微循环的形态变异与某些疾病的关系,再次加深认识,以提供临床医技参考.
作者:曾昭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医院危、急重病人集中的地方,同时也非常容易发生院内继发感染.由于大多数患者在转入ICU之前已经大量使用抗生素,因此ICU的细菌耐药性分析更为重要.鉴于许多细菌耐药性分析资料都没有对ICU标本单独分析,现对我院2004年ICU标本进行统计分析如下.
作者:彭涛;胡筱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微循环是直接参与细胞、组织物质交换的体液循环,其中包括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在血液循环系统内,细动脉、毛细血管和细静脉统称微血管;淋巴液在毛细淋巴管内流动;晚近研究很关注遍布全身的组织通道引导的组织液的流动.不同脏器的微循环不同程度地参与所在脏器特殊功能的完成.目前认为全身微血管内皮细胞是身体内大的内分泌组织,因为内皮细胞可分泌很多细胞因子,参与脏器功能的维持、血管的舒缩,并调控着细胞程序性凋亡.
作者:袁申元;杨光燃;袁明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冠心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一般认为,冠心病的形成与脂类(脂蛋白)代谢异常有密切关系.然而,有30~40%的冠心病的形成与脂质和脂蛋白无关[1,2].Schwerther等[3]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认为低浓度的胆红素是冠状动脉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探讨胆红素与冠心病的关系,
作者:李克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近年通过比较小鼠和人的基因组序列发现的载脂蛋白A5(Apolioprotein A5,ApoA5)是第一个过度表达引起血浆甘油三酯(TG)下降的载脂蛋白.除LDL颗粒外, CM、VLDL和HDL颗粒均含有ApoA5.ApoA5在血浆中含量甚微,其浓度仅为ApoA1的0.1%.小鼠基因敲除和基因导入实验表明ApoA5在调节血浆TG代谢方面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二者之间呈负相关[1,2].现对其分子结构、生物学功能、基因表达及调控作简要介绍,并着重讨论其基因多态性与血脂代谢和冠心病之间的关系.
作者:邱方;张葵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血小板三项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对某些血小板疾病/血液病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血小板三项参数的参考值范围国内已有报道[1],某些疾病血小板三项参数变化的相关报道也在增加.我们对200例健康人和295例造血系统疾病患者的PLT、MPV、PDW分别进行了测定,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胡卫兵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在我国是多发病,是发生在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基础上,由于肾单位逐渐受损,缓慢出现的肾功能减退以至不可逆转的肾衰.其病因在我国主要以慢性肾小球肾炎引起居多.患者由于肾脏功能处于不能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阶段,尿液成分出现相应的病理改变,如补体C3,IgG和溶菌酶(Lys)含量出现异常变化.
作者:华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关节滑膜炎症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发病机制包括T细胞及滑膜细胞免疫反应、B细胞产生自身抗体及细胞因子网络等.体外实验及直接免疫荧光等技术证实RA患者关节滑液中血小板发生活化,通过释放其α颗粒中血小板第4因子、粘连蛋白、5-羟色胺、β-血栓球蛋白、血小板生长因子及转化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等促进滑漠细胞的增殖及DNA合成、局部抗体的产生及新血管的生成,调节T淋巴细胞的功能,并与其它细胞因子相互作用介导RA进展过程中骨及软骨的破坏[1].
作者:王利军;杨林花;李小峰;朱镭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很高的,其发生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与多种因素有关.脂蛋白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主要原因[1].
作者:丁妍;朱名安;汪炳华;周有利;曹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近年来有研究[1]认为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高发病率可能与杀虫剂的广泛使用,即环境因素有关,而杀虫剂内含具有致多巴胺神经元损伤死亡的神经毒素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大量研究[2,3]采用MPTP在大鼠、猴等动物上模拟制备PD模型,其症状、生物化学反应和神经病理改变与PD十分相似.
作者:罗海芸;何敏;孟金兰;罗耀辉;杨映宁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慢性单纯性鼻炎是鼻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本病迄今尚无特殊疗法.笔者于2002年5月~2005年4月采用复方丹参、鱼腥草注射液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本病60例,并检测了治疗前后鼻腔粘膜微循环血流量,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频;邱茗;江光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