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视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防治

袁申元;杨光燃;袁明霞

关键词:糖尿病, 微血管并发症, 防治, 组织液, 微血管内皮细胞, 脏器功能, 血液循环系统, 微循环, 淋巴液, 组织通道, 细胞因子, 物质交换, 体液循环, 毛细血管, 管内流动, 分泌组织, 循环不, 细静脉, 细动脉, 程序性
摘要:微循环是直接参与细胞、组织物质交换的体液循环,其中包括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在血液循环系统内,细动脉、毛细血管和细静脉统称微血管;淋巴液在毛细淋巴管内流动;晚近研究很关注遍布全身的组织通道引导的组织液的流动.不同脏器的微循环不同程度地参与所在脏器特殊功能的完成.目前认为全身微血管内皮细胞是身体内大的内分泌组织,因为内皮细胞可分泌很多细胞因子,参与脏器功能的维持、血管的舒缩,并调控着细胞程序性凋亡.
微循环学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止血和凝血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分析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cute Promyeloblastic Leukemia, APL)患者出血严重,除血小板减少外,由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所致的止血和凝血功能障碍亦是重要因素之一,并且影响患者的治疗和预后.

    作者:万楚成;夏云金;章正华;刘瑜;张霞;胡明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IL-1β、IL-6水平检测

    近年来研究代谢类疾病的发病机理发现,代谢类疾病的发生是一个慢性炎症过程,2型糖尿病的发生同样如此[1].

    作者:张爱武;倪丹;董照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重视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防治

    微循环是直接参与细胞、组织物质交换的体液循环,其中包括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在血液循环系统内,细动脉、毛细血管和细静脉统称微血管;淋巴液在毛细淋巴管内流动;晚近研究很关注遍布全身的组织通道引导的组织液的流动.不同脏器的微循环不同程度地参与所在脏器特殊功能的完成.目前认为全身微血管内皮细胞是身体内大的内分泌组织,因为内皮细胞可分泌很多细胞因子,参与脏器功能的维持、血管的舒缩,并调控着细胞程序性凋亡.

    作者:袁申元;杨光燃;袁明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变化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并发血管性疾病是DM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其中内皮细胞损伤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对89例DM患者进行了血浆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oluble Endothelial Protein C Receptor,sEPCR),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和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oluble Thrombomdulin, sTM)的测定,同时以24h尿白蛋白排泄(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UAE)水平作为血管病变的观察指标来研究UAE及病程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

    作者:俞斌;叶旭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金标法和冷凝集试验测定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的结果比较

    肺炎支原体(Mp)是一种常见病原体,通过呼吸道传播,健康人吸入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口鼻分泌物而受感染,故可引起散发呼吸道感染或小流行.支原体肺炎以儿童及青少年居多,Mp通常存在于纤毛上皮之间,不侵入肺实质,通过细胞膜上神经氨酸受体位点,吸附于宿主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抑制纤毛活动与破坏上皮细胞而引起肺炎和支气管炎等,肺外病变比较少见.近年国内报道Mp感染儿童较多,成年人较少,无明显季节性,长期以来,Mp感染并不受临床医师所重视,导致漏诊和误诊及抗生素的滥用,增大了病患者的负担.随着检验医学技术的发展,Mp的检测由冷凝集试验测定支原体非特异性冷凝集素进展到金标法测Mp特异性抗体和PCR法测Mp的病原体,但由于PCR方法成本高,设备昂贵,基层医院一般选择冷凝集试验和金标法来检测Mp.

    作者:涂斌;袁秀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ICU患者细菌感染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医院危、急重病人集中的地方,同时也非常容易发生院内继发感染.由于大多数患者在转入ICU之前已经大量使用抗生素,因此ICU的细菌耐药性分析更为重要.鉴于许多细菌耐药性分析资料都没有对ICU标本单独分析,现对我院2004年ICU标本进行统计分析如下.

    作者:彭涛;胡筱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214株临床分离菌的菌种分布及药敏分析

    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特别是三代头孢菌素的广泛应用,导致细菌耐药性和耐药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细菌耐药机制的多样化,复杂化,体外药敏试验表现为敏感,但临床治疗往往无效.因此研究医院内临床分离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对指导临床用药,减少耐药株产生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毛卉;高良俊;余琼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芪丹通脉片对大鼠血栓形成及血液粘度的影响

    冠心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脏病,也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心血管病之一,目前在我国的发病率、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治疗费用是预防费用的数十倍到数百倍,极大地增加了个人和社会的经济负担.因此,研制防治冠心病的药物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1].实验研究已证实,纯中药制剂芪丹通脉片能改善心肌缺血,防治冠心病[2].为进一步研究芪丹通脉片的药理机制,本实验观察其对大鼠体外血栓形成、凝血时间和血液粘度的影响.

    作者:龙铟;王宗仁;马静;行利;李晶华;林成仁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AMI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在预测心脏功能中的临床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由于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其死亡率不断下降,但同时心梗后左室重构(LV remodeling)的发生却使远期发生心脏性死亡的可能性增加.LV remodeling不仅使AMI左室功能严重降低,并发症增多,而且对自身的预后及心室功能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使死亡率明显增加[1].因此,LV remodeling问题已成为当前心血管领域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作者:胡晓舟;张捷;崔丽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CD62P、CD41/CD61的表达及意义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关节滑膜炎症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发病机制包括T细胞及滑膜细胞免疫反应、B细胞产生自身抗体及细胞因子网络等.体外实验及直接免疫荧光等技术证实RA患者关节滑液中血小板发生活化,通过释放其α颗粒中血小板第4因子、粘连蛋白、5-羟色胺、β-血栓球蛋白、血小板生长因子及转化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等促进滑漠细胞的增殖及DNA合成、局部抗体的产生及新血管的生成,调节T淋巴细胞的功能,并与其它细胞因子相互作用介导RA进展过程中骨及软骨的破坏[1].

    作者:王利军;杨林花;李小峰;朱镭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延迟预适应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心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理生理现象.到目前为止,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被认为是较有潜力的抗I/R的方法.预适应保护存在两个时间段[1]:早期预适应,也被称为经典预适应;另一个阶段是延迟期预适应,也被称为第二窗保护(SWOP).几项研究已表明:IPC减少心肌梗塞面积[2],同时也保护冠脉内皮的急性和慢性再灌注损伤[3].SWOP被证实存在于内皮细胞,但确切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以SWOP对I/R冠状动脉内皮的保护作用为目的,观察I/R及IPC过程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丙二醛(Malondialehyde,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含量的变化,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了解此过程中冠脉内皮细胞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dothelial NO Synthase,eNOS)的表达情况.

    作者:张静;张新金;肖践明;曹晶茗;刘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血清p16基因甲基化联合CYFRA21-1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是近年来发病高的恶性肿瘤,而且其发病率上升速度亦高居各种肿瘤之首.肺癌的治疗效果与其临床分期密切相关,目前我国肺癌早期诊断率仅为15%,但这些患者的5年存活率可达60%~90%,因此肺癌的早期诊断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1].

    作者:姚群峰;宁勇;张利平;周宜开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脂质、血红蛋白、胆红素标本对乙肝病毒DNA荧光定量测定的影响

    乙肝病毒DNA(HBVDNA)荧光定量测定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然而,有关临床因素,诸如高血脂、溶血、高胆红素标本对该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尚未见系统研究.

    作者:郭华国;姚正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和血脂浓度的检测分析

    冠心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一般认为,冠心病的形成与脂类(脂蛋白)代谢异常有密切关系.然而,有30~40%的冠心病的形成与脂质和脂蛋白无关[1,2].Schwerther等[3]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认为低浓度的胆红素是冠状动脉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探讨胆红素与冠心病的关系,

    作者:李克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丹参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

    缺血性心脏病又称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这种疾病会引起心肌细胞一系列代谢、功能、形态学等方面的变化[1],设法解除或减轻缺血性损伤成为此类心脏病防治研究的重点.

    作者:蒋海平;吴艳涛;陈景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运动引发T波交替作为危险因素价值的探讨

    心脏猝死是危及人们生命的严重病症,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其主要致死原因之一.降低其对人类危害的主要有利措施之一就是准确预测、早期发现和及时抢救.但迄今临床上缺乏有效的预测手段.近年来国内外对微伏T波交替(T Wave Altermans,TWA)检测技术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方法学和初步的临床研究,认为其对于恶性心律失常致死性的心脏猝死有一定的预测作用[1~3],但这些研究多限于方法学领域,临床应用的报告不多.

    作者:纪义国;于小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中药雾化对慢性单纯性鼻炎鼻腔粘膜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

    慢性单纯性鼻炎是鼻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本病迄今尚无特殊疗法.笔者于2002年5月~2005年4月采用复方丹参、鱼腥草注射液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本病60例,并检测了治疗前后鼻腔粘膜微循环血流量,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频;邱茗;江光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雌激素受体β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的研究

    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是配体依赖转录活性因子超家族成员之一,该家族中还包括类固醇激素受体、甲状腺激素受体、维生素D3受体及维甲酸受体等等[1].研究发现,ER可分为两种亚型,即ERα和ERβ.人ERβ基因在5号外显子的配体结合区(1 082号核苷酸)可发生G→A点突变,8号外显子的3'非编码区(1 730号核苷酸)可发生A→G点突变,当这两处点突变发生后则分别出现限制性内切酶RsaI和AluI的识别位点,因此酶切ERβ基因的扩增片段便可区分出ERβ的不同基因型.ERβ基因的这种多态性可能会影响不同个体ERβ的表达水平或功能上的差异,进而影响体内雌激素生物学作用的发挥,例如雌激素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故ERβ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存在一定的联系[2].

    作者:邵华;李艳;张平安;李栋;廖声荣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人载脂蛋白A5基因 -1131T》C多态性与血脂水平的关系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很高的,其发生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与多种因素有关.脂蛋白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主要原因[1].

    作者:丁妍;朱名安;汪炳华;周有利;曹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不同方法及抗凝剂测红细胞比积结果的比较

    红细胞比积(HCT)是指一定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所占的容积百分比,常用的HCT测定方法有三种,即温氏(Wintrobe)法、血细胞自动分析仪计算法和毛细管法.

    作者:方琳;黄津;白雪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微循环学杂志

微循环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