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在肝移植术后黄疸病因鉴别分析中的价值

彭晓静;林红军;叶新华;李相成;张峰

关键词:肝移植术, 黄疸, 胆道并发症, 超声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对肝移植术后黄疸病因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肝移植术后黄疸患者,二维超声观察移植肝回声,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肝门部血管并测量各项参数.结果 超声诊断肝癌1例,门静脉栓塞1例,胆漏2例,胆管结石2例,18例胆道狭窄伴胆泥形成.超声胆道未见明显异常的6例中,超声提示急性排斥反应3例,移植物失活2例,乙型肝炎变异复发1例,后经超声引导下穿刺诊断.结论 超声在肝移植术后黄疸病因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江苏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痰液hnRNP A2/B1在肺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痰液细胞核内不均一核糖核蛋白A2/B1(hnRNPA2/B1)在肺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肺癌、吸烟及正常人群组痰液细胞hnRNPA2/B1阳性表达,并分析其在不同人群组中表达的特点.结果 肺癌组及吸烟组痰液细胞hnRNPA2/B1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组(P<0.05),肺癌与吸烟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痰液hnRNP A2/B1的过量表达伴随着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的全过程.因此检测痰液细胞(特别是吸烟者)hnRNP A2/B1阳性表达,有助于肺癌的早期诊断.

    作者:赵弘卿;张熔熔;王利军;殷伯福;殷凯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代谢异常临床分析

    临床上,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十分常见,对此加以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进行ACS的防治.本文对比分析155例ACS患者血糖、胰岛素、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测结果,探讨ACS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临床及冠脉病变特征.

    作者:杨松;蒋建东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共刺激分子CD40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和生物学意义

    TNF/TNFR超家族成员中的CD40/CD40L分子因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的重要作用和疾病的密切关系而备受瞩目,成为免疫学及肿瘤免疫研究中的热点.在人类的恶性肿瘤中,大多数的恶性淋巴细胞性肿瘤都表达CD40分子,但CD40在上皮性肿瘤细胞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得很少,本文研究CD40在乳腺癌细胞株和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进而探讨CD40作为靶分子在乳腺癌生物治疗中的可行性.

    作者:邓敏;施勤;顾永平;谢芳;张学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艾滋病合并肺结核69例临床分析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MTB)不仅是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或艾滋病(AIDS)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且为首位死因[1].Lockman等[2]统计,HIV和MTB双重感染每年发生活动性肺结核达5%~10%.现收集我院收治的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69例,兹报道如下.

    作者:林艳荣;许丁空;杜丽群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急性髓性白血病SHIP基因突变和SNP的研究

    目的 研究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含SH2肌醇磷脂酶(SHIP)基因突变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基因组PCR、RT-PCR和直接测序等方法,在72例AML患者中检测SHIP基因突变和SNP.结果 SHIP Q1153L为新发现的突变,阳性率1.4%.结论 SHIP Q1153L突变可能参与了继发性AML的分子发病机制.

    作者:许家仁;李建勇;张苏江;黄峻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肺结核与肺癌患者血IL-12、IFN-γ和IL-4的联合检测及意义

    目的 探讨3种细胞因子在结核、肺癌患者血清中浓度变化的意义.方法 用ELISA法同步分别检测36例初治活动性结核、24例肺癌及12例健康对照组血清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2、IL-4水平.结果 结核组IFN-γ[包括痰集菌阳性、结核菌素试验(PPD)≤2+组)]明显高于肺癌组、健康对照组(P<0.05),肺癌组与对照组无区别;结核组IL-4高于肺癌组;60岁以下患者血清IFN-γ、IL-12浓度结核组高于肺癌组.结论 细胞因子IFN-γ、IL-12、IL-4在结核与肺癌患者血清中浓度不同,可作为鉴别诊断的参考依据.

    作者:沈云飞;殷凯生;王新宁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方法的选择及评价

    常见的甲状腺癌有乳头状癌、滤泡状腺癌、未分化癌和髓样癌.其中,乳头状癌占70%~75%,滤泡状癌占15%~20%[1].乳头状癌、滤泡癌属于分化型甲状腺癌,由于生长缓慢,病期长,易被忽视,而延误治疗时机,导致难以彻底切除或复发转移.

    作者:杨莉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L-精氨酸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对再灌注中脂质过氧化损伤的影响

    本文探讨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同时加入L-精氨酸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对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健康SD大鼠60只,体重200~300 g,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前5组为实验组,即LA10组,LA100组,LA10+SOD组,LA100+SOD组和SOD组,其中LA10组和LA100组分别在心肌缺血前给予10 mmol/L和100 mmol/L的L-精氨酸,LA10+SOD组和LA100+SOD组在心肌缺血前和前两组一样,再灌注时再给予1 000 U/L SOD,SOD组仅再灌注时给予1 000 U/L SOD.第6组为对照组,不加以上药物.参照Neely等方法建立离体大鼠心脏Langendorff灌注模型,稳定15 min后关闭主动脉插管,经主动脉根部以6.0kPa压力顺行灌注St.Thomas停跳液.停搏90 min后开放主动脉插管,恢复Langendorff灌注30 min,期间作各项指标测定.

    作者:蔡建志;王永武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11β-羟化类固醇脱氢酶1促进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机制

    目的 探讨11β-羟化类固醇脱氢酶1(11β-HSD1)促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机制及其在肥胖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油红染色观察脂滴堆积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11β-HSD1的表达.应用氢化可的松刺激模型,采用实时定量PCR观察11β-HSD1和糖皮质激素受体(GR)表达的变化.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脂肪细胞分化标志基因的变化.结果 (1)油红染色显示脂滴堆积随着小鼠前脂肪细胞(3T3-L1)细胞分化过程逐渐增加.(2)在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模型中(0、2、4、6、8d),11β-HSD1蛋白水平是上调的,证实11β-HSD1蛋白分子量为34 000.(3)11β-HSD1及GR的mRNA表达在分化过程中是上调的.(4)11β-HSD1对氢化可的松的刺激是时间和浓度依赖的,而氢化可的松的刺激对GR影响不大.(5)脂蛋白脂肪酶(LPL)、脂肪酸合成酶(FAS)、脂肪酸结合蛋白(aP2)在分化过程中明显上升,前脂肪细胞因子-1(Pref-1)在分化早期升高,在分化后期明显下调.结论 11β-HSD1通过受体前调节作用促进前脂肪细胞分化,参与肥胖的发生.

    作者:刘云;孙岩;刘娟;丁国宪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经腹腔镜下肾根治性切除肾细胞癌

    1993年,Kerbl等[1]实施了首例腹腔镜下肾细胞癌(肾癌)根治术,1997年,日本Nakada等[2]报道了首例手助腹腔镜下肾切除术.我科从2001年~2004年完成腹腔镜下肾根治性切除25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林锋;戴玉田;兰厚金;郭宏骞;孙则禹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治疗女性膀胱颈梗阻

    女性膀胱颈梗阻(FBNO)是由不同病因和不同发病机制所致的膀胱出口梗阻综合征,以排尿困难为主要特征[1].其外科治疗方法包括尿道扩张、膀胱颈Y-V成形、经膀胱行膀胱颈后唇楔形切除等方法,效果常不满意.自2000年1月~2005年8月,我们采用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TURBn)治疗女性膀胱颈梗阻(FBNO)58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作者:孟峻嵩;王云炎;汤鹏;王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循证护理在急诊风险管理中的干预

    循证护理(EBN)强调以临床实践中的问题为出发点,将科研结论、临床经验及患者要求三者相结合,寻找佳的护理方案[1].自2004年以来我们将EBN理念运用于急诊风险管理实践中,收到了良好效果.1.确立护理问题急诊科是护理高风险科室,查找诱发急诊风险因素,改进管理措施,降低护理工作风险,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纠纷,是循证的目标.

    作者:李惠芬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顺铂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与多药耐药性关系

    目的 探讨顺铂(CDDP)在人体内诱导原发性肝癌(PHC)细胞凋亡(APO)的情况及其与多药耐药性(MDR)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30例PHC患者分成两组:CDDP治疗组16例,患者在术前行CDDP诱导治疗(30 mg/d,静脉滴注,连续4 d);对照组14例,术前未给予任何治疗药物.流式细胞仪(FCM)检测两组患者手术标本的APO和MDR表达情况,并作相关分析.结果 CDDP组APO为(7.72±6.66)%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CDDP治疗组S期细胞比率(SP)及增殖指数(PI)分别为(3.01±2.98)%和(7.35±4.92)%,对照组为(8.30±5.49)%和(20.96±13.59)%,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两组MDR的表达无明显差异;CDDP组APO与MDR的表达呈负相关(r=-0.6,P<0.05).结论 CDDP在人体内能够诱导PHC细胞凋亡而起治疗作用;MDR的表达(P170)是CDDP诱导PHC凋亡的影响因素之一.PHC细胞的APO与MDR的表达存在负相关(P<0.05).

    作者:谢嵘;徐三荣;王崇高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凋亡相关基因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

    目的 探讨凋亡相关基因在增生性瘢痕(HS)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分布特点.方法 对21例不同时期的增生性瘢痕及5例正常皮肤分别进行Fas、p53、Bcl-2、Bax、c-My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原位凋亡染色.结果 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上皮基底层细胞及间质纤维细胞均有Fas表达,且纤维组织越幼稚,表达越强;Bax主要在上皮基底细胞表达,且病变较陈旧的较强,较幼稚的纤维细胞也有表达;Bcl-2在幼稚的纤维细胞有弱表达;c-Myc在间质纤维细胞有较强表达,有分层现象,与病变成熟程度相关.结论 在瘢痕修复过程中,纤维细胞增生与凋亡呈动态平衡过程,受多种基因精确调控,增生过度或凋亡减少均可导致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作者:谷波;刁永力;于海洲;刘其成;葛乃航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颞窝肿瘤的外科治疗

    颞窝位居头颅侧方,由浅及深.该处肿瘤虽少有发生,病理类型却多样[1],另时有颅底深部侵犯,治疗不易.本文回顾总结我们诊治的颞窝肿瘤9例,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1999年3月~2005年8月,共收治颞窝肿瘤9例.男6例,女3例;年龄18~62岁;病程2~38个月;临床表现为头痛和局部包块9例,张口困难5例,突眼1例.均经头部CT和MRI扫描检查,病变位于右侧5例,左侧4例.肿瘤大径3~8.5 cm,平均4.5 cm.其中有骨破坏3例,包括眼眶侧壁和中颅窝底部.

    作者:程刚;李海林;耿晓增;傅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的改进

    1999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采用改进型剥脱器开展大隐静脉剥脱术治疗单纯性下肢大隐静脉曲张共116例(141个患肢),均获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116例中男75例,女41例;年龄28~76岁,平均47.5岁;病程8个月~39年,平均7.9年.临床表现为患肢表浅血管呈团块性扩张,站立时加重,常有酸胀、沉重感.术前行深静脉B超检查,以了解深静脉通畅情况及瓣膜功能.术前用龙胆紫药水在曲张静脉处做标记,其中伴色素沉着者42例,足靴部溃疡者23例.

    作者:朱定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间隙依赖性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

    目的 分析缓慢性心律失常发作间隙依赖性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的特点和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6年来因缓慢性心律失常而安置埋藏式起搏器的137例患者中伴有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7例.结果 137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中7例发作TdP(5.11%),共12阵次,伴发TdP的患者发作前均有室性早搏,其中6例QT间期延长;7例患者采用起搏器治疗,起搏频率<80次/分不能有效抑制TdP发作,频率80~90次/分起搏加β-受体阻滞剂能有效抑制TdP发作.结论 起搏器加β-受体阻滞剂治疗能缩短QT间期和抑制室性早搏,对间隙依赖性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

    作者:马保新;吴正平;周锡昌;史雷忠;申跃云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第十一肋间切口肾癌根治术63例

    我院1995年1月~2006年1月取第十一肋间切口行肾癌根治性切除63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63例,男41例,女22例,年龄41~78岁,平均年龄61岁.右侧34例,左侧29例,肿瘤大小3~10 cm.肾上极肿瘤19例,肾中下极肿瘤44例.病理诊断:透明细胞癌60例,嫌色细胞癌3例.肾蒂淋巴结转移11例.临床分期Ⅰ~Ⅲ期,同侧肾上腺切除19例,病理检查未发现癌转移.

    作者:邵雪峰;向贵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新生儿24小时食管pH监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24 h食管pH监测在新生儿胃食管反流(GER)中的应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便携式pH自动记录仪,对30例疑诊为GER的新生儿行24 h食管pH监测;以无症状的新生儿1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GER组各项反流指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新生儿病理性GER临床表现以呕吐(溢乳)常见(95.5%),其次为呼吸暂停(发作青紫)(22.7%)和呛咳(4.5%);除单纯病理性GER及消化道畸形为主要病因外,新生儿窒息及败血症也与其关系密切.结论 GER有多种临床表现,行24h食管pH监测是早期诊断新生儿GER的较好方法.GER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应积极寻找病因,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

    作者:殷勤;甘卫华;焦泽霖;游思洪;张爱青;吴伟玲;郑大同;张薇莉;李述庭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异质性万古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生素后效应

    目的 了解异质性万古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h-VRSA)对万古霉素的抗生素后效应(PAE)等药代动力学特点,探讨h-VRSA的存在,对万古霉素的杀菌活性及其临床应用方面的影响.方法 分别检测ATCC 29213和h-VRSA(原代培养)的低抑菌浓度(MIC)、低杀菌浓度(MBC)以及PAE.结果 ATCC 29213的MIC和MBC分别为1μg/ml和16 μg/ml,h-VRSA(原代)的MIC和MBC分别为2 μg/ml和64 μg/ml;两者PAE分别为0.9 h和2.2 h.结论 与ATCC29213不同,h-VRSA的PAE明显延长;MIC为2 μg/ml的h-VRSA其MBC可以达到64μg/ml,已经高于万古霉素的有效血药浓度峰值(20~40)μg/ml;提示单独使用万古霉素已经不能完全清除h-VRSA.

    作者:王敬华;马筱玲;刘励军;姚辉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江苏医药杂志

江苏医药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