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志;王永武
目的 探讨40岁以下妇女卵巢上皮性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1年1月~2000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岁以下妇女卵巢上皮性癌7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3例患者确诊为卵巢上皮性癌的中位平均年龄为33岁,多以腹痛,腹胀和盆腔包块为主要症状,49例(67.1%)为单侧,肿瘤大径线平均为15.4 cm,所有患者均接受肿瘤减灭术,57例(78.1%)达到理想的肿瘤细胞减灭术,病理分级为G1、G2、G3级者分别为45.2%(33/73)、34.2%(25/73)、20.6%(15/73).病理类型以浆液性囊腺癌和粘液性囊腺癌常见,占78.1%(57/73).41例(56.2%)临床分期为Ⅰ期和Ⅱ期.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化疗,5年生存率53.4%.本病预后与临床分期、细胞学分级、手术彻底性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 40岁以下妇女患者卵巢上皮性癌较少见,肿瘤体积较大,单侧多见,早期,高分化多见,经手术和化疗,预后相对较好.
作者:周碧芳;裴红;吴强;周宝琴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子宫腺肌瘤好发于30~50岁的妇女,发病率从8.8%~31%不等[1].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进行性痛经,月经过多和不孕.药物治疗仅能控制其症状而不能消除病灶.对年轻且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子宫切除难以接受.我院自2004年5月采用腹腔镜下切除的方法治疗子宫腺肌瘤,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长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脑梗死后外周血淋巴细胞神经营养因子(NGF、BDNF、NT-3)及受体mRNA和相关蛋白质表达变化.方法 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观测外周血淋巴细胞神经营养因子及受体mRNA和相关蛋白质的动态变化.结果 急性期外周血淋巴细胞NT-3及受体mRNA和相关蛋白质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恢复期逐渐上升;急性期NGF与BDNF及其受体mRNA和相关蛋白质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恢复期无明显表达.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时NGF与BDNF及其受体mRNA和相关蛋白质表达增加,而NT-3及受体mRNA和相关蛋白质表达在缺血初期下降,提示缺血早期NT-3可增加神经元死亡.
作者:方琪;董万利;徐耑;张正春;袁霞;蒋建华;倪健强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绝经后阴道出血是更年期妇女月经完全停止1年以后的阴道出血,表现为不规则阴道出血或血性白带.本文对2001年1月以来5年间我院门诊及收治住院的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236例进行临床分析,探讨其病因及诊断方法.
作者:李红霞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脑室出血铸型患者病情危重,病死率和致残率很高.我们采用双向外引流+尿激酶冲洗治疗该类患者,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择2000年1月~2005年9月经CT证实脑室出血铸型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29~78岁.GCS评分3~8分9例,9~12分11例,13~15分3例.有高血压病史19例,糖尿病史6例,既往有脑梗死5例.CT提示:全脑室系统铸型12例,双侧侧脑室铸型5例,单侧侧脑室铸型合并第三、四脑室、导水管积血6例.原发性脑室出血4例,继发性脑室出血19例.
作者:陈宏;谢军;鲁艾林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颅脑外伤特别是重型颅脑外伤,致死率和致残率都比较高.对其的治疗措施中,亚低温治疗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手段.我们对2000年以来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病人52例进行亚低温治疗,同时随机抽取的同期收治的54例常规治疗的重型颅脑外伤病人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立平;宋金海;沈春升;蒋建刚;许文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4(rhIL-24)及真核表达基因重组质粒pcDNA3.0-hIL-24对黑色素瘤B16细胞(B16细胞)及其荷瘤小鼠体内外抑肿瘤作用.方法 用rhIL-24蛋白作用于小鼠B16细胞,检测其对B16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及诱导凋亡作用,并用rhIL-24蛋白及pcD-NA3.0-hIL-24治疗荷瘤小鼠.结果 rhIL-24蛋白对体外培养的B16细胞具有显著的抑制生长和诱导凋亡作用,rhIL-24蛋白及pcDNA3.0-hIL-24对C57/BL6小鼠体内形成的恶性黑色素瘤具有明显的抑瘤作用.结论 rhIL-24蛋白具有生物活性,他及真核表达重组质粒对B16细胞及其小鼠种植瘤生长有抑制作用,并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促进其分化.
作者:赵小瑜;严苏;韩梅;盛伟华;杨吉成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常见的甲状腺癌有乳头状癌、滤泡状腺癌、未分化癌和髓样癌.其中,乳头状癌占70%~75%,滤泡状癌占15%~20%[1].乳头状癌、滤泡癌属于分化型甲状腺癌,由于生长缓慢,病期长,易被忽视,而延误治疗时机,导致难以彻底切除或复发转移.
作者:杨莉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24 h食管pH监测在新生儿胃食管反流(GER)中的应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便携式pH自动记录仪,对30例疑诊为GER的新生儿行24 h食管pH监测;以无症状的新生儿1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GER组各项反流指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新生儿病理性GER临床表现以呕吐(溢乳)常见(95.5%),其次为呼吸暂停(发作青紫)(22.7%)和呛咳(4.5%);除单纯病理性GER及消化道畸形为主要病因外,新生儿窒息及败血症也与其关系密切.结论 GER有多种临床表现,行24h食管pH监测是早期诊断新生儿GER的较好方法.GER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应积极寻找病因,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
作者:殷勤;甘卫华;焦泽霖;游思洪;张爱青;吴伟玲;郑大同;张薇莉;李述庭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激活淋巴细胞与实验性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关系.方法 将兔实验性PVR玻璃体增殖膜进行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制作切片,采用鼠抗人单克隆抗体CD3、CD43、CD 68、CD 23、CD20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研究;以兔实验眼的对侧眼球后段组织作阴性对照.结果 20只眼中18只眼发生了视网膜脱离.实验中见到抗CD3、CD 43、CD 68阳性的染色结果,细胞膜及细胞浆内出现棕黄色颗粒,而CD 23、CD 20呈阴性.结论 T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处于激活状态,在实验性PVR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免疫介导过程.
作者:梁慷;卞征;张智弘;于焱;卞春及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T869C多态性与江苏地区汉族人群类风湿关节炎(RA)的相关性.方法 76例随访2年的RA患者及100例健康对照组,PCR-RFLP方法检测TGFβ1基因T869C多态性,比较两组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并分析RA组不同基因型间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结果 RA组CC基因型频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而CT及TT基因型频率则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RA组C等位基因频率下降,而T等位基因频率升高(P<0.01),与CC基因型相比,CT、TT基因型的RA危险度分别为2.62倍(P<0.05)和3.60倍(P<0.01);RA组携带T等位基因的基因型(CT+TT)发病年龄显著低于CC基因型(P<0.05),在X线≥Ⅲ期改变比例也显著高于CC基因型(P<0.01).结论 TGFβ1基因多态性与RA相关,T等位基因是RA的遗传易患因子,并且与RA起病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作者:祝勇;刘璠;张烽;姚登福;陈向东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结核杆菌侵入机体后,人体是否发病及发病病情的轻重,不仅取决于结核杆菌的数量和毒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肺结核患者自身免疫状态,而机体免疫状态的高低还直接影响肺结核化疗的疗效.人体胎盘脂多糖是一种免疫调节剂,通过其影响机体免疫功能,起到辅助治疗的目的.我们对临床肺结核患者采用短程化疗方案配合人体胎盘脂多糖治疗,探讨其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韩庆;王怀诚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双J输尿管内支架管广泛应用于各种上尿路手术中,术后能起到很好的内支架和内引流作用,有效的解除上尿路梗阻,并一定程度上预防了术后上尿路的狭窄,且膀胱镜下即能拔管、换管.但如放置不当或长时间留置会造成输尿管内支架管滞留,以至拔管困难.1996年10月~2006年3月,我院收治双J输尿管内支架管滞留患者16例,报道如下.
作者:蒋晓东;邹建纲;周忠兴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人类短串连重复序列(STR)基因位点检测技术应用于同胞亲缘关系鉴定的可靠性.方法 采集3名已知同胞与1名未知女性个体血样,提取DNA,常规PCR扩增,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银染显色分析.结果 得到具有排除价值的5个位点(D12S375,D8S1179,TH01,FGA和D21S11),否定了未知个体与3名同胞同父同母兄妹的亲缘关系.结论 STR基因位点多、多态性高、分布广、灵敏度高、易检测,是法医学个体识别和亲子鉴定的主要技术手段,在同胞鉴定中有较强的适用性.
作者:周惠英;丁小健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睫状体冷凝术治疗硅油填充术后继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睫状体冷凝术治疗玻璃体切割硅油注入术后继发性青光眼患者45例(45眼),范围180°睫状体,温度为-60℃至-80℃.结果 术后随访1~6个月,82.2%的患者眼压降低至30 mmHg以下,77.8%的患者临床症状好转.结论 睫状体冷凝术是治疗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术后继发性青光眼的简单、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陈琴;袁志兰;于焱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颞窝位居头颅侧方,由浅及深.该处肿瘤虽少有发生,病理类型却多样[1],另时有颅底深部侵犯,治疗不易.本文回顾总结我们诊治的颞窝肿瘤9例,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1999年3月~2005年8月,共收治颞窝肿瘤9例.男6例,女3例;年龄18~62岁;病程2~38个月;临床表现为头痛和局部包块9例,张口困难5例,突眼1例.均经头部CT和MRI扫描检查,病变位于右侧5例,左侧4例.肿瘤大径3~8.5 cm,平均4.5 cm.其中有骨破坏3例,包括眼眶侧壁和中颅窝底部.
作者:程刚;李海林;耿晓增;傅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为了解布地奈德混悬液(budesonide,化学名为16,17α-22R,S-丙基亚甲基二氧-孕甾-1,4-二烯-11β,21-二羟基-3,20二酮)雾化吸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的l临床疗效,我们选择102例AECOPD患者进行对照观察,报道如下.
作者:陈延斌;季成;黄建安;凌春华;陶岳多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全口义齿修复是一个复杂的咀嚼器官及(牙合)的再造过程.全口义齿成功与否的因素很多,要求每一步操作都尽可能标准化以达到佳的效果,才不会逐步积累误差而导致修复失败[1~3].本研究采用地平面标准,就是在全口义齿修复的整个过程中,以地平面作为参照面,在全口义齿各操作阶段中涉及的(牙合)平面均与地平面保持平行,口腔修复医师和技师均采用本标准,可以有效减少各自对(牙合)平面位置理解上的误差,较好地配合完成全口义齿修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查伯涛;许金菊;印厚才;邓剑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在抑癌基因中,p53与肿瘤的关系较早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且是迄今研究的为广泛、为系统的抗癌基因之一.p53非热点区的突变形成人群的多态性.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位于第4外显子codon72的多态性与多种肿瘤易感性、治疗及预后存在相关性.本文就这一方面的研究做一简要综述.并对以后p53codon72多态性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建议.
作者:王剑蓉;赖仁胜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凋亡相关基因在增生性瘢痕(HS)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分布特点.方法 对21例不同时期的增生性瘢痕及5例正常皮肤分别进行Fas、p53、Bcl-2、Bax、c-My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原位凋亡染色.结果 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上皮基底层细胞及间质纤维细胞均有Fas表达,且纤维组织越幼稚,表达越强;Bax主要在上皮基底细胞表达,且病变较陈旧的较强,较幼稚的纤维细胞也有表达;Bcl-2在幼稚的纤维细胞有弱表达;c-Myc在间质纤维细胞有较强表达,有分层现象,与病变成熟程度相关.结论 在瘢痕修复过程中,纤维细胞增生与凋亡呈动态平衡过程,受多种基因精确调控,增生过度或凋亡减少均可导致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作者:谷波;刁永力;于海洲;刘其成;葛乃航 刊期: 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