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梗死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神经营养因子及受体mRNA和相关蛋白质产物的表达

方琪;董万利;徐耑;张正春;袁霞;蒋建华;倪健强

关键词:神经营养因子, 脑梗死, 外周血淋巴细胞, 受体
摘要:目的 研究脑梗死后外周血淋巴细胞神经营养因子(NGF、BDNF、NT-3)及受体mRNA和相关蛋白质表达变化.方法 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观测外周血淋巴细胞神经营养因子及受体mRNA和相关蛋白质的动态变化.结果 急性期外周血淋巴细胞NT-3及受体mRNA和相关蛋白质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恢复期逐渐上升;急性期NGF与BDNF及其受体mRNA和相关蛋白质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恢复期无明显表达.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时NGF与BDNF及其受体mRNA和相关蛋白质表达增加,而NT-3及受体mRNA和相关蛋白质表达在缺血初期下降,提示缺血早期NT-3可增加神经元死亡.
江苏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共刺激分子CD40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和生物学意义

    TNF/TNFR超家族成员中的CD40/CD40L分子因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的重要作用和疾病的密切关系而备受瞩目,成为免疫学及肿瘤免疫研究中的热点.在人类的恶性肿瘤中,大多数的恶性淋巴细胞性肿瘤都表达CD40分子,但CD40在上皮性肿瘤细胞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得很少,本文研究CD40在乳腺癌细胞株和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进而探讨CD40作为靶分子在乳腺癌生物治疗中的可行性.

    作者:邓敏;施勤;顾永平;谢芳;张学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间隙依赖性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

    目的 分析缓慢性心律失常发作间隙依赖性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的特点和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6年来因缓慢性心律失常而安置埋藏式起搏器的137例患者中伴有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7例.结果 137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中7例发作TdP(5.11%),共12阵次,伴发TdP的患者发作前均有室性早搏,其中6例QT间期延长;7例患者采用起搏器治疗,起搏频率<80次/分不能有效抑制TdP发作,频率80~90次/分起搏加β-受体阻滞剂能有效抑制TdP发作.结论 起搏器加β-受体阻滞剂治疗能缩短QT间期和抑制室性早搏,对间隙依赖性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

    作者:马保新;吴正平;周锡昌;史雷忠;申跃云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22例结肠癌致急性梗阻的外科治疗

    1999年6月~2006年3月,我院收治结肠癌致急性梗阻22例,其中一期根治性切除20例,姑息性切除1例,Hartmann手术1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22例中,男14例,女8例,年龄35~78岁.右半结肠癌8例,左半结肠癌13例,直肠癌1例.症状:全组病例均有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急性肠梗阻的表现.腹部平片示肠管扩张、气液平面,腹部CT检查有6例发现结肠占位性改变.术后病理类型:腺癌16例、粘液腺癌4例,未分化癌2例.

    作者:管步高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囊肿63例分析

    随着腹腔镜手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手术适应证的扩大,在腹腔镜下行卵巢囊肿剥除术或附件切除术已逐渐取代传统的开腹手术.现将我院2005年1月~2006年6月,电视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卵巢囊肿63例总结如下.

    作者:杨华;周瑛;李红霞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p53 codon72多态与肿瘤的相关性

    在抑癌基因中,p53与肿瘤的关系较早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且是迄今研究的为广泛、为系统的抗癌基因之一.p53非热点区的突变形成人群的多态性.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位于第4外显子codon72的多态性与多种肿瘤易感性、治疗及预后存在相关性.本文就这一方面的研究做一简要综述.并对以后p53codon72多态性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建议.

    作者:王剑蓉;赖仁胜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腹部带蒂皮瓣移植治疗手部烧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腹部带蒂皮瓣常用于手、腕部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其优点是皮瓣面积大、循环可靠、易于成活、外观好和供瓣区隐蔽.我科于2004年4月~2006年4月,对10例手、腕部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的患者行腹部带蒂皮瓣移植术,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夏宏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rhIL-24对黑色素瘤B16细胞的体内外抑瘤作用

    目的 研究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4(rhIL-24)及真核表达基因重组质粒pcDNA3.0-hIL-24对黑色素瘤B16细胞(B16细胞)及其荷瘤小鼠体内外抑肿瘤作用.方法 用rhIL-24蛋白作用于小鼠B16细胞,检测其对B16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及诱导凋亡作用,并用rhIL-24蛋白及pcD-NA3.0-hIL-24治疗荷瘤小鼠.结果 rhIL-24蛋白对体外培养的B16细胞具有显著的抑制生长和诱导凋亡作用,rhIL-24蛋白及pcDNA3.0-hIL-24对C57/BL6小鼠体内形成的恶性黑色素瘤具有明显的抑瘤作用.结论 rhIL-24蛋白具有生物活性,他及真核表达重组质粒对B16细胞及其小鼠种植瘤生长有抑制作用,并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促进其分化.

    作者:赵小瑜;严苏;韩梅;盛伟华;杨吉成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凋亡相关基因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

    目的 探讨凋亡相关基因在增生性瘢痕(HS)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分布特点.方法 对21例不同时期的增生性瘢痕及5例正常皮肤分别进行Fas、p53、Bcl-2、Bax、c-My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原位凋亡染色.结果 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上皮基底层细胞及间质纤维细胞均有Fas表达,且纤维组织越幼稚,表达越强;Bax主要在上皮基底细胞表达,且病变较陈旧的较强,较幼稚的纤维细胞也有表达;Bcl-2在幼稚的纤维细胞有弱表达;c-Myc在间质纤维细胞有较强表达,有分层现象,与病变成熟程度相关.结论 在瘢痕修复过程中,纤维细胞增生与凋亡呈动态平衡过程,受多种基因精确调控,增生过度或凋亡减少均可导致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作者:谷波;刁永力;于海洲;刘其成;葛乃航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观察人体胎盘脂多糖辅助治疗初治菌阳肺结核疗效及安全性

    结核杆菌侵入机体后,人体是否发病及发病病情的轻重,不仅取决于结核杆菌的数量和毒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肺结核患者自身免疫状态,而机体免疫状态的高低还直接影响肺结核化疗的疗效.人体胎盘脂多糖是一种免疫调节剂,通过其影响机体免疫功能,起到辅助治疗的目的.我们对临床肺结核患者采用短程化疗方案配合人体胎盘脂多糖治疗,探讨其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韩庆;王怀诚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肺结核与肺癌患者血IL-12、IFN-γ和IL-4的联合检测及意义

    目的 探讨3种细胞因子在结核、肺癌患者血清中浓度变化的意义.方法 用ELISA法同步分别检测36例初治活动性结核、24例肺癌及12例健康对照组血清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2、IL-4水平.结果 结核组IFN-γ[包括痰集菌阳性、结核菌素试验(PPD)≤2+组)]明显高于肺癌组、健康对照组(P<0.05),肺癌组与对照组无区别;结核组IL-4高于肺癌组;60岁以下患者血清IFN-γ、IL-12浓度结核组高于肺癌组.结论 细胞因子IFN-γ、IL-12、IL-4在结核与肺癌患者血清中浓度不同,可作为鉴别诊断的参考依据.

    作者:沈云飞;殷凯生;王新宁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脑出血后再出血影响因素探讨

    脑出血是脑病中严重的类型,病死率高.随着CT的广泛应用及动态观测,发现脑出血后再出血使临床症状加重甚至死亡[1],这使得对临床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提出更高要求,本文对此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作者:黄嵘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选择性去除表达CD25+、CD69+的同种异体反应T细胞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体外选择性去除表达CD25+、CD69+的同种异体反应T细胞协调移植物抗宿主病和移植物抗肿瘤的可能性.方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初次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CD25+、CD69+表达情况,磁性细胞分离系统在细胞表达高峰去除CD25+、CD69+同种异体反应T细胞.MTT法在各时间点检测不同抗原组再次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再次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显示明显降低了对相同刺激原的反应性(48.82±13.71)%,保留大部分对无关刺激原的反应性(65.47±9.84)%和肿瘤刺激原的反应性(64.83±3.65)%.结论 体外选择性去除表达CD25+、CD69+的同种异体反应T细胞可以协调移植物抗宿主病和移植物抗肿瘤.

    作者:柴忆欢;邱慧英;徐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康复新联合大蒜素治疗幽门螺杆菌

    本文进行了一些非抗生素类药物根治幽门螺杆菌(HP)疗效观察,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4月~7月经内镜下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门诊患者120例.其中,男78例,女42例,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54.8岁.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口服康复新液(四川佳能达制药)联合大蒜素;对照组60例,口服洛赛克胶囊.

    作者:周秋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亚低温治疗在重型颅脑外伤中的应用观察

    颅脑外伤特别是重型颅脑外伤,致死率和致残率都比较高.对其的治疗措施中,亚低温治疗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手段.我们对2000年以来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病人52例进行亚低温治疗,同时随机抽取的同期收治的54例常规治疗的重型颅脑外伤病人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立平;宋金海;沈春升;蒋建刚;许文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盐酸戊乙奎醚在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2005年1~7月,我院将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与阿托品分别用于60例全身麻醉病人,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择期手术患者60例,均为口腔颌面外科病人,手术切口均在口腔内,其中外伤骨折18例,腭裂4例,上下颌骨囊肿12例,口腔内肿瘤26例.所有病例均排除青光眼、心功能不全、心房扑动、二尖瓣狭窄等疾病.ASA分级Ⅰ或Ⅱ级,选择气管内插管吸入复合全身麻醉.根据麻醉前静脉注射药物不同随机分为两组,A组静注长托宁0.1 mg/kg(n=30例),B组静注阿托品0.1 mg/kg(n=30例).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体重及手术时间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

    作者:沈浩林;毛新俊;杨其峰;郑玉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睫状体冷凝术治疗硅油填充术后继发性青光眼

    目的 探讨睫状体冷凝术治疗硅油填充术后继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睫状体冷凝术治疗玻璃体切割硅油注入术后继发性青光眼患者45例(45眼),范围180°睫状体,温度为-60℃至-80℃.结果 术后随访1~6个月,82.2%的患者眼压降低至30 mmHg以下,77.8%的患者临床症状好转.结论 睫状体冷凝术是治疗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术后继发性青光眼的简单、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陈琴;袁志兰;于焱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痰液hnRNP A2/B1在肺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痰液细胞核内不均一核糖核蛋白A2/B1(hnRNPA2/B1)在肺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肺癌、吸烟及正常人群组痰液细胞hnRNPA2/B1阳性表达,并分析其在不同人群组中表达的特点.结果 肺癌组及吸烟组痰液细胞hnRNPA2/B1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组(P<0.05),肺癌与吸烟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痰液hnRNP A2/B1的过量表达伴随着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的全过程.因此检测痰液细胞(特别是吸烟者)hnRNP A2/B1阳性表达,有助于肺癌的早期诊断.

    作者:赵弘卿;张熔熔;王利军;殷伯福;殷凯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异质性万古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生素后效应

    目的 了解异质性万古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h-VRSA)对万古霉素的抗生素后效应(PAE)等药代动力学特点,探讨h-VRSA的存在,对万古霉素的杀菌活性及其临床应用方面的影响.方法 分别检测ATCC 29213和h-VRSA(原代培养)的低抑菌浓度(MIC)、低杀菌浓度(MBC)以及PAE.结果 ATCC 29213的MIC和MBC分别为1μg/ml和16 μg/ml,h-VRSA(原代)的MIC和MBC分别为2 μg/ml和64 μg/ml;两者PAE分别为0.9 h和2.2 h.结论 与ATCC29213不同,h-VRSA的PAE明显延长;MIC为2 μg/ml的h-VRSA其MBC可以达到64μg/ml,已经高于万古霉素的有效血药浓度峰值(20~40)μg/ml;提示单独使用万古霉素已经不能完全清除h-VRSA.

    作者:王敬华;马筱玲;刘励军;姚辉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T869C多态性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性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T869C多态性与江苏地区汉族人群类风湿关节炎(RA)的相关性.方法 76例随访2年的RA患者及100例健康对照组,PCR-RFLP方法检测TGFβ1基因T869C多态性,比较两组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并分析RA组不同基因型间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结果 RA组CC基因型频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而CT及TT基因型频率则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RA组C等位基因频率下降,而T等位基因频率升高(P<0.01),与CC基因型相比,CT、TT基因型的RA危险度分别为2.62倍(P<0.05)和3.60倍(P<0.01);RA组携带T等位基因的基因型(CT+TT)发病年龄显著低于CC基因型(P<0.05),在X线≥Ⅲ期改变比例也显著高于CC基因型(P<0.01).结论 TGFβ1基因多态性与RA相关,T等位基因是RA的遗传易患因子,并且与RA起病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作者:祝勇;刘璠;张烽;姚登福;陈向东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术中肋间神经冷冻减轻开胸术后疼痛

    开胸术后患者常因切口疼痛而影响术后呼吸功能及恢复.我院于2003年12月~2004年12月开展术中肋间神经冷冻治疗开胸术后疼痛,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123例患者(实验组)采用常规后外侧切口开胸手术.肺部手术54例,包括肺癌33例,肺结核6例,肺脓疡2例,肺良性肿瘤12例,肺隔离症1例.其中行肺叶切除术35例,全肺切除术9例,肺楔形切除术10例.食管手术61例,均为食管癌,包括左胸切口手术42例,右胸、腹正中二切口手术19例.剖胸探查手术8例,包括肺癌5例,食管癌3例.年龄21~86(56.3±18.7)岁.同期选取123例未用肋间神经冷冻、术后仅使用哌替啶止痛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间性别、年龄、病种、手术种类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作者:马海涛;倪斌;秦涌;何靖康;陈浩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江苏医药杂志

江苏医药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