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代谢异常临床分析

杨松;蒋建东

关键词:冠脉, 糖代谢异常, 患者, 冠状动脉造影, 临床, 反应蛋白, 对比分析, 胰岛素, 血脂, 血糖, 特征, 检测, 防治, 病变
摘要:临床上,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十分常见,对此加以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进行ACS的防治.本文对比分析155例ACS患者血糖、胰岛素、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测结果,探讨ACS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临床及冠脉病变特征.
江苏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双向外引流治疗脑室出血铸型

    脑室出血铸型患者病情危重,病死率和致残率很高.我们采用双向外引流+尿激酶冲洗治疗该类患者,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择2000年1月~2005年9月经CT证实脑室出血铸型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29~78岁.GCS评分3~8分9例,9~12分11例,13~15分3例.有高血压病史19例,糖尿病史6例,既往有脑梗死5例.CT提示:全脑室系统铸型12例,双侧侧脑室铸型5例,单侧侧脑室铸型合并第三、四脑室、导水管积血6例.原发性脑室出血4例,继发性脑室出血19例.

    作者:陈宏;谢军;鲁艾林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短串联重复序列检测法用于同胞血缘关系鉴定

    目的 探讨人类短串连重复序列(STR)基因位点检测技术应用于同胞亲缘关系鉴定的可靠性.方法 采集3名已知同胞与1名未知女性个体血样,提取DNA,常规PCR扩增,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银染显色分析.结果 得到具有排除价值的5个位点(D12S375,D8S1179,TH01,FGA和D21S11),否定了未知个体与3名同胞同父同母兄妹的亲缘关系.结论 STR基因位点多、多态性高、分布广、灵敏度高、易检测,是法医学个体识别和亲子鉴定的主要技术手段,在同胞鉴定中有较强的适用性.

    作者:周惠英;丁小健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治疗女性膀胱颈梗阻

    女性膀胱颈梗阻(FBNO)是由不同病因和不同发病机制所致的膀胱出口梗阻综合征,以排尿困难为主要特征[1].其外科治疗方法包括尿道扩张、膀胱颈Y-V成形、经膀胱行膀胱颈后唇楔形切除等方法,效果常不满意.自2000年1月~2005年8月,我们采用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TURBn)治疗女性膀胱颈梗阻(FBNO)58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作者:孟峻嵩;王云炎;汤鹏;王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实验性兔PVR玻璃体增殖膜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目的 探讨激活淋巴细胞与实验性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关系.方法 将兔实验性PVR玻璃体增殖膜进行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制作切片,采用鼠抗人单克隆抗体CD3、CD43、CD 68、CD 23、CD20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研究;以兔实验眼的对侧眼球后段组织作阴性对照.结果 20只眼中18只眼发生了视网膜脱离.实验中见到抗CD3、CD 43、CD 68阳性的染色结果,细胞膜及细胞浆内出现棕黄色颗粒,而CD 23、CD 20呈阴性.结论 T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处于激活状态,在实验性PVR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免疫介导过程.

    作者:梁慷;卞征;张智弘;于焱;卞春及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22例结肠癌致急性梗阻的外科治疗

    1999年6月~2006年3月,我院收治结肠癌致急性梗阻22例,其中一期根治性切除20例,姑息性切除1例,Hartmann手术1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22例中,男14例,女8例,年龄35~78岁.右半结肠癌8例,左半结肠癌13例,直肠癌1例.症状:全组病例均有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急性肠梗阻的表现.腹部平片示肠管扩张、气液平面,腹部CT检查有6例发现结肠占位性改变.术后病理类型:腺癌16例、粘液腺癌4例,未分化癌2例.

    作者:管步高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口服降糖药物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 分析口服降糖药物的应用.方法 对我院2005年度口服降糖药物的应用金额、总用药量/限定日剂量(DDD)比值,用药频率(DDDs)及日用药费用(DDC)进行分析.结果 使构用金额排序前三位为格列吡嗪、罗格列酮和格列齐特,DDDs排序前三位为格列吡嗪、二甲双胍和格列齐特,DDC排序前三位为瑞格列奈、罗格列酮和格列齐特.结论 临床口服降糖药中格列吡嗪、格列齐特、二甲双胍价格适中,应用为广泛.

    作者:刘兴才;潘小进;徐斌山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艾滋病合并肺结核69例临床分析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MTB)不仅是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或艾滋病(AIDS)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且为首位死因[1].Lockman等[2]统计,HIV和MTB双重感染每年发生活动性肺结核达5%~10%.现收集我院收治的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69例,兹报道如下.

    作者:林艳荣;许丁空;杜丽群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T869C多态性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性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T869C多态性与江苏地区汉族人群类风湿关节炎(RA)的相关性.方法 76例随访2年的RA患者及100例健康对照组,PCR-RFLP方法检测TGFβ1基因T869C多态性,比较两组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并分析RA组不同基因型间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结果 RA组CC基因型频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而CT及TT基因型频率则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RA组C等位基因频率下降,而T等位基因频率升高(P<0.01),与CC基因型相比,CT、TT基因型的RA危险度分别为2.62倍(P<0.05)和3.60倍(P<0.01);RA组携带T等位基因的基因型(CT+TT)发病年龄显著低于CC基因型(P<0.05),在X线≥Ⅲ期改变比例也显著高于CC基因型(P<0.01).结论 TGFβ1基因多态性与RA相关,T等位基因是RA的遗传易患因子,并且与RA起病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作者:祝勇;刘璠;张烽;姚登福;陈向东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术中肋间神经冷冻减轻开胸术后疼痛

    开胸术后患者常因切口疼痛而影响术后呼吸功能及恢复.我院于2003年12月~2004年12月开展术中肋间神经冷冻治疗开胸术后疼痛,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123例患者(实验组)采用常规后外侧切口开胸手术.肺部手术54例,包括肺癌33例,肺结核6例,肺脓疡2例,肺良性肿瘤12例,肺隔离症1例.其中行肺叶切除术35例,全肺切除术9例,肺楔形切除术10例.食管手术61例,均为食管癌,包括左胸切口手术42例,右胸、腹正中二切口手术19例.剖胸探查手术8例,包括肺癌5例,食管癌3例.年龄21~86(56.3±18.7)岁.同期选取123例未用肋间神经冷冻、术后仅使用哌替啶止痛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间性别、年龄、病种、手术种类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作者:马海涛;倪斌;秦涌;何靖康;陈浩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rhIL-24对黑色素瘤B16细胞的体内外抑瘤作用

    目的 研究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4(rhIL-24)及真核表达基因重组质粒pcDNA3.0-hIL-24对黑色素瘤B16细胞(B16细胞)及其荷瘤小鼠体内外抑肿瘤作用.方法 用rhIL-24蛋白作用于小鼠B16细胞,检测其对B16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及诱导凋亡作用,并用rhIL-24蛋白及pcD-NA3.0-hIL-24治疗荷瘤小鼠.结果 rhIL-24蛋白对体外培养的B16细胞具有显著的抑制生长和诱导凋亡作用,rhIL-24蛋白及pcDNA3.0-hIL-24对C57/BL6小鼠体内形成的恶性黑色素瘤具有明显的抑瘤作用.结论 rhIL-24蛋白具有生物活性,他及真核表达重组质粒对B16细胞及其小鼠种植瘤生长有抑制作用,并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促进其分化.

    作者:赵小瑜;严苏;韩梅;盛伟华;杨吉成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APC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抑癌基因APC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5例肺鳞癌、26例肺腺癌、12例肺其它癌及8例正常或非癌肺组织中APC基因蛋白产物的表达水平.结果 正常和非癌肺组织APC蛋白阳性率为100%(8/8),肺鳞癌、腺癌和其它类型的肺癌组织中的APC蛋白阳性率分别为52.0%(13/25),50.0%(13/26)和41.7%(5/12).APC蛋白在正常或非癌肺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肺鳞癌、肺腺癌及其他类型肺癌组织(P<0.05).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APC蛋白表达与组织类型、病理分级、分化程度无关.结论 APC蛋白表达缺失可能是非小细胞肺癌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姚孝明;潘世扬;魏源华;张寄南;束永前;黄珮珺;童明庆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地平面标准在全口义齿修复中的应用

    全口义齿修复是一个复杂的咀嚼器官及(牙合)的再造过程.全口义齿成功与否的因素很多,要求每一步操作都尽可能标准化以达到佳的效果,才不会逐步积累误差而导致修复失败[1~3].本研究采用地平面标准,就是在全口义齿修复的整个过程中,以地平面作为参照面,在全口义齿各操作阶段中涉及的(牙合)平面均与地平面保持平行,口腔修复医师和技师均采用本标准,可以有效减少各自对(牙合)平面位置理解上的误差,较好地配合完成全口义齿修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查伯涛;许金菊;印厚才;邓剑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选择性去除表达CD25+、CD69+的同种异体反应T细胞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体外选择性去除表达CD25+、CD69+的同种异体反应T细胞协调移植物抗宿主病和移植物抗肿瘤的可能性.方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初次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CD25+、CD69+表达情况,磁性细胞分离系统在细胞表达高峰去除CD25+、CD69+同种异体反应T细胞.MTT法在各时间点检测不同抗原组再次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再次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显示明显降低了对相同刺激原的反应性(48.82±13.71)%,保留大部分对无关刺激原的反应性(65.47±9.84)%和肿瘤刺激原的反应性(64.83±3.65)%.结论 体外选择性去除表达CD25+、CD69+的同种异体反应T细胞可以协调移植物抗宿主病和移植物抗肿瘤.

    作者:柴忆欢;邱慧英;徐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纤维支气管镜在双腔气管插管定位中的应用

    胸腔镜,纵隔镜的出现为胸科手术提供更为广阔的领域,单肺通气技术的操作越发显得重要.但临床上常遇到导管插入后管端不到位或由于术中患者体位变动,手术牵拉等原因,致导管错位.通常插管后用传统定位法(听诊法、呼出气流法),双肺隔离效果不佳,甚至发生低氧血症.自光导纤维支气管镜(FOB)应用于双腔管定位以来,双腔管插管错位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大为降低.

    作者:刘勇;曹春芳;廖建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电视纵隔镜在早期食道癌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 研究电视纵隔镜在早期食管癌拔脱术和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自2005年10月~2006年6月应用电视纵隔镜为15例早期食管癌病人施行食管拔脱术和切除术,所有病例术前均经胃镜证实为鳞癌,钡餐及CT检查证实无明显外侵,纵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所有病人均以电视纵隔镜游离食管后行食管-胃颈部吻合术.结果 所有病人恢复良好.术后下床活动时间1~3 d(平均2.5 d),呼吸功能影响明显减轻,镇痛药用量减少.结论 电视纵隔镜在早期食管癌病人中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中林;张蕾;陆一民;刘宁;汪潜云;高克柔;张晓膺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肺结核与肺癌患者血IL-12、IFN-γ和IL-4的联合检测及意义

    目的 探讨3种细胞因子在结核、肺癌患者血清中浓度变化的意义.方法 用ELISA法同步分别检测36例初治活动性结核、24例肺癌及12例健康对照组血清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2、IL-4水平.结果 结核组IFN-γ[包括痰集菌阳性、结核菌素试验(PPD)≤2+组)]明显高于肺癌组、健康对照组(P<0.05),肺癌组与对照组无区别;结核组IL-4高于肺癌组;60岁以下患者血清IFN-γ、IL-12浓度结核组高于肺癌组.结论 细胞因子IFN-γ、IL-12、IL-4在结核与肺癌患者血清中浓度不同,可作为鉴别诊断的参考依据.

    作者:沈云飞;殷凯生;王新宁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超声在肝移植术后黄疸病因鉴别分析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对肝移植术后黄疸病因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肝移植术后黄疸患者,二维超声观察移植肝回声,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肝门部血管并测量各项参数.结果 超声诊断肝癌1例,门静脉栓塞1例,胆漏2例,胆管结石2例,18例胆道狭窄伴胆泥形成.超声胆道未见明显异常的6例中,超声提示急性排斥反应3例,移植物失活2例,乙型肝炎变异复发1例,后经超声引导下穿刺诊断.结论 超声在肝移植术后黄疸病因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彭晓静;林红军;叶新华;李相成;张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新生儿24小时食管pH监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24 h食管pH监测在新生儿胃食管反流(GER)中的应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便携式pH自动记录仪,对30例疑诊为GER的新生儿行24 h食管pH监测;以无症状的新生儿1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GER组各项反流指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新生儿病理性GER临床表现以呕吐(溢乳)常见(95.5%),其次为呼吸暂停(发作青紫)(22.7%)和呛咳(4.5%);除单纯病理性GER及消化道畸形为主要病因外,新生儿窒息及败血症也与其关系密切.结论 GER有多种临床表现,行24h食管pH监测是早期诊断新生儿GER的较好方法.GER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应积极寻找病因,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

    作者:殷勤;甘卫华;焦泽霖;游思洪;张爱青;吴伟玲;郑大同;张薇莉;李述庭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11β-羟化类固醇脱氢酶1促进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机制

    目的 探讨11β-羟化类固醇脱氢酶1(11β-HSD1)促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机制及其在肥胖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油红染色观察脂滴堆积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11β-HSD1的表达.应用氢化可的松刺激模型,采用实时定量PCR观察11β-HSD1和糖皮质激素受体(GR)表达的变化.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脂肪细胞分化标志基因的变化.结果 (1)油红染色显示脂滴堆积随着小鼠前脂肪细胞(3T3-L1)细胞分化过程逐渐增加.(2)在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模型中(0、2、4、6、8d),11β-HSD1蛋白水平是上调的,证实11β-HSD1蛋白分子量为34 000.(3)11β-HSD1及GR的mRNA表达在分化过程中是上调的.(4)11β-HSD1对氢化可的松的刺激是时间和浓度依赖的,而氢化可的松的刺激对GR影响不大.(5)脂蛋白脂肪酶(LPL)、脂肪酸合成酶(FAS)、脂肪酸结合蛋白(aP2)在分化过程中明显上升,前脂肪细胞因子-1(Pref-1)在分化早期升高,在分化后期明显下调.结论 11β-HSD1通过受体前调节作用促进前脂肪细胞分化,参与肥胖的发生.

    作者:刘云;孙岩;刘娟;丁国宪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第十一肋间切口肾癌根治术63例

    我院1995年1月~2006年1月取第十一肋间切口行肾癌根治性切除63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63例,男41例,女22例,年龄41~78岁,平均年龄61岁.右侧34例,左侧29例,肿瘤大小3~10 cm.肾上极肿瘤19例,肾中下极肿瘤44例.病理诊断:透明细胞癌60例,嫌色细胞癌3例.肾蒂淋巴结转移11例.临床分期Ⅰ~Ⅲ期,同侧肾上腺切除19例,病理检查未发现癌转移.

    作者:邵雪峰;向贵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江苏医药杂志

江苏医药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