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电视纵隔镜在早期食道癌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王中林;张蕾;陆一民;刘宁;汪潜云;高克柔;张晓膺

关键词:电视纵隔镜, 食管癌, 微创手术
摘要:目的 研究电视纵隔镜在早期食管癌拔脱术和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自2005年10月~2006年6月应用电视纵隔镜为15例早期食管癌病人施行食管拔脱术和切除术,所有病例术前均经胃镜证实为鳞癌,钡餐及CT检查证实无明显外侵,纵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所有病人均以电视纵隔镜游离食管后行食管-胃颈部吻合术.结果 所有病人恢复良好.术后下床活动时间1~3 d(平均2.5 d),呼吸功能影响明显减轻,镇痛药用量减少.结论 电视纵隔镜在早期食管癌病人中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江苏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T869C多态性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性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T869C多态性与江苏地区汉族人群类风湿关节炎(RA)的相关性.方法 76例随访2年的RA患者及100例健康对照组,PCR-RFLP方法检测TGFβ1基因T869C多态性,比较两组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并分析RA组不同基因型间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结果 RA组CC基因型频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而CT及TT基因型频率则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RA组C等位基因频率下降,而T等位基因频率升高(P<0.01),与CC基因型相比,CT、TT基因型的RA危险度分别为2.62倍(P<0.05)和3.60倍(P<0.01);RA组携带T等位基因的基因型(CT+TT)发病年龄显著低于CC基因型(P<0.05),在X线≥Ⅲ期改变比例也显著高于CC基因型(P<0.01).结论 TGFβ1基因多态性与RA相关,T等位基因是RA的遗传易患因子,并且与RA起病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作者:祝勇;刘璠;张烽;姚登福;陈向东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急性髓性白血病SHIP基因突变和SNP的研究

    目的 研究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含SH2肌醇磷脂酶(SHIP)基因突变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基因组PCR、RT-PCR和直接测序等方法,在72例AML患者中检测SHIP基因突变和SNP.结果 SHIP Q1153L为新发现的突变,阳性率1.4%.结论 SHIP Q1153L突变可能参与了继发性AML的分子发病机制.

    作者:许家仁;李建勇;张苏江;黄峻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p53 codon72多态与肿瘤的相关性

    在抑癌基因中,p53与肿瘤的关系较早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且是迄今研究的为广泛、为系统的抗癌基因之一.p53非热点区的突变形成人群的多态性.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位于第4外显子codon72的多态性与多种肿瘤易感性、治疗及预后存在相关性.本文就这一方面的研究做一简要综述.并对以后p53codon72多态性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建议.

    作者:王剑蓉;赖仁胜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三氧化二砷诱导黑色素瘤B16细胞凋亡机制

    目的 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对黑色素瘤B16细胞(B16细胞)的作用,探讨As2O3抗肿瘤的机制.方法 Hoechst33258染色观察细胞凋亡特征;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LSCM),结合特异性荧光探针Fluo-3/AM、H2DCF-DA和DAF-FM-DA,观察As2O3引起瘤细胞内钙离子(Ca2+)、活性氧(ROS)和一氧化氮(NO)的变化.结果 50 μmol/L As2O3作用细胞12 h后,Hoechst33258核染色可见典型凋亡细胞;细胞内Ca2+、ROS和NO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As2O3可诱导B16细胞发生凋亡,As2O3诱导凋亡可能与细胞内Ca2+、ROS和NO的增加有关.

    作者:王华;张天一;杨扬;张春辉;倪启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艾滋病合并肺结核69例临床分析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MTB)不仅是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或艾滋病(AIDS)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且为首位死因[1].Lockman等[2]统计,HIV和MTB双重感染每年发生活动性肺结核达5%~10%.现收集我院收治的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69例,兹报道如下.

    作者:林艳荣;许丁空;杜丽群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腹腔镜下切除子宫腺肌瘤的临床分析

    子宫腺肌瘤好发于30~50岁的妇女,发病率从8.8%~31%不等[1].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进行性痛经,月经过多和不孕.药物治疗仅能控制其症状而不能消除病灶.对年轻且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子宫切除难以接受.我院自2004年5月采用腹腔镜下切除的方法治疗子宫腺肌瘤,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长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22例结肠癌致急性梗阻的外科治疗

    1999年6月~2006年3月,我院收治结肠癌致急性梗阻22例,其中一期根治性切除20例,姑息性切除1例,Hartmann手术1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22例中,男14例,女8例,年龄35~78岁.右半结肠癌8例,左半结肠癌13例,直肠癌1例.症状:全组病例均有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急性肠梗阻的表现.腹部平片示肠管扩张、气液平面,腹部CT检查有6例发现结肠占位性改变.术后病理类型:腺癌16例、粘液腺癌4例,未分化癌2例.

    作者:管步高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选择性去除表达CD25+、CD69+的同种异体反应T细胞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体外选择性去除表达CD25+、CD69+的同种异体反应T细胞协调移植物抗宿主病和移植物抗肿瘤的可能性.方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初次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CD25+、CD69+表达情况,磁性细胞分离系统在细胞表达高峰去除CD25+、CD69+同种异体反应T细胞.MTT法在各时间点检测不同抗原组再次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再次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显示明显降低了对相同刺激原的反应性(48.82±13.71)%,保留大部分对无关刺激原的反应性(65.47±9.84)%和肿瘤刺激原的反应性(64.83±3.65)%.结论 体外选择性去除表达CD25+、CD69+的同种异体反应T细胞可以协调移植物抗宿主病和移植物抗肿瘤.

    作者:柴忆欢;邱慧英;徐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rhIL-24对黑色素瘤B16细胞的体内外抑瘤作用

    目的 研究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4(rhIL-24)及真核表达基因重组质粒pcDNA3.0-hIL-24对黑色素瘤B16细胞(B16细胞)及其荷瘤小鼠体内外抑肿瘤作用.方法 用rhIL-24蛋白作用于小鼠B16细胞,检测其对B16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及诱导凋亡作用,并用rhIL-24蛋白及pcD-NA3.0-hIL-24治疗荷瘤小鼠.结果 rhIL-24蛋白对体外培养的B16细胞具有显著的抑制生长和诱导凋亡作用,rhIL-24蛋白及pcDNA3.0-hIL-24对C57/BL6小鼠体内形成的恶性黑色素瘤具有明显的抑瘤作用.结论 rhIL-24蛋白具有生物活性,他及真核表达重组质粒对B16细胞及其小鼠种植瘤生长有抑制作用,并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促进其分化.

    作者:赵小瑜;严苏;韩梅;盛伟华;杨吉成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46例直肠癌临床误诊分析

    对1992~2002年期间我院46例误诊直肠癌进行分析,以期找出误诊原因,提高早期诊断率,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46例误诊直肠癌,其中男33例,女13例,年龄28~79岁.便血、脓血便27例,占58.70%.便秘或粪便变细11例,占23.9%.腹泻、里急后重8例,占17.4%.发病部位:直肠高位9例,中段直肠15例,低位直肠22例.

    作者:刘志力;王建;何跃君;王明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治疗女性膀胱颈梗阻

    女性膀胱颈梗阻(FBNO)是由不同病因和不同发病机制所致的膀胱出口梗阻综合征,以排尿困难为主要特征[1].其外科治疗方法包括尿道扩张、膀胱颈Y-V成形、经膀胱行膀胱颈后唇楔形切除等方法,效果常不满意.自2000年1月~2005年8月,我们采用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TURBn)治疗女性膀胱颈梗阻(FBNO)58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作者:孟峻嵩;王云炎;汤鹏;王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电视纵隔镜在早期食道癌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 研究电视纵隔镜在早期食管癌拔脱术和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自2005年10月~2006年6月应用电视纵隔镜为15例早期食管癌病人施行食管拔脱术和切除术,所有病例术前均经胃镜证实为鳞癌,钡餐及CT检查证实无明显外侵,纵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所有病人均以电视纵隔镜游离食管后行食管-胃颈部吻合术.结果 所有病人恢复良好.术后下床活动时间1~3 d(平均2.5 d),呼吸功能影响明显减轻,镇痛药用量减少.结论 电视纵隔镜在早期食管癌病人中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中林;张蕾;陆一民;刘宁;汪潜云;高克柔;张晓膺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手术33例分析

    1996年10月~2005年10月,我院在体外循环下行动脉导管手术33例,本文就其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的选择进行探讨.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闭合手术共计33例.男13例,女20例,年龄1岁8个月~56岁,平均16.56岁.体重10.5~59 kg,平均31.54 kg.单纯动脉导管未闭(PDA)10例,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病19例[(其中室间隔缺损(VSD)10例,房间隔缺损(ASD)6例,肺动脉狭窄(PS)1例,法洛四联症(TOF)2例)],心内膜炎主动脉瓣病变1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2例,主动脉瓣病变1例.

    作者:赵六六;但文富;游昕;梁勇;周建国;马游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脱细胞异种(猪)真皮基质修复体表组织缺损凹陷的临床作用

    对患者体表组织缺损凹陷的修复关键是寻找一种理想的填充材料.多年来,在整形外科界都采用传统的自体真皮脂肪瓣填充,由于其吸收率高达50%~60%,且取材供区造成新的缺损,临床效果一直不理想.自2002年11月~2005年12月以来,我们采用脱细胞异种(猪)真皮基质作为填充材料,对10例不同部位体表软组织缺损凹陷的患者进行皮下充填,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马来祥;胡寅;陈光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观察人体胎盘脂多糖辅助治疗初治菌阳肺结核疗效及安全性

    结核杆菌侵入机体后,人体是否发病及发病病情的轻重,不仅取决于结核杆菌的数量和毒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肺结核患者自身免疫状态,而机体免疫状态的高低还直接影响肺结核化疗的疗效.人体胎盘脂多糖是一种免疫调节剂,通过其影响机体免疫功能,起到辅助治疗的目的.我们对临床肺结核患者采用短程化疗方案配合人体胎盘脂多糖治疗,探讨其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韩庆;王怀诚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口服降糖药物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 分析口服降糖药物的应用.方法 对我院2005年度口服降糖药物的应用金额、总用药量/限定日剂量(DDD)比值,用药频率(DDDs)及日用药费用(DDC)进行分析.结果 使构用金额排序前三位为格列吡嗪、罗格列酮和格列齐特,DDDs排序前三位为格列吡嗪、二甲双胍和格列齐特,DDC排序前三位为瑞格列奈、罗格列酮和格列齐特.结论 临床口服降糖药中格列吡嗪、格列齐特、二甲双胍价格适中,应用为广泛.

    作者:刘兴才;潘小进;徐斌山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凋亡相关基因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

    目的 探讨凋亡相关基因在增生性瘢痕(HS)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分布特点.方法 对21例不同时期的增生性瘢痕及5例正常皮肤分别进行Fas、p53、Bcl-2、Bax、c-My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原位凋亡染色.结果 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上皮基底层细胞及间质纤维细胞均有Fas表达,且纤维组织越幼稚,表达越强;Bax主要在上皮基底细胞表达,且病变较陈旧的较强,较幼稚的纤维细胞也有表达;Bcl-2在幼稚的纤维细胞有弱表达;c-Myc在间质纤维细胞有较强表达,有分层现象,与病变成熟程度相关.结论 在瘢痕修复过程中,纤维细胞增生与凋亡呈动态平衡过程,受多种基因精确调控,增生过度或凋亡减少均可导致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作者:谷波;刁永力;于海洲;刘其成;葛乃航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胆总管结石腹腔镜的微创治疗

    我们对12例胆总管结石病人进行腹腔镜结合取石网取石,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达到治疗微创的目的.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004年12月~2005年5月,对我院收治的12例胆总管结石病人进行腹腔镜结合取石网治疗,男7例,女5例,年龄27~53岁.其中有黄疸病史者3例,B超发现胆总管直径0.9~2.1 cm.

    作者:许长松;夏建国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腹部带蒂皮瓣移植治疗手部烧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腹部带蒂皮瓣常用于手、腕部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其优点是皮瓣面积大、循环可靠、易于成活、外观好和供瓣区隐蔽.我科于2004年4月~2006年4月,对10例手、腕部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的患者行腹部带蒂皮瓣移植术,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夏宏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共刺激分子CD40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和生物学意义

    TNF/TNFR超家族成员中的CD40/CD40L分子因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的重要作用和疾病的密切关系而备受瞩目,成为免疫学及肿瘤免疫研究中的热点.在人类的恶性肿瘤中,大多数的恶性淋巴细胞性肿瘤都表达CD40分子,但CD40在上皮性肿瘤细胞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得很少,本文研究CD40在乳腺癌细胞株和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进而探讨CD40作为靶分子在乳腺癌生物治疗中的可行性.

    作者:邓敏;施勤;顾永平;谢芳;张学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江苏医药杂志

江苏医药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