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振彪;黄介飞;倪润洲;肖明兵;倪海滨;魏群;张弘
为探究乳腺癌CD44v6、CerbB-2及ER的表达情况及肿瘤的转移、病期及病理分型的关系,兹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胡亦钦;赵祥生;唐金海;秦建伟;俞乔;莫富根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患者,女,56岁,因左上腹及腰背痛伴消瘦3个月收入院.腹痛及腰背痛为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重,程度剧,影响进食,并觉有束带感,弯腰坐位或蜷膝侧卧位可稍有减轻.入院后查体:T 36.1℃,神志清,巩膜无黄染,腹平软,无压痛,肝肾区无叩痛.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腹部立卧位X线片正常,B超肝胆胰脾肾未见异常,上腹部CT:胰尾癌伴脾脏、左肾及肾上腺受累,局部胃壁受累可能,脾梗死.后诊断:晚期胰腺癌.外科会诊认为无法手术切除.
作者:占强;郭继中;王含芬;王辉;朱德坤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并发心律失常,其中并发以心房纤颤(AF)机理较为复杂和病情严重,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在胸部手术后为20%[1].本文总结我院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AF的防治经验.
作者:郑世营;葛锦峰;赵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我院自1993年至2002年间共收治早期胃癌病人70例,施行了D2或D1淋巴结清扫的胃癌根治术,为寻找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本文回顾性分析早期胃癌的病理特征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龚巍;吴浩荣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至2002年间215例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临床资料,探讨年龄和疝环大小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总结手术适应证及腹股沟疝分型的意义.
作者:陈思梦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普胸术后胸内活动性出血的原因、预防及外科治疗.方法1990年2月至2003年2月普胸术后发生胸内活动性出血47例(1.15%),并对其进行了外科治疗.结果痊愈出院43例,死亡3例,肾功能衰竭自动出院1例.结论只要术中仔细认真止血,大多数术后活动性出血是可以避免的.对普胸术后发生的活动性出血应积极再次剖胸止血,防止耽误病情、危及生命,并可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苏宜江;许栋生;张伯生;刘锋;马国栋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患者,女,时年58岁,因患胆囊癌行胆囊切除术后化疗高质量生活10年;于68岁时又患胃小弯癌行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生活3年余;于71岁时患恶性阻塞性黄疸、胰头占位姑息治疗存活7个月,于2003年7月8日死亡.追踪时间长达14年3个月.终年72岁.
作者:周敏;郑熙年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构建鼠源性内皮抑素(mEndostatin)重组腺病毒真核表达载体,并将其转染胰腺癌细胞株,探讨其体外抑制血管形成的活性.方法以mEndostatin质粒为模板通过PCR方法扩增回收mEndostatin,将mEndostatin连接到腺病毒载体pCA13中,构建pCA13-mEndo表达质粒.将此表达质粒与腺病毒重组质粒pBGHE3通过lipofectamine 2 000共同转染293细胞,经同源重组产生重组腺病毒Ad-mEndo,用氯化铯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法纯化,用50%组织培养感染剂量法测定病毒滴度.体外转染胰腺癌细胞株AsPC-1、BxPC-3,并测定感染的胰腺癌细胞上清液mEndostatin的表达及观察其抑制血管形成的活性.结果扩增得到的mEndostatin经酶切鉴定、PCR扩增、DNA测序证实为鼠源性内皮抑素,重组腺病毒Ad-mEndo的滴度为6.3×1010pfu/ml,体外能高效转染胰腺癌细胞株,可分泌表达有抑制血管形成活性的mEndostatin.结论本实验所构建的mEndostatin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能有效表达具有生物活性的mEndostatin,为体内胰腺癌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子祥;李德春;赵华;朱新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了解胰腺癌十二指肠液中K-ras基因点突变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PCR-MASA(突变特异性等位基因扩增法)检测胰腺癌患者十二指肠液中K-ras基因点突变.结果胰腺癌患者十二指肠液标本中K-ras基因点突变率为17.4%(4/23),而被检测的急慢性胰腺炎、胰岛素瘤、壶腹癌、胆管癌、十二指肠乳头癌及胃癌病人十二指肠液标本均无K-ras基因突变.结论(1)PCR-MASA法简便、特异、敏感,扩增产物只需常规电泳、染色即可观察结果,无需酶切、杂交、放射性和非放射性显影.(2)对十二指肠液检测K-ras基因第12位密码子有无突变,可有助于判断胰腺病变良恶性及胰腺癌的诊断,但其实用价值尚有待进一步验证.
作者:戴存才;苗毅;刘训良;张兆松;苏川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成年人肠梗阻病因的变化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1991年1月至2004年7月收治的肠梗阻464例各种发病原因及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效果.结果464例肠梗阻中,结直肠肿瘤277例,占59.7%;小肠肿瘤19例,占4.1%;肠粘连145例,占31.3%.肠扭转2例,腹外疝嵌顿6例,肠套叠2例,肠系膜血管栓塞1例,腹腔肿瘤广泛转移2例,胆石性肠梗阻1例,动力性肠梗阻6例,原因不明3例.结直肠肿瘤引起的肠梗阻,肿瘤切除率为62.0%.结论成年人肠梗阻的主要病因结直肠肿瘤居首位,粘连性肠梗阻其次,治疗方法前者以手术为主,急诊一期左结肠肿瘤切除应谨慎对待.
作者:钱永坤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我科自2002年6月至2003年11月对中晚期肿瘤使用康莱特引起静脉炎者使用海带湿敷,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史祥平;王晓翠;俞玲;盛齐英;王睿;张美霞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胃癌腹腔游离癌细胞的存在与术后腹膜转移密切相关.1.检测方法的进展:从腹腔灌洗细胞学检查方法、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发展到荧光定量实时RT-PCR(real-time RT-PCR),逐步提高其敏感性.2.检测标本的比较:尝试用大网膜和腹腔等各部位的灌洗液作标本检测游离癌细胞.3.检测标志物的选择:应选择一种对胃癌细胞较特异的标志物.大部分学者主张几个标志物联合检测,以避免假阳性的发生.4.腹腔游离癌细胞来源的探讨:腹腔游离癌细胞主要来自受侵的浆膜面.还有淋巴清扫后淋巴通道开放,使得癌细胞可以进入腹腔.5.检测腹腔游离癌细胞的临床意义:为评价手术效果、判断预后及为围手术期综合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许军;张岩松;徐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B7-1基因转染肝癌细胞与IFN-γ、IL-12联合在体外诱导T细胞活化的能力.方法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检测联合诱导瘤苗刺激淋巴细胞IFN-γ、IL-12蛋白合成及细胞表面CD4、CD8、CD25的表达.MTT法检测瘤苗对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结果HepG2/B7-1细胞诱导淋巴细胞表达IL-2、IFN-γ,其蛋白质含分别为875 pg/ml和1 246pg/ml;而联合IL-12、IFN-γ后能进一步诱导IL-2、IFN-γ的蛋白质合成,较各自无细胞因子组明显提高(P<0.05).细胞表面CD4、CD8、CD25的表达显著增加.两者联合促进了淋巴细胞的增殖,在E/T=10:1时,较HepG2组明显增大.结论IL-12、IFN-γ增强经B7-1基因转染的肝癌细胞(HepG2/B7-1)诱导淋巴细胞产生IL-2、IFN-γ的能力;IL-12、IFN-γ可能通过调节B7-1分子的生物学活性影响其对T细胞的活化.
作者:李德春;朱兴国;余文渊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严重的并发症是肝外胆道损伤,国内外大宗病例报道其发生率为0.65%~1.4%[1].我们自1992年1月至2003年3月共实施2 715例LC,发生肝外胆道损伤12例(0.44%),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吴小龙;沈安东;陈布克;钱毅;杨敖霖;李会斌;吴国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今年是<江苏医药>的而立之年,在她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得到省内外医药界同仁和卫生管理部门各级领导的关爱和帮助,对此,我们致以深深的谢意.今年又是<江苏医药>深化改革和尝试改版的一年,在她向新的更高的目标奋力迈进之际,我们期望着能够得到大家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作者:黄峻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胃术后无张力症是指不伴吻合口或输出空肠袢等机械梗阻因素的胃无动力、排空迟缓,是胃、胆道及胰腺手术后常见并发症.自2000年4月至2003年12月,我们采用空肠置管加药物治疗术后胃无张力症12例,效果较好,避免了再次手术,现报道如下.
作者:董晓强;李德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后以胆道支架替代T管引流的可行性.方法在腹腔镜下完成胆总管探查取石后,经胆道镜将胆道造影管通过胆总管下段进入十二指肠,并带入导丝.在胆道镜监视下利用推送器沿导丝将Endo-Flex胆道内支架安置于胆总管远端,并使支架远端进入十二指肠,胆总管切口以3-0雪橇针间断缝合.结果手术时间60~150 min.术后平均住院日4d,无并发症.术后随访2~29个月,无结石复发和胆道狭窄.结论应用胆道内支架的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治疗,对有适应证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安全、有效.
作者:张楷;王浩炜;吴浩荣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我科自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治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TICH)患者159例,兹将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周建宏;陆爻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我院自2000年6月至2003年6月联合运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网篮取石治疗胆囊肝外胆管结石5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陆春雷;杨敖霖;吴国忠;葛继强;李界明;王京立;罗昆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近年来我们检测了45例高血压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并分析其与颈动脉中内膜厚度(IMT)的相关性,报告如下.
作者:侯宝元;王芬蝶;卢国元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