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应用胆道支架替代T管引流的腹腔镜胆总管探查

张楷;王浩炜;吴浩荣

关键词:腹腔镜技术, 胆道支架, 胆总管结石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后以胆道支架替代T管引流的可行性.方法在腹腔镜下完成胆总管探查取石后,经胆道镜将胆道造影管通过胆总管下段进入十二指肠,并带入导丝.在胆道镜监视下利用推送器沿导丝将Endo-Flex胆道内支架安置于胆总管远端,并使支架远端进入十二指肠,胆总管切口以3-0雪橇针间断缝合.结果手术时间60~150 min.术后平均住院日4d,无并发症.术后随访2~29个月,无结石复发和胆道狭窄.结论应用胆道内支架的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治疗,对有适应证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安全、有效.
江苏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胆道支架替代T管引流的腹腔镜胆总管探查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后以胆道支架替代T管引流的可行性.方法在腹腔镜下完成胆总管探查取石后,经胆道镜将胆道造影管通过胆总管下段进入十二指肠,并带入导丝.在胆道镜监视下利用推送器沿导丝将Endo-Flex胆道内支架安置于胆总管远端,并使支架远端进入十二指肠,胆总管切口以3-0雪橇针间断缝合.结果手术时间60~150 min.术后平均住院日4d,无并发症.术后随访2~29个月,无结石复发和胆道狭窄.结论应用胆道内支架的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治疗,对有适应证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安全、有效.

    作者:张楷;王浩炜;吴浩荣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胆囊癌术后存活14年全程追踪报道

    患者,女,时年58岁,因患胆囊癌行胆囊切除术后化疗高质量生活10年;于68岁时又患胃小弯癌行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生活3年余;于71岁时患恶性阻塞性黄疸、胰头占位姑息治疗存活7个月,于2003年7月8日死亡.追踪时间长达14年3个月.终年72岁.

    作者:周敏;郑熙年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致胆管损伤12例分析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严重的并发症是肝外胆道损伤,国内外大宗病例报道其发生率为0.65%~1.4%[1].我们自1992年1月至2003年3月共实施2 715例LC,发生肝外胆道损伤12例(0.44%),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吴小龙;沈安东;陈布克;钱毅;杨敖霖;李会斌;吴国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胃癌术中腹腔灌洗检测游离癌细胞的研究进展

    胃癌腹腔游离癌细胞的存在与术后腹膜转移密切相关.1.检测方法的进展:从腹腔灌洗细胞学检查方法、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发展到荧光定量实时RT-PCR(real-time RT-PCR),逐步提高其敏感性.2.检测标本的比较:尝试用大网膜和腹腔等各部位的灌洗液作标本检测游离癌细胞.3.检测标志物的选择:应选择一种对胃癌细胞较特异的标志物.大部分学者主张几个标志物联合检测,以避免假阳性的发生.4.腹腔游离癌细胞来源的探讨:腹腔游离癌细胞主要来自受侵的浆膜面.还有淋巴清扫后淋巴通道开放,使得癌细胞可以进入腹腔.5.检测腹腔游离癌细胞的临床意义:为评价手术效果、判断预后及为围手术期综合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许军;张岩松;徐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159例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诊治体会

    我科自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治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TICH)患者159例,兹将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周建宏;陆爻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术前血清sICAM-1和VEGF的表达水平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术前血清可溶型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临床病理学参数、术后肿瘤复发和生存率的关系.方法运用ELISA法定量检测sICAM-1和VEGF在胃癌及正常人血清中含量.结果胃癌组术前血清sICAM-1和VEGF水平高于健康人组(P<0.01),术后1周血清sICAM-1水平显著下降(P<0.01),VEGF无明显变化(P>0.05);胃癌组术前血清sICAM-1和VEGF水平,在浆膜侵及者均高于未侵及者(P<0.05和<0.01),在TNMⅢ期、Ⅳ期者高于TNM Ⅰ期、Ⅱ期者(P均<0.01);伴淋巴结转移组血清sICAM-1水平高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组(P<0.01),血清VEGF水平与淋巴结转移状态无关(P>0.05);胃癌组术前sICAM-1和VEGF水平高表达者容易出现肿瘤复发(P<0.005),其二年生存率亦较低表达者低(P<0.005);两者与患者组织学分型、性别、年龄等无关(P均>0.05).结论血清sICAM-1和VEGF可能参与胃癌发生、发展和侵润、转移的调控.联合检测可能有助于预测胃癌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及侵润程度,可作为术前判断胃癌患者预后的指标.

    作者:毛振彪;黄介飞;倪润洲;肖明兵;倪海滨;魏群;张弘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血清前降钙素检测在高危病人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前降钙素(PCT)检测在高危病人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层析技术,快速半定量金标法检测血清前降钙素.结果52例高危病人中,PCT<0.5ng/ml 17例;PCT为0.5~2.0ng/ml 14例;PCT为2.1~10.0 ng/ml 4例,PCT为>10 ng/ml的17例;52例中,有17例死亡病例,其中PCT>10 ng/ml 13例,PCT为2~10 ng/ml 1例,PCT为0.5~2 ng/ml1例,PCT<0.5 ng/ml 2例.结论PCT增高程度与细菌性感染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CT水平持续升高,表示炎症处于上升期或病情恶化,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

    作者:朱天礼;唐勤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生长抑素血药浓度的变化对门静脉压力的影响

    目的研究生长抑素血药浓度与门静脉压力、血中Glu、NO和ET-1浓度变化关系.方法对14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采用静脉微量泵经外周静脉持续24h分别输入施他宁(250 ng/h)和善宁(50ng/h),经TIPS术后门静脉留置导管直接测压动态观察门静脉压力变化,同时检测血中Glu、NO和ET-1浓度.结果施他宁和善宁应用后血中生长抑素血药浓度上升,门静脉压力明显下降,施他宁组血中生长抑素浓度低于善宁组的血药浓度,门静脉压力下降显著高于善宁组,施他宁的血药浓度与门静脉压力下降呈现直线相关性;两种药物应用后均出现Glu浓度显著下降,而NO和ET-1浓度无明显变化.结论采用静脉微量泵持续应用施他宁和善宁稳定维持生长抑素浓度,具有持续降低门静脉压力的作用,善宁的血药浓度虽高,但施他宁的降压作用更为显著.

    作者:吴性江;徐旻;杨建芬;黎介寿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甲状腺肿瘤中PTEN表达和癌转移的相关性

    甲状腺癌有明显的区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倾向,PTEN是新近发现的抑癌基因,本文旨在观察PTEN在甲状腺肿瘤中的表达情况,探讨PTEN的表达和甲状腺癌转移的相关性.

    作者:张岩松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IFN-γ、IL-12对B7-1转染肝癌细胞诱导T淋巴细胞活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B7-1基因转染肝癌细胞与IFN-γ、IL-12联合在体外诱导T细胞活化的能力.方法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检测联合诱导瘤苗刺激淋巴细胞IFN-γ、IL-12蛋白合成及细胞表面CD4、CD8、CD25的表达.MTT法检测瘤苗对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结果HepG2/B7-1细胞诱导淋巴细胞表达IL-2、IFN-γ,其蛋白质含分别为875 pg/ml和1 246pg/ml;而联合IL-12、IFN-γ后能进一步诱导IL-2、IFN-γ的蛋白质合成,较各自无细胞因子组明显提高(P<0.05).细胞表面CD4、CD8、CD25的表达显著增加.两者联合促进了淋巴细胞的增殖,在E/T=10:1时,较HepG2组明显增大.结论IL-12、IFN-γ增强经B7-1基因转染的肝癌细胞(HepG2/B7-1)诱导淋巴细胞产生IL-2、IFN-γ的能力;IL-12、IFN-γ可能通过调节B7-1分子的生物学活性影响其对T细胞的活化.

    作者:李德春;朱兴国;余文渊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PCR-MASA检测胰腺癌十二指肠液中K-ras基因点突变

    目的了解胰腺癌十二指肠液中K-ras基因点突变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PCR-MASA(突变特异性等位基因扩增法)检测胰腺癌患者十二指肠液中K-ras基因点突变.结果胰腺癌患者十二指肠液标本中K-ras基因点突变率为17.4%(4/23),而被检测的急慢性胰腺炎、胰岛素瘤、壶腹癌、胆管癌、十二指肠乳头癌及胃癌病人十二指肠液标本均无K-ras基因突变.结论(1)PCR-MASA法简便、特异、敏感,扩增产物只需常规电泳、染色即可观察结果,无需酶切、杂交、放射性和非放射性显影.(2)对十二指肠液检测K-ras基因第12位密码子有无突变,可有助于判断胰腺病变良恶性及胰腺癌的诊断,但其实用价值尚有待进一步验证.

    作者:戴存才;苗毅;刘训良;张兆松;苏川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症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症的诊断和外科处理.方法对收治的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症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6例,女2例,年龄14~40岁.无神经节细胞段在乙状结肠远端和直肠2例,直肠6例.1例作结肠造瘘,6例作Ikeda法手术,另1例做了改良Swenson法手术.结果7例根治手术者术后排便功能均优.结论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症的诊断主要依据便秘史,钡灌肠检查和/或肛门直肠测压.Ikeda法手术是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作者:赖晓峰;陈永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江苏医药>改版寄语

    今年是<江苏医药>的而立之年,在她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得到省内外医药界同仁和卫生管理部门各级领导的关爱和帮助,对此,我们致以深深的谢意.今年又是<江苏医药>深化改革和尝试改版的一年,在她向新的更高的目标奋力迈进之际,我们期望着能够得到大家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作者:黄峻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核因子-κB活化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肺损伤中的作用

    本研究通过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模型,探讨核因子-κB(NF-κB)活化在大鼠SAP肺损伤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汪良芝;沈云志;赵建妹;施新岗;许永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应用EST及LC两镜联合治疗胆囊肝外胆管结石

    我院自2000年6月至2003年6月联合运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网篮取石治疗胆囊肝外胆管结石5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陆春雷;杨敖霖;吴国忠;葛继强;李界明;王京立;罗昆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成年人肠梗阻的病因及治疗分析

    目的了解成年人肠梗阻病因的变化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1991年1月至2004年7月收治的肠梗阻464例各种发病原因及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效果.结果464例肠梗阻中,结直肠肿瘤277例,占59.7%;小肠肿瘤19例,占4.1%;肠粘连145例,占31.3%.肠扭转2例,腹外疝嵌顿6例,肠套叠2例,肠系膜血管栓塞1例,腹腔肿瘤广泛转移2例,胆石性肠梗阻1例,动力性肠梗阻6例,原因不明3例.结直肠肿瘤引起的肠梗阻,肿瘤切除率为62.0%.结论成年人肠梗阻的主要病因结直肠肿瘤居首位,粘连性肠梗阻其次,治疗方法前者以手术为主,急诊一期左结肠肿瘤切除应谨慎对待.

    作者:钱永坤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尿道下裂患儿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

    目的探讨尿道下裂儿童父母的心理卫生状况,为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应付方式问卷对一组尿道下裂儿童父母进行评定,并与全国常模对照组比较.结果患儿父母在躯体化、抑郁、焦虑和恐怖等4个因子的评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5或P<0.01).尿道下裂患儿父母较对照组较少使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类的应付方式,而较多采取自责和幻想类的应付方式(P<0.05或P<0.01).结论尿道下裂儿童父母存在严重的负性情绪和不良的应付方式.

    作者:葛征;马耿;郭云飞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海带湿敷治疗静脉炎的疗效观察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我科自2002年6月至2003年11月对中晚期肿瘤使用康莱特引起静脉炎者使用海带湿敷,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史祥平;王晓翠;俞玲;盛齐英;王睿;张美霞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胃间质瘤的诊治探讨

    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胃常见的间叶性肿瘤,既非神经源性也非平滑肌源性.其病理形态多样,以往常被诊断为平滑肌肿瘤、神经鞘瘤等.通过对35例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tumors GSTs)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诊断及治疗.

    作者:仲坚;徐立;李威;詹友庆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内镜超声引导下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胰腺癌性疼痛一例

    患者,女,56岁,因左上腹及腰背痛伴消瘦3个月收入院.腹痛及腰背痛为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重,程度剧,影响进食,并觉有束带感,弯腰坐位或蜷膝侧卧位可稍有减轻.入院后查体:T 36.1℃,神志清,巩膜无黄染,腹平软,无压痛,肝肾区无叩痛.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腹部立卧位X线片正常,B超肝胆胰脾肾未见异常,上腹部CT:胰尾癌伴脾脏、左肾及肾上腺受累,局部胃壁受累可能,脾梗死.后诊断:晚期胰腺癌.外科会诊认为无法手术切除.

    作者:占强;郭继中;王含芬;王辉;朱德坤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江苏医药杂志

江苏医药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