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胆囊癌术后存活14年全程追踪报道

周敏;郑熙年

关键词:胆囊癌, 术后化疗, 近端胃大部切除术, 恶性阻塞性黄疸, 姑息治疗, 胆囊切除, 胃小弯, 根治性, 追踪, 质量, 胰头, 死亡, 患者
摘要:患者,女,时年58岁,因患胆囊癌行胆囊切除术后化疗高质量生活10年;于68岁时又患胃小弯癌行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生活3年余;于71岁时患恶性阻塞性黄疸、胰头占位姑息治疗存活7个月,于2003年7月8日死亡.追踪时间长达14年3个月.终年72岁.
江苏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普胸术后活动性出血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普胸术后胸内活动性出血的原因、预防及外科治疗.方法1990年2月至2003年2月普胸术后发生胸内活动性出血47例(1.15%),并对其进行了外科治疗.结果痊愈出院43例,死亡3例,肾功能衰竭自动出院1例.结论只要术中仔细认真止血,大多数术后活动性出血是可以避免的.对普胸术后发生的活动性出血应积极再次剖胸止血,防止耽误病情、危及生命,并可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苏宜江;许栋生;张伯生;刘锋;马国栋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成年人肠梗阻的病因及治疗分析

    目的了解成年人肠梗阻病因的变化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1991年1月至2004年7月收治的肠梗阻464例各种发病原因及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效果.结果464例肠梗阻中,结直肠肿瘤277例,占59.7%;小肠肿瘤19例,占4.1%;肠粘连145例,占31.3%.肠扭转2例,腹外疝嵌顿6例,肠套叠2例,肠系膜血管栓塞1例,腹腔肿瘤广泛转移2例,胆石性肠梗阻1例,动力性肠梗阻6例,原因不明3例.结直肠肿瘤引起的肠梗阻,肿瘤切除率为62.0%.结论成年人肠梗阻的主要病因结直肠肿瘤居首位,粘连性肠梗阻其次,治疗方法前者以手术为主,急诊一期左结肠肿瘤切除应谨慎对待.

    作者:钱永坤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胰腺移植中的细胞凋亡

    胰肾联合移植(SPK)是较为流行的胰腺移植方法,术后胰腺排斥反应是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其排斥机理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本实验主要了解SPK早期中胰腺的凋亡现象,通过观察其凋亡改变,探讨凋亡在排斥中可能起的作用.

    作者:倪绍忠;杨坤兴;吴文澜;张蕴春;时开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意义

    近年来我们检测了45例高血压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并分析其与颈动脉中内膜厚度(IMT)的相关性,报告如下.

    作者:侯宝元;王芬蝶;卢国元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并发房颤的围手术期处理

    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并发心律失常,其中并发以心房纤颤(AF)机理较为复杂和病情严重,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在胸部手术后为20%[1].本文总结我院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AF的防治经验.

    作者:郑世营;葛锦峰;赵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经胃镜肠道置管加药物治疗胃术后无张力症

    胃术后无张力症是指不伴吻合口或输出空肠袢等机械梗阻因素的胃无动力、排空迟缓,是胃、胆道及胰腺手术后常见并发症.自2000年4月至2003年12月,我们采用空肠置管加药物治疗术后胃无张力症12例,效果较好,避免了再次手术,现报道如下.

    作者:董晓强;李德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胆囊癌术后存活14年全程追踪报道

    患者,女,时年58岁,因患胆囊癌行胆囊切除术后化疗高质量生活10年;于68岁时又患胃小弯癌行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生活3年余;于71岁时患恶性阻塞性黄疸、胰头占位姑息治疗存活7个月,于2003年7月8日死亡.追踪时间长达14年3个月.终年72岁.

    作者:周敏;郑熙年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PCR-MASA检测胰腺癌十二指肠液中K-ras基因点突变

    目的了解胰腺癌十二指肠液中K-ras基因点突变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PCR-MASA(突变特异性等位基因扩增法)检测胰腺癌患者十二指肠液中K-ras基因点突变.结果胰腺癌患者十二指肠液标本中K-ras基因点突变率为17.4%(4/23),而被检测的急慢性胰腺炎、胰岛素瘤、壶腹癌、胆管癌、十二指肠乳头癌及胃癌病人十二指肠液标本均无K-ras基因突变.结论(1)PCR-MASA法简便、特异、敏感,扩增产物只需常规电泳、染色即可观察结果,无需酶切、杂交、放射性和非放射性显影.(2)对十二指肠液检测K-ras基因第12位密码子有无突变,可有助于判断胰腺病变良恶性及胰腺癌的诊断,但其实用价值尚有待进一步验证.

    作者:戴存才;苗毅;刘训良;张兆松;苏川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稳定表达RASSF1A基因肝癌细胞株的建立

    目的建立稳定表达RASSF1A基因的肝癌细胞株.方法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RASSF1A经阳离子脂质体介导转染肝癌细胞株QGY-7703和Hep3B,通过G418筛选阳性细胞克隆,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鉴定目的基因的表达.结果(1)QGY-7703,Hep3B细胞株的G418佳筛选浓度分别为800μg/ml和400μg/ml;(2)QGY-7703和Hep3B细胞株各获得2个稳定表达RASSF1A基因的细胞克隆.结论成功建立了稳定表达RASSF1A基因的肝癌细胞株.

    作者:薛万江;钱海鑫;周晓俊;管洪庚;秦磊;王月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携带内皮抑素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应用

    目的构建鼠源性内皮抑素(mEndostatin)重组腺病毒真核表达载体,并将其转染胰腺癌细胞株,探讨其体外抑制血管形成的活性.方法以mEndostatin质粒为模板通过PCR方法扩增回收mEndostatin,将mEndostatin连接到腺病毒载体pCA13中,构建pCA13-mEndo表达质粒.将此表达质粒与腺病毒重组质粒pBGHE3通过lipofectamine 2 000共同转染293细胞,经同源重组产生重组腺病毒Ad-mEndo,用氯化铯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法纯化,用50%组织培养感染剂量法测定病毒滴度.体外转染胰腺癌细胞株AsPC-1、BxPC-3,并测定感染的胰腺癌细胞上清液mEndostatin的表达及观察其抑制血管形成的活性.结果扩增得到的mEndostatin经酶切鉴定、PCR扩增、DNA测序证实为鼠源性内皮抑素,重组腺病毒Ad-mEndo的滴度为6.3×1010pfu/ml,体外能高效转染胰腺癌细胞株,可分泌表达有抑制血管形成活性的mEndostatin.结论本实验所构建的mEndostatin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能有效表达具有生物活性的mEndostatin,为体内胰腺癌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子祥;李德春;赵华;朱新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TGF-β1与DPC4在原发性胆囊癌中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TGF-β1、DPC4的蛋白产物在原发性胆囊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特点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6例原发性胆囊癌中TGF-β1、DPC4的表达,并以同期20例慢性胆囊炎作对照.结果TGF-β1、DPC4基因蛋白产物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89%(23/36)和66.67%(24/36).TGF-β1、DPC4与胆囊癌分化程度、有无转移、Nevin分期、术后生存率有关.DPC4与TGF-β1呈负相关(P<0.05).结论联合检测TGF-β1、DPC4的表达有助于反映原发性胆囊癌生物学特性、为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指标,并为干预性基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牛坚;陈澍周;钱海鑫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CD44v6、CerbB-2及ER在乳腺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为探究乳腺癌CD44v6、CerbB-2及ER的表达情况及肿瘤的转移、病期及病理分型的关系,兹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胡亦钦;赵祥生;唐金海;秦建伟;俞乔;莫富根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30例分析

    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3年10月共进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30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亦晖;谷春伟;王浩炜;吴浩荣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应用胆道支架替代T管引流的腹腔镜胆总管探查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后以胆道支架替代T管引流的可行性.方法在腹腔镜下完成胆总管探查取石后,经胆道镜将胆道造影管通过胆总管下段进入十二指肠,并带入导丝.在胆道镜监视下利用推送器沿导丝将Endo-Flex胆道内支架安置于胆总管远端,并使支架远端进入十二指肠,胆总管切口以3-0雪橇针间断缝合.结果手术时间60~150 min.术后平均住院日4d,无并发症.术后随访2~29个月,无结石复发和胆道狭窄.结论应用胆道内支架的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治疗,对有适应证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安全、有效.

    作者:张楷;王浩炜;吴浩荣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胆系手术致心率加快死亡一例

    患者,女,52岁,因上腹疼痛5~6年住院.入院后查体,T 37℃,P 80次/分,BP 110/70 mmHg.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B超示胆囊结石、胆囊萎缩.血清钾为3.9 mmol/L.心电图未见异常改变.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发现胆囊十二指肠瘘,遂转手术切除胆囊,并行十二指肠漏修补术.术中病人窦性心律,心率达110次/分,病人返回病房后达160次/分,但血压正常.经吸氧、西地兰静脉推注等对症处理始终未能控制心率,后转为室性心动过速,直至室颤,48h后患者因心力衰竭而死亡.尸检见左肺萎缩,广泛粘连,左侧胸腔积液200 ml,腹腔积液约100 ml,胆囊及十二指肠手术区域视野清晰,未见出血、渗血及缝线脱落.光镜下冠状动脉内膜增厚,主动脉内膜增厚,余无异常.

    作者:张志湘;卞士中;高玉振;王祖峰;高冬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CD40分子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相关性

    目的研究CD40分子表达与胃癌浸润转移等临床病理的关系,并探讨其与胃癌细胞凋亡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6例胃癌组织和32例癌旁正常组织中CD40分子表达,采用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CD40分子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3.9%,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CD40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有关(P<0.01),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瘤块大小均无关.CD40阳性组凋亡指数(0.74±0.23)与阴性组(1.48士0.52)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D40表达与胃癌转移、凋亡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有可能作为胃癌诊断、评价转移及预后的客观指标之一,并有望成为胃癌生物治疗的靶分子之一.

    作者:陈卫昌;李锐;刘强;柴玉海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江苏医药>改版寄语

    今年是<江苏医药>的而立之年,在她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得到省内外医药界同仁和卫生管理部门各级领导的关爱和帮助,对此,我们致以深深的谢意.今年又是<江苏医药>深化改革和尝试改版的一年,在她向新的更高的目标奋力迈进之际,我们期望着能够得到大家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作者:黄峻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核因子-κB活化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肺损伤中的作用

    本研究通过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模型,探讨核因子-κB(NF-κB)活化在大鼠SAP肺损伤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汪良芝;沈云志;赵建妹;施新岗;许永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氟哌利多用于持续硬膜外镇痛对Q-T间期的影响

    目的研究氟哌利多临床常用剂量术后持续硬膜外自控镇痛对Q-T间期的影响.方法30例ASAⅠ-Ⅱ级女性患者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妇科手术,术后行持续硬膜外自控镇痛,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0例.三组术后均行持续硬膜外镇痛,镇痛药液总量100 ml,内含吗啡4 mg、0.5%布比卡因27 ml和生理盐水73 ml.对照组(C组)不加其他药物;氟哌利多1组(D5组)加氟哌利多5 mg;氟哌利多2组(D10组)加氟哌利多10 mg.于术前与镇痛24、48 h行体表12导联ECG检查,盲法测定并计算出平均Q-Tc时间.结果三组患者术前Q-T间期无显著性差异,应用镇痛泵24、48 h的Q-T间期与术前值亦无明显差异.结论临床剂量氟哌利多用于术后持续硬膜外自控镇痛中对Q-T间期无明显影响,初步提示氟哌利多用于术后持续硬膜外镇痛是安全的.

    作者:戴雄伟;范圣登;沈志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胃间质瘤的诊治探讨

    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胃常见的间叶性肿瘤,既非神经源性也非平滑肌源性.其病理形态多样,以往常被诊断为平滑肌肿瘤、神经鞘瘤等.通过对35例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tumors GSTs)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诊断及治疗.

    作者:仲坚;徐立;李威;詹友庆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江苏医药杂志

江苏医药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