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玮;梁静娟
目的 探查护生接受生死教育前后生死态度的变化.方法 将126例不参加生死教育的本科护生归为对照组,48例接受为期3个月生死教育的护生纳入实验组.对量性研究部分,在接受生死教育前后,使用《生命态度量袁》评价护生的生死态度;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和一般线性模型单变量分析方法.质性部分,接受生死教育后,采用目的抽样,一对一、半结构法,对实验组护生进行深度访谈;数据分析采用Colaizzi现象学研究七步分析法.结果 实验组护生《生命态度量表》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在访谈到第13位护生时资料达到饱和.资料显示6个主题:生死教育可以帮助护生①拓展生与死的相关知识;②深化对死亡的理解;③引发对生命意义的反思;④引发关于生死的积极态度和行为;⑤理解医疗和护理的极限;⑥发展悲伤辅导技能.结论 生死教育能够提升护生生死态度的积极程度.
作者:王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高校大学生灾难紧急救护和逃生素养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大学生灾难紧急救护和逃生素养问卷对镇江市3所高校1 17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93.85%大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开展灾难急救和逃生素养相关知识教育;大学生灾难紧急救护和逃生素养得分2.22±0.49;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是否接受过相关培训、民族、父亲学历、年级、家庭居住地是大学生灾难紧急救护和逃生素养总分的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 大学生对灾难紧急救护和逃生素养整体水平较低,家庭、社区、高校及政府应重视大学生灾难紧急救护和逃生素养教育,以提升大学生公共安全风险素养水平.
作者:张娣;杨颖;顾铭科;林雨琦;文进璇;李春雷;倪天池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行动学习法在新护士护理安全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4年7月进院的62名新护士作为对照组,2015年7月进院的56名新护士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安全培训方法,观察组采用行动学习法进行护理安全培训.结果 培训后两组安全态度得分、不良事件发生人次、操作及临床综合能力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行动学习法可以有效提高新护士安全态度、操作技能和临床综合能力,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频次,以保证患者安全.
作者:邓先锋;胡德英;刘义兰;袁飞骏;钱英 刊期: 2016年第16期
总结1例多发肠瘘致腹腔感染行腹部植皮术后患者的护理经验.采取负压辅助封闭(VAC)创面护理,持续腹腔内双套管冲洗引流,肠瘘造口护理、消化液收集与回输、营养支持、腹部植皮护理、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治疗等措施,患者后期感染得到控制、腹内压减轻、肠功能恢复,为后期肠造口的还纳奠定了基础.
作者:孙陈;薛阳阳;施天奇;吴翠丽;彭南海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 降低脊柱骨科手术患者手术压疮发生率.方法 将2014年1~12月脊柱骨科术后返回病房时皮肤仍存在压之褪色的局限性红斑的40例患者分为常规组,2015年1~12月的患者46例为干预组.常规组按常规实施皮肤护理,手术结束患者离开手术室前,手术室护士与手术医生查看和记录患者皮肤完整情况,并与病房护士进行交接.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使用手术患者皮肤管理记录单记录患者术中及术后皮肤情况,与病房护士共同对手术患者进行皮肤管理.结果 常规组术后6d内发生压疮6例,干预组未发生压疮,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室与病房护士共同管理患者皮肤,有效防止交接遗漏,使手术室护理延伸至病房,可有效降低手术压疮的发生,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
作者:张军花;钟奕;冯岚 刊期: 2016年第16期
梳理国内外慢性伤口清创术相关理论基础,包括有限清创、伤口床准备、伤口湿性愈合和生物膜理论;总结其主要分类,包括手术清创、机械清创、保守锐器清创、自溶性清创、酶清创、生物清创、超声波清创等;指出目前在慢性伤口清创术研究上的不足,以期为慢性伤口清创术未来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作者:田冰洁;王璐;王红红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Teach-back健康教育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康复的效果.方法 选择符合标准的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44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7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采用Teach-back进行康复指导,包括成立健康教育小组、编写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出院健康手册并实施干预.结果 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患者服药依从性、HSS膝关节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Teach-back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改善康复效果.
作者:雷玮;梁静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0.2%利多卡因冲洗液在双乳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物取出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0例双乳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注射物取出术患者,按住院时间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在注射物取出术中用生理盐水冲洗至澄清后再加用0.2%利多卡因冲洗液冲洗腔隙,并保留5 min后吸出,放置引流,关闭切口.对照组在注射物取出术中应用生理盐水冲洗至澄清后,放置引流,关闭切口.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h、术后1~3 d胸部疼痛程度,术后3d的引流量及引流管拔出时间.结果 观察组术后1~3 d胸部疼痛评分及切口引流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引流管拔管时间显著提前(P<0.01).结论 术中应用0.2%利多卡因冲洗液冲洗手术创面,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促进伤口愈合,提高患者的舒适感.
作者:陈春莲;徐逸;何国龙;赵体玉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 确立男男HIV/AIDS患者自我歧视形成的作用模型,为自我歧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在北京市2所医院便利选取277例男男HIV/AIDS患者,测量其自我歧视水平、年龄、刻板印象、控制感、信息情绪支持和负性情绪等项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确立这些因素对自我歧视的作用途径,形成模型.结果 患者自我歧视评分32.29±7.16,除控制感和信息情绪支持外,年龄、刻板印象和负性情绪均对自我歧视有增强作用,模型可解释自我歧视形成作用的40.90%00.结论 刻板印象是自我歧视的直接成因之一,控制感和信息情绪支持是自我歧视降低的保护性因素,负性情绪会增加自我歧视的水平并妨碍信息情绪支持.建议在对男男HIV/AIDS患者自我歧视干预中提供充分的信息情绪支持以及认知干预,改善患者的刻板印象和负性情绪,降低其自我歧视.
作者:徐晓华;绳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氧供耗平衡导向温度管理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32例心脏手术患儿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各66例,传统组采用传统温度管理方案,根据手术常规实施降、复温的护理管理;改良组在CDIS00连续血气监测患儿氧供需状态下实施温度管理.记录两组患儿从入手术室至术毕返回ICU不同时点的鼻咽温(Tn)及直肠温(Tr),收集心肺转流(CPB)期间不同时段的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及氧耗(VO2),降温、复温时长以及相应的血温,并收集患儿术后早期的恢复指标及护理并发症.结果 改良组CPB复温期间氧耗显著低于传统组(P<0.01),同期SvQ显著高于传统组(P<0.01);围术期体温波动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P<0.01),ICU呼吸机时间显著短于传统组(P<0.01).两组手术时间,CPB降温、复温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等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 体外循环手术过程中在SvO2等常规监测指导下简化保温护理措施,结合氧供耗平衡理论对患儿实施针对性温度护理,可有效避免大幅度体温波动导致的不良反应.
作者:彭勤宝;谢庆;卢嫦青 刊期: 2016年第16期
从护生评判性思维培养的现状、培养前提、培养方法三个方面进行综述,并指出护生评判性思维培养面对的一系列难题,为各医学院校和护理教育者培养护生评判性思维提供参考.医学院校应创新护理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与理论紧密结合;完善护理教学方法,增强护生主体意识;改革护理教学评价方式,重视护生认知技能的培养.护理教育者应加强自身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带教技能等培训,提高自身评判性思维.
作者:肖泽梅;吴婷;邓雪英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超前镇痛对促进胰腺癌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的作用.方法 将6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常规采用镇痛泵镇痛;观察组在使用镇痛泵的同时,每天静脉注射帕瑞西布钠2次,按时给药.评价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首次离床活动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日及患者对镇痛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术后各时间段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首次离床活动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均提前于对照组,住院日显著短于对照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超前镇痛可有效缓解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促进快速康复.
作者:王喜芹;陈阳;李惠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手术患者体位不同摆放时间对其术后不适反应的影响,为选择甲状腺手术佳体位摆放时间提供参考.方法 将入选的448例甲状腺手术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编号,按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4例,观察组在麻醉诱导前摆好体位,对照组于麻醉插管后摆放体位.结果 两组麻醉插管时间、手术时间、手术体位维持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颈肩腰部疼痛程度、咽部不适及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甲状腺手术患者麻醉前摆放体位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术后不适反应,减轻患者痛苦,且能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蒋学美;周素玲;张静;韦金翠;张剑英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 构建介入手术室护士胜任特征模型,为介入手术室护士的招聘、选拔、培养以及绩效考核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19名介入手术室护士进行访谈,比较不同绩效水平介入手术室护士表现出的胜任特征差异,筛选介入手术室护士中优的胜任特征要素,构建介入手术室护士胜任特征模型.结果 构建的介入手术室护士胜任特征模型包含个性特征、直接提供临床护理能力、沟通协作、应急抢救、科研与发展5个维度、17项胜任特征要素.结论 所建模型可以将适合的护士配置在介入手术室护理岗位,为建立基于胜任特征的介入手术室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奠定基础.
作者:高嵩芹;王莹;王馨;毛燕君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 评价国内护理领域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发表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报告质量,以期规范研究过程和报告方法.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查找涉及护理领域的所有系统评价/Meta分析文献,检索时限从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由2位评价者独立筛查文献,并采用PRISMA评价量表对纳入文献的报告学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共纳入220篇文献,其PRISMA评分为8~26(20.37±3.10)分.其有14篇(6.36%)得分≤15分,属严重的信息缺失;109篇(49.55%)评分16~21分,有一定的报告缺陷;97篇(44.09%)评分22~27分,属于高质量文献.纳入文献中报告质量不足主要集中在方案和注册(100%的文献未报告)、单个研究存在的偏倚(9.09%未报告)、资金支持(70.00%未报告)等.结论 目前国内护理领域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报告学质量处在中高质量水平,但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建议研究者合理利用PRISMA报告条目进一步规范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报告,以提高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实施和报告水平.
作者:魏洪悦;靳英辉;谢雨露;唐琪;孙文茜;甘惠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 宏观把握上海市各医院护理工作质量的整体水平,为各医院进行护理质量改进提供参考.方法 由上海市护理质量控制中心护理专家,严格按照护理质量督查表对73家医院进行现场督查.结果 73家医院的生活护理完成情况均为满分,医院对护士待遇的经费投入、患者对护理内容了解情况、护理分级公示及护理文件书写规范4项的均数为4.97~4.99分,满分比均在97%以上.护士对其工作标准掌握、医院后勤保障系统的建立健全、患者安全制度落实等5项的满分比则均在75%以下.普通二、三级综合医院的疾病护理规范、患者投诉处理情况、护士排班及包干患者数、护理级别与疾病相符情况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二三级综合医院在护理工作质量上各有长处,不同级别的医院应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改进措施,从而及时、有效地提升护理质量.
作者:陈文婷;邱雷;柳丹;沈辛酉;施雁;毛雅芬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 比较预设型动脉采血器与普通一次性注射器采集动脉血标本的经济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搜集国内外已发表的关于预设型动脉采血器和普通一次性注射器采集动脉血标本的临床效果、效率的相关文献,根据统计年鉴、文献、市场价格、问卷调查以及医院实际成本,计算成本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果 假设分别采用两种采血器采集动脉血标本10 000例次,与普通一次性注射器相比,使用预设型动脉采血器可节约123 907元.结论 预设型动脉采血器采集动脉血标本的经济性优于普通一次性注射器.
作者:曾妃;金静芬;高明榕;刘洋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防治全膀胱切除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全膀胱切除术患者90例按照手术日期单双号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使用传统敷料对切口进行换药护理,观察组(48例)术后早期采用水胶体敷料对切口行换药护理.结果 两组术后第3、6、9天切口渗液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第6、9天换药时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观察组出院前切口愈合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换药次数、换药费用、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全膀胱切除术后腹部切口早期应用水胶体敷料能有效控制渗液,防治脂肪液化,促进伤口愈合,可减少换药次数,减轻患者病痛感和经济负担.
作者:孟晓红;袁秀群;蔡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 比较甲醛熏蒸及臭氧消毒机消毒医用床垫的效果.方法 选取实验室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标本以及被临床确诊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样本污染的床垫,根据消毒方法的不同,分为臭氧消毒组、甲醛消毒组和空白组,分别给予相应时间的消毒处理.通过化学发光法和RT-PCR方法检测其中HBsAg和HBV-DNA表达的差别,并与未染毒的阴性样片作比照,观察三种方法消毒效果的不同.结果 实验室验证结果:与空白组比较,臭氧消毒组样片消毒40 min后HBsAg转阴,消毒10 min、20 min、25 min、30 min、40 min后HBsAg和HBV-DNA的表达有所下降(均P<0.01);甲醛消毒组消毒10 min后HBsAg转阴,消毒10 min、20 min、25 min、30 min、40 min后HBV-DNA的表达有所下降(均P<0.01).空白组中,不同时间样片中HBsAg和HBV-DNA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临床验证结果:与空白组比较,臭氧消毒组床垫消毒1h、2h、4h、8h后床垫上HBsAg和HBV-DNA的表达有所下降,但仍高于阴性样片,消毒12h后HBsAg和HBV-DNA的表达与阴性样片相比无明显差异.甲醛消毒组消毒1h后床垫上HBsAg和HBV-DNA的表这有所下降,与阴性样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甲醛熏蒸及臭氧消毒机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污染的床垫均有确切的消毒效果.臭氧消毒消毒时间偏长,甲醛消毒迅速但刺激性大,临床应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床垫消毒方法.
作者:陈珍;李自琼;黄柯策;张露引;黄文祥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临床护士不良事件风险感知、不良事件报告习惯的状况及两者关系.方法 采用护理不良事件风险感知结构维度量表和临床护士不良事件报告习惯问卷,对泰安市10所综合医院917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临床护士不良事件风险感知得分为16.48±3.79;临床护士不良事件报告习惯得分为36.80±19.71;患者照护风险感知对护士不良事件报告习惯具有预测性(P<o.05).结论 临床护士不良事件风险感知与报告习惯有待提高,不良事件风险感知对其报告习惯有影响.可通过增强临床护士不良事件风险感知意识和能力来提高护士不良事件报告行为,以更好地提高患者安全管理水平,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
作者:毛秋云;刘喜平;倪军霞;张伟 刊期: 2016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