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医护一体化感控管理模式对RICU医院感染干预效果的评价

南岩东;姜华;何娟;郎红娟

关键词:呼吸重症监护室, 医护一体化感控管理, 医院感染, 导管置入, 机械通气
摘要:目的 探讨降低RICU医院感染的有效方法.方法 根据RICU患者及环境特点,建立医护一体化的感控管理模式,应用于216例患者(观察组),并与实施常规感控措施的233例患者(对照组)进行医院感染发生率的比较.结果 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11.5%,对照组18.0%,观察组导管置入及机械通气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医护一体感控管理模式的应用可降低RICU医院感染发生率.
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扣眼法应用于动静脉内瘘穿刺的研究进展

    综述了扣眼穿刺法建立扣眼隧道的方法,在国内外的应用状况,与其他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的优缺点比较及其改进措施.提出扣眼穿刺法能有效防止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制定并实施扣眼穿刺法的标准及操作规程、强化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培训和患者的自我管理教育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的措施.

    作者:尹海辉;周采平;任伟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外周静脉留置针拔管指征的实验研究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研究静脉条索状改变血管的病理变化转归及其发生的相关因素,探讨合适的静脉留置针拔管指征.方法 将24只大耳健康新西兰白兔的耳缘静脉(48条)随机分为三组,进行静脉留置针输液,分别留置72h、120 h和168 h,拔针前评估静脉有无条索状改变;对所有拔除静脉留置针7d后的静脉血管活体标本做病理切片观察.结果 随着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延长,其静脉条索状改变发生率增加,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对拔除静脉留置针7d后的静脉血管活体标本病理切片观察发现,触及条索状改变的静脉血管切片均有较大机化血栓且再通呈网状或环状贴在血管内部,造成血管腔变窄或半堵塞,使留置部位静脉血管功能受损甚至失去功能.结论 不应以静脉出现条索状改变作为静脉留置针拔除指征,而应以时间为参考条件基础上,注重局部表现的评估,在患者留置72 h后应每天在输液前、输液后和患者主诉不适时评估血管,在有静脉炎早期表现时,及时拔出静脉留置针,避免静脉发生条索状改变.

    作者:赵改婷;王丽敏;郝丽娟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老年人家庭照顾者对居家照护指导服务的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了解老年人家庭照顾者支付居家照护指导服务的意愿以及愿意支付的费用,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用条件价值评估法调查上海市277名老年人家庭照顾者,调查问卷主要包括4个部分:对居家照护指导服务及调查情况的描述,照顾者对居家照护指导服务的支付意愿,照顾者社会经济学特征,对问卷的理解程度.结果 绝大多数照顾者对居家照护指导服务持肯定态度,愿意支付一定费用的照顾者有164名(59.2%).其中111名(67.7%)愿意支付居家照护指导服务的费用低于10元/次.影响照顾者对居家照护指导服务支付意愿的因素有:分担照顾责任的人数、家庭人口数、照顾年限(P<0.05,P<0.01).结论 照顾者对老年人居家照护指导持肯定态度,但支付意愿偏低,且支付意愿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作者:曾莉;朱晓萍;吴茜;毛雅芬;施雁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个案管理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个案管理模式的概念、起源与发展以及国内外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个案管理目前应用较多的领域包括糖尿病、心力衰竭、乳腺癌、哮喘、HIV、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腹膜透析等.提出我国进行的系统化、程序化的个案管理研究较少,所涉及专科领域较窄,专科护士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扩展研究领域,深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个案管理模式.

    作者:童亚慧;乔建歌;杨青敏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格林模式在健康干预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综述了格林模式的特点及其在健康干预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分析和探讨目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对格林模式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健康工作者更科学地运用此模式提供借鉴和参考.

    作者:魏国芳;郭小璐;曹梅娟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医院志愿者活动对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提高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358名本科三年级护生随机分为实验组(208名)和对照组(15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临床见习3个月,实验组组织开展医院志愿者活动3个月后见习,见习结束后采用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对两组护生(有效评价资料分别为200份和145份)的评判性思维进行测量.结果 实验组寻求真相、开放思维、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求知欲及认知成熟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医院志愿者活动对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者:刘玉雪;金瑞华;郑洁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血液透析患者致命性血管通路出血的研究现状

    介绍致命性血管通路出血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干预方法包括建立前对血管通路的选择、使用时对血管通路的评估及相关并发症的处置.提出目前国内外FVAH的研究及防治经验上存在较大差距,可借鉴国外经验,拓宽规模及领域,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血管通路评估、出血的防治、急救的完整体系.

    作者:辜乐;陈莹;王欢岚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湖北省三级医院护理人员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

    目的 了解湖北省三级医院护理人员的健康状况,分析健康问题的分布特征,为促进护理人员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对湖北省8个城市15所三级医院4 726名在岗护理人员采用自设健康状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4 726名护理人员总体身体状况得分(3.14±0.77)分,其中睡眠质量(2.97±0.87)分,精力和体力(2.93±0.78)分,食欲(3.17±0.77)分,压力(2.90±1.08)分.护理人员处于不适症状及疾病前3位的是膝关节痛(35.10%)、神经系统疾病(26.32%)、静脉曲张(22.87%).结论 护理人员健康状况一般,社会以及医院应当多给予关注,同时护理人员应注意身心状态的调适,预防和减少慢性病,以提高健康水平.

    作者:刘义兰;王燕;胡娟娟;廖雨风;乐琼;许娟娟;汪晖;孙璇;朱小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腹膜透析患者个体量化食谱的应用

    目的 评价个体量化食谱指导对提高腹膜透析患者疗效的效果.方法 将60例实施腹膜透析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前者实施传统饮食指导;后者由腹膜透析专科护士在综合评估患者营养状况后,制定个体量化食谱饮食指导进行干预.均干预6个月,比较两组实施前后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和本组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对照组各项指标未见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 对腹膜透析患者实施个体量化食谱指导,能较好地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苏慧銮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益神安眠贴联合耳穴贴压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护士睡眠障碍

    目的 探讨益神安眠贴联合耳穴贴压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护士睡眠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 将86名患有睡眠障碍的慢性疲劳综合征护士随机分为观察组44名和对照组42名.对照组予以认知教育干预,观察组予以益神安眠贴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干预4周后采用简化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和疲劳评定量表评定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结束后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总分均显著下降,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疲劳评定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益神安眠贴联合耳穴贴压能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护士的睡眠质量,缓解其疲劳程度.

    作者:陈兆蓉;刘太容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护士长对护理不良事件呈报认知的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护士长对护理不良事件的认知情况,为提高护理不良事件管理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不良事件认知情况问卷对42名护士长进行调查.结果 92.80%的护士长知晓护理不良事件汇报的要求,88.10%的护士长知晓正确的报告时间和程序,71.43%的护士长知晓护理不良事件的范畴,66.67%的护士长能正确判断护理不良事件的伤害程度,66.67%的护士长知晓护理不良事件管理记录的要求,52.38%的护士长能正确判断事件是否属于护理不良事件.不同任职年限的护士长对护理不良事件的认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护士长对护理不良事件认知不足可影响其对不良事件的主动呈报,应加强护士长对不良事件管理的培训,以有效提高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率.

    作者:陈晓芳;王非凡;彭翠香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ICU护士同情心疲乏的现状和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ICU护士同情心疲乏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医护人员同情心疲乏量表和护士职业价值观量表,对336名ICU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ICU护士同情心疲乏均分(3.14±0.10)分,其中精神紧张、热情丧失和情感淡漠3个维度的均分超过了3分.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工作年限和护士职业价值观中的行动主义、照顾提供是影响同情心疲乏的主要因素,共解释23.3%的变异量.结论 ICU护士的同情心疲乏状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ICU护士和管理者应从影响护士同情心疲乏的影响因素上着手,采取个体化干预措施,促进护士的身心健康.

    作者:谢素芸;范丽红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腹膜透析患者延续护理服务需求调查

    目的 了解腹膜透析患者对延续护理的需求状况,为延续护理服务的实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接受腹膜透析治疗的52例患者进行延续性护理项目和随访方式选择的调查.结果 除心理疏导外,患者对15个条目的需求均在80%以上,以健康教育的需求高,其次为专科护理.电话随访和家庭随访是患者认为能接受的实施方式.结论 患者对延续护理服务的需求强烈,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满足腹膜透析患者对延续护理的需求.

    作者:杨倩蓉;杨明莹;王剑松;于云霞;曹颖;苟淼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首诊责任护士家庭跟进照料对老年卧床患者出院指导依从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首诊责任护士家庭跟进照料模式对老年卧床患者出院指导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将出院后回归家庭的120例老年卧床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为轮班制责任护士按常规登记资料及评估患者情况,访视及实施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则为首诊责任护士从入院首次接诊到患者回归家庭全程负责该患者的访视及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对出院指导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在系统治疗、康复锻炼、并发症预防、生活方式、按时复诊方面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采用首诊责任护士家庭跟进照料模式可密切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出院指导的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改善老年卧床患者健康预后.

    作者:林建华;卢少萍;徐永能;黄巧;李秀球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机械通气的临床监护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机械通气的临床监护要点.方法 选择ICU、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30例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予俯卧位机械通气,并实施密切的循环、呼吸、并发症及生命体征监护.结果 俯卧位通气治疗后1h、2h患者的SpO2、PaO2显著升高(均P<0.01),心率、呼吸显著减慢(均P<0.01),而平均动脉压、PaCO2、pH值的变化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 俯卧位机械通气可提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氧合状态,改善临床症状,而对患者呼吸循环及并发症等的密切监护是其护理的关键.

    作者:陈军华;肖翠萍;江燕;徐素琴;熊杰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高血压的非药物非饮食干预研究进展

    综述高血压的非药物非饮食干预,包括运动干预、针刺法、生物反馈、冥想、设备引导的缓慢呼吸等.旨在帮助预防和控制高血压以及延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并为健康专业人员进行高血压的干预提供参考.

    作者:潘露;李腾腾;曾慧;吕晓凡;朱宏锐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出院肺结核患者护理服务项目设置需求研究

    目的 探讨出院肺结核患者护理服务项目设置需求,为建立肺结核患者出院后续护理服务管理体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出院的688例肺结核患者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肺结核患者出院后的后续管理服务、与医疗相适应的护理服务、专科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共4个维度,37个条目.结果 64.1%出院肺结核患者对护理服务项目完全需求,23.3%部分需求,12.6%不需求,对出院后4个维度的服务项目需求率为61.3%~95.6%,51.3%患者能承受基本费用在800~1 000元/月,出院肺结核患者护理服务项目需求受患者年龄、家庭经济因素、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患者的自理能力以及患者文化程度的影响(P<0.05,P<0.01).结论 大多数肺结核患者出院后需要各种护理服务项目,应当健全出院肺结核患者各种护理服务项目体系,满足不同层次的出院肺结核患者的护理服务需求.

    作者:钟凯惠;钟明思;李艳霞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基于JCI标准心内科患者探视评估表的设计与应用

    目的 探讨基于JCI标准心内科患者探视评估表的设计与运用效果.方法 以心内科206例住院患者为观察组,使用基于JCI标准自行设计的心内科患者探视评估表综合评估患者情况,并依据其得分评价患者能否接受家属探视.228例患者为对照组,按照常规时间和方式探视.结果 对照组均接受探视,期间病情变化83例(36.40%);观察组162例接受探视,期间30例(18.52%)发生病情变化.两组病情变化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基于JCI标准的心内科患者探视评估表能客观评价心内科患者是否适宜探视,避免探视诱发病情变化,保障患者安全.

    作者:吴慧琴;王家美;李强;李云波;吴菁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为对此类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及政府制定长效管理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00例病情稳定的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及艾森克个性问卷进行评定.结果 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其性格内外向、情绪稳定性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不同年龄组精神病理人格、性格内外向、情绪稳定性和掩饰性维度分高于常模(P<0.05,P<0.01);患者精神病理人格与积极应对呈负相关、与消极应对呈正相关,性格内外向与积极应对呈负相关(P<0.05,P<0.01).结论 文化程度低的青壮年患者情绪不稳,精神质明显,具有攻击的危险性;并且越倾向精神质和外向的患者,情绪越易失控,越采取消极应对方式面对突发的生活事件.因此对此类患者应尽早评估、预测其攻击行为及采取认知与行为治疗干预,建设由医院、民政、公安、社区联合参与的治疗协作网,以减少肇事肇祸的发生.

    作者:邱吉玲;廖彩虹;朱琳;黄萍;陈虹燕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自动拦截过敏药物电子化流程的管理控制

    目的 探讨及时、有效地拦截过敏药物的误开、保障患者安全的流程管控模式.方法 将患者的药物过敏史,通过医院信息系统,进行电子化流程管理,包括药物的收集选定、计算机系统程序设置、人员培训及相关的流程管理等.结果 实行自动拦截过敏药物电子化流程管理后,无一例误开过敏药物现象.结论 自动拦截过敏药物电子化流程管理控制的实施,在预防误开过敏药物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对保障患者的就医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林少英;黄少斌;欧志坚 刊期: 2014年第13期

护理学杂志

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