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慧銮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方法.方法 分析采用常规方法护理的322例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对照组)中123例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并据此制定预防护理措施应用于350例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干预组),包括规范使用TR-band止血器,加强医护沟通和患者的健康教育,规范减压及加强巡视观察等.结果 干预组止血器压迫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沿桡动脉路径外周血管穿刺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压迫止血效果,减少穿刺血管并发症.
作者:潘楚梅;汤昌连;张琢玉;黄丽荷;戴艳星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机械通气的临床监护要点.方法 选择ICU、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30例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予俯卧位机械通气,并实施密切的循环、呼吸、并发症及生命体征监护.结果 俯卧位通气治疗后1h、2h患者的SpO2、PaO2显著升高(均P<0.01),心率、呼吸显著减慢(均P<0.01),而平均动脉压、PaCO2、pH值的变化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 俯卧位机械通气可提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氧合状态,改善临床症状,而对患者呼吸循环及并发症等的密切监护是其护理的关键.
作者:陈军华;肖翠萍;江燕;徐素琴;熊杰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降低RICU医院感染的有效方法.方法 根据RICU患者及环境特点,建立医护一体化的感控管理模式,应用于216例患者(观察组),并与实施常规感控措施的233例患者(对照组)进行医院感染发生率的比较.结果 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11.5%,对照组18.0%,观察组导管置入及机械通气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医护一体感控管理模式的应用可降低RICU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南岩东;姜华;何娟;郎红娟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集体活动治疗对摄食障碍患者的作用.方法 对30例摄食障碍患者开展集体活动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运动治疗、音乐治疗及书法、绘画等其他形式集体活动.结果 患者BMI由干预前的14.68分别升至干预4、8、12周的15.32、17.38、18.97分;出院后随访6~24个月,仅5例复发.结论 集体活动干预是摄食障碍患者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作者:辛迪;周娟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构建院内实习阶段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系统化培养模式.方法 对50名实习的护理本科生(实验组)实施以文献为模板,通过小组合作,老师指导下选题的系统培养模式,并与实施传统教学的45名护理本科生(对照组)进行科研能力的比较.结果 实验组学生对科研能力的自我评价及老师对其科研能力的评价显著高于对照组,参与科研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以文献为模板,通过小组合作,老师指导下选题的系统培养模式有助于护理本科生在院内实习阶段科研能力的提高.
作者:廖小卿;邓小梅;曾杏珍;丁小容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了解护士长对护理不良事件的认知情况,为提高护理不良事件管理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不良事件认知情况问卷对42名护士长进行调查.结果 92.80%的护士长知晓护理不良事件汇报的要求,88.10%的护士长知晓正确的报告时间和程序,71.43%的护士长知晓护理不良事件的范畴,66.67%的护士长能正确判断护理不良事件的伤害程度,66.67%的护士长知晓护理不良事件管理记录的要求,52.38%的护士长能正确判断事件是否属于护理不良事件.不同任职年限的护士长对护理不良事件的认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护士长对护理不良事件认知不足可影响其对不良事件的主动呈报,应加强护士长对不良事件管理的培训,以有效提高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率.
作者:陈晓芳;王非凡;彭翠香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首诊责任护士家庭跟进照料模式对老年卧床患者出院指导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将出院后回归家庭的120例老年卧床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为轮班制责任护士按常规登记资料及评估患者情况,访视及实施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则为首诊责任护士从入院首次接诊到患者回归家庭全程负责该患者的访视及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对出院指导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在系统治疗、康复锻炼、并发症预防、生活方式、按时复诊方面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采用首诊责任护士家庭跟进照料模式可密切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出院指导的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改善老年卧床患者健康预后.
作者:林建华;卢少萍;徐永能;黄巧;李秀球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应用潮式腹膜透析对腹膜透析新置管患者疼痛及引流不畅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自动化腹膜透析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潮式腹膜透析模式,对照组采用间歇性腹膜透析模式,观察两组患者的透析效果、透析过程中的疼痛程度及引流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透析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透析过程中引流不畅、疼痛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 潮式腹膜透析模式应用于腹膜透析新置管患者可减轻疼痛程度,降低引流不畅发生率.
作者:宁志芳;蔡赛兰;刘卓华;王利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为对此类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及政府制定长效管理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00例病情稳定的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及艾森克个性问卷进行评定.结果 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其性格内外向、情绪稳定性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不同年龄组精神病理人格、性格内外向、情绪稳定性和掩饰性维度分高于常模(P<0.05,P<0.01);患者精神病理人格与积极应对呈负相关、与消极应对呈正相关,性格内外向与积极应对呈负相关(P<0.05,P<0.01).结论 文化程度低的青壮年患者情绪不稳,精神质明显,具有攻击的危险性;并且越倾向精神质和外向的患者,情绪越易失控,越采取消极应对方式面对突发的生活事件.因此对此类患者应尽早评估、预测其攻击行为及采取认知与行为治疗干预,建设由医院、民政、公安、社区联合参与的治疗协作网,以减少肇事肇祸的发生.
作者:邱吉玲;廖彩虹;朱琳;黄萍;陈虹燕 刊期: 2014年第13期
对个案管理模式的概念、起源与发展以及国内外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个案管理目前应用较多的领域包括糖尿病、心力衰竭、乳腺癌、哮喘、HIV、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腹膜透析等.提出我国进行的系统化、程序化的个案管理研究较少,所涉及专科领域较窄,专科护士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扩展研究领域,深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个案管理模式.
作者:童亚慧;乔建歌;杨青敏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研究静脉条索状改变血管的病理变化转归及其发生的相关因素,探讨合适的静脉留置针拔管指征.方法 将24只大耳健康新西兰白兔的耳缘静脉(48条)随机分为三组,进行静脉留置针输液,分别留置72h、120 h和168 h,拔针前评估静脉有无条索状改变;对所有拔除静脉留置针7d后的静脉血管活体标本做病理切片观察.结果 随着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延长,其静脉条索状改变发生率增加,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对拔除静脉留置针7d后的静脉血管活体标本病理切片观察发现,触及条索状改变的静脉血管切片均有较大机化血栓且再通呈网状或环状贴在血管内部,造成血管腔变窄或半堵塞,使留置部位静脉血管功能受损甚至失去功能.结论 不应以静脉出现条索状改变作为静脉留置针拔除指征,而应以时间为参考条件基础上,注重局部表现的评估,在患者留置72 h后应每天在输液前、输液后和患者主诉不适时评估血管,在有静脉炎早期表现时,及时拔出静脉留置针,避免静脉发生条索状改变.
作者:赵改婷;王丽敏;郝丽娟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研制适用于住院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评估量表,为住院患者社会适应能力评估提供良好的工具.方法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专家咨询问卷,应用德尔菲法,选取20名专家进行2轮专家咨询确定量表的条目.结果 专家的积极性较高,2轮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第1轮和第2轮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5和0.89,两轮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265和0.335(均P<0.01).终形成了包含环境适应、角色适应、生活方式适应、规章制度适应、人际关系适应5个维度28个条目的住院患者社会适应能力评估量表.结论 应用德尔菲法编制的住院患者社会适应能力评估量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该量表可作为住院患者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估工具.
作者:张桃桃;黄正新;吴君;黄小红;谭晶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调查分析军队三甲综合性医院护士职业风险感知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护理职业风险评估问卷对859名军队三甲综合性医院护士进行横断面问卷调查.结果 护士总体职业风险指数10.31±4.87,高度风险项目为骨骼肌肉不适、倒班危害、职业挫折感及针刺伤;不同科室、职称、工作年限护士对职业风险的感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护士职业风险总体处于中度偏低水平,应关注高度风险项目,有目的地减少其职业危害,并针对不同特征护士进行区别化、有重点的培训,以确保护士身心健康.
作者:李晓芳;唐静;时敏秀;李秀云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ICU护士同情心疲乏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医护人员同情心疲乏量表和护士职业价值观量表,对336名ICU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ICU护士同情心疲乏均分(3.14±0.10)分,其中精神紧张、热情丧失和情感淡漠3个维度的均分超过了3分.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工作年限和护士职业价值观中的行动主义、照顾提供是影响同情心疲乏的主要因素,共解释23.3%的变异量.结论 ICU护士的同情心疲乏状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ICU护士和管理者应从影响护士同情心疲乏的影响因素上着手,采取个体化干预措施,促进护士的身心健康.
作者:谢素芸;范丽红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评价个体量化食谱指导对提高腹膜透析患者疗效的效果.方法 将60例实施腹膜透析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前者实施传统饮食指导;后者由腹膜透析专科护士在综合评估患者营养状况后,制定个体量化食谱饮食指导进行干预.均干预6个月,比较两组实施前后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和本组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对照组各项指标未见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 对腹膜透析患者实施个体量化食谱指导,能较好地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苏慧銮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培养中医护理人才队伍,促进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方法 成立中医护理学科建设管理小组,遴选中医学科(学术)带头人、后备学科(学术)带头人及中青年中医护理骨干共246人,制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并分层次进行培养.结果 实施后中医护理科研水平得以提升,论文发表数量增多,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得以广泛推广;中医护理人员知识理论与技能考核显著优于实施前(均P<0.01).结论 护理人才培养是护理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关键,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有利于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
作者:袁玮;杨桂华;周爱霞;常宗霞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了解ICU护士对患者实施关怀行为的状况和ICU患者对护士关怀行为的感知,为管理者制定人文关怀教育计划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采用护理关怀行为量表(CBC)和患者关怀感知问卷(CPCS)对35名ICU护士、108例病情好转转出ICU的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ICU护士关怀行为得分0.59±0.01(满分1分),12个条目中,排在前4位的均为言语关怀行为,排在后4位的均为非言语关怀行为.患者感知的关怀行为得分4.44±0.62(满分6分),相对于服务态度,患者对护士的专业素质给予了更高的肯定.结论 ICU管理者应制定有效的人文关怀教育计划,加强培训,使护士真正领会人文关怀的意义和精髓,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关怀护理,增强患者对人文关怀的感知.
作者:王小芳;陈卉;兰星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了解湖北省三级医院护理人员的健康状况,分析健康问题的分布特征,为促进护理人员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对湖北省8个城市15所三级医院4 726名在岗护理人员采用自设健康状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4 726名护理人员总体身体状况得分(3.14±0.77)分,其中睡眠质量(2.97±0.87)分,精力和体力(2.93±0.78)分,食欲(3.17±0.77)分,压力(2.90±1.08)分.护理人员处于不适症状及疾病前3位的是膝关节痛(35.10%)、神经系统疾病(26.32%)、静脉曲张(22.87%).结论 护理人员健康状况一般,社会以及医院应当多给予关注,同时护理人员应注意身心状态的调适,预防和减少慢性病,以提高健康水平.
作者:刘义兰;王燕;胡娟娟;廖雨风;乐琼;许娟娟;汪晖;孙璇;朱小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益神安眠贴联合耳穴贴压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护士睡眠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 将86名患有睡眠障碍的慢性疲劳综合征护士随机分为观察组44名和对照组42名.对照组予以认知教育干预,观察组予以益神安眠贴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干预4周后采用简化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和疲劳评定量表评定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结束后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总分均显著下降,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疲劳评定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益神安眠贴联合耳穴贴压能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护士的睡眠质量,缓解其疲劳程度.
作者:陈兆蓉;刘太容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减少ICU护理风险,提高ICU护理水平,为患者提供安全、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方法 引入集对分析理论,讨论ICU护理风险分析步骤及风险水平,并结合集对势判断ICU护理风险分析系统态势.结果 i取值不同,ICU护理风险分析系统所属等级不同;ICU护理风险瞬时态势属于反势.结论 集对分析理论适合ICU护理风险分析,科学、合理.
作者:王双;王海龙;穆恩 刊期: 2014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