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改婷;王丽敏;郝丽娟
目的 探讨进一步提高护理安全管理质量的有效方法.方法 设计制作护理安全隐患提示牌,由护理人员将工作中发现的安全隐患粘贴在提示牌上,科室定期进行集中讨论与改进.结果 自实施以来,全院共提出护理安全问题172个,其中123个问题被采纳并解决,可行率达71.5%;待讨论问题49个.护理安全问题发生率由2011年6.5%下降至2012年1.2%,患者满意度由2011年95.3%上升至2012年98.7%.结论 护理安全隐患提示牌可有效提高安全护理管理质量.
作者:彭翔;周文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了解湖北省三级医院护理人员的健康状况,分析健康问题的分布特征,为促进护理人员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对湖北省8个城市15所三级医院4 726名在岗护理人员采用自设健康状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4 726名护理人员总体身体状况得分(3.14±0.77)分,其中睡眠质量(2.97±0.87)分,精力和体力(2.93±0.78)分,食欲(3.17±0.77)分,压力(2.90±1.08)分.护理人员处于不适症状及疾病前3位的是膝关节痛(35.10%)、神经系统疾病(26.32%)、静脉曲张(22.87%).结论 护理人员健康状况一般,社会以及医院应当多给予关注,同时护理人员应注意身心状态的调适,预防和减少慢性病,以提高健康水平.
作者:刘义兰;王燕;胡娟娟;廖雨风;乐琼;许娟娟;汪晖;孙璇;朱小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基于JCI标准心内科患者探视评估表的设计与运用效果.方法 以心内科206例住院患者为观察组,使用基于JCI标准自行设计的心内科患者探视评估表综合评估患者情况,并依据其得分评价患者能否接受家属探视.228例患者为对照组,按照常规时间和方式探视.结果 对照组均接受探视,期间病情变化83例(36.40%);观察组162例接受探视,期间30例(18.52%)发生病情变化.两组病情变化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基于JCI标准的心内科患者探视评估表能客观评价心内科患者是否适宜探视,避免探视诱发病情变化,保障患者安全.
作者:吴慧琴;王家美;李强;李云波;吴菁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提高新生儿身份识别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 在新生儿无陪病房增加使用丝绸胶布额标或水胶体敷贴额标进行患儿身份识别;比较两种额标使用期间身份识别错误、额标更换率及皮肤刺激发生率.结果 使用丝绸胶布额标期间发生1例身份识别错误,使用水胶体敷贴期间无身份识别错误;水胶体敷贴额标更换率及皮肤刺激发生率显著低于丝绸胶布额标(均P<0.01).结论 使用水胶体敷贴额标进行身份识别,简便易行,与其他识别方式配合能更好地促进新生儿无陪病房身份识别的准确性、安全性.
作者:吴莎莉;石小毛;文辉;周金艳;陈利双;易珊;易灿红;罗桂满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了解护士长对护理不良事件的认知情况,为提高护理不良事件管理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不良事件认知情况问卷对42名护士长进行调查.结果 92.80%的护士长知晓护理不良事件汇报的要求,88.10%的护士长知晓正确的报告时间和程序,71.43%的护士长知晓护理不良事件的范畴,66.67%的护士长能正确判断护理不良事件的伤害程度,66.67%的护士长知晓护理不良事件管理记录的要求,52.38%的护士长能正确判断事件是否属于护理不良事件.不同任职年限的护士长对护理不良事件的认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护士长对护理不良事件认知不足可影响其对不良事件的主动呈报,应加强护士长对不良事件管理的培训,以有效提高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率.
作者:陈晓芳;王非凡;彭翠香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调查分析军队三甲综合性医院护士职业风险感知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护理职业风险评估问卷对859名军队三甲综合性医院护士进行横断面问卷调查.结果 护士总体职业风险指数10.31±4.87,高度风险项目为骨骼肌肉不适、倒班危害、职业挫折感及针刺伤;不同科室、职称、工作年限护士对职业风险的感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护士职业风险总体处于中度偏低水平,应关注高度风险项目,有目的地减少其职业危害,并针对不同特征护士进行区别化、有重点的培训,以确保护士身心健康.
作者:李晓芳;唐静;时敏秀;李秀云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了解腹膜透析患者对延续护理的需求状况,为延续护理服务的实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接受腹膜透析治疗的52例患者进行延续性护理项目和随访方式选择的调查.结果 除心理疏导外,患者对15个条目的需求均在80%以上,以健康教育的需求高,其次为专科护理.电话随访和家庭随访是患者认为能接受的实施方式.结论 患者对延续护理服务的需求强烈,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满足腹膜透析患者对延续护理的需求.
作者:杨倩蓉;杨明莹;王剑松;于云霞;曹颖;苟淼 刊期: 2014年第13期
对个案管理模式的概念、起源与发展以及国内外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个案管理目前应用较多的领域包括糖尿病、心力衰竭、乳腺癌、哮喘、HIV、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腹膜透析等.提出我国进行的系统化、程序化的个案管理研究较少,所涉及专科领域较窄,专科护士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扩展研究领域,深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个案管理模式.
作者:童亚慧;乔建歌;杨青敏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应用潮式腹膜透析对腹膜透析新置管患者疼痛及引流不畅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自动化腹膜透析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潮式腹膜透析模式,对照组采用间歇性腹膜透析模式,观察两组患者的透析效果、透析过程中的疼痛程度及引流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透析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透析过程中引流不畅、疼痛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 潮式腹膜透析模式应用于腹膜透析新置管患者可减轻疼痛程度,降低引流不畅发生率.
作者:宁志芳;蔡赛兰;刘卓华;王利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研究静脉条索状改变血管的病理变化转归及其发生的相关因素,探讨合适的静脉留置针拔管指征.方法 将24只大耳健康新西兰白兔的耳缘静脉(48条)随机分为三组,进行静脉留置针输液,分别留置72h、120 h和168 h,拔针前评估静脉有无条索状改变;对所有拔除静脉留置针7d后的静脉血管活体标本做病理切片观察.结果 随着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延长,其静脉条索状改变发生率增加,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对拔除静脉留置针7d后的静脉血管活体标本病理切片观察发现,触及条索状改变的静脉血管切片均有较大机化血栓且再通呈网状或环状贴在血管内部,造成血管腔变窄或半堵塞,使留置部位静脉血管功能受损甚至失去功能.结论 不应以静脉出现条索状改变作为静脉留置针拔除指征,而应以时间为参考条件基础上,注重局部表现的评估,在患者留置72 h后应每天在输液前、输液后和患者主诉不适时评估血管,在有静脉炎早期表现时,及时拔出静脉留置针,避免静脉发生条索状改变.
作者:赵改婷;王丽敏;郝丽娟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出院肺结核患者护理服务项目设置需求,为建立肺结核患者出院后续护理服务管理体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出院的688例肺结核患者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肺结核患者出院后的后续管理服务、与医疗相适应的护理服务、专科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共4个维度,37个条目.结果 64.1%出院肺结核患者对护理服务项目完全需求,23.3%部分需求,12.6%不需求,对出院后4个维度的服务项目需求率为61.3%~95.6%,51.3%患者能承受基本费用在800~1 000元/月,出院肺结核患者护理服务项目需求受患者年龄、家庭经济因素、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患者的自理能力以及患者文化程度的影响(P<0.05,P<0.01).结论 大多数肺结核患者出院后需要各种护理服务项目,应当健全出院肺结核患者各种护理服务项目体系,满足不同层次的出院肺结核患者的护理服务需求.
作者:钟凯惠;钟明思;李艳霞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培养中医护理人才队伍,促进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方法 成立中医护理学科建设管理小组,遴选中医学科(学术)带头人、后备学科(学术)带头人及中青年中医护理骨干共246人,制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并分层次进行培养.结果 实施后中医护理科研水平得以提升,论文发表数量增多,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得以广泛推广;中医护理人员知识理论与技能考核显著优于实施前(均P<0.01).结论 护理人才培养是护理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关键,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有利于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
作者:袁玮;杨桂华;周爱霞;常宗霞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提高居家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准确性、减少注射相关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103例初次使用胰岛素注射治疗的出院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52例,对照组51例.两组均采用腹部注射,对照组常规给予胰岛素注射相关知识的指导,观察组除常规指导外,注射胰岛素时佩戴自制胰岛素腹部注射定位腹带.结果 治疗12周后观察组皮下硬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胰岛素腹部注射定位腹带能帮助患者在进行腹部注射胰岛素时按照指示部位和位置顺序规律注射,减少皮下硬结发生率.
作者:付阿丹;尹红;杨静;鲁才红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了解老年人家庭照顾者支付居家照护指导服务的意愿以及愿意支付的费用,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用条件价值评估法调查上海市277名老年人家庭照顾者,调查问卷主要包括4个部分:对居家照护指导服务及调查情况的描述,照顾者对居家照护指导服务的支付意愿,照顾者社会经济学特征,对问卷的理解程度.结果 绝大多数照顾者对居家照护指导服务持肯定态度,愿意支付一定费用的照顾者有164名(59.2%).其中111名(67.7%)愿意支付居家照护指导服务的费用低于10元/次.影响照顾者对居家照护指导服务支付意愿的因素有:分担照顾责任的人数、家庭人口数、照顾年限(P<0.05,P<0.01).结论 照顾者对老年人居家照护指导持肯定态度,但支付意愿偏低,且支付意愿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作者:曾莉;朱晓萍;吴茜;毛雅芬;施雁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了解ICU护士对患者实施关怀行为的状况和ICU患者对护士关怀行为的感知,为管理者制定人文关怀教育计划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采用护理关怀行为量表(CBC)和患者关怀感知问卷(CPCS)对35名ICU护士、108例病情好转转出ICU的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ICU护士关怀行为得分0.59±0.01(满分1分),12个条目中,排在前4位的均为言语关怀行为,排在后4位的均为非言语关怀行为.患者感知的关怀行为得分4.44±0.62(满分6分),相对于服务态度,患者对护士的专业素质给予了更高的肯定.结论 ICU管理者应制定有效的人文关怀教育计划,加强培训,使护士真正领会人文关怀的意义和精髓,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关怀护理,增强患者对人文关怀的感知.
作者:王小芳;陈卉;兰星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提高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358名本科三年级护生随机分为实验组(208名)和对照组(15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临床见习3个月,实验组组织开展医院志愿者活动3个月后见习,见习结束后采用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对两组护生(有效评价资料分别为200份和145份)的评判性思维进行测量.结果 实验组寻求真相、开放思维、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求知欲及认知成熟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医院志愿者活动对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者:刘玉雪;金瑞华;郑洁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减少ICU护理风险,提高ICU护理水平,为患者提供安全、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方法 引入集对分析理论,讨论ICU护理风险分析步骤及风险水平,并结合集对势判断ICU护理风险分析系统态势.结果 i取值不同,ICU护理风险分析系统所属等级不同;ICU护理风险瞬时态势属于反势.结论 集对分析理论适合ICU护理风险分析,科学、合理.
作者:王双;王海龙;穆恩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挖掘患者认为的护士站内医院关键接触点,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护士站接触点问卷对213例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排在前3位的关键接触点为:护士服务态度(72.8%)、护士各项操作熟练程度与规范性(58.2%),以及配药室环境(31.9%);不同学历、职业的患者认为的关键接触点略有不同.结论 护理管理者在做好接触点管理的同时,要结合患者的学历、职业,抓住关键接触点,以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岳伟伟;崔德君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首诊责任护士家庭跟进照料模式对老年卧床患者出院指导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将出院后回归家庭的120例老年卧床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为轮班制责任护士按常规登记资料及评估患者情况,访视及实施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则为首诊责任护士从入院首次接诊到患者回归家庭全程负责该患者的访视及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对出院指导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在系统治疗、康复锻炼、并发症预防、生活方式、按时复诊方面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采用首诊责任护士家庭跟进照料模式可密切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出院指导的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改善老年卧床患者健康预后.
作者:林建华;卢少萍;徐永能;黄巧;李秀球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集体活动治疗对摄食障碍患者的作用.方法 对30例摄食障碍患者开展集体活动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运动治疗、音乐治疗及书法、绘画等其他形式集体活动.结果 患者BMI由干预前的14.68分别升至干预4、8、12周的15.32、17.38、18.97分;出院后随访6~24个月,仅5例复发.结论 集体活动干预是摄食障碍患者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作者:辛迪;周娟 刊期: 2014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