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霖
脑震荡是外力作用于头部后而出现意识障碍的脑外伤.对不同的证型采取不同的医疗护理措施,利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互为补充,标本兼治,收到了满意疗效.
作者:任峥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疗效更加确切.方法:将患者按照年龄、性别、病程、梗塞面积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俩组,每组30人.对照组以常规西医治疗原则治疗,治疗组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2月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2人,好转26人,无效1人;对照组治愈0人,好转20人,无效10人.治疗组比对照组有显著的治疗疗效.结论:对于脑梗死患者,我们单纯的以西医药物治疗,同时结合中药口服、康复治疗,对患者中枢神经的有效正性刺激,更加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
作者:张鹏;高寅 刊期: 2011年第10期
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组织周围存在新血管形成,这些新血管形成涉及血管新生,动脉形成和血管发生3种机制.缺血性中风后新血管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严格调控.新生血管从正常脑组织向半暗带及缺血中心区延伸,增加受累脑组织再灌注及供氧量,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随着血管生成机制的阐明和调节血管生成方法的完善,调节血管生成已成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策略.
作者:孙陶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本文收集了名医姚荷生先生运用防已茯苓汤加减辨治的亲笔病案77例,通过数据整理、统计分析,客观探讨其运用本方的辨证指征与加减方法,挖掘其活用本方的学术思想与独到经验,推广名方防已茯苓汤的使用范围,启迪后学对经方、经典的活学活用.
作者:吴科;黄波;刘英锋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疾病用中医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至2010年5年期间曾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56例,给予饮食补肾粥、口服补骨丸,另加用外用中药浴治疗,为时6个疗程(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观察纽总有效率为94.6%.结论:采用饮食补肾粥、口服补骨丸以及中药浴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可以促进坏死骨的修复,可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改善疼痛的症状.
作者:王献忠;蒋金旺;陈海兵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中药联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人2009年1月~2010年3月在本人进行治疗的腰间盘突出症的患者94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的牵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本人自拟中药配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经过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9.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8.08%,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中药联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取得很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常林跃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辨证为血瘀气滞,脉络闭阻者,用中药、电针与电针加中药进行临床比较.结果:电针加中药组临床控制67例(占67%),显效23例(占23%),进步10例(10%),无效0例(占0%),总有效率为100%.单纯电针组临床控制47例(占47%),显效20例(占20%),进步33例(33%),无效0例(占0%),总有效率为100%.单纯中药组临床控制31例(占31%),显效40例(占40%),进步25例(25%),无效4例(占4%),总有效率为96%.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三组平均起效时间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联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优于单纯电针、单纯中药治疗.
作者:董必文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在疑似甲流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方法:将600例门诊疑似甲流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实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模式(Clinical Pathway简称CP);对照组,采用传统就诊模式;每组病例均为300例.比较两组在疗效、疗程长短、医疗费用、患者满意程度上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疗效、疗程长短、医疗费用、患者满意程度上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路径相对于传统就诊模式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就医过程,明显提高疗效,缩短治疗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
作者:刘冰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针刺加拔罐疗法治疗筋膜内血肿有临床疗效.方法:取病患部位的压痛点针刺后拔罐.结论:采用针刺加拔罐疗法治疗筋膜内血肿疗效较好.
作者:陈振霖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活血接骨方治疗伤骨科疾病临床疗效.方法:1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口服独一味胶囊,治疗组采用自拟的活血接骨方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好转率在骨折、脱臼、颈腰腿痛、软组织损伤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血接骨方治疗伤骨科疾病临床疗效确切.
作者:罗永岚;李畅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以温针灸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试验组32例,行温针灸治疗:对照组32例,除不行温针灸外,其他都相同.结果:试验组的有效率为96.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黄海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肾的临床疗效.方法:2组均给予低盐、低蛋白、糖尿病饮食,均以西药常规控制血糖.观察组同时给予养阴固精渗湿方每日1剂水煎分服.2组均以治疗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显效率为观察组58.93%,对照组为41.0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2.86%,对照组为78.5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肾的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张劲勋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本文就是将162例患儿分成两组进行治疗,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显著,病程短,值得推广.
作者:韩大江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本文探讨了西药常规用药并联合血塞通滴丸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结果发现血塞通滴丸对血液流变学影响明显,能极大地减少糖尿病患者出现的并发症.
作者:晏学才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了解妇女病发病情况和妇女病疾病谱的变化趋势,把握当前妇女病防治工作的重点.方法:对6700例妇女病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分析出常见病所占比率和发展趋势.结果:患病率达64.80%,疾病顺位前四位依次为:宫颈肥大、宫颈糜烂、细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结论:妇女病普查普治是妇女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妇女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及妇女病的防治.
作者:李积存 刊期: 2011年第10期
足跟痛又称跟痛症,是中老年人一种常见的病症.通过中医药治疗,探讨中医药治疗中老年足跟痛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自拟六味芍甘汤水冲内服(华润三九单味中药配方颗粒)日一剂,分两次服.治疗68例.结果:痊愈56例,有效11例,无效1例.结论:六味芍甘汤有较强的解痉止痛,抗炎作用,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索用文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精神分裂症是西医的病名,是各类精神病中患病率高,危害性大,病因未明的一种常见的精神病.本文依据西医对精神分裂症的分型,运用中医的基本理论进行辨证施治.
作者:张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桂枝汤主治外感风寒、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弱等症.本文通过对其处方组成、主治功效及用法进行了讲解,对药用和养身保健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作者:秦文岚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自拟结肠汤内服加保留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75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5例子结肠汤口服同时进行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30例子柳氮磺胺吡啶(SASP)口服,并以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奴夫卡因保留灌肠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对比观察两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承恩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李东垣升阳法是东垣创立脾胃内伤学说基础上形成的独特治法,是东垣以脾胃为中心的学术思想在治法层面的突出表现,从古到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各科.升阳法作为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部分,其理论滥觞于<黄帝内经>,治法肇始于仲景<伤寒杂病论>,历经唐宋时期的探索和学术积淀,至金代李东垣<脾胃论>问世,升阳法的理论、具体治法和临床应用等,初成体系.
作者:李露露 刊期: 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