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端粒酶逆转录酶显性负突变体对乳腺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饶耀剑;刘慧娟;王拥军;奚玲

关键词:人端粒酶逆转录酶显性负突变体, 端粒酶活性, 乳腺癌
摘要:目的:观察端粒酶逆转录酶显性负突变体(DN-hTERT)对乳腺癌细胞MCF7端粒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将携带DN-hTERT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IRES2-EGFP空载体通过脂质体2000介导转入MCF7细胞,以G418进行稳定筛选,得到阳性克隆;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细胞的生长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转染细胞hTERT mRNA的表达;TRAP-ELISA方法检测转染细胞端粒酶活性.结果:MCF7细胞转染DN-hTERT后生长受到抑制;转染DN-hTERT的MCF7细胞(MCF7/DN)hTERT mRNA表达升高;改进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ELISA)检测MCF7/DN细胞端粒酶活性与转染空载体MCF7细胞(MCF7/I)比较显著降低(P<0.05).结论:DN-hTERT能特异性抑制MCF7细胞生长和端粒酶活性.
医学研究生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谈牙周炎与其他系统相关疾病的关系

    牙周炎是牙周支持组织常见的细菌感染性疾病,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一些全身因素和疾病如衰老、吸烟、糖尿病等对牙周组织有明显的影响[1,2],是牙周炎的诱发因素.近的研究表明,患有重症牙周炎的患者常有全身炎性反应的表现[3,4],同时发现,牙周炎与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增加[5]、分娩出低体质量早产儿的发生率增加[6]、2型糖尿病控制效果差[2]等有关.据此提出了一个假说:牙周炎与某些系统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低体质量早产儿、2型糖尿病等的发生发展有关[3].

    作者:毛钊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分析

    目的:研制抗人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PTL2)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进行ANGPTL2的表达分析和功能研究,揭示其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作用创造条件.方法:以纯化的ANGPTL2重组蛋白皮下多点注射免疫BALB/c小鼠,分离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经HAT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克隆和亚克隆化培养,ELISA鉴定,得到能稳定分泌抗人ANGPTL2的杂交瘤细胞;以硫酸铵沉淀法从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中初步纯化、制备抗人ANGPTL2单抗,以Western blot、细胞免疫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相结合的方法对制备的单抗进行滴度和特异性鉴定.结果:得到1株能稳定分泌抗ANGPTL2的杂交瘤细胞,从其培养上清中制备的抗ANGPTL2单克隆抗体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较高的滴度,可用于Western blot、细胞免疫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结论:成功地研制了抗ANGPTL2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进行ANGPTL2的表达分析和功能研究,揭示ANGPTL2的功能及其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作用创造了条件.

    作者:郑敬民;刘志红;仇镇宁;黎磊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低密度脂蛋白免疫复合物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免疫复合物(LDL-IC)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139例冠心病患者(ACS组76例,非ACS组63例)及111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LDL-IC浓度.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冠心病组分为多支病变组(病变≥2支)及单支病变组(1支病变)进行比较.结果:①ACS患者LDL-IC水平显著高于非ACS冠心病患者[(2.78±1.08)AU(相对单位)vs(1.74±0.45)AU,P<0.01]和正常对照组[(2.78±1.08)AU vs(1.55±0.71)AU,P<0.01].②多支病变组LDL-IC水平高于单支病变组[(2.60±1.10)AU vs(1.82±0.50)AU,P<0.01]及正常对照组[(2.60±1.10)AU vs(1.55±0.71)AU,P<0.01].③LDL-IC水平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48,P<0.01).结论:LDL-IC与ACS的发生发展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罗根艳;宫剑滨;汪俊军;蒋建红;江时森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化脓性膝关节炎伴有邻近骨髓炎的治疗

    目的:探讨化脓性膝关节炎伴有邻近骨骨髓炎的的治疗.方法:对2000年9月至2006年3月诊断为化脓性膝关节炎的52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其中9例磁共振(MR)显示伴有临近骨髓炎.采用清创、负压引流等方法治疗.结果:9例感染均得到控制,膝关节功能评分:优33例,良44例,满意11例,差11例.结论:难治性化脓性膝关节炎患者应考虑伴有邻近骨骨髓炎的可能,MR应作为常规检查,此类患者感染的关节及骨髓应同时进行清创.

    作者:李斌;陆维举;赵建宁;陈勇;时宁文;任可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B7-同系物1分子的免疫功能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

    B7同系物1(B7-H1)分子是共刺激分子B7家族的重要成员,在淋巴细胞及大部分外周组织可以广泛诱导性表达.B7-H1可以和T、B细胞上程序性死亡-1(PD-1)受体及另一未知的刺激性受体结合,调节淋巴细胞的功能.B7-H1分子的表达与肿瘤、炎症、器官移植排斥以及病毒感染等疾病密切相关.通过调控B7-H1的表达水平来调节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将为疾病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陈良恩;王福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抗卵泡刺激素自身抗体引起大鼠睾丸生精细胞凋亡

    目的:研究抗卵泡刺激素(FSH)自身抗体大鼠模型睾丸生精功能低下的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21d龄,3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只.实验组用18肽-KLH免疫,对照组用KLH免疫,每隔2周加强免疫1次,共7次,直至实验结束.分别于免疫第77、91及105 d时心脏取血处死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各5只,收集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模型大鼠血清FSH、黄体生成素(LH)和抑制素B水平,并以Rpl19为内参照,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睾丸内Bax mRNA水平,同时用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睾丸生精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免疫后第77和91 d的实验组大鼠血清FSH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免疫105 d后,实验组大鼠FSH水平有所回升.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血清抑制素B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血清LH水平在两组大鼠间无显著差异.免疫后第77、91及105 d的实验组大鼠睾丸内Bax mRNA水平,分别为对照组的2.15、3.77和1.89倍,TUNEL检测结果也显示实验组大鼠睾丸生精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抗FSH自身抗体可能通过与FSH形成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以降低外周血中FSH浓度,进而激活Bax相关凋亡通路,诱导生精细胞凋亡,导致模型大鼠睾丸生精功能低下.

    作者:徐会茹;侯林;王晨阳;蒋超;黄祝;姚兵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端粒酶逆转录酶显性负突变体对乳腺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目的:观察端粒酶逆转录酶显性负突变体(DN-hTERT)对乳腺癌细胞MCF7端粒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将携带DN-hTERT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IRES2-EGFP空载体通过脂质体2000介导转入MCF7细胞,以G418进行稳定筛选,得到阳性克隆;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细胞的生长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转染细胞hTERT mRNA的表达;TRAP-ELISA方法检测转染细胞端粒酶活性.结果:MCF7细胞转染DN-hTERT后生长受到抑制;转染DN-hTERT的MCF7细胞(MCF7/DN)hTERT mRNA表达升高;改进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ELISA)检测MCF7/DN细胞端粒酶活性与转染空载体MCF7细胞(MCF7/I)比较显著降低(P<0.05).结论:DN-hTERT能特异性抑制MCF7细胞生长和端粒酶活性.

    作者:饶耀剑;刘慧娟;王拥军;奚玲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Neurotrophin 3对本体感觉神经作用的研究进展

    Neurotrophin 3(NT-3)是本体感觉神经存活和发挥生理功能所必需的营养因子.在胚胎期缺失NT-3,可直接导致本体感觉神经元凋亡,进而导致本体感受器(肌梭)不能分化发育.同时,NT-3在本体感觉神经投射和形成突触联系中起关键的诱导作用.成年后缺失NT-3,也同样可导致本体感觉神经功能下降.在病理状态下NT-3可以保护本体感觉神经,并促进其恢复正常生理功能.

    作者:王嵘;邱勇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大鼠小肠黏膜边缘群细胞的生物学研究

    目的:分离大鼠胎鼠小肠黏膜来源的边缘群(SP)细胞,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取Wistar大鼠胎鼠小肠全长,按文献[3]方法制作小肠黏膜的类器官片段并制备成单细胞悬液.使用Hoechst33342和PI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分选SP细胞.提取分选前后的细胞总RNA和蛋白,用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blot方法分别检测其中MSI-1RNA及MSI-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大鼠胎鼠来源的小肠黏膜单细胞悬液中包含一个特定的细胞群体-SP细胞,染色液中加入维拉帕米后,SP细胞被阻断后消失.定量PCR检测显示SP细胞中MSI-1mRNA水平是分选前的8.125倍,是非SP细胞的20.077倍.Western-blot结果显示MSI-1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分选前.结论:大鼠胎鼠的小肠黏膜SP细胞富集小肠黏膜干细胞,与小鼠来源SP细胞生物学特性基本一致.

    作者:王震龙;韩钦;赵春华;李宁;黎介寿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硝酸银肾盂灌注治疗乳糜尿的护理

    乳糜尿是晚期班氏丝虫病的常见并发症[1].早期乳糜尿可采用饮食及药物等保守方法进行治疗,但当患者丢失大量脂肪和长期血尿以致消瘦、贫血或伴有乳糜块阻塞尿道造成排尿困难等严重症状时,就需进行肾盂灌注或手术治疗.用硝酸银进行肾盂灌注的作用机制是硝酸银有较强的抑菌及黏膜收敛作用,快速灌注后药液在肾盂内形成一过性高压,使药液逆流入淋巴管内烧灼而产生无菌性炎性反应,封闭淋巴管和肾盂的通道,闭塞瘘管而使乳糜尿消失[2].我科近年来采用此法对乳糜尿患者进行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均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达建平;张征宇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后腹腔镜手术中脑血流的监测

    目的:观察后腹膜入路腹腔镜手术中腹腔内CO2充气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2例后腹腔镜手术患者,在CO2充气前(T0)、充气后10min(T1)、30min(T2)、60min(T3)、90min(T4)和120min(T5)及停止充气后30min(Te)等时间点,采用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持续监测并记录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血管搏动指数(PI)、血流速度变化百分比(Delt)等脑血流参数(以双侧均值统计),并同时观察和分析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神经肽Y(NPY)等血管活性肽与大脑中动脉血流变化的相关性.结果:Vm、Delt于T2显著升高,T4达高峰,Te恢复,PI于T4降至低,脑血流频谱呈明显的低搏动性改变,于Te期恢复,ET、NPY于T3显著升高,Te恢复,CGRP于T5显著降低,Te降至低,且Delt与ET、NPY呈线性相关.结论:后腹腔镜手术中CO2充气可使患者Vm、Delt显著增加,PI降低,且该变化与血浆FT,NPY改变有关.通过TCD对脑血流的监测,可及时发现后腹腔镜手术中CO2浓度对脑血流的影响.

    作者:薛纪秀;华扬;王克杰;程维涛;刘青海;魏立民;李京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慢性咳嗽与鼻后滴漏综合征

    讨论慢性咳嗽与鼻后滴漏综合征的相关性,以利于加深对慢性咳嗽和鼻后滴漏综合征的认识和理解,帮助临床诊治.

    作者:陈伟;王秋萍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人CIDE3基因克隆和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促凋亡作用的研究

    目的:克隆人诱导细胞死亡的DFF45样效应因子3(CIDE3)全长基因,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CIDE3,并检测其促凋亡作用.方法:①提取人腹部皮下白色脂肪组织的总RNA,经RT-PCR获得CIDE3全长基因,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CIDE3,并进行序列测定.②用脂质体法将pcDNA3.1(+)-CIDE3转染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细胞,通过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①经RT-PCR扩增得到特异性717 bp的目的片段,构建的重组质粒pcDNA3.1(+)-CIDE3经序列测定,结果与Genbank发表的序列完全一致.②转染Hela细胞后,经Tunel染色法检测发现,转染pcDNA3.1(+)-CIDE3后有大约25%的细胞发生了凋亡,与转染空质粒pcDNA3.1(+)(<5%)及未转染质粒的细胞相比,其凋亡细胞明显增多.结论:成功克隆了人CIDE3全长基因,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CIDE3,并验证了CIDE3基因可诱导细胞发生凋亡的生物学作用,为进一步研究CIDE3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王淑芳;李青;姚丽;程虹;张静;叶菁;李繁烦;李南林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院外人员病历利用的状况分析

    目的:了解院外人员病历利用状况以及影响病历利用的因素.方法:利用2002年9月至2006年8月院外人员病历复印、查阅登记,提取患者姓名、病案号、出院日期、利用日期、利用人、用途、复印内容等信息,通过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历利用的目的以医疗保险为主(51.55%),病历利用的人员构成主要是患者(54.61%)和保险机构(44.17%),选择复印多的项目是入院记录(22.79%),病历利用的时间主要在患者出院后1个月以内(35.08%).结论:增强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加强病历的管理,规范病历复印程序,完善服务方式,提高为患者及有关机构查阅病历的服务质量.

    作者:邹俊卿;杨国斌;章丹;鲁春瑾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老年牙列重度磨耗患者咬合重建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对老年患者由于牙列重度磨耗导致咬合垂直距离(OVD)降低进行咬合重建的疗效.方法:将65例老年牙列重度磨耗患者依据有无牙列缺损和颞下颌关节紊乱(TMD)分为三组.A组42例为牙列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不伴有TMD者;B组15例为牙列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且有功能性TMD者;C组8例为牙列重度磨耗伴有功能性TMD但无牙列缺损者.采用垫式可摘义齿和可摘式牙合垫在正常的正中牙合位进行重建或修复.结果:65例患者随访45d~9年,咀嚼功能明显改善,TMD症状缓解.结论:老年患者由于牙列重度磨耗导致的OVD降低,有必要对其进行咬合重建性修复,在正中(牙合)位行咬合重建修复效果满意,可作为其后固定修复的参考过渡.

    作者:翁志强;徐辉;汪灏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波前像差技术在眼科学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近来,波前像差技术在眼科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应用于提高视觉质量方面,有良好前景.作者就人眼波前像差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眼科临床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蒋韵佳;李一壮;钱涛;鲍连云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从噬菌体展示肽库中筛选与人精子蛋白17结合的短肽序列

    目的:随机从噬菌体12肽库中筛选与人精子蛋白17(Sp17)特异性结合的短肽序列,并进行鉴定.方法:以基因工程制备的人Sp17为钓饵蛋白,采用亲和淘筛法对噬菌体肽库进行三轮亲和淘筛.富集Sp17特异结合噬菌体,用ELISA鉴定其结合活性并进行DNA测序分析.结果:随机挑出20个噬菌体克隆进行鉴定,ELISA显示其中5个克隆与Sp17有较强结合活性,其氨基酸序列分别为QLMSNIHRRMII、RKMMNQTKRHLP、NTMKTMRIMMTR、RRRLLLMQRRMKR和SPRPMMRRIRKQ.结论:从噬菌体展示肽库中筛选鉴定出5个与人Sp17结合的12肽序列.

    作者:李芳秋;吴玲;王卫萍;金洁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双源CT成像在评价冠状动脉狭窄中价值的初步探讨

    目的:通过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对比,评价双源CT(DSCT)在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并系统分析其对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52例疑似冠心病患者,男44例,女8例,平均年龄70.59岁,分别予以SCA和DSCT检查.由两位医师采用双盲法对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DSCT对冠状动脉重度狭窄评价的敏感性为92.31%,特异性为99.82%,阳性预测值为90.57%,阴性预测值为99.32%.结论:提示DSCT可以用于判断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尤其对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可作为冠心病患者筛查、冠状动脉手术患者术前评价和术后随访的可靠方法.

    作者:郭华;张龙江;江时森;王立军;钟勇;汤沂;卢光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早期血液净化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肺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连续性血液净化(CBP)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猪肺组织细胞因子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雄性家猪25只,随机分为模型组(n=9)、滤过组(n=10)和对照组(n=6),采用二次打击建立MODS模型,滤过组治疗3 d.测定各器官功能相关指标,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定量检测肺组织IL-6、IL-8、TNF-αmRNA表达水平.结果:滤过组CBP后各器官功能有关指标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器官衰竭发生率、动物病死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且差异显著(P<0.05);滤过组IL-6 mRNA、IL-8 mRNA、TNF-α mRNA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并且差异显著.结论:CBP早期应用可降低创伤引起的肺组织细胞因子基因表达升高,减低肺衰竭的发生.

    作者:王冰;方国恩;唐亮;杜成辉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3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3信号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成骨分化的机制.方法:常规细胞培养、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TGF-β1作用下MSC中Smad3的表达情况;脂质体介导稳定转染Smad3中部分C端功能域突变体(Smad3△C),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鉴定;采用RT-PCR检测转染细胞中碱性磷酸酶(ALP)和核心结合因子(cbfa1)mRNA的表达,用Gomori钙钴法定性检测ALP,用对硝基苯磷酸盐(PNP)法检测细胞ALP活性,观察Smad3△C对MSC成骨分化的影响.结果:MSC细胞表达Smad3,受TGF-β1刺激后,呈现出即刻由细胞质向细胞核转位的趋势.稳定转染细胞中c-Myc抗原阳性表达;受TGF-β1刺激后,MSC和空载体对照MSC(V-MSC)中ALP染色呈强阳性反应,而Smad3△C-MSC中阳性率仅为34.9%(P<0.01);MSC和V-MSC中ALP、cbfa1 mRNA的表达水平以及ALP活性明显高于Smad3△C-MSC(P<0.05或P<0.01),而MSC和V-MSC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SC中的Smad3是作为TGF-β1信号转导通路下游转导介质而存在的;通过Smad3选择性调节,具有多重生物学效应的TGF-β1才得以实现其促进MSC成骨分化的功能.

    作者:王运涛;吴小涛;郑启新;陈辉;李永刚;茅祖斌 刊期: 2007年第07期

医学研究生学报杂志

医学研究生学报杂志

主管: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