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内眼手术中局部低温对血-眼屏障的保护作用

刘军;李一壮;陈晖;印洪林

关键词:局部低温, 内眼手术, 血-眼屏障, 眼内灌注液, 视网膜, 玻璃体切割术
摘要:目的:研究在内眼手术中局部低温环境是否对血-眼屏障具有保护作用.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行双眼睫状体平部玻璃体切割术,术中左眼用低温(4~10 ℃)眼内灌注液为低温组,右眼用室温(25℃)眼内灌注液为室温组,每组各20只眼.术后24 h检查对比视网膜变化;玻璃体腔穿刺抽取眼内液送生化检测;取视网膜送透射电镜(TEM)检查.结果:低温组葡萄膜炎性反应普遍轻于室温组,屈光间质透明度总体优于室温组.眼内液总蛋白浓度室温组明显高于低温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电镜下低温组视网膜节细胞超微结构改变轻微,而室温组则变性、损坏相对明显.结论:在实验动物眼后段手术中,局部低温环境对手术引起的创伤炎性反应具有抑制作用,对血-视网膜屏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医学研究生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抗卵泡刺激素自身抗体引起大鼠睾丸生精细胞凋亡

    目的:研究抗卵泡刺激素(FSH)自身抗体大鼠模型睾丸生精功能低下的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21d龄,3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只.实验组用18肽-KLH免疫,对照组用KLH免疫,每隔2周加强免疫1次,共7次,直至实验结束.分别于免疫第77、91及105 d时心脏取血处死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各5只,收集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模型大鼠血清FSH、黄体生成素(LH)和抑制素B水平,并以Rpl19为内参照,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睾丸内Bax mRNA水平,同时用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睾丸生精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免疫后第77和91 d的实验组大鼠血清FSH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免疫105 d后,实验组大鼠FSH水平有所回升.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血清抑制素B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血清LH水平在两组大鼠间无显著差异.免疫后第77、91及105 d的实验组大鼠睾丸内Bax mRNA水平,分别为对照组的2.15、3.77和1.89倍,TUNEL检测结果也显示实验组大鼠睾丸生精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抗FSH自身抗体可能通过与FSH形成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以降低外周血中FSH浓度,进而激活Bax相关凋亡通路,诱导生精细胞凋亡,导致模型大鼠睾丸生精功能低下.

    作者:徐会茹;侯林;王晨阳;蒋超;黄祝;姚兵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磁共振成像诊断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价值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诊断证实的13例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所有病例均行X线平片及MRI检查,12例经CT检查.结果:MRI能显示所有的病变,除1例患者外,所有患者的病灶都于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骨损害和周围软组织异常在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STIR)和T1加权增强后图像上显示尤为明显;2例患者使用化疗药物治疗后进行随访,MRI显示与治疗前相比较病灶的范围变小且信号强度降低.3例患者X线平片病灶显示不明显,MRI能显示更多的异常信息.CT检查均能发现异常,表现为骨质破坏及邻近骨皮质损害、骨膜反应、软组织肿胀或肿块形成.结论:MRI对病变范围、软组织改变及邻近结构是否受累显示十分清楚,能获得骨骼软组织解剖及病理结构改变的细节,结合X线平片和CT能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

    作者:刘强;卢光明;袁彩云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B7-同系物1分子的免疫功能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

    B7同系物1(B7-H1)分子是共刺激分子B7家族的重要成员,在淋巴细胞及大部分外周组织可以广泛诱导性表达.B7-H1可以和T、B细胞上程序性死亡-1(PD-1)受体及另一未知的刺激性受体结合,调节淋巴细胞的功能.B7-H1分子的表达与肿瘤、炎症、器官移植排斥以及病毒感染等疾病密切相关.通过调控B7-H1的表达水平来调节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将为疾病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陈良恩;王福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早期血液净化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肺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连续性血液净化(CBP)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猪肺组织细胞因子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雄性家猪25只,随机分为模型组(n=9)、滤过组(n=10)和对照组(n=6),采用二次打击建立MODS模型,滤过组治疗3 d.测定各器官功能相关指标,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定量检测肺组织IL-6、IL-8、TNF-αmRNA表达水平.结果:滤过组CBP后各器官功能有关指标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器官衰竭发生率、动物病死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且差异显著(P<0.05);滤过组IL-6 mRNA、IL-8 mRNA、TNF-α mRNA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并且差异显著.结论:CBP早期应用可降低创伤引起的肺组织细胞因子基因表达升高,减低肺衰竭的发生.

    作者:王冰;方国恩;唐亮;杜成辉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端粒酶逆转录酶显性负突变体对乳腺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目的:观察端粒酶逆转录酶显性负突变体(DN-hTERT)对乳腺癌细胞MCF7端粒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将携带DN-hTERT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IRES2-EGFP空载体通过脂质体2000介导转入MCF7细胞,以G418进行稳定筛选,得到阳性克隆;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细胞的生长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转染细胞hTERT mRNA的表达;TRAP-ELISA方法检测转染细胞端粒酶活性.结果:MCF7细胞转染DN-hTERT后生长受到抑制;转染DN-hTERT的MCF7细胞(MCF7/DN)hTERT mRNA表达升高;改进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ELISA)检测MCF7/DN细胞端粒酶活性与转染空载体MCF7细胞(MCF7/I)比较显著降低(P<0.05).结论:DN-hTERT能特异性抑制MCF7细胞生长和端粒酶活性.

    作者:饶耀剑;刘慧娟;王拥军;奚玲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后腹腔镜手术中脑血流的监测

    目的:观察后腹膜入路腹腔镜手术中腹腔内CO2充气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2例后腹腔镜手术患者,在CO2充气前(T0)、充气后10min(T1)、30min(T2)、60min(T3)、90min(T4)和120min(T5)及停止充气后30min(Te)等时间点,采用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持续监测并记录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血管搏动指数(PI)、血流速度变化百分比(Delt)等脑血流参数(以双侧均值统计),并同时观察和分析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神经肽Y(NPY)等血管活性肽与大脑中动脉血流变化的相关性.结果:Vm、Delt于T2显著升高,T4达高峰,Te恢复,PI于T4降至低,脑血流频谱呈明显的低搏动性改变,于Te期恢复,ET、NPY于T3显著升高,Te恢复,CGRP于T5显著降低,Te降至低,且Delt与ET、NPY呈线性相关.结论:后腹腔镜手术中CO2充气可使患者Vm、Delt显著增加,PI降低,且该变化与血浆FT,NPY改变有关.通过TCD对脑血流的监测,可及时发现后腹腔镜手术中CO2浓度对脑血流的影响.

    作者:薛纪秀;华扬;王克杰;程维涛;刘青海;魏立民;李京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从噬菌体展示肽库中筛选与人精子蛋白17结合的短肽序列

    目的:随机从噬菌体12肽库中筛选与人精子蛋白17(Sp17)特异性结合的短肽序列,并进行鉴定.方法:以基因工程制备的人Sp17为钓饵蛋白,采用亲和淘筛法对噬菌体肽库进行三轮亲和淘筛.富集Sp17特异结合噬菌体,用ELISA鉴定其结合活性并进行DNA测序分析.结果:随机挑出20个噬菌体克隆进行鉴定,ELISA显示其中5个克隆与Sp17有较强结合活性,其氨基酸序列分别为QLMSNIHRRMII、RKMMNQTKRHLP、NTMKTMRIMMTR、RRRLLLMQRRMKR和SPRPMMRRIRKQ.结论:从噬菌体展示肽库中筛选鉴定出5个与人Sp17结合的12肽序列.

    作者:李芳秋;吴玲;王卫萍;金洁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经单鼻孔入路内窥镜下垂体腺瘤切除术

    目的:探讨经单鼻孔入路内神经窥镜下切除垂体瘤的方法及其优越性.方法:总结应用内窥镜直接经单鼻孔入路切除10例垂体瘤的初步经验.结果:10例患者均在内窥镜下行肿瘤全切除,其中8例视力下降患者术后24 h内明显恢复,术后1周复查血激素水平,2例垂体功能低下者恢复正常,另2例生长激素瘤患者和2例泌乳素瘤患者激素水平亦恢复正常.有3例出现尿崩症,经对症处理,2周后恢复;1例术中刮除鞍上肿瘤过程中鞍膈破裂,取自体脂肪粘EC胶填塞瘤腔,术后未发生脑脊液漏.结论:内窥镜下经单鼻孔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术者熟练掌握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和蝶鞍区局部解剖以及对内窥镜的灵活操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樊友武;史继新;王汉东;杭春华;茅磊;孙康健;李劲松;谢(韦华);潘云曦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谈牙周炎与其他系统相关疾病的关系

    牙周炎是牙周支持组织常见的细菌感染性疾病,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一些全身因素和疾病如衰老、吸烟、糖尿病等对牙周组织有明显的影响[1,2],是牙周炎的诱发因素.近的研究表明,患有重症牙周炎的患者常有全身炎性反应的表现[3,4],同时发现,牙周炎与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增加[5]、分娩出低体质量早产儿的发生率增加[6]、2型糖尿病控制效果差[2]等有关.据此提出了一个假说:牙周炎与某些系统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低体质量早产儿、2型糖尿病等的发生发展有关[3].

    作者:毛钊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化脓性膝关节炎伴有邻近骨髓炎的治疗

    目的:探讨化脓性膝关节炎伴有邻近骨骨髓炎的的治疗.方法:对2000年9月至2006年3月诊断为化脓性膝关节炎的52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其中9例磁共振(MR)显示伴有临近骨髓炎.采用清创、负压引流等方法治疗.结果:9例感染均得到控制,膝关节功能评分:优33例,良44例,满意11例,差11例.结论:难治性化脓性膝关节炎患者应考虑伴有邻近骨骨髓炎的可能,MR应作为常规检查,此类患者感染的关节及骨髓应同时进行清创.

    作者:李斌;陆维举;赵建宁;陈勇;时宁文;任可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院外人员病历利用的状况分析

    目的:了解院外人员病历利用状况以及影响病历利用的因素.方法:利用2002年9月至2006年8月院外人员病历复印、查阅登记,提取患者姓名、病案号、出院日期、利用日期、利用人、用途、复印内容等信息,通过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历利用的目的以医疗保险为主(51.55%),病历利用的人员构成主要是患者(54.61%)和保险机构(44.17%),选择复印多的项目是入院记录(22.79%),病历利用的时间主要在患者出院后1个月以内(35.08%).结论:增强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加强病历的管理,规范病历复印程序,完善服务方式,提高为患者及有关机构查阅病历的服务质量.

    作者:邹俊卿;杨国斌;章丹;鲁春瑾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脑胶质瘤放射敏感性基因研究的进展

    脑胶质瘤是颅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脑胶质瘤的综合治疗方法中,放射治疗与手术治疗一样占有重要地位.脑胶质瘤对放射线的敏感程度直接影响放射治疗疗效.脑胶质瘤内在的放射敏感性基因及其引起的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的变化和放射线导致的DNA损伤修复等,都与脑胶质瘤的放射敏感性密切相关.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和DNA修复相关基因相关的脑胶质瘤放射敏感性基因,正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还有其他的一些脑胶质瘤放射敏感性基因也受到人们的关注.现就脑胶质瘤放射敏感性基因研究的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金志良;孙新臣;魏青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血糖波动性的临床意义及其干预研究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不仅与整体血糖水平相关,而且与血糖波动性有密切关系.血糖大幅波动可能通过激发多种代谢途径而导致微血管和大血管损伤.临床造成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过大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未经合理控制的餐后高血糖和治疗不当导致的低血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格列萘类胰岛素促泌剂及速效、长效人胰岛素类似物等新剂型的出现,使糖尿病的治疗更加精细和安全,血糖控制更加严格和平稳,为减少血糖波动提供了有力武器.

    作者:王燕燕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Neurotrophin 3对本体感觉神经作用的研究进展

    Neurotrophin 3(NT-3)是本体感觉神经存活和发挥生理功能所必需的营养因子.在胚胎期缺失NT-3,可直接导致本体感觉神经元凋亡,进而导致本体感受器(肌梭)不能分化发育.同时,NT-3在本体感觉神经投射和形成突触联系中起关键的诱导作用.成年后缺失NT-3,也同样可导致本体感觉神经功能下降.在病理状态下NT-3可以保护本体感觉神经,并促进其恢复正常生理功能.

    作者:王嵘;邱勇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双源CT成像在评价冠状动脉狭窄中价值的初步探讨

    目的:通过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对比,评价双源CT(DSCT)在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并系统分析其对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52例疑似冠心病患者,男44例,女8例,平均年龄70.59岁,分别予以SCA和DSCT检查.由两位医师采用双盲法对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DSCT对冠状动脉重度狭窄评价的敏感性为92.31%,特异性为99.82%,阳性预测值为90.57%,阴性预测值为99.32%.结论:提示DSCT可以用于判断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尤其对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可作为冠心病患者筛查、冠状动脉手术患者术前评价和术后随访的可靠方法.

    作者:郭华;张龙江;江时森;王立军;钟勇;汤沂;卢光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免疫细胞在婴幼儿血管瘤组织中的分布及其变化

    目的:观察婴幼儿血管瘤中免疫细胞的分布及其变化过程.方法:52例婴幼儿血管瘤标本,以CD3、CD8、S-100分别作为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Tc细胞)和树突细胞(DC)的标记性抗原,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上述免疫细胞在血管瘤组织中的分布.结果:①早期血管瘤组织中基本无CD3+T细胞;增殖中期CD3+T细胞增多,CD8+T细胞仍然稀少;增殖晚期CD3+T细胞很多,CD8+T细胞也增多;消退早期在微血管周围仍散在分布少量CD3+T细胞和CD8+T细胞;消退中期和消退完成期血管瘤组织中有少数CD3+T细胞,而CD8+T细胞很少.②增殖早期血管瘤组织中散在分布少量DC;增殖中期和晚期DC数量显著增多.消退早期之后,DC数量迅速减少,以至基本消失.结论:T细胞及其亚群和DC的分布及其功能变化,与血管瘤病理演变过程有密切联系,婴幼儿免疫系统功能逐渐成熟,可能是血管瘤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袁斯明;姜会庆;欧阳天祥;邢新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多寡核苷酸探针同步标记在Northern blot多基因分析中的应用

    目的:建立一种多探针同时标记同步杂交检测多基因的简化的Northern blot方法.方法:通过T4多聚核苷酸激酶5'末端放射性磷酸化标记法对Northern blot中多寡核苷酸探针同时标记,实现对同一张转移印迹膜上的多基因同步杂交显影检测.结果:与常规mRNA逐一检测的效果进行比较,同步简化法的各目的基因同时得到较好的检测.结论:同步简化法简化了实验过程,缩减了实验时间,节省了实验试剂,并使各基因表达丰度之间的比较具有更高的准确性,提高了Northern blot的检测效率和成功率.

    作者:杜明梅;叶玲;翟冰;刘建伟;刘静;杨立娜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去颌下腺对大鼠睾丸膜联蛋白5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切除颌下腺对大鼠睾丸膜联蛋白5(annexin 5)表达的影响.方法:切除大鼠颌下腺,分别于术后14、28和42d处死大鼠,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大鼠睾丸annexin 5表达及分布的改变.结果: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切除颌下腺14d和28d后,实验组大鼠睾丸annexin 5的表达分别升高了27.5%和35.2%,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切除颌下腺42d后,实验组大鼠睾丸annexin 5又恢复到与对照组几乎相同的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显示,annexin 5在大鼠睾丸中的分布未见明显改变,但实验组annexin 5免疫组化显色较深,说明annexin 5的表达升高,这与Western blotting的结果基本一致.结论:颌下腺切除影响大鼠睾丸annexin 5的表达,颌下腺切除早期(14、28 d)颌下腺分泌的某些生物活性物质缺乏,而造成睾丸内annexin 5表达的升高.颌下腺切除后期(42 d),机体内因颌下腺切除而缺乏的某些物质在体内又重新得到了补偿,对睾丸annexin 5的影响消除,睾丸annexin 5的表达也恢复到正常水平.其内在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阐明.

    作者:王晨阳;侯林;徐会茹;蒋超;黄祝;崔英霞;戈一峰;黄宇烽;恽时锋;姚兵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肾嗜酸细胞瘤的超声诊断价值(附3例报告)

    肾嗜酸细胞瘤(oncocytoma)是一种肾良性肿瘤,来源于集合小管的间质细胞,发生率约占肾肿瘤的3%~7%,大多数(56%~91%)为偶然发现,2000年3月至2005年12月,我院共收治3例肾嗜酸细胞瘤患者,我们通过对这3例患者的超声资料回顾,旨在提高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断水平.现结合文献复习讨论如下.

    作者:陈松华;王炼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3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3信号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成骨分化的机制.方法:常规细胞培养、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TGF-β1作用下MSC中Smad3的表达情况;脂质体介导稳定转染Smad3中部分C端功能域突变体(Smad3△C),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鉴定;采用RT-PCR检测转染细胞中碱性磷酸酶(ALP)和核心结合因子(cbfa1)mRNA的表达,用Gomori钙钴法定性检测ALP,用对硝基苯磷酸盐(PNP)法检测细胞ALP活性,观察Smad3△C对MSC成骨分化的影响.结果:MSC细胞表达Smad3,受TGF-β1刺激后,呈现出即刻由细胞质向细胞核转位的趋势.稳定转染细胞中c-Myc抗原阳性表达;受TGF-β1刺激后,MSC和空载体对照MSC(V-MSC)中ALP染色呈强阳性反应,而Smad3△C-MSC中阳性率仅为34.9%(P<0.01);MSC和V-MSC中ALP、cbfa1 mRNA的表达水平以及ALP活性明显高于Smad3△C-MSC(P<0.05或P<0.01),而MSC和V-MSC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SC中的Smad3是作为TGF-β1信号转导通路下游转导介质而存在的;通过Smad3选择性调节,具有多重生物学效应的TGF-β1才得以实现其促进MSC成骨分化的功能.

    作者:王运涛;吴小涛;郑启新;陈辉;李永刚;茅祖斌 刊期: 2007年第07期

医学研究生学报杂志

医学研究生学报杂志

主管: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