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燕
目的了解护理本科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和态度,分析其科研素质现状,以便改进毕业论文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本院99级护理本科毕业生进行有关撰写毕业论文的调查.结果95.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撰写毕业论文,59.6%的学生表示态度认真,72.3%的学生是在实习后期开始准备毕业论文,17.0%的学生阅读过护理学术期刊,23.4%的学生经常与指导老师交流.68.1%的论文选题由指导老师确定.68.1%的学生认为通过毕业论文提高了科研能力,55.3%的学生认为增加了对科研的兴趣.结论护理本科生科研意识比较淡薄,对毕业论文投入精力较少.今后应加强本科生科研训练,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增强其科研能力.
作者:邹凌燕;王翠丽;孙艳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减少胸部肿瘤患者围术期因外周静脉输液、用药需反复穿刺、易渗漏等所带来的痛苦,减轻护理工作量.方法对335例患者于术前行颈外静脉入路中心静脉置管,用于输液与用药.结果一次置管成功333例,占99.4%;置管时间4~48(15.24±4.94)d.输液不畅16例,11例经对症处理恢复,5例拔除重置.1例置管后疼痛经扩大穿刺口好转.结论颈外静脉入路中心静脉置管术保证了患者输液、用药的畅通,且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减轻了患者的治疗性痛苦和护理工作量.
作者:许寿霞;王新生;张春青;张学芬;曹素娟 刊期: 2005年第16期
对34例全脑室铸型患者行双(单)侧侧脑室外引流及脑脊液净化治疗.根据患者外引流管引流量调整引流管高度,严密观察脑脊液引流液颜色变化,在严格无菌条件下行腰穿和脑室内注药,加强气道及消化道管理,防治亚低温治疗及钙离子拮抗剂使用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治愈14例,好转9例,死亡11例.提出全脑室铸型行早期脑室外引流及脑脊液净化治疗,可降低临床病死率.
作者:李晓琳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提高护理质量和护士专业水平.方法将病区护士及患者分为两组,实施小组服务与管理(小组模式)和常规服务(常规模式),连续9个月后比较2种服务模式的患者满意度、护理投诉情况及护理人员护理差错率、专科理论和基护操作考试合格率及撰写论文篇数.结果患者满意度、考试合格率及论文撰写情况小组模式均显著优于常规模式(P<0.05,P<0.01).结论小组模式的实施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及病区管理质量,调动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了综合素质的提高.
作者:管颖;辛玲芳 刊期: 2005年第16期
对92例成人型多囊肾患者行腹腔镜去顶减压术,术前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及健康知识讲座,术后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保持肾周引流管通畅及密切观察伤口渗出液情况等.结果提示及时、全方位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作者:宫月花;刘辉;于成娥 刊期: 2005年第16期
对28例因外伤、炎症等原因失去视功能的患者,采取保留萎缩眼球,安装水凝胶软性义眼,行术前准备和心理护理,术后注意用眼卫生,保持眼球清洁和眼部护理.结果25例(89.2%)可直接配载,3例(10.8%)因角膜感觉敏锐,后行结膜囊全角膜遮盖术后再配戴义眼,疗效满意,未发生护理并发症.
作者:郑贵荣;吴建国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胸廓出口综合征行神经血管松解术患者的观察要点与护理方法.方法对35例(37侧)患者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术后严密观察渗血、气胸、乳糜漏、淋巴积液等并发症,加强康复护理.结果35例患者恢复良好,其中优18例,良16例(17侧),差1例(2侧),优良率94.6%.结论针对TOS患者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加快患者术后恢复,提高手术优良率,减少病情反复.
作者:王晨;苏黎;叶秋丽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比较用小儿双腔气囊导尿管和宫颈扩张棒行输卵管造影的优缺点,为临床提供更科学合理的检查方法.方法将60例不孕症要求行输卵管造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经小儿双腔气囊导尿管推注碘化油,对照组采用经一次性宫颈扩张棒推注碘化油.结果观察组操作时间(18.51±1.69)min,无痛率70.0%(21/30),未发生阴道出血;对照组操作时间(37.63±6.44)min,无痛率10.0%(3/30),发生阴道出血22例,两组比较,均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宫颈不全显影观察组(30例)显著高于对照组(1例).结论采用小儿双腔气囊导尿管行子宫输卵管造影显影,耗时少,患者痛苦小,但宫颈显影效果欠佳,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彭华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后缓慢拔针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70例行静脉输液患者按首次输液顺序,奇数患者先行缓慢拔针法,偶数患者先行快速拔针法.结果缓慢拔针法疼痛程度、皮下瘀血率均显著低于快速拔针法(均P<0.01).结论绷紧皮肤缓慢拔针可减轻疼痛,降低皮下瘀血发生率.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6期
总结50例食管支架置入术后的护理经验,提出置管前认真做好物品准备和心理护理;置管后加强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时对症处理,给予相关出院指导是其主要的护理措施.
作者:陈绍红;钟瑞荣 刊期: 2005年第16期
我院从2000年1月始,采用自制体温绘制笔绘制体温单,使体温曲线绘制规范化,对观察患者病情、协助诊断和治疗起到了一定作用,介绍如下.
作者:唐燕 刊期: 2005年第16期
对影响护士长与护士沟通交流的因素及护士长应具备的沟通交流技巧进行了阐述,认为提高护士长的沟通交流技巧是充分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护理质量的必要条件.
作者:郭秀静;王玉琼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手术中缝针丢失的原因及危害性.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60名手术室护士在2004年亲历的缝针丢失情况进行调查,用无记名方式填写问卷.结果60名护士共经历丢针48人次,每人0~3次.其中,手术医生发生丢针22次,占45.8%;手术助手发生丢针12次,占25.0%;手术护士发生丢针14次,占29.2%.手术医生丢针概率高于护士.结论医护人员应具备高度工作责任感,养成良好的手术操作习惯,手术中及时清点器械,减少缝针丢失,从而避免医疗纠纷与事故隐患的发生.
作者:岳蕤;曾俊 刊期: 2005年第16期
我院骨科手术内固定器材品牌、规格繁多,价格不一,每月出、入库数量大,在登记、统计、检查等方面,手工操作工作量亦大,管理上存在一定难度.
作者:梁启玲 刊期: 2005年第16期
从心理健康的概念及其评判标准、影响因素和干预措施等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为护理人员做好大学生的心理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余晓波;张静平;唐莹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舌下含服卡孕栓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阴道分娩的产妇200例,按住院号的单号、双号分为两组,其中单号组100例在胎儿娩出后给予肌内注射缩宫素10 U(对照组),双号组100例在胎儿娩出后给予舌下含服卡孕栓1 mg(观察组).比较两组产妇第三产程时间、产时及产后出血量、产后24 h出血总量、产后出血的例数.结果观察组产妇第三产程时间、产时及产后出血量、产后24 h出血总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下降.观察组舌下含服卡孕栓后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卡孕栓对预防阴道分娩时的产后出血效果良好,且用药简单、方便、安全,能进一步提高产科护理质量.
作者:谭江如;李燕玲;彭常珍 刊期: 2005年第16期
膀胱冲洗常用于清除膀胱积聚的分泌物、脓液和其它异物,以保持膀胱清洁和预防感染.
作者:符美芳 刊期: 2005年第16期
对15例行永久性植入125I粒子的晚期胰腺癌患者进行术中配合,结果均取得满意效果.提出术前准备与术中防止放射污染为手术配合重点.
作者:喻全全;李丽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研究体位交替更换对心脏术后气管插管患者生命体征的影响,了解其可行性,以确保体位护理在此类患者中的有效实施.方法对35例气管插管时间>24 h的心脏手术后患者于清醒后实施半卧位,左、右侧卧位各1 h交替及晨、晚间仰卧位各1 h的体位护理,比较不同体位HR、SBP、SaO2值及不适情况.结果不同体位对HR、SBP无显著影响(均P>O.05);半卧位,左、右侧卧位即刻及30 min时SaO2值均比仰卧位高(均P<O.05);半卧位和左、右侧卧位不同时间SaO2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O.05).不适症状除腰痛外,伤口胀痛、胸闷和紧张发生率仰卧位均显著高于其他卧位(均P<O.05).结论体位改变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无负面影响,可促进肺氧合功能,增加患者舒适度.
作者:张伟英;顾晖;沈秀群;赵枫;沈美芳 刊期: 2005年第16期
对17例岩斜区肿瘤行手术部分切除及全切除术患者,术后密切观察手术入路相关并发症和一般并发症,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对症处理.结果发生脑脊液耳漏5例,消化道出血4例,颅内感染1例,颅内出血1例,经对症治疗均痊愈;偏瘫2例中1例肌力恢复至Ⅳ级,1例恢复欠理想.患者住院17~89(35.2±31.8)d,出院时9例症状缓解,4例颅神经症状同术前,4例颅神经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颅神经损伤.提出术后早期观察和治疗并发症是保证手术效果的重要措施.
作者:王珍;王洪岩;陈亭云;姜玉荣;李丽君 刊期: 2005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