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燕
总结159例喉部疾病患者行支撑喉镜下喉显微激光术的护理.认为术前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时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严格禁声、指导正确的发声方法,是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
作者:韩芬;阮红霞;李晓玲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由于剖宫产手术相对增加及孕妇缺乏乳房的护理知识,导致乳头凹陷增多,产后不能顺利进行母乳喂养.且剖宫产后致伤口疼痛,新生儿吸吮明显减少,导致乳房发硬、胀痛,乳头更加凹陷,新生儿无法吸吮,产妇也不愿意喂奶,乳房分泌的乳汁得不到及时排出或乳管阻塞使产妇乳房胀痛加重,自我舒适感下降[1].
作者:陈玉婵 刊期: 2005年第16期
总结50例食管支架置入术后的护理经验,提出置管前认真做好物品准备和心理护理;置管后加强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时对症处理,给予相关出院指导是其主要的护理措施.
作者:陈绍红;钟瑞荣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比较用小儿双腔气囊导尿管和宫颈扩张棒行输卵管造影的优缺点,为临床提供更科学合理的检查方法.方法将60例不孕症要求行输卵管造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经小儿双腔气囊导尿管推注碘化油,对照组采用经一次性宫颈扩张棒推注碘化油.结果观察组操作时间(18.51±1.69)min,无痛率70.0%(21/30),未发生阴道出血;对照组操作时间(37.63±6.44)min,无痛率10.0%(3/30),发生阴道出血22例,两组比较,均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宫颈不全显影观察组(30例)显著高于对照组(1例).结论采用小儿双腔气囊导尿管行子宫输卵管造影显影,耗时少,患者痛苦小,但宫颈显影效果欠佳,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彭华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预防瘢痕过度增生术后复发的效果.方法对36例瘢痕整形术后患者实施一般防护、压力疗法、硅酮薄膜敷贴应用及药物局部治疗的综合干预措施.结果术后随访18个月,34例术区平复,无痛、痒等不适感;2例复发.综合干预有效率94.44%.结论综合干预对预防术后瘢痕复发有确切效果.
作者:徐小红;朱静华 刊期: 2005年第16期
对28例因外伤、炎症等原因失去视功能的患者,采取保留萎缩眼球,安装水凝胶软性义眼,行术前准备和心理护理,术后注意用眼卫生,保持眼球清洁和眼部护理.结果25例(89.2%)可直接配载,3例(10.8%)因角膜感觉敏锐,后行结膜囊全角膜遮盖术后再配戴义眼,疗效满意,未发生护理并发症.
作者:郑贵荣;吴建国 刊期: 2005年第16期
对34例全脑室铸型患者行双(单)侧侧脑室外引流及脑脊液净化治疗.根据患者外引流管引流量调整引流管高度,严密观察脑脊液引流液颜色变化,在严格无菌条件下行腰穿和脑室内注药,加强气道及消化道管理,防治亚低温治疗及钙离子拮抗剂使用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治愈14例,好转9例,死亡11例.提出全脑室铸型行早期脑室外引流及脑脊液净化治疗,可降低临床病死率.
作者:李晓琳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观察不同营养支持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响,为该类患者提供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方法将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于伤后采取早期(24 h内)分阶段肠内营养(EN)加肠外营养(PN),直至逐渐过渡到完全EN;对照组于伤后进行PN,禁食3 d后行EN.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血生化指标.结果营养支持期间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5);血红蛋白、血清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血糖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分阶段EN联合PN营养支持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康复.
作者:陈世清;魏霞;冯玉梅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舌下含服卡孕栓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阴道分娩的产妇200例,按住院号的单号、双号分为两组,其中单号组100例在胎儿娩出后给予肌内注射缩宫素10 U(对照组),双号组100例在胎儿娩出后给予舌下含服卡孕栓1 mg(观察组).比较两组产妇第三产程时间、产时及产后出血量、产后24 h出血总量、产后出血的例数.结果观察组产妇第三产程时间、产时及产后出血量、产后24 h出血总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下降.观察组舌下含服卡孕栓后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卡孕栓对预防阴道分娩时的产后出血效果良好,且用药简单、方便、安全,能进一步提高产科护理质量.
作者:谭江如;李燕玲;彭常珍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横切口剖宫产及针对性护理对产妇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对有剖宫产指征的420例初产妇(观察组)行横切口剖宫产,与同期行传统式剖宫产的380例初产妇比较术后自理能力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自理能力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开展横切口剖宫产并进行针对性护理,能充分调动产妇自理能动性,使产妇尽快适应母亲角色,有效地促进产妇身心康复.
作者:杨瑞莲;徐友环 刊期: 2005年第16期
对15例行永久性植入125I粒子的晚期胰腺癌患者进行术中配合,结果均取得满意效果.提出术前准备与术中防止放射污染为手术配合重点.
作者:喻全全;李丽 刊期: 2005年第16期
从心理健康的概念及其评判标准、影响因素和干预措施等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为护理人员做好大学生的心理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余晓波;张静平;唐莹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柏拉图在护生对临床教师素质评价中的作用.方法于146名护生实习的第2个月末向其发放调查问卷,调查临床教师综合教学情况,将不满意项用柏拉图法进行分析.结果病历书写指导,勤示范、讲解,表达能力等6项为护生主要不满意项;言传身教,因人施教等4项为次要和更次要因素.临床教师缺乏现代教育意识和扎实的理论知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导致护生对临床教师不满意的主要原因.结论柏拉图分析法评价临床教师素质层次分明,直观,可据此提出针对性改进对策.
作者:倪利蓉;陈红宇;付沫;胡君娥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减少胸部肿瘤患者围术期因外周静脉输液、用药需反复穿刺、易渗漏等所带来的痛苦,减轻护理工作量.方法对335例患者于术前行颈外静脉入路中心静脉置管,用于输液与用药.结果一次置管成功333例,占99.4%;置管时间4~48(15.24±4.94)d.输液不畅16例,11例经对症处理恢复,5例拔除重置.1例置管后疼痛经扩大穿刺口好转.结论颈外静脉入路中心静脉置管术保证了患者输液、用药的畅通,且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减轻了患者的治疗性痛苦和护理工作量.
作者:许寿霞;王新生;张春青;张学芬;曹素娟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研究体位交替更换对心脏术后气管插管患者生命体征的影响,了解其可行性,以确保体位护理在此类患者中的有效实施.方法对35例气管插管时间>24 h的心脏手术后患者于清醒后实施半卧位,左、右侧卧位各1 h交替及晨、晚间仰卧位各1 h的体位护理,比较不同体位HR、SBP、SaO2值及不适情况.结果不同体位对HR、SBP无显著影响(均P>O.05);半卧位,左、右侧卧位即刻及30 min时SaO2值均比仰卧位高(均P<O.05);半卧位和左、右侧卧位不同时间SaO2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O.05).不适症状除腰痛外,伤口胀痛、胸闷和紧张发生率仰卧位均显著高于其他卧位(均P<O.05).结论体位改变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无负面影响,可促进肺氧合功能,增加患者舒适度.
作者:张伟英;顾晖;沈秀群;赵枫;沈美芳 刊期: 2005年第16期
对92例成人型多囊肾患者行腹腔镜去顶减压术,术前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及健康知识讲座,术后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保持肾周引流管通畅及密切观察伤口渗出液情况等.结果提示及时、全方位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作者:宫月花;刘辉;于成娥 刊期: 2005年第16期
对65例胆囊切除术后顽固性腹痛患者采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结果57例腹痛24 h消失;8例插管失败,3 d后行第2次插管治疗后,腹痛2~24 h消失.随防1~4年,均未复发.提出术前心理支持与健康教育是治疗胆囊切除术后顽固性腹痛的重要措施.
作者:朱丽萍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后缓慢拔针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70例行静脉输液患者按首次输液顺序,奇数患者先行缓慢拔针法,偶数患者先行快速拔针法.结果缓慢拔针法疼痛程度、皮下瘀血率均显著低于快速拔针法(均P<0.01).结论绷紧皮肤缓慢拔针可减轻疼痛,降低皮下瘀血发生率.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6期
对1例先天性主动脉缩窄致胸主动脉破裂的患者,在深低温体外循环下实施胸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术后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出血、切口感染、意识障碍和右侧肢体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对其实施严密监护,采取相应的救治,做好心、肺、神经系统护理和基础护理,保证静脉营养供给.结果胸主动脉破裂所致危重状况得到有效控制,患者住院35 d痊愈出院.
作者:徐静娟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胸廓出口综合征行神经血管松解术患者的观察要点与护理方法.方法对35例(37侧)患者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术后严密观察渗血、气胸、乳糜漏、淋巴积液等并发症,加强康复护理.结果35例患者恢复良好,其中优18例,良16例(17侧),差1例(2侧),优良率94.6%.结论针对TOS患者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加快患者术后恢复,提高手术优良率,减少病情反复.
作者:王晨;苏黎;叶秋丽 刊期: 2005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