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浆置换辅助治疗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护理

崔金娥;吕爱云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 乙型, 血浆置换, 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置换辅助治疗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护理方法.方法对68例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血浆置换.结果治愈率58.82%,总好转率79.41%,病死率20.59%;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血浆置换辅助治疗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疗效肯定,严密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是保证治疗顺利、预防并发症的基础.
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医院消毒供应室的管理

    目的总结医院消毒供应室的管理方法.方法医院供应室从规范布局、科学化管理、设备更新及灭菌监测方法的改进进行管理.结果消毒灭菌合格率为100%.结论供应室管理是一项全过程、全员性、全方位的管理工作;加强布局,完善制度,强化管理是保证消毒质量的前提.

    作者:张瑾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行半相合异基因骨髓移植患儿的护理

    对1例淋巴细胞白血病伴脑膜白血病患儿进行了骨髓半相合异基因处理前、后护理.针对患儿白血病淋巴细胞致死量化疗及放疗后细胞降至0的情况,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变化的同时,观察出血情况预防感染及皮肤护理等综合护理,使患儿顺利渡过了抗移植物宿主病及急性排异反应期,本例移植的成功对拓宽该类患者供者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潘世平;乔爱珍;樊五四;杨红霞;刘淼;赵晶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丹参加黄芪注射液外用辅助治疗压疮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丹参加黄芪注射液局部治疗压疮的疗效.方法将40例压疮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22例)及对照组(18例).观察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加黄芪注射液局部外用;对照组用1%甲紫外涂.结果观察组治愈率(86.4%)明显高于对照组(33.3%);观察组治愈时间(15.5±1.2)d,明显短于对照组(28.8±1.4)d,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加黄芪注射液局部外用治疗压疮效果显著,且能缩短疗程.

    作者:王玉红;吕燕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家庭康复护理对截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家庭康复护理对截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4例外伤性截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常规进行出院指导,观察组增加家庭康复护理.采用FIM量表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改良式Fugl-Meyer量表对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分;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别于出院时、1个月、3个月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出院1个月和3个月FIM和Fugl-Meyer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关节僵硬、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针对性的家庭康复护理能明显改善截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增强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并发症;有效地促进截瘫患者的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陈妙萍;朱美玉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理性情绪教育对护生情绪的影响

    目的探讨理性情绪教育对护生的情绪影响.方法随机选取二年级2个自然班护生116人,实验班和对照班各58人.对照班常规开设<护理心理学>课程;实验班增设自行设计的理性情绪教育(REE)课程.结果实验班情绪稳定性、情绪表达性与情绪调节能力与课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与对照班课后比较,除疑病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对照班课前、课后各因子比较,情绪稳定性中强迫症、疑病症因子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其余各因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理性情绪教育对护生的情绪稳定性、情绪表达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叶玲;杜兆丰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介入止血治疗1例肾穿刺并发大出血患者的护理

    对1例肾穿刺并发大出血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的术前、后护理,分析肾穿刺出血的相关因素及经验教训.提出肾动脉介入栓塞止血具有诊断、治疗双重效果,做好术前、后护理是介入止血成功的基础.

    作者:曹翠明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实习护生沟通能力的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护生实习期间人际沟通的情况.方法对3所医院的136例患者、116名护理带教老师、148名护生采用自行设计的的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护生均能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但不能很好应用沟通技巧;沟通意识不强;与医生沟通时感觉紧张.结论培养护生的沟通意识,注重护生的心理健康,加强临床老师对护生的引导,可增强护生的沟通能力.

    作者:保颖怡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巴曲酶联合脑保护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巴曲酶联合脑保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及对照组(30例).观察组予静脉滴注巴曲酶5 U,第3、第5天各1次,同时给予20%甘露醇125 ml,2次/d,尼莫地平、β-七叶皂甙钠、硫酸镁等脑保护治疗;对照组除不用巴曲酶,其它同观察组.结果观察组总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应用巴曲酶联合脑保护治疗具有安全、有效的优点,严密观察用药反应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丽华;马文平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的内瘘护理

    总结52例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的护理.结果52例中,4例因不同原因内瘘闭塞行第2次内瘘吻合术,48例内瘘使用时间24~114个月.提出把握内瘘使用时机,合适的穿刺方法,透析结束的正确处理,内瘘感染及血栓形成的预防是保护内瘘的关键.

    作者:包娅;唐玫;詹晓晴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探视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探视的频率对患者的心理影响.方法自制问卷,对261例患者及家属采取询问方式进行调查.结果42.44%的滨州市区患者及40.45%的外地患者住院期间极少家属探视或无探视.62.83%患者无家属探视时表现为焦虑、埋怨及被遗弃感;73.56%的患者家属探视后心情愉快.结论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探视率低,医护人员需对家属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转变家属对患者和对探视的态度,多理解、关爱患者,是促进疾病康复的重要环节.

    作者:李宝梅;马素红;韩增英;张惠琴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新生儿头皮静脉留置针封管方法探讨

    头皮静脉输液是新生儿接受药物治疗及摄入营养的重要途径,静脉留置针输液,不但可避免每天穿刺给患儿带来痛苦和恐惧,且为临床随时用药提供了方便.封管液的剂量及正确使用封管方法是决定留置时间和减少堵管的关键.鉴此,我们对120例新生儿进行了不同封管方法的观察,报道如下.

    作者:魏菊英;朱玲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浅谈中菲护理教育的差异

    为了解国外护理教育体系的长处,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中菲护理教育差异进行阐述,以菲律宾护理教育的新理念、新知识、新的教育模式,促进中国现代护理教育体制改革,实现护理学校教育的国际化.

    作者:陈晓英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护生实习周记对临床带教质量的评价

    目的探讨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护生撰写实习周记的方法,从操作规范、工作敬业、带教方法、带教态度、专科讲座、班次安排、入岗介绍和出科考试8项内容客观地反映带教老师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结果工作敬业优良率为100.0%、出科考试为95.7%、操作规范为94.1%、带教态度为91.9%、班次安排为90.3%、专科讲座为84.5%、入岗介绍为83.3%、带教方法为73.5%.结论护生实习周记对带教老师具有激励和约束作用,从中可及时、客观地对临床带教信息进行反馈,从而建立一条有效的临床护理教学质量控制途径.

    作者:武义华;方秀萍;章合生;吴雪兰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鱼骨图在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鱼骨图在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留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老年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行外周静脉置管,干预组应用鱼骨图进行外周静脉留置针程序护理.结果干预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结论鱼骨图能提高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置管后并发症,延长置管留置时间.

    作者:钱新毅;段艳君;向南雁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尿激酶给药时间对内瘘血栓再通的影响

    目的探讨尿激酶给药时间与内瘘血栓形成再通率的关系,为临床提供有效的给药时间,提高内瘘再通成功率.方法对16例内瘘血栓者采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观察内瘘血栓形成(≤24 h与>24 h各8例)血管再通率、再通时间、用药剂量.结果≤24 h接受溶栓治疗的8例患者内瘘血管再通4例,血管再通时间(11.88±12.23)min;>24 h的8例仅4例血管再通,血管再通时间为(195.25±240.62)min.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者的用药剂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的溶栓效应与给药时间有关,缩短尿激酶给药时间,是提高动、静脉内瘘再通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刘永红;林建玉;许梅芳;吕宝怡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三向瓣膜式PICC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对预防肿瘤患者化疗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42例接受NP(诺维本加顺铂)方案化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2例).观察组采用三向瓣膜式PICC;对照组采用传统外周浅静脉穿刺.结果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63.6%)显著高于观察组(5.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行PICC化疗可减少肿瘤患者化疗所致静脉炎的发生.

    作者:严芳;陈凤菊;徐海艳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标准化患者引入基础护理实践教学的效果探讨

    目的探讨标准化患者(SP)在基础护理实践教学中的效果.方法将106名高护专业专科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53人.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型教学法,实验组应用标准化患者情景教学法.结果实验组操作考核总成绩以及各分项成绩,除操作准确与完整性和完成操作时间2项(均P>0.05)外,其它各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两组学生对教学方法评价的8项因子中,除掌握操作全程(P>0.05)外,其它7项因子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标准化患者用于基础护理实践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培养爱伤观念,激发其学习兴趣及提高交流沟通能力.

    作者:杨运秀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经皮注射乙醇治疗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的护理

    目的探讨经皮注射乙醇(PEI)治疗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甲状腺两侧叶的上、中、下中央为穿刺点,在无菌技术操作下抽取该侧叶体积10%~20%量的无水乙醇,缓慢注入甲状腺内,分3~6次多点注射.结果全部病例在治疗后1个月内甲状腺功能亢进病情明显缓解;弥漫性甲状腺肿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良性突眼征消失.4例患者在停药4~9个月后复发.结论PEI治疗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具有安全、可靠,操作简便,费用低;治疗前、治疗后予完整、系统、有序的观察和护理,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马金秀;赵立民;彭鹰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样采集方法探讨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用于及早发现苯丙酸酮尿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多种先天性、代谢性隐性疾病的方法.采血时经常遇针刺足跟后出血量少,标本量不足,造成血液重叠、血液凝固,渗透不均,导致反复穿刺,二次采血等,增加新生儿痛苦,加大护理工作量.鉴此,我院于2003年10月至2004年12月对1 089例新生儿筛查采血采用斜刺和直刺浅表扎针方法,一次穿刺成功率高,效果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朱小青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护理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3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并控制血压,加强颅内压监测和头部引流管护理,保持正确体位及大小便通畅,预防并发症.结果基本痊愈6例,占4.5%;显著进步40例,占30.3%;进步66例,占50.0%;死亡20例,占15.2%,显效率为34.8%.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对患者采用科学的护理可进一步保证疗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同时能有效地促进患者脑功能和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严姣娥 刊期: 2005年第17期

护理学杂志

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