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样采集方法探讨

朱小青

关键词:婴儿, 新生, 疾病筛查, 血样采集
摘要:新生儿疾病筛查是用于及早发现苯丙酸酮尿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多种先天性、代谢性隐性疾病的方法.采血时经常遇针刺足跟后出血量少,标本量不足,造成血液重叠、血液凝固,渗透不均,导致反复穿刺,二次采血等,增加新生儿痛苦,加大护理工作量.鉴此,我院于2003年10月至2004年12月对1 089例新生儿筛查采血采用斜刺和直刺浅表扎针方法,一次穿刺成功率高,效果好,现介绍如下.
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实习护生沟通能力的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护生实习期间人际沟通的情况.方法对3所医院的136例患者、116名护理带教老师、148名护生采用自行设计的的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护生均能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但不能很好应用沟通技巧;沟通意识不强;与医生沟通时感觉紧张.结论培养护生的沟通意识,注重护生的心理健康,加强临床老师对护生的引导,可增强护生的沟通能力.

    作者:保颖怡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饮酒及乙肝病毒感染对肝脏影响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综述饮酒对肝脏的损伤机制,饮酒与乙肝病毒感染对肝脏损害的协同损伤作用,介绍了乙肝病毒携带者饮酒行为的研究现状,提示要注意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饮酒行为和所携带的乙醛脱氢酶-2(ALDH-2)基因型对疾病的影响,为后期研究工作寻找依据.

    作者:邹艳波;蒋冬梅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巴曲酶联合脑保护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巴曲酶联合脑保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及对照组(30例).观察组予静脉滴注巴曲酶5 U,第3、第5天各1次,同时给予20%甘露醇125 ml,2次/d,尼莫地平、β-七叶皂甙钠、硫酸镁等脑保护治疗;对照组除不用巴曲酶,其它同观察组.结果观察组总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应用巴曲酶联合脑保护治疗具有安全、有效的优点,严密观察用药反应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丽华;马文平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活血化淤法合并氯丙嗪)与单纯氯丙嗪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及氯丙嗪组,各35例,分别治疗12周,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副反应.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71.4%)明显高于氯丙嗪组(42.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总分及阳性、阴性量表评分均低于氯丙嗪组(均P<0.05);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氯丙嗪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优于单用氯丙嗪,而对阴性症状效果更佳,且副反应发生率降低,反应减轻.

    作者:李银娥;郭训礼;孙建萍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婴幼儿的疼痛评估

    综述婴幼儿疼痛的临床表现,指出婴幼儿疼痛评估的重点是行为评估和行为生理相结合的综合评估;综合介绍了适用于临床上不同目的和范围的婴幼儿疼痛评估工具、其观测指标的特点及评估疼痛的方法.

    作者:徐东娟;王克芳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借鉴美国护理教育体系改革我国护理教育

    为了探讨我国护理教育改革方法,对美国护理教育体系及课程设置进行了研究,对照我国护理教育,提出美国护理教育更为科学合理,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安续宁;张会君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血液灌流辅助抢救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HP)辅助抢救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ASOPP)疗效.方法根据时间段将ASOPP患者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常规采用内科抢救治疗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HP治疗.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及阿托品总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5);患者昏迷时间、住院时间显著较对照组短(P<0.01,P<0.05).结论系统内科治疗辅助HP,可提高ASOPP患者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献莹;朱淑兰;田瑞红;李新霞;张胜云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1例臀部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术后并发肺栓塞患者的护理

    对1例臀部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术后并发肺栓塞的患者,经呼吸机辅助通气、扩管、抗凝、强心等及时有效地救治患者转危为安,配合合理使用急救设备,指导患者合理用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发生,并辅以相应的心理、生活护理,使病情得以控制,1个月后康复出院.提出合理的抢救治疗方案及细致全面的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王艳华;肖书萍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行半相合异基因骨髓移植患儿的护理

    对1例淋巴细胞白血病伴脑膜白血病患儿进行了骨髓半相合异基因处理前、后护理.针对患儿白血病淋巴细胞致死量化疗及放疗后细胞降至0的情况,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变化的同时,观察出血情况预防感染及皮肤护理等综合护理,使患儿顺利渡过了抗移植物宿主病及急性排异反应期,本例移植的成功对拓宽该类患者供者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潘世平;乔爱珍;樊五四;杨红霞;刘淼;赵晶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鱼骨图在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鱼骨图在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留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老年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行外周静脉置管,干预组应用鱼骨图进行外周静脉留置针程序护理.结果干预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结论鱼骨图能提高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置管后并发症,延长置管留置时间.

    作者:钱新毅;段艳君;向南雁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丹参加黄芪注射液外用辅助治疗压疮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丹参加黄芪注射液局部治疗压疮的疗效.方法将40例压疮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22例)及对照组(18例).观察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加黄芪注射液局部外用;对照组用1%甲紫外涂.结果观察组治愈率(86.4%)明显高于对照组(33.3%);观察组治愈时间(15.5±1.2)d,明显短于对照组(28.8±1.4)d,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加黄芪注射液局部外用治疗压疮效果显著,且能缩短疗程.

    作者:王玉红;吕燕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的内瘘护理

    总结52例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的护理.结果52例中,4例因不同原因内瘘闭塞行第2次内瘘吻合术,48例内瘘使用时间24~114个月.提出把握内瘘使用时机,合适的穿刺方法,透析结束的正确处理,内瘘感染及血栓形成的预防是保护内瘘的关键.

    作者:包娅;唐玫;詹晓晴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CT导引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及其护理

    对58例肺部病变患者行CT导引下肺穿刺活检术.结果58例患者中2例因一般情况差无法完成操作,56例均成功获取组织,成功率96.6%(56/58);6例患者经涂片细胞学检查,未发现瘤细胞,未能作出正确诊断,诊断准确率为89.3%(50/56).2例并发少量气胸,3例少量咯血,并发症发生率为8.9%(5/56).提示护理人员与手术操作者的密切配合是肺穿刺成功的关键,熟练的技术、准确的定位与导引技巧是提高肺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作者:卢新环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静脉输入5%葡萄糖注射液渗漏致患儿皮下坏死1例原因分析

    静脉注射引起的皮下坏死大多见于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老年及伴有严重慢性病的患者.我科2004年4月30日抢救1例高热惊厥,而既往身体健康的患儿,因静脉输注5%葡萄糖注射液时渗漏导致注射部位坏死,现报告如下.

    作者:罗兰;赵芳俐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护理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3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并控制血压,加强颅内压监测和头部引流管护理,保持正确体位及大小便通畅,预防并发症.结果基本痊愈6例,占4.5%;显著进步40例,占30.3%;进步66例,占50.0%;死亡20例,占15.2%,显效率为34.8%.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对患者采用科学的护理可进一步保证疗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同时能有效地促进患者脑功能和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严姣娥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尿激酶给药时间对内瘘血栓再通的影响

    目的探讨尿激酶给药时间与内瘘血栓形成再通率的关系,为临床提供有效的给药时间,提高内瘘再通成功率.方法对16例内瘘血栓者采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观察内瘘血栓形成(≤24 h与>24 h各8例)血管再通率、再通时间、用药剂量.结果≤24 h接受溶栓治疗的8例患者内瘘血管再通4例,血管再通时间(11.88±12.23)min;>24 h的8例仅4例血管再通,血管再通时间为(195.25±240.62)min.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者的用药剂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的溶栓效应与给药时间有关,缩短尿激酶给药时间,是提高动、静脉内瘘再通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刘永红;林建玉;许梅芳;吕宝怡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样采集方法探讨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用于及早发现苯丙酸酮尿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多种先天性、代谢性隐性疾病的方法.采血时经常遇针刺足跟后出血量少,标本量不足,造成血液重叠、血液凝固,渗透不均,导致反复穿刺,二次采血等,增加新生儿痛苦,加大护理工作量.鉴此,我院于2003年10月至2004年12月对1 089例新生儿筛查采血采用斜刺和直刺浅表扎针方法,一次穿刺成功率高,效果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朱小青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重型肝炎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病原学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重型肝炎)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病原学特点,提出针对性护理对策,以减少SBP的感染率,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对45例重型肝炎并发SBP患者的病原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例患者中,24例(53.3%)腹水细菌培养阳性,共分离细菌8种25株,其中大肠杆菌12株(48.0%),肺炎克雷伯杆菌5株(20.0%),阴沟肠杆菌2株(8.0%),产气肠杆菌2株(8.0%),表皮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粪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各1株(16.0%).药敏结果对头孢呋肟敏感80.0%,头孢塔齐定敏感96.0%、氯嗪酸敏感84.0%、左氧氟沙星敏感92.0%、丁胺卡那霉素敏感72.0%、氟哌酸敏感40.0%、环丙氟哌酸敏感56.0%;庆大霉素和氨苄青霉素耐药率为72.0%.结论重型肝炎并发SBP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大肠杆菌为主要致病菌;对头孢呋肟、头孢塔齐定、氟嗪酸、左氧氟沙星和丁胺卡那霉素敏感;积极防治肠道感染、早期加强病情观察、合理休息和饮食是护理的关键.

    作者:章映丽;马惜珍;杨虹霞;陈庆珊;邱卓苗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标准化患者引入基础护理实践教学的效果探讨

    目的探讨标准化患者(SP)在基础护理实践教学中的效果.方法将106名高护专业专科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53人.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型教学法,实验组应用标准化患者情景教学法.结果实验组操作考核总成绩以及各分项成绩,除操作准确与完整性和完成操作时间2项(均P>0.05)外,其它各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两组学生对教学方法评价的8项因子中,除掌握操作全程(P>0.05)外,其它7项因子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标准化患者用于基础护理实践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培养爱伤观念,激发其学习兴趣及提高交流沟通能力.

    作者:杨运秀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新生儿头皮静脉留置针封管方法探讨

    头皮静脉输液是新生儿接受药物治疗及摄入营养的重要途径,静脉留置针输液,不但可避免每天穿刺给患儿带来痛苦和恐惧,且为临床随时用药提供了方便.封管液的剂量及正确使用封管方法是决定留置时间和减少堵管的关键.鉴此,我们对120例新生儿进行了不同封管方法的观察,报道如下.

    作者:魏菊英;朱玲 刊期: 2005年第17期

护理学杂志

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