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静脉输入5%葡萄糖注射液渗漏致患儿皮下坏死1例原因分析

罗兰;赵芳俐

关键词:静脉穿刺, 5%葡萄糖注射液, 渗漏, 皮下坏死
摘要:静脉注射引起的皮下坏死大多见于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老年及伴有严重慢性病的患者.我科2004年4月30日抢救1例高热惊厥,而既往身体健康的患儿,因静脉输注5%葡萄糖注射液时渗漏导致注射部位坏死,现报告如下.
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鱼骨图在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鱼骨图在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留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老年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行外周静脉置管,干预组应用鱼骨图进行外周静脉留置针程序护理.结果干预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结论鱼骨图能提高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置管后并发症,延长置管留置时间.

    作者:钱新毅;段艳君;向南雁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浅谈《护理健康教育学》教学体系

    结合我校教学实践,并借鉴国内外经验,提出<护理健康教育学>教学体系,包括教学理念体现应用性特征,教学内容涵盖健康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教学方法采用促发能力型,实践教学采取课间见习与集中见习相结合方式及服务性学习模式、并建立多种实践基地,考核方法注重综合评价学生的理论与技能.该体系对培养护生的健康教育能力有积极作用.

    作者:王翠丽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理性情绪教育对护生情绪的影响

    目的探讨理性情绪教育对护生的情绪影响.方法随机选取二年级2个自然班护生116人,实验班和对照班各58人.对照班常规开设<护理心理学>课程;实验班增设自行设计的理性情绪教育(REE)课程.结果实验班情绪稳定性、情绪表达性与情绪调节能力与课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与对照班课后比较,除疑病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对照班课前、课后各因子比较,情绪稳定性中强迫症、疑病症因子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其余各因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理性情绪教育对护生的情绪稳定性、情绪表达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叶玲;杜兆丰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CT导引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及其护理

    对58例肺部病变患者行CT导引下肺穿刺活检术.结果58例患者中2例因一般情况差无法完成操作,56例均成功获取组织,成功率96.6%(56/58);6例患者经涂片细胞学检查,未发现瘤细胞,未能作出正确诊断,诊断准确率为89.3%(50/56).2例并发少量气胸,3例少量咯血,并发症发生率为8.9%(5/56).提示护理人员与手术操作者的密切配合是肺穿刺成功的关键,熟练的技术、准确的定位与导引技巧是提高肺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作者:卢新环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血浆置换辅助治疗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护理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辅助治疗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护理方法.方法对68例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血浆置换.结果治愈率58.82%,总好转率79.41%,病死率20.59%;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血浆置换辅助治疗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疗效肯定,严密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是保证治疗顺利、预防并发症的基础.

    作者:崔金娥;吕爱云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肺泡蛋白沉积症行全肺泡灌洗术患者的护理

    对25例肺泡蛋白沉积症的患者行全肺泡灌洗术.结果有效率达100%,未发生护理并发症.提出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加强术中的规范操作,重视术后的观察是降低并发症的关键环节.

    作者:赵艳伟;夏莹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行半相合异基因骨髓移植患儿的护理

    对1例淋巴细胞白血病伴脑膜白血病患儿进行了骨髓半相合异基因处理前、后护理.针对患儿白血病淋巴细胞致死量化疗及放疗后细胞降至0的情况,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变化的同时,观察出血情况预防感染及皮肤护理等综合护理,使患儿顺利渡过了抗移植物宿主病及急性排异反应期,本例移植的成功对拓宽该类患者供者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潘世平;乔爱珍;樊五四;杨红霞;刘淼;赵晶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血液灌流辅助抢救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HP)辅助抢救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ASOPP)疗效.方法根据时间段将ASOPP患者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常规采用内科抢救治疗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HP治疗.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及阿托品总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5);患者昏迷时间、住院时间显著较对照组短(P<0.01,P<0.05).结论系统内科治疗辅助HP,可提高ASOPP患者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献莹;朱淑兰;田瑞红;李新霞;张胜云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手足小静脉逆行穿刺采血兼输液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方向穿刺法完成采血、输液的效果.方法对118例住院采血兼输液的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患者入院当天或危重抢救时采用逆行法,即选择手足处比较充盈的小静脉逆行穿刺采血,然后将头皮针连接输液装置输液.于第2天或下一次采血、输液时采用传统法即在一侧手足处行静脉输液,在对侧肢体肘正中静脉采血后送检.结果逆行法完成采血兼输液所需时间明显优于传统法(P<0.01);标本溶血、凝血及输液情况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种方法均能达到采血、输液目的.结论逆行穿刺法能省时、省力,减轻患者痛苦,扩大静脉选择范围.

    作者:宗玉芹;刘静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标准化患者引入基础护理实践教学的效果探讨

    目的探讨标准化患者(SP)在基础护理实践教学中的效果.方法将106名高护专业专科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53人.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型教学法,实验组应用标准化患者情景教学法.结果实验组操作考核总成绩以及各分项成绩,除操作准确与完整性和完成操作时间2项(均P>0.05)外,其它各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两组学生对教学方法评价的8项因子中,除掌握操作全程(P>0.05)外,其它7项因子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标准化患者用于基础护理实践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培养爱伤观念,激发其学习兴趣及提高交流沟通能力.

    作者:杨运秀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护生实习周记对临床带教质量的评价

    目的探讨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护生撰写实习周记的方法,从操作规范、工作敬业、带教方法、带教态度、专科讲座、班次安排、入岗介绍和出科考试8项内容客观地反映带教老师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结果工作敬业优良率为100.0%、出科考试为95.7%、操作规范为94.1%、带教态度为91.9%、班次安排为90.3%、专科讲座为84.5%、入岗介绍为83.3%、带教方法为73.5%.结论护生实习周记对带教老师具有激励和约束作用,从中可及时、客观地对临床带教信息进行反馈,从而建立一条有效的临床护理教学质量控制途径.

    作者:武义华;方秀萍;章合生;吴雪兰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社交恐惧症患者个性特点和行为类型调查

    目的了解社交惊恐症患者的个性特点及行为类型.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A型行为问卷(TABP)对52例社交恐惧症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与52例正常志愿者加以比较.结果社交恐惧症患者N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E因子分则明显低于对照组(t=5.67、2.68,均P<0.01);A型行为分布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χ2=6.62,P<0.05);TH和CH因子得分分别与N分显著性正相关(r=0.21、0.19,均P<0.05),而与E分呈显著性负相关(r=-0.18、-0.20,均P<0.05).结论社交恐惧症患者A型行为多见,且多表现为内向、神经质个性,与正常人有明显的不同.

    作者:蒋文莲;刘琳;吴海波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情志五行生克理论辅助治疗郁证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情志五行生克理论辅助治疗郁证的效果.方法将138例郁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仅行辨证施治,观察组(78例)辨证施治外,依据情志间五行生克理论进行心理护理.结果1个疗程内显效率观察组为87.18%,对照组为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结合情志五行生克理论辅助心理护理治疗郁证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辨证施治.

    作者:李国富;曾爱荣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高校教职工用药知识与行为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高校教职工用药知识与用药行为现状,为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运用分层抽样法抽取196名教职工进行调查.结果用药知识正确率为65.4%,不良用药行为率为25.1%.不同职业及文化程度的教职工用药知识与行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对教职工尤其是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进行用药知识的宣传教育非常必要.

    作者:胡娟;吴霞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胃镜无痛检查法的安全性探讨

    目的比较胃镜无痛检查法与常规检查法的安全性及患者的舒适度.方法将行胃镜检查的201例患者随机分为无痛组(101例)与常规组(100例),两组分别采用静脉注射短效全身麻醉与常规咽部喷雾局部麻醉.结果两组检查中、检查后BP、HR、SpO2均有一定程度的变化(P<0.05,P<O.01),但均在正常范围;而无痛组较常规组波动范围小.舒适度无痛组(舒适为92.08%)显著优于常规组(舒适为O),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无痛胃镜检查较常规检查法更安全,且可减轻患者的痛苦.

    作者:刘华;李玲;王建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活血化淤法合并氯丙嗪)与单纯氯丙嗪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及氯丙嗪组,各35例,分别治疗12周,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副反应.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71.4%)明显高于氯丙嗪组(42.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总分及阳性、阴性量表评分均低于氯丙嗪组(均P<0.05);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氯丙嗪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优于单用氯丙嗪,而对阴性症状效果更佳,且副反应发生率降低,反应减轻.

    作者:李银娥;郭训礼;孙建萍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丹参加黄芪注射液外用辅助治疗压疮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丹参加黄芪注射液局部治疗压疮的疗效.方法将40例压疮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22例)及对照组(18例).观察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加黄芪注射液局部外用;对照组用1%甲紫外涂.结果观察组治愈率(86.4%)明显高于对照组(33.3%);观察组治愈时间(15.5±1.2)d,明显短于对照组(28.8±1.4)d,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加黄芪注射液局部外用治疗压疮效果显著,且能缩短疗程.

    作者:王玉红;吕燕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胃肠起搏缓解电子结肠镜检查术后腹胀的效果探讨

    目的探讨胃肠起搏对缓解电子结肠镜检查术后腹胀的效果.方法将电子结肠镜检查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按摩腹部处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胃肠起搏缓解术后腹胀.结果治疗组患者腹胀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腹胀缓解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胃肠电图主频(FP)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两组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胃肠起搏对缓解电子结肠镜检查术后腹胀有明显疗效.

    作者:胡鹏;朱秀琴;闵燕丽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实习护生沟通能力的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护生实习期间人际沟通的情况.方法对3所医院的136例患者、116名护理带教老师、148名护生采用自行设计的的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护生均能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但不能很好应用沟通技巧;沟通意识不强;与医生沟通时感觉紧张.结论培养护生的沟通意识,注重护生的心理健康,加强临床老师对护生的引导,可增强护生的沟通能力.

    作者:保颖怡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尿激酶给药时间对内瘘血栓再通的影响

    目的探讨尿激酶给药时间与内瘘血栓形成再通率的关系,为临床提供有效的给药时间,提高内瘘再通成功率.方法对16例内瘘血栓者采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观察内瘘血栓形成(≤24 h与>24 h各8例)血管再通率、再通时间、用药剂量.结果≤24 h接受溶栓治疗的8例患者内瘘血管再通4例,血管再通时间(11.88±12.23)min;>24 h的8例仅4例血管再通,血管再通时间为(195.25±240.62)min.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者的用药剂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的溶栓效应与给药时间有关,缩短尿激酶给药时间,是提高动、静脉内瘘再通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刘永红;林建玉;许梅芳;吕宝怡 刊期: 2005年第17期

护理学杂志

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