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饮酒及乙肝病毒感染对肝脏影响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邹艳波;蒋冬梅

关键词:饮酒, 乙肝病毒感染, 肝脏
摘要:综述饮酒对肝脏的损伤机制,饮酒与乙肝病毒感染对肝脏损害的协同损伤作用,介绍了乙肝病毒携带者饮酒行为的研究现状,提示要注意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饮酒行为和所携带的乙醛脱氢酶-2(ALDH-2)基因型对疾病的影响,为后期研究工作寻找依据.
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浆置换辅助治疗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护理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辅助治疗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护理方法.方法对68例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血浆置换.结果治愈率58.82%,总好转率79.41%,病死率20.59%;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血浆置换辅助治疗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疗效肯定,严密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是保证治疗顺利、预防并发症的基础.

    作者:崔金娥;吕爱云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白细胞去除术联合药物治疗高白细胞性白血病的护理

    对46例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采用白细胞去除术联合化学药物治疗,同时严密监测白细胞计数,注重治疗前、治疗期间及并发症护理和心理护理.结果治疗3~5 d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均显著下降(治疗前、后比较,P<0.01).

    作者:高芳;黎纬明;何静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手足小静脉逆行穿刺采血兼输液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方向穿刺法完成采血、输液的效果.方法对118例住院采血兼输液的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患者入院当天或危重抢救时采用逆行法,即选择手足处比较充盈的小静脉逆行穿刺采血,然后将头皮针连接输液装置输液.于第2天或下一次采血、输液时采用传统法即在一侧手足处行静脉输液,在对侧肢体肘正中静脉采血后送检.结果逆行法完成采血兼输液所需时间明显优于传统法(P<0.01);标本溶血、凝血及输液情况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种方法均能达到采血、输液目的.结论逆行穿刺法能省时、省力,减轻患者痛苦,扩大静脉选择范围.

    作者:宗玉芹;刘静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护生实习周记对临床带教质量的评价

    目的探讨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护生撰写实习周记的方法,从操作规范、工作敬业、带教方法、带教态度、专科讲座、班次安排、入岗介绍和出科考试8项内容客观地反映带教老师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结果工作敬业优良率为100.0%、出科考试为95.7%、操作规范为94.1%、带教态度为91.9%、班次安排为90.3%、专科讲座为84.5%、入岗介绍为83.3%、带教方法为73.5%.结论护生实习周记对带教老师具有激励和约束作用,从中可及时、客观地对临床带教信息进行反馈,从而建立一条有效的临床护理教学质量控制途径.

    作者:武义华;方秀萍;章合生;吴雪兰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浅谈《护理健康教育学》教学体系

    结合我校教学实践,并借鉴国内外经验,提出<护理健康教育学>教学体系,包括教学理念体现应用性特征,教学内容涵盖健康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教学方法采用促发能力型,实践教学采取课间见习与集中见习相结合方式及服务性学习模式、并建立多种实践基地,考核方法注重综合评价学生的理论与技能.该体系对培养护生的健康教育能力有积极作用.

    作者:王翠丽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婴幼儿的疼痛评估

    综述婴幼儿疼痛的临床表现,指出婴幼儿疼痛评估的重点是行为评估和行为生理相结合的综合评估;综合介绍了适用于临床上不同目的和范围的婴幼儿疼痛评估工具、其观测指标的特点及评估疼痛的方法.

    作者:徐东娟;王克芳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样采集方法探讨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用于及早发现苯丙酸酮尿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多种先天性、代谢性隐性疾病的方法.采血时经常遇针刺足跟后出血量少,标本量不足,造成血液重叠、血液凝固,渗透不均,导致反复穿刺,二次采血等,增加新生儿痛苦,加大护理工作量.鉴此,我院于2003年10月至2004年12月对1 089例新生儿筛查采血采用斜刺和直刺浅表扎针方法,一次穿刺成功率高,效果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朱小青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胃镜无痛检查法的安全性探讨

    目的比较胃镜无痛检查法与常规检查法的安全性及患者的舒适度.方法将行胃镜检查的201例患者随机分为无痛组(101例)与常规组(100例),两组分别采用静脉注射短效全身麻醉与常规咽部喷雾局部麻醉.结果两组检查中、检查后BP、HR、SpO2均有一定程度的变化(P<0.05,P<O.01),但均在正常范围;而无痛组较常规组波动范围小.舒适度无痛组(舒适为92.08%)显著优于常规组(舒适为O),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无痛胃镜检查较常规检查法更安全,且可减轻患者的痛苦.

    作者:刘华;李玲;王建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实习护生沟通能力的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护生实习期间人际沟通的情况.方法对3所医院的136例患者、116名护理带教老师、148名护生采用自行设计的的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护生均能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但不能很好应用沟通技巧;沟通意识不强;与医生沟通时感觉紧张.结论培养护生的沟通意识,注重护生的心理健康,加强临床老师对护生的引导,可增强护生的沟通能力.

    作者:保颖怡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的内瘘护理

    总结52例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的护理.结果52例中,4例因不同原因内瘘闭塞行第2次内瘘吻合术,48例内瘘使用时间24~114个月.提出把握内瘘使用时机,合适的穿刺方法,透析结束的正确处理,内瘘感染及血栓形成的预防是保护内瘘的关键.

    作者:包娅;唐玫;詹晓晴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肺泡蛋白沉积症行全肺泡灌洗术患者的护理

    对25例肺泡蛋白沉积症的患者行全肺泡灌洗术.结果有效率达100%,未发生护理并发症.提出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加强术中的规范操作,重视术后的观察是降低并发症的关键环节.

    作者:赵艳伟;夏莹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1例臀部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术后并发肺栓塞患者的护理

    对1例臀部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术后并发肺栓塞的患者,经呼吸机辅助通气、扩管、抗凝、强心等及时有效地救治患者转危为安,配合合理使用急救设备,指导患者合理用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发生,并辅以相应的心理、生活护理,使病情得以控制,1个月后康复出院.提出合理的抢救治疗方案及细致全面的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王艳华;肖书萍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介入止血治疗1例肾穿刺并发大出血患者的护理

    对1例肾穿刺并发大出血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的术前、后护理,分析肾穿刺出血的相关因素及经验教训.提出肾动脉介入栓塞止血具有诊断、治疗双重效果,做好术前、后护理是介入止血成功的基础.

    作者:曹翠明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新生儿头皮静脉留置针封管方法探讨

    头皮静脉输液是新生儿接受药物治疗及摄入营养的重要途径,静脉留置针输液,不但可避免每天穿刺给患儿带来痛苦和恐惧,且为临床随时用药提供了方便.封管液的剂量及正确使用封管方法是决定留置时间和减少堵管的关键.鉴此,我们对120例新生儿进行了不同封管方法的观察,报道如下.

    作者:魏菊英;朱玲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护理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3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并控制血压,加强颅内压监测和头部引流管护理,保持正确体位及大小便通畅,预防并发症.结果基本痊愈6例,占4.5%;显著进步40例,占30.3%;进步66例,占50.0%;死亡20例,占15.2%,显效率为34.8%.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对患者采用科学的护理可进一步保证疗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同时能有效地促进患者脑功能和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严姣娥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家庭康复护理对截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家庭康复护理对截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4例外伤性截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常规进行出院指导,观察组增加家庭康复护理.采用FIM量表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改良式Fugl-Meyer量表对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分;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别于出院时、1个月、3个月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出院1个月和3个月FIM和Fugl-Meyer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关节僵硬、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针对性的家庭康复护理能明显改善截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增强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并发症;有效地促进截瘫患者的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陈妙萍;朱美玉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CT导引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及其护理

    对58例肺部病变患者行CT导引下肺穿刺活检术.结果58例患者中2例因一般情况差无法完成操作,56例均成功获取组织,成功率96.6%(56/58);6例患者经涂片细胞学检查,未发现瘤细胞,未能作出正确诊断,诊断准确率为89.3%(50/56).2例并发少量气胸,3例少量咯血,并发症发生率为8.9%(5/56).提示护理人员与手术操作者的密切配合是肺穿刺成功的关键,熟练的技术、准确的定位与导引技巧是提高肺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作者:卢新环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标准化患者引入基础护理实践教学的效果探讨

    目的探讨标准化患者(SP)在基础护理实践教学中的效果.方法将106名高护专业专科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53人.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型教学法,实验组应用标准化患者情景教学法.结果实验组操作考核总成绩以及各分项成绩,除操作准确与完整性和完成操作时间2项(均P>0.05)外,其它各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两组学生对教学方法评价的8项因子中,除掌握操作全程(P>0.05)外,其它7项因子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标准化患者用于基础护理实践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培养爱伤观念,激发其学习兴趣及提高交流沟通能力.

    作者:杨运秀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静脉输入5%葡萄糖注射液渗漏致患儿皮下坏死1例原因分析

    静脉注射引起的皮下坏死大多见于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老年及伴有严重慢性病的患者.我科2004年4月30日抢救1例高热惊厥,而既往身体健康的患儿,因静脉输注5%葡萄糖注射液时渗漏导致注射部位坏死,现报告如下.

    作者:罗兰;赵芳俐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尿激酶给药时间对内瘘血栓再通的影响

    目的探讨尿激酶给药时间与内瘘血栓形成再通率的关系,为临床提供有效的给药时间,提高内瘘再通成功率.方法对16例内瘘血栓者采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观察内瘘血栓形成(≤24 h与>24 h各8例)血管再通率、再通时间、用药剂量.结果≤24 h接受溶栓治疗的8例患者内瘘血管再通4例,血管再通时间(11.88±12.23)min;>24 h的8例仅4例血管再通,血管再通时间为(195.25±240.62)min.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者的用药剂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的溶栓效应与给药时间有关,缩短尿激酶给药时间,是提高动、静脉内瘘再通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刘永红;林建玉;许梅芳;吕宝怡 刊期: 2005年第17期

护理学杂志

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