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玉芹;刘静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辅助治疗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护理方法.方法对68例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血浆置换.结果治愈率58.82%,总好转率79.41%,病死率20.59%;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血浆置换辅助治疗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疗效肯定,严密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是保证治疗顺利、预防并发症的基础.
作者:崔金娥;吕爱云 刊期: 200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3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并控制血压,加强颅内压监测和头部引流管护理,保持正确体位及大小便通畅,预防并发症.结果基本痊愈6例,占4.5%;显著进步40例,占30.3%;进步66例,占50.0%;死亡20例,占15.2%,显效率为34.8%.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对患者采用科学的护理可进一步保证疗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同时能有效地促进患者脑功能和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严姣娥 刊期: 2005年第17期
为了解国外护理教育体系的长处,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中菲护理教育差异进行阐述,以菲律宾护理教育的新理念、新知识、新的教育模式,促进中国现代护理教育体制改革,实现护理学校教育的国际化.
作者:陈晓英 刊期: 2005年第17期
静脉注射引起的皮下坏死大多见于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老年及伴有严重慢性病的患者.我科2004年4月30日抢救1例高热惊厥,而既往身体健康的患儿,因静脉输注5%葡萄糖注射液时渗漏导致注射部位坏死,现报告如下.
作者:罗兰;赵芳俐 刊期: 200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巴曲酶联合脑保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及对照组(30例).观察组予静脉滴注巴曲酶5 U,第3、第5天各1次,同时给予20%甘露醇125 ml,2次/d,尼莫地平、β-七叶皂甙钠、硫酸镁等脑保护治疗;对照组除不用巴曲酶,其它同观察组.结果观察组总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应用巴曲酶联合脑保护治疗具有安全、有效的优点,严密观察用药反应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丽华;马文平 刊期: 2005年第17期
目的了解高校教职工用药知识与用药行为现状,为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运用分层抽样法抽取196名教职工进行调查.结果用药知识正确率为65.4%,不良用药行为率为25.1%.不同职业及文化程度的教职工用药知识与行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对教职工尤其是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进行用药知识的宣传教育非常必要.
作者:胡娟;吴霞 刊期: 2005年第17期
综述饮酒对肝脏的损伤机制,饮酒与乙肝病毒感染对肝脏损害的协同损伤作用,介绍了乙肝病毒携带者饮酒行为的研究现状,提示要注意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饮酒行为和所携带的乙醛脱氢酶-2(ALDH-2)基因型对疾病的影响,为后期研究工作寻找依据.
作者:邹艳波;蒋冬梅 刊期: 2005年第17期
头皮静脉输液是新生儿接受药物治疗及摄入营养的重要途径,静脉留置针输液,不但可避免每天穿刺给患儿带来痛苦和恐惧,且为临床随时用药提供了方便.封管液的剂量及正确使用封管方法是决定留置时间和减少堵管的关键.鉴此,我们对120例新生儿进行了不同封管方法的观察,报道如下.
作者:魏菊英;朱玲 刊期: 2005年第17期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方向穿刺法完成采血、输液的效果.方法对118例住院采血兼输液的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患者入院当天或危重抢救时采用逆行法,即选择手足处比较充盈的小静脉逆行穿刺采血,然后将头皮针连接输液装置输液.于第2天或下一次采血、输液时采用传统法即在一侧手足处行静脉输液,在对侧肢体肘正中静脉采血后送检.结果逆行法完成采血兼输液所需时间明显优于传统法(P<0.01);标本溶血、凝血及输液情况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种方法均能达到采血、输液目的.结论逆行穿刺法能省时、省力,减轻患者痛苦,扩大静脉选择范围.
作者:宗玉芹;刘静 刊期: 200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胃肠起搏对缓解电子结肠镜检查术后腹胀的效果.方法将电子结肠镜检查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按摩腹部处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胃肠起搏缓解术后腹胀.结果治疗组患者腹胀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腹胀缓解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胃肠电图主频(FP)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两组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胃肠起搏对缓解电子结肠镜检查术后腹胀有明显疗效.
作者:胡鹏;朱秀琴;闵燕丽 刊期: 2005年第17期
论述了护患沟通的目的、情感条件及沟通技巧.提出护患沟通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收集患者相关信息及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等心理护理的基础.
作者:黄萱;胡景民 刊期: 2005年第17期
对46例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采用白细胞去除术联合化学药物治疗,同时严密监测白细胞计数,注重治疗前、治疗期间及并发症护理和心理护理.结果治疗3~5 d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均显著下降(治疗前、后比较,P<0.01).
作者:高芳;黎纬明;何静 刊期: 2005年第17期
临床护理工作中常遇到许多患者因并存多系统疾病,其病情复杂,需建立2条或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同时滴注不同的药物.不仅给患者带来穿刺时的疼痛,还带来诸多不便,鉴此,我科于2002年开始在原有的静脉通道上另插入一套输液系统,应用近4年,无1例发生不良反应,收到良好的效果,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王永兰;张永霞;高雅文 刊期: 200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丹参加黄芪注射液局部治疗压疮的疗效.方法将40例压疮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22例)及对照组(18例).观察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加黄芪注射液局部外用;对照组用1%甲紫外涂.结果观察组治愈率(86.4%)明显高于对照组(33.3%);观察组治愈时间(15.5±1.2)d,明显短于对照组(28.8±1.4)d,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加黄芪注射液局部外用治疗压疮效果显著,且能缩短疗程.
作者:王玉红;吕燕 刊期: 2005年第17期
对25例肺泡蛋白沉积症的患者行全肺泡灌洗术.结果有效率达100%,未发生护理并发症.提出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加强术中的规范操作,重视术后的观察是降低并发症的关键环节.
作者:赵艳伟;夏莹 刊期: 200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情志五行生克理论辅助治疗郁证的效果.方法将138例郁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仅行辨证施治,观察组(78例)辨证施治外,依据情志间五行生克理论进行心理护理.结果1个疗程内显效率观察组为87.18%,对照组为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结合情志五行生克理论辅助心理护理治疗郁证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辨证施治.
作者:李国富;曾爱荣 刊期: 200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经皮注射乙醇(PEI)治疗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甲状腺两侧叶的上、中、下中央为穿刺点,在无菌技术操作下抽取该侧叶体积10%~20%量的无水乙醇,缓慢注入甲状腺内,分3~6次多点注射.结果全部病例在治疗后1个月内甲状腺功能亢进病情明显缓解;弥漫性甲状腺肿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良性突眼征消失.4例患者在停药4~9个月后复发.结论PEI治疗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具有安全、可靠,操作简便,费用低;治疗前、治疗后予完整、系统、有序的观察和护理,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马金秀;赵立民;彭鹰 刊期: 200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理性情绪教育对护生的情绪影响.方法随机选取二年级2个自然班护生116人,实验班和对照班各58人.对照班常规开设<护理心理学>课程;实验班增设自行设计的理性情绪教育(REE)课程.结果实验班情绪稳定性、情绪表达性与情绪调节能力与课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与对照班课后比较,除疑病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对照班课前、课后各因子比较,情绪稳定性中强迫症、疑病症因子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其余各因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理性情绪教育对护生的情绪稳定性、情绪表达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叶玲;杜兆丰 刊期: 2005年第17期
目的了解护生实习期间人际沟通的情况.方法对3所医院的136例患者、116名护理带教老师、148名护生采用自行设计的的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护生均能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但不能很好应用沟通技巧;沟通意识不强;与医生沟通时感觉紧张.结论培养护生的沟通意识,注重护生的心理健康,加强临床老师对护生的引导,可增强护生的沟通能力.
作者:保颖怡 刊期: 200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对预防肿瘤患者化疗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42例接受NP(诺维本加顺铂)方案化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2例).观察组采用三向瓣膜式PICC;对照组采用传统外周浅静脉穿刺.结果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63.6%)显著高于观察组(5.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行PICC化疗可减少肿瘤患者化疗所致静脉炎的发生.
作者:严芳;陈凤菊;徐海艳 刊期: 2005年第17期